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唐代〗诗词集锦
  • 经杜甫旧宅

  • 正文: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
    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雍陶,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 唐代阅读:3335次
  • 七夕

  • 正文: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译文: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
    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徐凝,

      徐凝,唐代(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诗人,浙江睦州人,代表作《奉酬元相公上元》。《全唐诗》录存一卷。

  • 唐代阅读:3299次
  • 兔丝

  • 正文: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292次
  • 天末怀李白

  • 正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3277次
  • 别人四首

  • 正文:
    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
    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255次
  • 秦中吟十首。五弦(一作五弦琴)

  • 正文: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3240次
  • 赠卢司户

  • 正文: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216次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江雪》翻译赏析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诗鉴赏

        这是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写的一首吟咏江野雪景的五言绝句,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头二句写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万壑,树木茂密,可是山中却不见一只飞鸟;原野辽阔,路径万条多,却不见一个行人的足印。极目四望,唯见四野白茫茫,一片银 色世界,这两句没有明点“雪”字,但“鸟飞绝”、“人踪灭”的幽寂境界,却生动地表现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凛冽。

        后两句别开生面,勾画了一个渔翁独钓寒江的奇异景象。风雪满江,在那严寒的江上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有一叶渔舟,渔舟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正迎风抗雪,在寒江上垂钓。最后一句点出“雪”字,包笼全篇。

        四句诗,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渔翁垂钓,人物与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极佳,是一幅绝妙的寒江独钓图。称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后世画家,多喜用该诗的意境入画。

        这首诗看似乎写景,其实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写来塑造诗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形,实际上是诗人的自画像,它寄寓着诗人在永贞革新 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远谪永州,与同党天各一方,处境孤独,但他并不自弃,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饵 药久寿书》中就曾表明:“虽万受摈弃”,也“不更乎其内”.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虽更为僻远,但有了实权,他就又以积极的革新政治的姿态,兴 利除弊,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这都清楚地说明他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诗中所刻画的老渔翁形象,正是诗人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内心世界 的形象表现。但是诗中以辽阔空旷的背景映衬寒江独钓的孤舟,也透露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简约,意境高洁。“绝”、“灭”、“雪”都是以入声字作韵脚。入声字短促,很适合表达愤慨不平的心声和幽寂凄冷的情调。
  • 唐代阅读:3216次
  • 田野狐兔行

  • 正文:
    种豆耘锄,种禾沟甽.禾苗豆甲,狐榾兔翦。割鹄喂鹰,
    烹麟啖犬。鹰怕兔毫,犬被狐引。狐兔相须,鹰犬相尽。
    日暗天寒,禾稀豆损。鹰犬就烹,狐兔俱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199次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全文翻译赏析

  •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八岁丧父,家贫,由其母教读。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官监察史,曾与宦官刘士元争厅,贬江陵府士曹参军。穆宗长庆初,又受宦官崔潭峻优遇,以其《连昌宫词》等向穆宗进奏,大为赏识,即知制诰,后又拜相。以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他是白居易的知已,又一同写了许多喻诗,因诗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皆以《长庆集》为名,遂有“长庆体”之称。

        翻译

        从前的行宫一片冷落,宫中的春花虽然红艳依旧,却无人欣赏。只留下白头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起玄宗时的往事来。

