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唐代〗诗词集锦
  • 竹簟

  • 正文:
    竹簟衬重茵,未忍都令卷。忆昨初来日,看君自施展。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926次
  • 伤大宅

  • 正文: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哪一家盖起了豪华的宅第?红漆的大门开在大道旁边。
    高大的房屋梳齿般排列,高高的围墙在外面曲折回环。
    六七处堂屋一座挨着一座,梁栋和屋檐相互联接伸延。
    造一座这样的堂屋费钱上百万,那郁郁勃勃的气象上凌云烟。
    幽深的内室冬暖夏凉,即使严寒酷暑也不能侵犯。
    高大的堂屋宽敞亮爽,坐着、躺着,都可望到南山。
    环绕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台阶两旁有红芍药的花栏。
    攀下树枝来采摘樱桃,带着花去移栽牡丹。
    主人在这所华屋中安坐,一连十几年都做着大官。
    厨房里有出不完的腐败肉,库房里有用不尽而绳串朽坏的钱。
    啊,哪一个能传达我的意见,问一个问题,在你们一家人中间:
    难道社会上没有贫穷卑贱的人?怎么能忍心不去救济饥寒。
    为什么只图供养自己,就想保得住富贵千年?
    你可曾见到昔日马家的住宅,如今已成为废弃的奉诚园!

    注释
    ⑴甲第:古代皇帝赐给臣子的住宅有甲乙等级之分,甲第是赐给封侯者住的。
    ⑵栉比:像疏齿一样排列,多而密。
    ⑶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
    ⑷郁郁:繁盛的样子。
    ⑸洞房:深邃的内室。
    ⑹虚且迥:空旷而且深远,宽敞高爽之意。
    ⑺红药:即芍药花。
    ⑻贯朽钱:钱积得很多,长期不用,以致串钱的绳子霉烂,故称贯朽钱。
    ⑼将:传达的意思。
    ⑽直:就。
    ⑾奉诚园:原为唐司徒马燧旧宅,以豪奢著名。马燧死,其子马畅将园中大杏赠宦官窦文场,文场又献给唐德宗。德宗认为马畅马畅不以大杏献己,意存轻慢,派宦官往封其树。马畅恐惧,因把住宅献给德宗。德宗改为奉诚园,废置不用。事见《桂苑丛谈·史遗》。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62页 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79-182页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3925次
  • 离思五首

  • 正文: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注释
    (1)篸(zān):古同“簪”。
    (2)须臾(yú):片刻,很短的时间。

    (1)散漫:慢慢的。
    (2)慵(yōng):懒惰,懒散。
    (3)水晶帘:石英做的帘子;一指透明的帘子。

    (1)吉了(liǎo):又称秦吉了,八哥。
    (2)嫩麴(qū):酒曲一样的嫩色。
    (3)纰(pī)缦(màn):指经纬稀疏的披帛。

    (1)曾经沧海难为水:此句由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意思是已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水势,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
    (2)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称不上彩云。
    (3)取次:随便,草率地。
    (4)缘:因为,为了。

    (1)发:开放。
    (2)白人:皮肤洁白的人。中指亡妻。

    参考资料:

    1、 王明韶,曾凡星,王传光.《走进诗歌部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8:152-153 2、 《古诗文诵读》编写组.《古诗文诵读 初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5:第81页 3、 方鸣.《一生最爱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436页 4、 李杰虎,李婕,路开源.《新编大学语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73-74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917次
  • 西上辞母坟

  • 正文: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陈去疾,

      陈去疾(约公元835年前后在世)字文医,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举进士及第。历官邕管副使。去疾所作诗,今存十三首。(见《全唐诗》)

  • 唐代阅读:3913次
  • 除夜

  • 正文: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 唐代阅读:3912次
  • 浩歌

  • 正文: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都护,
    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
    二十男儿那刺促。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910次
  • 浩歌

  • 正文: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都护,
    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
    二十男儿那刺促。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878次
  • 莫愁曲

  • 正文:
    草生龙坡下,鸦噪城堞头。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
    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
    归来无人识,暗上沈香楼。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莫负平生意,何名何莫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835次
  • 《燕歌行》高适诗赏析: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诗鉴赏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诗序写道:“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率军破契丹,次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之 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不但没有据实上报,反而贿赂前来调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盖败绩。张守珪原是镇守 东北边陲的名将,屡建战功,但后来却居功自傲,骄纵轻敌,沉迷于歌舞宴乐,致使战争失利,损失惨重。《燕歌行》就是高适送兵到蓟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张守 珪之事而作。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 脉理绵密。

        诗的起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伐入侵的敌军。

        张守珪率领战士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皇帝对此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这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 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的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 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 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 唐代阅读:3826次
  • 冯小怜

  • 正文:
    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破得春风恨,今朝直几钱。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814次
  • 续古诗十首

