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唐代〗诗词集锦
  •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诗《出塞》(其一)全文翻译赏析

  •     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诗鉴赏

        “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唐人乐府中的《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都从这一乐曲演变而来,都用以吟咏边塞征战生活。

        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这里的“明月”、“雄关”都是历史的见证。“秦时明月”曾见过秦将的雄威;“汉时”的雄关也曾见过汉将的壮举。但是,今天的“明月”、“雄关”所见到的又是些什么呢?是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是“万里长征人未还”.今昔相较,诗人的讽刺、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卢城飞将指汉将李广,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只要有李广这样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统帅来镇守边庭,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由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轻启战争,边地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一些边将为求取功名,一味迎合玄宗意旨,而一些忠君爱国的良将却受到贬谪和惩罚。

        王昌龄之所以呼吁朝廷选贤任能、重用当代的“卢城飞将”,其一是有感于正直之人惨遭贬谪,其二也含有反对劳而无功的开边战争的意思,因而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说此诗时就说道:此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用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可见主张“备边”-- 持重安边、制止异族来犯,和“熄”边烽-- 主动废除开边的黩武战争,这才是《出塞》一诗的要旨所在。
  • 唐代阅读:3129次
  • 白居易-诗词《大林寺桃花》 古诗 全诗赏析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赏析【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褚斌杰)
  • 唐代阅读:3122次
  •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 正文: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
    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赵嘏,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 唐代阅读:3100次
  • 白居易-诗词《贺雨》 古诗 全诗赏析

  •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 唐代阅读:2992次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诗人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悠悠:形容地久天长。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简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唐代阅读:2956次
  • 经杜甫旧宅

  • 正文: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
    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雍陶,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 唐代阅读:2893次
  • 天末怀李白

  • 正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865次
  • 七夕

  • 正文: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译文: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
    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徐凝,

      徐凝,唐代(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诗人,浙江睦州人,代表作《奉酬元相公上元》。《全唐诗》录存一卷。

  • 唐代阅读:2839次
  • 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春思

      李白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②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 唐代阅读:2802次
  • 《燕歌行》高适诗赏析: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诗鉴赏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诗序写道:“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率军破契丹,次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之 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不但没有据实上报,反而贿赂前来调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盖败绩。张守珪原是镇守 东北边陲的名将,屡建战功,但后来却居功自傲,骄纵轻敌,沉迷于歌舞宴乐,致使战争失利,损失惨重。《燕歌行》就是高适送兵到蓟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张守 珪之事而作。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 脉理绵密。

        诗的起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伐入侵的敌军。

        张守珪率领战士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皇帝对此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这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 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的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 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 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 唐代阅读:2798次
  • 河湟旧卒

  • 正文: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译文:
    当我少年的时候就跟随大军去征讨河潢(吐蕃占据的地方),到了头发花白才返回故乡。
    十万将士都葬身边陲,只剩下我独自面对残阳吹着边塞的乐曲。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唐代阅读:2757次
  • 杜甫-诗词《初冬》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
    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作品赏析  【鹤注】此广德二年冬在幕府时作。

      垂老戎衣窄①,归休寒色深②。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③。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父吟》④。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⑤。

      (此暂归草堂而作也。首联双提。三四承次句,言归溪冬景。五六承首句,言在幕情事。末句出处二字,总绾。【黄注】白首老人,戎衣趋府,写出堪发人笑,亦见自惭之意。渔猎亦常事,拈急字、高字,便有意致。干戈未息,是年十月,武攻吐蕃盐川城。遂何心,出处两未遂也。)

      ①蔡邕《房桢碑》:“享年垂老。”【黄注】幕官以戎服从事,当用兵之际也。又云朝士兼戎服,知在朝亦间用之。隋苏子卿诗:“锋剑但须利,戎衣不畏窄。”②【张溍注】归休,谓归溪休沐。③《村臆》:著,火炎起也,犹俗云火著。鲍照诗,“长雾高林。”④习池醉、《梁父吟》,注见十三卷。⑤陆机诗:“出处鲜为谐。”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2725次
  • 海上生明月(科试)