        注释

        1、行宫:皇帝外出居住的宫舍。

        2、寥落:空虚、冷落。

        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这是他的庙号。

        简要评析

        这是诗作作者通过写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概叹昔盛今衰,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思考。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把唐朝从天宝末年以后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变迁浓缩其中,其高度精炼的笔法令人赞叹。阅读本诗,应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相联系,如此便可弄清许多问题。白居易的《新乐府》写成于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时代的社会问题。德宗李适于大历十四年(779)继位,在位27年,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阳白发人》的具体写作时期必在其间。又据《上阳白发人》诗中言所选入的白头宫女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则可知是在天宝十五年(756)选入,而白居易写作此诗应在天宝十五年以后的44年时,即贞元十六年(800)。元稹写作此《行宫》诗是为呼应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头宫女。她(或她们)是以自己亲身体验来“说”玄宗的,并非只是道听途说。此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才会有更深的沧桑体会。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含蓄有致,全诗的重心在于一个“说”字。由于这个(或这批)老宫女熟谙历史,深悉国家社会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可说的话题特别多,围坐之时便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了。这一个“说”字,可以使读者生出无穷联想,而诗中只用一个字便予以概括,真是用得精炼之极,含蓄之极。本诗由于以上这些优点,所以特别受到历代诗评家的青睐。瞿佑《归田诗话》说“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稹之《行宫》,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这是赞许本诗短小精致。这是夸奖本诗能以尺幅见千里,篇制虽短,但与元稹另一篇史诗般的长诗《连昌宫词》在感叹历史盛衰变迁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此诗是王建所作,又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是说此诗特别委婉蕴藉,因此特别符合王建诗的风格特征,而且在王建诗集中又是上乘中的上乘之作。沈德潜还指 出,此诗好在“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这是点明此诗的诗眼所在,一个“说”字足以将历史的教训揭示而出,这在其他怀古、咏史诗中是很难做到的。作者在二十个字里,从景物的描写到人物拓叙述,盛衰之感受,寄寓了人世多少沧桑。诗人文字的精练、内涵的深刻,令人叹服。
  • 唐代阅读:3199次
  • 洗脚亭

  • 正文: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197次
  • 张好好诗

  • 正文: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唐代阅读:3185次
  • 河湟旧卒

  • 正文: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译文:
    当我少年的时候就跟随大军去征讨河潢(吐蕃占据的地方),到了头发花白才返回故乡。
    十万将士都葬身边陲,只剩下我独自面对残阳吹着边塞的乐曲。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唐代阅读:3179次
  • 访陶公旧宅

  • 正文: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3178次
  • 戏题辋川别业

  • 正文:
    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165次
  • 大同殿柱产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神光照殿百官共睹…即事

  • 正文:
    欲笑周文歌宴镐,遥轻汉武乐横汾。岂知玉殿生三秀,
    讵有铜池出五云。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
    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164次
  • 海上生明月(科试)

  • 正文: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华,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山阳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 唐代阅读:3157次
  • 铜雀妓二首

  • 正文: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155次
  • 登城春望

  • 正文: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153次
  • 蔷薇花

  • 正文:
    翠融红绽浑无力,斜倚栏干似诧人。深处最宜香惹蝶,
    摘时兼恐焰烧春。当空巧结玲珑帐,著地能铺锦绣裀.
    最好凌晨和露看,碧纱窗外一枝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 唐代阅读:3150次
  •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 正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141次
  •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 正文: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117次
  •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 正文: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113次
  • 哭小女降真

  • 正文:
    雨点轻沤风复惊,偶来何事去何情。
    浮生未到无生地,暂到人间又一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111次
  • 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赏析

  •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诗鉴赏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 805 )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 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 唐代阅读:3104次
  • 广陵赠别

  • 正文: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103次
  • 哭殷遥

  • 正文:
    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念君等为死,万事伤人情。
    慈母未及葬,一女才十龄。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
    浮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行人何寂寞,白日自凄清。
    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劝君苦不早,令君无所成。
    故人各有赠,又不及生平。负尔非一途,恸哭返柴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099次
  • 七言