  • 正文:
    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
    伶俜独居妾,迢递长征客。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
    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坼。所恨薄命身,嫁迟别日迫。
    妾身有存殁,妾心无改易。生作闺中妇,死作山头石。
    掩泪别乡里,飘飖将远行。茫茫绿野中,春尽孤客情。
    驱马上丘陇,高低路不平。风吹棠梨花,啼鸟时一声。
    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化作路傍土,年年春草生。
    感彼忽自悟,今我何营营。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常絷维。豢豕非不饱,所忧竟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
    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
    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昼居不逾阈,夜行常秉烛。
    气如含露兰,心如贯霜竹。宜当备嫔御,胡为守幽独。
    无媒不得选,年忽过三六。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
    邯郸进倡女,能唱黄花曲。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
    栖栖远方士,读书三十年。业成无知己,徒步来入关。
    长安多王侯,英俊竞攀援。幸随众宾末,得厕门馆间。
    东阁有旨酒,中堂有管弦。何为向隅客,对此不开颜。
    富贵无是非,主人终日欢。贫贱多悔尤,客子中夜叹。
    归去复归去,故乡贫亦安。
    凉风飘嘉树,日夜减芳华。下有感秋妇,攀条苦悲嗟。
    我本幽闲女,结发事豪家。豪家多婢仆,门内颇骄奢。
    良人近封侯,出入鸣玉珂。自从富贵来,恩薄谗言多。
    冢妇独守礼,群妾互奇邪。但信言有玷,不察心无瑕。
    容光未销歇,欢爱忽蹉跎。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
    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勿言小大异,随分有风波。
    闺房犹复尔,邦国当如何。
    心亦无所迫,身亦无所拘。何为肠中气,郁郁不得舒。
    不舒良有以,同心久离居。五年不见面,三年不得书。
    念此令人老,抱膝坐长吁。岂无盈尊酒,非君谁与娱。
    揽衣出门行,游观绕林渠。澹澹春水暖,东风生绿蒲。
    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而我方独处,不与之子俱。顾彼自伤己,禽鱼之不如。
    出游欲遣忧,孰知忧有馀。
    春旦日初出,曈曈耀晨辉。草木照未远,浮云已蔽之。
    天地黯以晦,当午如昏时。虽有东南风,力微不能吹。
    中园何所有,满地青青葵。阳光委云上,倾心欲何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3773次
  • 出城

  • 正文: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765次
  •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

  • 正文: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3760次
  • 梁公子

  • 正文:
    风彩出萧家,本是菖蒲花。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
    御笺银沫冷,长簟凤窠斜。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734次
  • 柳宗元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翻译赏析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的诗歌大都写于他遭贬之后,而且大多抒写其离乡去国的哀愁和谪居生活的苦闷。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贬永州的困境中。

        诗一开篇便扣紧了题意:深秋,寒夜寂寥。诗人因心绪不宁,至“中夜”仍孤自愁苦,辗转难眠。户外,传来了“繁露”滴落的轻微的声音,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静寂的夜晚。于是,他打开屋门,来到西园。

        户外,空旷、宁静。一轮明月从东山后面爬上来,把它那清冷的光辉洒在疏疏落落的竹林之中。“泠泠”一词用在此处极为巧妙,诗人取其“清凉”之意来形容月光,与“寒月”的“寒”字互相映衬,着意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此时,四周万籁俱寂。山脚下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声,愈远而声音愈为清晰,山中的野鸟偶尔发出一阵喧鸣,这更反衬出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诗人用“繁露”坠地、石泉的“逾响”和空山深涧的鸟鸣,极写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这种以闹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在这景色中寄寓着作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有遭冷遇后的不平,有离开家园和亲人的寂寞,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孤傲高洁…

        诗人面对眼前清冷寂静的景色,倚门沉思默想,直至天明。尽管如此,诗人仍无法摆脱孤独苦闷的心境,所以最后说“寂寞将何言”,寥寥数语,其种种苦痛和烦恼尽在不言中。

        诗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大地的宁静和山林的空旷,从而绘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图,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响以及山涧的鸟鸣涵盖其中,显示出诗中有画,静中有声、动静相衬的特色。
  • 唐代阅读:3731次
  • 王昌龄-诗词《寄是正字》 古诗 全诗赏析

  •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 唐代阅读:3727次
  •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 正文:
    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镮.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
    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韦郎好兄弟,叠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3719次
  • 观猎

  • 正文: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
    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注释
    1.题一作《猎骑》。宋人郭茂倩摘前四句编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题作《戎浑》。按:唐人姚合《玄极集》及韦庄《又玄集》均以此诗为王维作。猎,狩猎。
    2.劲:强劲。
    3.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4.渭(wèi)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鹰:指猎鹰。
    6.眼疾:目光敏锐。
    7.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8.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9.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10.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172 2、 李晓明.唐诗三百首(学生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4-55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708次
  • 北涧泛舟

  • 正文: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693次
  • 六年春遣怀八首

  • 正文:
    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
    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
    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高事,唯念山深驿路长。
    公无渡河音响绝,已隔前春复去秋。
    今日闲窗拂尘土,残弦犹迸钿箜篌。
    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
    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
    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
    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
    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
    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
    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685次
  • 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春思

      李白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②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 唐代阅读:3673次
  • 岳阳楼

  • 正文:
    倚楼高望极,展转念前途。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
    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江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950年前后(汉隐帝乾祐末)在世,字以善,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文蔚之子,避乱家建阳。

  • 唐代阅读:3642次
  •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 正文: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
    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赵嘏,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 唐代阅读:3608次
  • 王昌龄-诗词《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古诗

  • 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
    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
    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
    自从三湘还,始得今夕同。
    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
    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


  • 唐代阅读:3566次
  •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诗《采莲曲》(其二)全文翻译赏析

  •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鉴赏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显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 唐代阅读:3516次
  •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

  • 正文: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512次
  • 白居易-诗词《贺雨》 古诗 全诗赏析

  •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 唐代阅读:3476次
  • 借车

  • 正文: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唐代阅读:3457次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正文: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义公高僧安于禅房的寂静,将房子修在空寂的树林之中。
    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有众多深深的沟壑。
    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木的翠影映在禅院之中。
    义公诵读《莲花经》,心里纯净清静,这才知道他的一尘不染的虔诚之心。

    注释
    ⑴义公:指中提到的唐代高僧。习禅寂:习惯于禅房的寂静。
    ⑵结宇:造房子。
    ⑶空翠:树木的阴影。
    ⑷莲花:指《莲花经》。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412次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诗人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悠悠:形容地久天长。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简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唐代阅读:3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