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唐代〗诗词集锦
  •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孟浩然唐诗鉴赏

  • 【原文】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赏析】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在写景中就充溢着一种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回首归路只见牛羊,是指不见王先生的影儿。诗人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语,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归来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则是无所依傍的写景。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吞声于深秋,一失影,一失声,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门犹未掩”,是因为之子犹未归。于是先归者还在怅望,“伫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这位老先生”,一种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关切加埋怨,情见乎辞。

      “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 唐代阅读:2636次
  • 莫愁曲

  • 正文:
    草生龙坡下,鸦噪城堞头。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
    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
    归来无人识,暗上沈香楼。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莫负平生意,何名何莫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635次
  • 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赏析

  •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诗鉴赏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 805 )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 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 唐代阅读:2635次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江雪》翻译赏析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诗鉴赏

        这是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写的一首吟咏江野雪景的五言绝句,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头二句写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万壑,树木茂密,可是山中却不见一只飞鸟;原野辽阔,路径万条多,却不见一个行人的足印。极目四望,唯见四野白茫茫,一片银 色世界,这两句没有明点“雪”字,但“鸟飞绝”、“人踪灭”的幽寂境界,却生动地表现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凛冽。

        后两句别开生面,勾画了一个渔翁独钓寒江的奇异景象。风雪满江,在那严寒的江上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有一叶渔舟,渔舟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正迎风抗雪,在寒江上垂钓。最后一句点出“雪”字,包笼全篇。

        四句诗,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渔翁垂钓,人物与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极佳,是一幅绝妙的寒江独钓图。称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后世画家,多喜用该诗的意境入画。

        这首诗看似乎写景,其实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写来塑造诗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形,实际上是诗人的自画像,它寄寓着诗人在永贞革新 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远谪永州,与同党天各一方,处境孤独,但他并不自弃,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饵 药久寿书》中就曾表明:“虽万受摈弃”,也“不更乎其内”.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虽更为僻远,但有了实权,他就又以积极的革新政治的姿态,兴 利除弊,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这都清楚地说明他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诗中所刻画的老渔翁形象,正是诗人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内心世界 的形象表现。但是诗中以辽阔空旷的背景映衬寒江独钓的孤舟,也透露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简约,意境高洁。“绝”、“灭”、“雪”都是以入声字作韵脚。入声字短促,很适合表达愤慨不平的心声和幽寂凄冷的情调。
  • 唐代阅读:2634次
  • 司马迁墓

  • 正文:
    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英雄此日谁能荐,
    声价当时众所推。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
    经过词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牟融,

      牟融是伪造的唐代诗人。全唐诗卷467有牟融诗一卷,但实际上这个牟融乃是明人伪造的,唐代没有牟融这个人。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一篇,指出牟融其人明中叶以前无闻,从朱警《唐百家诗》开始出现,其中记载的唐代著名人物居然横跨了几个时代,而另一批人物则属明代著名人物,再从地理、典故等加以佐证,确认此集为明人伪造。

  • 唐代阅读:2626次
  •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

  • 正文: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2609次
  • 梁公子

  • 正文:
    风彩出萧家,本是菖蒲花。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
    御笺银沫冷,长簟凤窠斜。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603次
  • 续古诗十首

  • 正文:
    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
    伶俜独居妾,迢递长征客。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
    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坼。所恨薄命身,嫁迟别日迫。
    妾身有存殁,妾心无改易。生作闺中妇,死作山头石。
    掩泪别乡里,飘飖将远行。茫茫绿野中,春尽孤客情。
    驱马上丘陇,高低路不平。风吹棠梨花,啼鸟时一声。
    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化作路傍土,年年春草生。
    感彼忽自悟,今我何营营。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常絷维。豢豕非不饱,所忧竟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
    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
    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昼居不逾阈,夜行常秉烛。
    气如含露兰,心如贯霜竹。宜当备嫔御,胡为守幽独。
    无媒不得选,年忽过三六。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
    邯郸进倡女,能唱黄花曲。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
    栖栖远方士,读书三十年。业成无知己,徒步来入关。
    长安多王侯,英俊竞攀援。幸随众宾末,得厕门馆间。
    东阁有旨酒,中堂有管弦。何为向隅客,对此不开颜。
    富贵无是非,主人终日欢。贫贱多悔尤,客子中夜叹。
    归去复归去,故乡贫亦安。
    凉风飘嘉树,日夜减芳华。下有感秋妇,攀条苦悲嗟。
    我本幽闲女,结发事豪家。豪家多婢仆,门内颇骄奢。
    良人近封侯,出入鸣玉珂。自从富贵来,恩薄谗言多。
    冢妇独守礼,群妾互奇邪。但信言有玷,不察心无瑕。
    容光未销歇,欢爱忽蹉跎。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
    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勿言小大异,随分有风波。
    闺房犹复尔,邦国当如何。
    心亦无所迫,身亦无所拘。何为肠中气,郁郁不得舒。
    不舒良有以,同心久离居。五年不见面,三年不得书。
    念此令人老,抱膝坐长吁。岂无盈尊酒,非君谁与娱。
    揽衣出门行,游观绕林渠。澹澹春水暖,东风生绿蒲。
    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而我方独处,不与之子俱。顾彼自伤己,禽鱼之不如。
    出游欲遣忧,孰知忧有馀。
    春旦日初出,曈曈耀晨辉。草木照未远,浮云已蔽之。
    天地黯以晦,当午如昏时。虽有东南风,力微不能吹。
    中园何所有,满地青青葵。阳光委云上,倾心欲何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2585次
  •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 正文:
    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镮.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
    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韦郎好兄弟,叠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564次
  • 六年春遣怀八首