  • 正文: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火取南方赤凤髓,
    水求北海黑龟精。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
    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上仙坛。杖头春色一壶酒,
    顶上云攒五岳冠。饮酒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
    先生去后身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
    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鬓发未斑缘有术,
    红颜不老为通神。蓬莱要去如今去,架上黄衣化作云。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炉养丹砂鬓不斑,假将名利住人间。已逢志士传神药,
    又喜同流动笑颜。老子道经分付得,少微星许共相攀。
    幸蒙上士甘捞摝,处世输君一个闲。
    谁解长生似我哉,炼成真气在三台。尽知白日升天去,
    刚逐红尘下世来。黑虎行时倾雨露,赤龙耕处产琼瑰。
    只吞一粒金丹药,飞入青霄更不回。
    乱云堆里表星都,认得深藏大丈夫。绿酒醉眠闲日月,
    白蘋风定钓江湖。长将气度随天道,不把言词问世徒。
    山水路遥人不到,茅君消息近知无。
    鹤为车驾酒为粮,为恋长生不死乡。地脉尚能缩得短,
    人年岂不展教长。星辰往往壶中见,日月时时衲里藏。
    若欲时流亲得见,朝朝不离水银行。
    灵芝无种亦无根,解饮能餐自返魂。但得烟霞供岁月,
    任他乌兔走乾坤。婴儿只恋阳中母,姹女须朝顶上尊。
    一得不回千古内,更无冢墓示儿孙。
    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等闲倒尽十分酒,
    遇兴高吟一百篇。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
    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
    玄门帝子坐中央,得算明长感玉皇。枕上山河和雨露,
    笛中日月混潇湘。坎男会遇逢金女,离女交腾嫁木郎。
    真个夫妻齐守志,立教牵惹在阴阳。
    遥指高峰笑一声,红霞紫雾面前生。每于廛市无人识,
    长到山中有鹤行。时弄玉蟾驱鬼魅,夜煎金鼎煮琼英。
    他时若赴蓬莱洞,知我仙家有姓名。
    堪笑时人问我家,杖担云物惹烟霞。眉藏火电非他说,
    手种金莲不自夸。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美酒是生涯。
    骑龙远出游三岛,夜久无人玩月华。
    九曲江边坐卧看,一条长路入天端。庆云捧拥朝丹阙,
    瑞气裴回起白烟。铅汞此时为至药,坎离今日结神丹。
    功能济命长无老,只在人心不是难。
    玄门玄理又玄玄,不死根元在汞铅。知是一般真个术,
    调和六一也同天。玉京山上羊儿闹,金水河中石虎眠。
    妙要能生觉本体,勤心到处自如然。
    公卿虽贵不曾酬,说著仙乡便去游。为讨石肝逢蜃海,
    因寻甜雪过瀛洲。山川醉后壶中放,神鬼闲来匣里收。
    据见目前无个识,不如杯酒混凡流。
    曾邀相访到仙家,忽上昆仑宴月华。玉女控拢苍獬豸,
    山童提挈白虾蟆。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
    今在人寰人不识,看看挥袖入烟霞。
    火种丹田金自生,重重楼阁自分明。三千功行百旬见,
    万里蓬莱一日程。羽化自应无鬼录,玉都长是有仙名。
    今朝得赴瑶池会,九节幢幡洞里迎。
    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
    阴虎还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清。
    浮生不实为轻忽,衲服深藏奇异骨。非是尘中不染尘,
    焉得物外通无物。共语难兮情兀兀,独自行时轻拂拂。
    一点刀圭五彩生,飞丹走入神仙窟。
    莫怪爱吟天上诗,盖缘吟得世间稀。惯餐玉帝宫中饭,
    曾著蓬莱洞里衣。马踏日轮红露卷,凤衔月角擘云飞。
    何时再控青丝辔,又掉金鞭入紫微。
    黄芽白雪两飞金,行即高歌醉即吟。日月暗扶君甲子,
    乾坤自与我知音。精灵灭迹三清剑,风雨腾空一弄琴。