  • 正文: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华,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山阳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 唐代阅读:2720次
  • 七言

  • 正文: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火取南方赤凤髓,
    水求北海黑龟精。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
    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上仙坛。杖头春色一壶酒,
    顶上云攒五岳冠。饮酒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
    先生去后身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
    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鬓发未斑缘有术,
    红颜不老为通神。蓬莱要去如今去,架上黄衣化作云。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炉养丹砂鬓不斑,假将名利住人间。已逢志士传神药,
    又喜同流动笑颜。老子道经分付得,少微星许共相攀。
    幸蒙上士甘捞摝,处世输君一个闲。
    谁解长生似我哉,炼成真气在三台。尽知白日升天去,
    刚逐红尘下世来。黑虎行时倾雨露,赤龙耕处产琼瑰。
    只吞一粒金丹药,飞入青霄更不回。
    乱云堆里表星都,认得深藏大丈夫。绿酒醉眠闲日月,
    白蘋风定钓江湖。长将气度随天道,不把言词问世徒。
    山水路遥人不到,茅君消息近知无。
    鹤为车驾酒为粮,为恋长生不死乡。地脉尚能缩得短,
    人年岂不展教长。星辰往往壶中见,日月时时衲里藏。
    若欲时流亲得见,朝朝不离水银行。
    灵芝无种亦无根,解饮能餐自返魂。但得烟霞供岁月,
    任他乌兔走乾坤。婴儿只恋阳中母,姹女须朝顶上尊。
    一得不回千古内,更无冢墓示儿孙。
    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等闲倒尽十分酒,
    遇兴高吟一百篇。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
    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
    玄门帝子坐中央,得算明长感玉皇。枕上山河和雨露,
    笛中日月混潇湘。坎男会遇逢金女,离女交腾嫁木郎。
    真个夫妻齐守志,立教牵惹在阴阳。
    遥指高峰笑一声,红霞紫雾面前生。每于廛市无人识,
    长到山中有鹤行。时弄玉蟾驱鬼魅,夜煎金鼎煮琼英。
    他时若赴蓬莱洞,知我仙家有姓名。
    堪笑时人问我家,杖担云物惹烟霞。眉藏火电非他说,
    手种金莲不自夸。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美酒是生涯。
    骑龙远出游三岛,夜久无人玩月华。
    九曲江边坐卧看,一条长路入天端。庆云捧拥朝丹阙,
    瑞气裴回起白烟。铅汞此时为至药,坎离今日结神丹。
    功能济命长无老,只在人心不是难。
    玄门玄理又玄玄,不死根元在汞铅。知是一般真个术,
    调和六一也同天。玉京山上羊儿闹,金水河中石虎眠。
    妙要能生觉本体,勤心到处自如然。
    公卿虽贵不曾酬,说著仙乡便去游。为讨石肝逢蜃海,
    因寻甜雪过瀛洲。山川醉后壶中放,神鬼闲来匣里收。
    据见目前无个识,不如杯酒混凡流。
    曾邀相访到仙家,忽上昆仑宴月华。玉女控拢苍獬豸,
    山童提挈白虾蟆。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
    今在人寰人不识,看看挥袖入烟霞。
    火种丹田金自生,重重楼阁自分明。三千功行百旬见,
    万里蓬莱一日程。羽化自应无鬼录,玉都长是有仙名。
    今朝得赴瑶池会,九节幢幡洞里迎。
    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
    阴虎还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清。
    浮生不实为轻忽,衲服深藏奇异骨。非是尘中不染尘,
