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高适〗作品集锦
  • 《燕歌行》高适诗赏析: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诗鉴赏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诗序写道:“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率军破契丹,次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之 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不但没有据实上报,反而贿赂前来调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盖败绩。张守珪原是镇守 东北边陲的名将,屡建战功,但后来却居功自傲,骄纵轻敌,沉迷于歌舞宴乐,致使战争失利,损失惨重。《燕歌行》就是高适送兵到蓟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张守 珪之事而作。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 脉理绵密。

        诗的起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伐入侵的敌军。

        张守珪率领战士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皇帝对此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这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 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的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 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 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 唐代阅读:3557次
  • 《燕歌行》高适诗赏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诗鉴赏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诗序写道:“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率军破契丹,次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之命,命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不但没有据实上报,反而贿赂前来调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盖败绩。张守珪原是镇守东北边陲的名将,屡建战功,但后来却居功自傲,骄纵轻敌,沉迷于歌舞宴乐,致使战争失利,损失惨重。《燕歌行》就是高适送兵到蓟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张守珪之事而作。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起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伐入侵的敌军。

        张守珪率领战士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皇帝对此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这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的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 唐代阅读:2834次
  • 邯郸少年行

  • 正文: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766次
  • 自蓟北归

  • 正文: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注释
    ⑴蓟(jì)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
    ⑵驱(qū)马:驰马。
    ⑶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⑷豁(huò)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⑸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⑹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
    ⑺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5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670次
  • 封丘作

  • 正文: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一)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
    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
    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
    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
    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
    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
    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

    注释
    ⑴渔樵:打渔砍柴。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⑵悠悠:闲适貌。
    ⑶乍可:只可。草泽:草野,民间。
    ⑷宁堪:哪堪。风尘:尘世扰攘。
    ⑸小邑:小城。
    ⑹公门:国家机关。期:期限。
    ⑺碎:一作“破”。
    ⑻黎庶:黎民百姓。
    ⑼归:一作“悲”。妻子:妻子与儿女。
    ⑽举家:全家。
    ⑾生事:生计。南亩田:泛指田地。
    ⑿世情:世态人情。
    ⒀旧山:家山,故乡。
    ⒁衔:奉。且:一作“日”。迟回:徘徊。
    ⒂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
    ⒃陶潜:即陶渊明,东晋人。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2、 徐永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7-38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92 4、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8-70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632次
  •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 正文: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614次
  •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 正文: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595次
  • 塞上

  • 正文: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591次
  • 高适诗《燕歌行·并序》全文翻译赏析:汉家烟尘在东北

  •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摐(音窗):击; 3、金:钲,行军乐器。 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 解除重围。 7、铁衣:指远征战士。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 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 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评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 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 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 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 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 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 唐代阅读:2568次
  •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 正文: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我在旅馆相遇,不由我忧喜交集。
    暮雪才刚刚停下,归雁正向南飞去。
    主人的酒已喝光,为友你还无醉意。
    天色晚路程遥遥,不知你归不归去?

    注释
    客舍:旅馆。
    “相逢”句:说与李少府在旅馆相逢,不由心意徘徊,充满矛盾。违,徘徊。《·邶风·谷风》:“中心有违”。
    “暮雪”句。说薄暮时分,大雪初晴,北雁南飞。候雁,随季节变换,春时北飞,冬时南归的大雁。
    “主人”句:说主人的酒已喝光,而客人您还未喝够量。主人,诗人自指。
    “薄暮”句。说天色将晚,路程还远,不知您还回不回家了?薄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135-137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562次
  • 送郑侍御谪闽中

  • 正文: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
    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
    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风波之献,路上当心!

    注释
    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贬谪,官员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闽中:指福州地区。
    ⑵无恨:不要怨恨。
    ⑶旧过(guō):以前去过。过:作往访解。
    ⑷大都:大概。
    ⑸合:交融。
    ⑹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⑺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⑻风波:路途险阻,比喻事物的变动。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54-456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540次
  • 人日寄杜二拾遗

  • 正文: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注释
    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南蕃:蜀
    书剑:喻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7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522次
  • 高适《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

  •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②。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载(七四九年)任封丘尉,不久即辞去,客游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升侍御史、谏义大夫。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出任淮南节度使。后又任蜀、彭二州刺史,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官终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有《高常侍集》传世。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着名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①董大:大约是董庭兰,一位颇有名的音乐家。原诗共二首,这是第一首。

        ②“千里”二句的意思是说:千里黄云把太阳遮得昏昏暗暗;北风卷着大雪送走了南去的大雁。曛(xūn):天色昏黄。

        ③“莫愁”二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发愁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你董大的啊!

       

        一望无际的黄云搞得日光昏昏,北风呼呼,雁声凄凄,大雪纷纷。不必担心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身怀绝技的董大您呢!