    的当南游归甚处,莫交鹤去上天寻。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日论药草皆知味,
    问著神仙自得名。簪冷夜龙穿碧洞,枕寒晨虎卧银城。
    来春又拟携筇去,为忆轩辕海上行。
    龙精龟眼两相和,丈六男儿不奈何。九盏水中煎赤子,
    一轮火内养黄婆。月圆自觉离天网,功满方知出地罗。
    半醉好吞龙凤髓,劝君休更认弥陀。
    强居此境绝知音,野景虽多不合吟。诗句若喧卿相口,
    姓名还动帝王心。道袍薜带应慵挂,隐帽皮冠尚懒簪。
    除此更无馀个事,一壶村酒一张琴。
    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攀高干,
    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去气绵绵。
    三千功满好归去,休与时人说洞天。
    天生不散自然心,成败从来古与今。得路应知能出世,
    迷途终是任埋沈。身边至药堪攻炼,物外丹砂且细寻。
    咫尺洞房仙景在,莫随波浪没光阴。
    自隐玄都不记春,几回沧海变成尘。玉京殿里朝元始,
    金阙宫中拜老君。闷即驾乘千岁鹤,闲来高卧九重云。
    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
    北帝南辰掌内观,潜通造化暗相传。金槌袖里居元宅,
    玉户星宫降上玄。举世尽皆寻此道,谁人空里得玄关。
    明明道在堪消息,日月滩头去又还。
    日影元中合自然,奔雷走电入中原。长驱赤马居东殿,
    大启朱门泛碧泉。怒拔昆吾歌圣化,喜陪孤月贺新年。
    方知此是生生物,得在仁人始受传。
    六龙齐驾得升乾,须觉潜通造化权。真道每吟秋月澹,
    至言长运碧波寒。昼乘白虎游三岛,夜顶金冠立古坛。
    一载已成千岁药,谁人将袖染尘寰。
    五岳滩头景象新,仁人方达杳冥身。天纲运转三元净,
    地脉通来万物生。自晓谷神通此道,谁将理性欲修真。
    明明说向中黄路,霹雳声中自得神。
    欲陪仙侣得身轻,飞过蓬莱彻上清。朱顶鹤来云外接,
    紫鳞鱼向海中迎。姮娥月桂花先吐,王母仙桃子渐成。
    下瞰日轮天欲晓,定知人世久长生。
    四海皆忙几个闲,时人口内说尘缘。知君有道来山上,
    何似无名住世间。十二楼台藏秘诀,五千言内隐玄关。
    方知鼎贮神仙药,乞取刀圭一粒看。
    割断繁华掉却荣,便从初得是长生。曾于锦水为蝉蜕,
    又向蓬莱别姓名。三住住来无否泰,一尘尘在世人情。
    不知功满归何处,直跨虬龙上玉京。
    当年诗价满皇都,掉臂西归是丈夫。万顷白云独自有,
    一枝丹桂阿谁无。闲寻渭曲渔翁引,醉上莲峰道士扶。
    他日与君重际会,竹溪茅舍夜相呼。
    金锤灼灼舞天阶,独自骑龙去又来。高卧白云观日窟,
    闲眠秋月擘天开。离花片片乾坤产,坎蕊翻翻造化栽。
    晚醉九岩回首望,北邙山下骨皑皑。
    结交常与道情深,日日随他出又沈。若要自通云外鹤,
    直须勤炼水中金。丹成只恐乾坤窄,饵了宁忧疾患侵。
    未去瑶台犹混世,不妨杯酒喜闲吟。
    因携琴剑下烟萝,何幸今朝喜暂过。貌相本来犹自可,
    针医偏更效无多。仙经已读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些小道功如不信,金阶舍手试看么。
    倾侧华阳醉再三,骑龙遇晚下南岩。眉因拍剑留星电,
    衣为眠云惹碧岚。金液变来成雨露,玉都归去老松杉。
    曾将铁镜照神鬼,霹雳搜寻火满潭。
    铁镜烹金火满空,碧潭龙卧夕阳中。麒麟意合乾坤地,
    獬豸机关日月东。三尺剑横双水岸,五丁冠顶百神宫。
    闲铺羽服居仙窟,自著金莲造化功。
    随缘信业任浮沈,似水如云一片心。两卷道经三尺剑,
    一条藜杖七弦琴。壶中有药逢人施,腹内新诗遇客吟。
    一嚼永添千载寿,一丸丹点一斤金。
    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托永无忧。闲骑白鹿游三岛,
    闷驾青牛看十洲。碧洞远观明月上,青山高隐彩云流。
    时人若要还如此,名利浮华即便休。
    紫极宫中我自知,亲磨神剑剑还飞。先差玉子开南殿,
    后遣青龙入紫微。九鼎黄芽栖瑞凤,一躯仙骨养灵芝。
    蓬莱不是凡人处,只怕愚人泄世机。
    向身方始出埃尘,造化功夫只在人。早使亢龙抛地网,
    岂知白虎出天真。绵绵有路谁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
    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春尽闲闲过落花,一回舞剑一吁嗟。常忧白日光阴促,