    焉得物外通无物。共语难兮情兀兀,独自行时轻拂拂。
    一点刀圭五彩生,飞丹走入神仙窟。
    莫怪爱吟天上诗,盖缘吟得世间稀。惯餐玉帝宫中饭,
    曾著蓬莱洞里衣。马踏日轮红露卷,凤衔月角擘云飞。
    何时再控青丝辔,又掉金鞭入紫微。
    黄芽白雪两飞金,行即高歌醉即吟。日月暗扶君甲子,
    乾坤自与我知音。精灵灭迹三清剑,风雨腾空一弄琴。
    的当南游归甚处,莫交鹤去上天寻。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日论药草皆知味,
    问著神仙自得名。簪冷夜龙穿碧洞,枕寒晨虎卧银城。
    来春又拟携筇去,为忆轩辕海上行。
    龙精龟眼两相和,丈六男儿不奈何。九盏水中煎赤子,
    一轮火内养黄婆。月圆自觉离天网,功满方知出地罗。
    半醉好吞龙凤髓,劝君休更认弥陀。
    强居此境绝知音,野景虽多不合吟。诗句若喧卿相口,
    姓名还动帝王心。道袍薜带应慵挂,隐帽皮冠尚懒簪。
    除此更无馀个事,一壶村酒一张琴。
    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攀高干,
    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去气绵绵。
    三千功满好归去,休与时人说洞天。
    天生不散自然心,成败从来古与今。得路应知能出世,
    迷途终是任埋沈。身边至药堪攻炼,物外丹砂且细寻。
    咫尺洞房仙景在,莫随波浪没光阴。
    自隐玄都不记春,几回沧海变成尘。玉京殿里朝元始,
    金阙宫中拜老君。闷即驾乘千岁鹤,闲来高卧九重云。
    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
    北帝南辰掌内观,潜通造化暗相传。金槌袖里居元宅,
    玉户星宫降上玄。举世尽皆寻此道,谁人空里得玄关。
    明明道在堪消息,日月滩头去又还。
    日影元中合自然,奔雷走电入中原。长驱赤马居东殿,
    大启朱门泛碧泉。怒拔昆吾歌圣化,喜陪孤月贺新年。
    方知此是生生物,得在仁人始受传。
    六龙齐驾得升乾,须觉潜通造化权。真道每吟秋月澹,
    至言长运碧波寒。昼乘白虎游三岛,夜顶金冠立古坛。
    一载已成千岁药,谁人将袖染尘寰。
    五岳滩头景象新,仁人方达杳冥身。天纲运转三元净,
    地脉通来万物生。自晓谷神通此道,谁将理性欲修真。
    明明说向中黄路,霹雳声中自得神。
    欲陪仙侣得身轻,飞过蓬莱彻上清。朱顶鹤来云外接,
    紫鳞鱼向海中迎。姮娥月桂花先吐,王母仙桃子渐成。
    下瞰日轮天欲晓,定知人世久长生。
    四海皆忙几个闲,时人口内说尘缘。知君有道来山上,
    何似无名住世间。十二楼台藏秘诀,五千言内隐玄关。
    方知鼎贮神仙药,乞取刀圭一粒看。
    割断繁华掉却荣,便从初得是长生。曾于锦水为蝉蜕,
    又向蓬莱别姓名。三住住来无否泰,一尘尘在世人情。
    不知功满归何处,直跨虬龙上玉京。
    当年诗价满皇都,掉臂西归是丈夫。万顷白云独自有,
    一枝丹桂阿谁无。闲寻渭曲渔翁引,醉上莲峰道士扶。
    他日与君重际会,竹溪茅舍夜相呼。
    金锤灼灼舞天阶,独自骑龙去又来。高卧白云观日窟,
    闲眠秋月擘天开。离花片片乾坤产,坎蕊翻翻造化栽。
    晚醉九岩回首望,北邙山下骨皑皑。
    结交常与道情深,日日随他出又沈。若要自通云外鹤,
    直须勤炼水中金。丹成只恐乾坤窄,饵了宁忧疾患侵。
    未去瑶台犹混世,不妨杯酒喜闲吟。
    因携琴剑下烟萝,何幸今朝喜暂过。貌相本来犹自可,
    针医偏更效无多。仙经已读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些小道功如不信,金阶舍手试看么。
    倾侧华阳醉再三,骑龙遇晚下南岩。眉因拍剑留星电,
    衣为眠云惹碧岚。金液变来成雨露,玉都归去老松杉。
    曾将铁镜照神鬼,霹雳搜寻火满潭。
    铁镜烹金火满空,碧潭龙卧夕阳中。麒麟意合乾坤地,
    獬豸机关日月东。三尺剑横双水岸,五丁冠顶百神宫。
    闲铺羽服居仙窟,自著金莲造化功。
    随缘信业任浮沈,似水如云一片心。两卷道经三尺剑,
    一条藜杖七弦琴。壶中有药逢人施,腹内新诗遇客吟。
    一嚼永添千载寿,一丸丹点一斤金。
    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托永无忧。闲骑白鹿游三岛,
    闷驾青牛看十洲。碧洞远观明月上,青山高隐彩云流。
    时人若要还如此,名利浮华即便休。