  • 正文:
    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
    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
    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高事,唯念山深驿路长。
    公无渡河音响绝,已隔前春复去秋。
    今日闲窗拂尘土,残弦犹迸钿箜篌。
    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
    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
    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
    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
    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
    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
    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552次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唐诗鉴赏

  • 【作品介绍】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原文】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⑴

     

    弯弯月出挂城头⑵,城头月出照凉州⑶。

    凉州七里十万家⑷,胡人半解弹琵琶⑸。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⑻,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⑼。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话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 唐代阅读:2475次
  • 北涧泛舟

  • 正文: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2436次
  • 《归雁》钱起唐诗鉴赏

  • 【作品介绍】

      《归雁》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该诗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原文】

    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⑴?水碧沙明两岸苔⑵。

    二十五弦弹夜月⑶,不胜清怨却飞来⑷。

     

    【注释】

    ⑴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泛指湖南地区。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⑵苔:一种植物,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⑷胜(shēng):承受。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白话译文】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创作背景】

      钱起的《归雁》创作于唐代。钱起入任后,长期客居北方,看见南方归来的大雁,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

     

    【赏析】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  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作者介绍】

      钱起(722—780)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公元751年(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于应酬之作,当时赴外地的官员以得到他的送行诗为荣。大概他得“才子”的桂冠,也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技巧熟练,风格清奇,理致清淡。近体诗中,多写景佳句,深为评论家所称道。有《钱考功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 唐代阅读:2424次
  • 秦中吟十首。五弦(一作五弦琴)

  • 正文: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2421次
  • 《燕歌行》高适诗赏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诗鉴赏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诗序写道:“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率军破契丹,次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之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不但没有据实上报,反而贿赂前来调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盖败绩。张守珪原是镇守东北边陲的名将,屡建战功,但后来却居功自傲,骄纵轻敌,沉迷于歌舞宴乐,致使战争失利,损失惨重。《燕歌行》就是高适送兵到蓟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张守珪之事而作。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起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伐入侵的敌军。

        张守珪率领战士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皇帝对此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这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的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 唐代阅读:2414次
  • 访陶公旧宅

  • 正文: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2353次
  • 奉和御制春台望

  • 正文:
    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晓色遍昭阳,晴云卷建章。华滋的皪丹青树,
    颢气氤氲金玉堂。尚有灵蛇下鄜畤,还征瑞宝入陈仓。
    自昔秦奢汉穷武,后庭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
    连绵南隥出西垣。广画螓蛾夸窈窕,罗生玳瑁象昆仑。
    乃眷天晴兴隐恤,古来土木良非一。荆临章观赵丛台。
    何如尧阶将禹室。层栏窈窕下龙舆,清管逶迤半绮疏。
    一听南风引鸾舞,长谣北极仰鹑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唐代阅读:2335次
  • 张好好诗

  • 正文: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唐代阅读:2317次
  • 田野狐兔行

  • 正文:
    种豆耘锄,种禾沟甽.禾苗豆甲,狐榾兔翦。割鹄喂鹰,
    烹麟啖犬。鹰怕兔毫,犬被狐引。狐兔相须,鹰犬相尽。
    日暗天寒,禾稀豆损。鹰犬就烹,狐兔俱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267次
  • 哭小女降真

  • 正文:
    雨点轻沤风复惊,偶来何事去何情。
    浮生未到无生地,暂到人间又一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253次
  •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 正文: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享神配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唐代阅读:2249次
  • 韩愈诗《山石》全文赏析: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     《山石》 作者: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解】: 1、荦确:险峻不平。 2、枥:同“栎”,落叶乔木。 3、局束:拘束。 4、更:再。

        【韵译】: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

        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

        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

        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

        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

        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

        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

        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评析】:

        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只是用诗的开头二 字作题罢了。

        诗人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山寺之所遇,所见,所闻,所思。记叙时由黄昏而深 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 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 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 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靰”是全文 主旨。

        全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 唐代阅读:2241次
  • 春雪

  • 正文: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唐代阅读:2229次
  • 登城春望

  • 正文: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2226次
  •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

  • 正文: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2210次
  •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 正文: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205次
  • 秋日偶题

  • 正文: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唐代阅读:2204次
  • 题袁氏别业 / 偶游主人园

  • 正文: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
    主人哪,不要发愁去买酒,口袋鼓囊囊,不缺打酒钱。

    注释
    (1)别业: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游息处所,即别墅、别馆。
    (2)谩:空。沽:买。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9-310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唐代阅读:2204次
  • 兔丝

  • 正文: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186次
  • 戏题辋川别业

  • 正文:
    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2184次
  • 墨客网(www.mokecn.com) 京ICP备150497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