    每恨青天道路赊。本志不求名与利,元心只慕水兼霞。
    世间万种浮沉事,达理谁能似我家。
    日为和解月呼丹,华夏诸侯肉眼看。仁义异如胡越异,
    世情难似泰衡难。八仙炼后钟神异,四海磨成照胆寒。
    笑指不平千万万,骑龙抚剑九重关。
    别来洛汭六东风,醉眼吟情慵不慵。摆撼乾坤金剑吼,
    烹煎日月玉炉红。杖摇楚甸三千里,鹤翥秦烟几万重。
    为报晋成仙子道,再期春色会稽峰。
    发头滴血眼如镮,吐气云生怒世间。争耐不平千古事,
    须期一诀荡凶顽。蛟龙斩处翻沧海,暴虎除时拔远山。
    为灭世情兼负义,剑光腥染点痕斑。
    雨雪霏霏天已暮。金钟满劝抚焦桐。诗吟席上未移刻,
    剑舞筵前疾似风。何事行杯当午夜,忽然怒目便腾空。
    不知谁是亏忠孝,携个人头入坐中。
    未炼还丹且炼心,丹成方觉道元深。每留客有钱酤酒,
    谁信君无药点金。洞里风雷归掌握,壶中日月在胸襟。
    神仙事业人难会,养性长生自意吟。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时童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
    二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
    若向此中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箕星昴宿下长天,凡景宁教不愕然。龙出水来鳞甲就,
    鹤冲天气羽毛全。尘中教化千人眼,世上人知尔雅篇。
    自是凡流福命薄,忍教微妙略轻传。
    闲来掉臂入天门,拂袂徐徐撮彩云。无语下窥黄谷子,
    破颜平揖紫霞君。拟登瑶殿参金母,回访瀛洲看日轮。
    恰值嫦娥排宴会,瑶浆新熟味氤氲。
    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一领布裘权且当,
    九天回日却归还。凤茸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
    只此世间无价宝,不凭火里试烧看。
    因思往事却成憨,曾读仙经第十三。武氏死时应室女,
    陈王没后是童男。两轮日月从他载,九个山河一担担。
    尽日无人话消息,一壶春酒且醺酣。
    垂袖腾腾傲世尘,葫芦携却数游巡。利名身外终非道,
    龙虎门前辨取真。一觉梦魂朝紫府,数年踪迹隐埃尘。
    华阴市内才相见,不是寻常卖药人。
    万卷仙经三尺琴,刘安闻说是知音。杖头春色一壶酒,
    炉内丹砂万点金。闷里醉眠三路口,闲来游钓洞庭心。
    相逢相遇人谁识,只恐冲天没处寻。
    曾战蚩尤玉座前,六龙高驾振鸣銮。如来车后随金鼓,
    黄帝旂傍戴铁冠。醉捋黑须三岛黯,怒抽霜剑十洲寒。
    轩辕世代横行后,直隐深岩久觅难。
    头角苍浪声似钟,貌如冰雪骨如松。匣中宝剑时频吼,
    袖里金锤逞露风。会饮酒时为伴侣,能行诗句便参同。
    来年定赴蓬莱会,骑个生狞九色龙。
    神仙暮入黄金阙,将相门关白玉京。可是洞中无好景,
    为怜天下有众生。心琴际会闲随鹤,匣剑时磨待断鲸。
    进退两楹俱未应,凭君与我指前程。
    九鼎烹煎一味砂,自然火候放童花。星辰照出青莲颗,
    日月能藏白马牙。七返返成生碧雾,九还还就吐红霞。
    有人夺得玄珠饵,三岛途中路不赊。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龙虎顺行阴鬼去,
    龟蛇逆往火龙来。婴儿日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
    功满自然居物外,人间寒暑任轮回。
    星辰聚会入离乡,日月盈亏助药王。三候火烧金鼎宝,
    五符水炼玉壶浆。乾坤反覆龙收雾,卯酉相吞虎放光。
    入室用机擒捉取,一丸丹点体纯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吕岩,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唐代阅读:3083次
  • 杂曲歌辞。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 正文:
    妾本丛台女,扬蛾入丹阙。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080次
  • 秋日偶题

  • 正文: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唐代阅读:30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