    紫极宫中我自知,亲磨神剑剑还飞。先差玉子开南殿,
    后遣青龙入紫微。九鼎黄芽栖瑞凤,一躯仙骨养灵芝。
    蓬莱不是凡人处,只怕愚人泄世机。
    向身方始出埃尘,造化功夫只在人。早使亢龙抛地网,
    岂知白虎出天真。绵绵有路谁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
    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春尽闲闲过落花,一回舞剑一吁嗟。常忧白日光阴促,
    每恨青天道路赊。本志不求名与利,元心只慕水兼霞。
    世间万种浮沉事,达理谁能似我家。
    日为和解月呼丹,华夏诸侯肉眼看。仁义异如胡越异,
    世情难似泰衡难。八仙炼后钟神异,四海磨成照胆寒。
    笑指不平千万万,骑龙抚剑九重关。
    别来洛汭六东风,醉眼吟情慵不慵。摆撼乾坤金剑吼,
    烹煎日月玉炉红。杖摇楚甸三千里,鹤翥秦烟几万重。
    为报晋成仙子道,再期春色会稽峰。
    发头滴血眼如镮,吐气云生怒世间。争耐不平千古事,
    须期一诀荡凶顽。蛟龙斩处翻沧海,暴虎除时拔远山。
    为灭世情兼负义,剑光腥染点痕斑。
    雨雪霏霏天已暮。金钟满劝抚焦桐。诗吟席上未移刻,
    剑舞筵前疾似风。何事行杯当午夜,忽然怒目便腾空。
    不知谁是亏忠孝,携个人头入坐中。
    未炼还丹且炼心,丹成方觉道元深。每留客有钱酤酒,
    谁信君无药点金。洞里风雷归掌握,壶中日月在胸襟。
    神仙事业人难会,养性长生自意吟。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时童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
    二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
    若向此中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箕星昴宿下长天,凡景宁教不愕然。龙出水来鳞甲就,
    鹤冲天气羽毛全。尘中教化千人眼,世上人知尔雅篇。
    自是凡流福命薄,忍教微妙略轻传。
    闲来掉臂入天门,拂袂徐徐撮彩云。无语下窥黄谷子,
    破颜平揖紫霞君。拟登瑶殿参金母,回访瀛洲看日轮。
    恰值嫦娥排宴会,瑶浆新熟味氤氲。
    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一领布裘权且当,
    九天回日却归还。凤茸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
    只此世间无价宝,不凭火里试烧看。
    因思往事却成憨,曾读仙经第十三。武氏死时应室女,
    陈王没后是童男。两轮日月从他载,九个山河一担担。
    尽日无人话消息,一壶春酒且醺酣。
    垂袖腾腾傲世尘,葫芦携却数游巡。利名身外终非道,
    龙虎门前辨取真。一觉梦魂朝紫府,数年踪迹隐埃尘。
    华阴市内才相见,不是寻常卖药人。
    万卷仙经三尺琴,刘安闻说是知音。杖头春色一壶酒,
    炉内丹砂万点金。闷里醉眠三路口,闲来游钓洞庭心。
    相逢相遇人谁识,只恐冲天没处寻。
    曾战蚩尤玉座前,六龙高驾振鸣銮。如来车后随金鼓,
    黄帝旂傍戴铁冠。醉捋黑须三岛黯,怒抽霜剑十洲寒。
    轩辕世代横行后,直隐深岩久觅难。
    头角苍浪声似钟,貌如冰雪骨如松。匣中宝剑时频吼,
    袖里金锤逞露风。会饮酒时为伴侣,能行诗句便参同。
    来年定赴蓬莱会,骑个生狞九色龙。
    神仙暮入黄金阙,将相门关白玉京。可是洞中无好景,
    为怜天下有众生。心琴际会闲随鹤,匣剑时磨待断鲸。
    进退两楹俱未应,凭君与我指前程。
    九鼎烹煎一味砂,自然火候放童花。星辰照出青莲颗,
    日月能藏白马牙。七返返成生碧雾,九还还就吐红霞。
    有人夺得玄珠饵,三岛途中路不赊。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龙虎顺行阴鬼去,
    龟蛇逆往火龙来。婴儿日吃黄婆髓,姹女时餐白玉杯。
    功满自然居物外,人间寒暑任轮回。
    星辰聚会入离乡,日月盈亏助药王。三候火烧金鼎宝,
    五符水炼玉壶浆。乾坤反覆龙收雾,卯酉相吞虎放光。
    入室用机擒捉取,一丸丹点体纯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吕岩,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唐代阅读:2717次
  • 蔷薇花

  • 正文:
    翠融红绽浑无力,斜倚栏干似诧人。深处最宜香惹蝶,
    摘时兼恐焰烧春。当空巧结玲珑帐,著地能铺锦绣裀.
    最好凌晨和露看,碧纱窗外一枝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1]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 唐代阅读:2714次
  • 借车

  • 正文: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唐代阅读:2655次
  •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孟浩然唐诗鉴赏

  • 【原文】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赏析】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在写景中就充溢着一种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回首归路只见牛羊,是指不见王先生的影儿。诗人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语,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归来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则是无所依傍的写景。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吞声于深秋,一失影,一失声,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门犹未掩”,是因为之子犹未归。于是先归者还在怅望,“伫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这位老先生”,一种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关切加埋怨,情见乎辞。

      “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 唐代阅读:2538次
  •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诗《采莲曲》(其二)全文翻译赏析

  •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鉴赏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显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 唐代阅读:2535次
  • 司马迁墓

  • 正文:
    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英雄此日谁能荐,
    声价当时众所推。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
    经过词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牟融,

      牟融是伪造的唐代诗人。全唐诗卷467有牟融诗一卷,但实际上这个牟融乃是明人伪造的,唐代没有牟融这个人。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一篇,指出牟融其人明中叶以前无闻,从朱警《唐百家诗》开始出现,其中记载的唐代著名人物居然横跨了几个时代,而另一批人物则属明代著名人物,再从地理、典故等加以佐证,确认此集为明人伪造。

  • 唐代阅读:2523次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江雪》翻译赏析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诗鉴赏

        这是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写的一首吟咏江野雪景的五言绝句,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头二句写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万壑,树木茂密,可是山中却不见一只飞鸟;原野辽阔,路径万条多,却不见一个行人的足印。极目四望,唯见四野白茫茫,一片银 色世界,这两句没有明点“雪”字,但“鸟飞绝”、“人踪灭”的幽寂境界,却生动地表现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凛冽。

        后两句别开生面,勾画了一个渔翁独钓寒江的奇异景象。风雪满江,在那严寒的江上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有一叶渔舟,渔舟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正迎风抗雪,在寒江上垂钓。最后一句点出“雪”字,包笼全篇。

        四句诗,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渔翁垂钓,人物与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极佳,是一幅绝妙的寒江独钓图。称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后世画家,多喜用该诗的意境入画。

        这首诗看似乎写景,其实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写来塑造诗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形,实际上是诗人的自画像,它寄寓着诗人在永贞革新 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远谪永州,与同党天各一方,处境孤独,但他并不自弃,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饵 药久寿书》中就曾表明:“虽万受摈弃”,也“不更乎其内”.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虽更为僻远,但有了实权,他就又以积极的革新政治的姿态,兴 利除弊,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这都清楚地说明他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诗中所刻画的老渔翁形象,正是诗人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内心世界 的形象表现。但是诗中以辽阔空旷的背景映衬寒江独钓的孤舟,也透露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简约,意境高洁。“绝”、“灭”、“雪”都是以入声字作韵脚。入声字短促,很适合表达愤慨不平的心声和幽寂凄冷的情调。
  • 唐代阅读:2459次
  • 渔翁夜傍西岩宿: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赏析

  •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诗鉴赏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 805 )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 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 唐代阅读:2445次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 正文:
    晓凉暮凉树如尽,千山浓绿生云外。依微香雨青氛氲,
    腻叶蟠花照曲门。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
    堕红残萼暗参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385次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全文翻译赏析

  •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八岁丧父,家贫,由其母教读。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官监察史,曾与宦官刘士元争厅,贬江陵府士曹参军。穆宗长庆初,又受宦官崔潭峻优遇,以其《连昌宫词》等向穆宗进奏,大为赏识,即知制诰,后又拜相。以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他是白居易的知已,又一同写了许多喻诗,因诗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皆以《长庆集》为名,遂有“长庆体”之称。

        翻译

        从前的行宫一片冷落,宫中的春花虽然红艳依旧,却无人欣赏。只留下白头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起玄宗时的往事来。

        注释

        1、行宫:皇帝外出居住的宫舍。

        2、寥落:空虚、冷落。

        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这是他的庙号。

        简要评析

        这是诗作作者通过写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概叹昔盛今衰,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思考。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把唐朝从天宝末年以后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变迁浓缩其中,其高度精炼的笔法令人赞叹。阅读本诗,应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相联系,如此便可弄清许多问题。白居易的《新乐府》写成于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时代的社会问题。德宗李适于大历十四年(779)继位,在位27年,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阳白发人》的具体写作时期必在其间。又据《上阳白发人》诗中言所选入的白头宫女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则可知是在天宝十五年(756)选入,而白居易写作此诗应在天宝十五年以后的44年时,即贞元十六年(800)。元稹写作此《行宫》诗是为呼应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头宫女。她(或她们)是以自己亲身体验来“说”玄宗的,并非只是道听途说。此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才会有更深的沧桑体会。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含蓄有致,全诗的重心在于一个“说”字。由于这个(或这批)老宫女熟谙历史,深悉国家社会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可说的话题特别多,围坐之时便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了。这一个“说”字,可以使读者生出无穷联想,而诗中只用一个字便予以概括,真是用得精炼之极,含蓄之极。本诗由于以上这些优点,所以特别受到历代诗评家的青睐。瞿佑《归田诗话》说“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稹之《行宫》,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这是赞许本诗短小精致。这是夸奖本诗能以尺幅见千里,篇制虽短,但与元稹另一篇史诗般的长诗《连昌宫词》在感叹历史盛衰变迁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此诗是王建所作,又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是说此诗特别委婉蕴藉,因此特别符合王建诗的风格特征,而且在王建诗集中又是上乘中的上乘之作。沈德潜还指 出,此诗好在“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这是点明此诗的诗眼所在,一个“说”字足以将历史的教训揭示而出,这在其他怀古、咏史诗中是很难做到的。作者在二十个字里,从景物的描写到人物拓叙述,盛衰之感受,寄寓了人世多少沧桑。诗人文字的精练、内涵的深刻,令人叹服。
  • 唐代阅读:2372次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唐诗鉴赏

  • 【作品介绍】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原文】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⑴

     

    弯弯月出挂城头⑵,城头月出照凉州⑶。

    凉州七里十万家⑷,胡人半解弹琵琶⑸。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⑹。

    河西幕中多故人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⑻,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⑼。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白话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时,岑参曾暂驻凉州,结识了一些朋友;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 唐代阅读:2366次
  • 《归雁》钱起唐诗鉴赏

  • 【作品介绍】

      《归雁》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该诗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原文】

    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⑴?水碧沙明两岸苔⑵。

    二十五弦弹夜月⑶,不胜清怨却飞来⑷。

     

    【注释】

    ⑴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泛指湖南地区。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⑵苔:一种植物,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⑷胜(shēng):承受。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白话译文】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创作背景】

      钱起的《归雁》创作于唐代。钱起入任后,长期客居北方,看见南方归来的大雁,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

     

    【赏析】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  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作者介绍】

      钱起(722—780)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公元751年(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于应酬之作,当时赴外地的官员以得到他的送行诗为荣。大概他得“才子”的桂冠,也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技巧熟练,风格清奇,理致清淡。近体诗中,多写景佳句,深为评论家所称道。有《钱考功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 唐代阅读:2361次
  • 仙人

  • 正文: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340次
  • 使东川。梁州梦

  • 正文: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319次
  • 李夫人歌

  • 正文:
    紫皇宫殿重重开,夫人飞入琼瑶台。绿香绣帐何时歇,
    青云无光宫水咽。翩联桂花坠秋月,孤鸾惊啼商丝发。
    红壁阑珊悬珮珰,歌台小妓遥相望。玉蟾滴水鸡人唱,
    露华兰叶参差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318次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

  • 正文: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
    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馀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
    梨花落尽成秋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唐代阅读:2304次
  • 伤大宅

  • 正文: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哪一家盖起了豪华的宅第?红漆的大门开在大道旁边。
    高大的房屋梳齿般排列,高高的围墙在外面曲折回环。
    六七处堂屋一座挨着一座,梁栋和屋檐相互联接伸延。
    造一座这样的堂屋费钱上百万,那郁郁勃勃的气象上凌云烟。
    幽深的内室冬暖夏凉,即使严寒酷暑也不能侵犯。
    高大的堂屋宽敞亮爽,坐着、躺着,都可望到南山。
    环绕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台阶两旁有红芍药的花栏。
    攀下树枝来采摘樱桃,带着花去移栽牡丹。
    主人在这所华屋中安坐,一连十几年都做着大官。
    厨房里有出不完的腐败肉,库房里有用不尽而绳串朽坏的钱。
    啊,哪一个能传达我的意见,问一个问题,在你们一家人中间:
    难道社会上没有贫穷卑贱的人?怎么能忍心不去救济饥寒。
    为什么只图供养自己,就想保得住富贵千年?
    你可曾见到昔日马家的住宅,如今已成为废弃的奉诚园!

    注释
    ⑴甲第:古代皇帝赐给臣子的住宅有甲乙等级之分,甲第是赐给封侯者住的。
    ⑵栉比:像疏齿一样排列,多而密。
    ⑶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
    ⑷郁郁:繁盛的样子。
    ⑸洞房:深邃的内室。
    ⑹虚且迥:空旷而且深远,宽敞高爽之意。
    ⑺红药:即芍药花。
    ⑻贯朽钱:钱积得很多,长期不用,以致串钱的绳子霉烂,故称贯朽钱。
    ⑼将:传达的意思。
    ⑽直:就。
    ⑾奉诚园:原为唐司徒马燧旧宅,以豪奢著名。马燧死,其子马畅将园中大杏赠宦官窦文场,文场又献给唐德宗。德宗认为马畅马畅不以大杏献己,意存轻慢,派宦官往封其树。马畅恐惧,因把住宅献给德宗。德宗改为奉诚园,废置不用。事见《桂苑丛谈·史遗》。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62页 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79-182页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2279次
  • 墨客网(www.mokecn.com) 京ICP备150497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