       

        《别懂大》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当时高适在睢阳。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 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子在哪儿都能闪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写送别的情景。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在这样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好友送别。离别在即,两情依依,身怀绝艺的董庭兰还要在这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奔波,诗人自己也是飘泊不定,二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惆怅,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的,但是诗人却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边路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谁不知道呢?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在这寒冷的风雪中无疑飘荡一缕缕暖融融的春意,给友人以温暖,使友人亢奋。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崔珏曾赋诗赞叹:“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董庭兰会找到知音的。这两句很是豁达,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用白描手法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怀,没有悲凄,只有豪迈,尤其是末二句能够催人奋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唐代阅读:2519次
  •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 正文: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莺往来杨柳低垂,春风中送友使人伤感。
    你将到千里之外我自然产生别怨,论交情我们已有十年。
    汶水云开孤帆远去,梁山路道曲折匹马迟缓。
    此地本可乘兴游赏,难留你使我更觉凄惨。

    注释
    1.东平:郡名,今山东东平县。
    2.卫县:今河南淇县。
    3.李寀(cài):人朋友,曾作过卫县少府,这时已卸任。
    4.黄鸟:黄莺。
    5.论交:论说交谊。
    6.汶(wèn)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
    7.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南,周约十公里。
    8.迟:缓慢。
    9.乘兴:乘着兴致。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逵(字安道)经宿方至,刚到门前,忽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哉!”“凄其”见《诗经·邶风·绿衣》:“凄其以风”,“其”为语言助词,这里指心境凄凉。
    10.益:越发,更加。
    11.凄(qī)其:寒冷的样子。这里指情绪凄伤。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79-8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76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508次
  • 古大梁行

  • 正文: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注释
    ⑴大梁:今河南开封。
    ⑵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⑶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经·国风·王风·黍离》。
    ⑷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⑸朝市:朝廷街市。
    ⑹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⑺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
    ⑻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
    ⑼论:言说。
    ⑽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⑾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⑿摇落:凋零。
    ⒀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⒁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455次
  • 送桂阳孝廉

  • 正文: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431次
  • 田家春望

  • 正文: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429次
  • 送李侍御赴安西

  • 正文: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424次
  • 夜别韦司士

  • 正文: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414次
  • 金城北楼

  • 正文: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注释
    ⑴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
    ⑵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⑶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403次
  • 送浑将军出塞

  • 正文: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军您出身尊贵,而且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经是浑邪王。
    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现在您的部属在燕支山一带。
    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坐骑好马。
    您的战马佩着银饰的马鞍,勒着镶玉的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
    您在战场上像李广那样身先士卒,在谋划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样,虽不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尽其妙。
    据说边境又有千万敌人的骑兵入侵,昨天边塞上告急文书已经到了。
    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
    浑将军意气风发,决定出征万里以外;努力作战,准备了出行一年的计划。
    军队前进,扬起的尘土与白草相掩映;早上高举旌旗,夜里则击刁斗传令。
    边塞上有很多侠义少年,关外春天可见不到杨柳。
    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
    您将远行,我和您分别,请别轻视我的送别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以便及早给朝廷献上获胜捷报的歌。

    注释
    ⑴浑将军:即浑释之,曾为右武卫大将军,其祖先是曾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
    ⑵将军族贵:语见《旧唐书·浑瑊传》。
    ⑶浑邪(yé)王: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载:“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
    ⑷燕(yān)支:山名,也作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东。
    ⑸控弦:引弓,意指士兵。阴山:在内蒙古东部。
    ⑹登阵:一作“临阵”。大宛马:古大宛国多宝马,故用以名好马。
    ⑺蝥(máo)弧:旗名。
    ⑻逐:跟随。嫖姚:这里指哥舒翰。骨都:本为匈奴王名,这里指突厥将领。
    ⑼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⑽卫青:据史载应是霍去病,因二人同时,故多有误引。
    ⑾羽书:泛指军事报文。
    ⑿画角:古代管乐器,出自西羌。
    ⒀甘:决意。
    ⒁判:拼。判作:一作“动作”。
    ⒂关西:玉门关以西。
    ⒃绕朝:战国时秦国大夫。
    ⒄仲宣:三国文学家王粲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0-111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380次
  •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高适《封丘作》赏析

  •     封丘作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那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诗鉴赏

        高适出身寒门,年轻时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浪迹草野的生涯,曾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刻了解,从而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产生一定的同情心。《封丘作》一诗系诗人任封丘县尉所作。在封建社会方面县吏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参与压迫百姓。这首诗就写出了诗人任职期间在履行“拜迎官长”、“鞭挞黎庶”等奉上欺下活动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开头四句“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那堪作吏风尘下”,意思是:我原本在孟诸的乡野间以捕鱼打柴为生,一辈子安闲自得、无所牵挂,可在山野草泽中放声歌唱,怎能够混迹于纷扰的世事之中去充任一名向老百姓催租逼赋的酷吏呢?诗人首先追溯自己的身世经历,继而表明自己所希翼、追求的生活理想。“乍可”、“那堪”的转折句式,表达了诗人对“作史”后的失望心情。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怎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译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这四句写家人责备诗人迂笨、不通吏道的话,映照出世俗人们那麻木不仁的心理,并反衬出诗人心灵的纯真美好。诗人的痛苦在外不能倾诉,只好说给妻子儿女听,反而受到他们的耻笑,说现在的世事就是这样,我们要维持生计,有田要靠种田,无田可种只能进入公门,只可将世事付诸东流,办事不要太认真了这些话,反映了封建吏治下人们心灵的自私和麻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正直、纯朴的心灵,也可以看出诗人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心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使诗人感到消沉,避世、退隐之心悄然而生。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这四句是说:诗人梦想回到故乡去躬耕“南亩田”却又无地可耕,况且自己又受命于皇上,这种矛盾的心情久久地纠缠着诗人。
  • 唐代阅读:2346次
  •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 正文: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译文:
    为践行再登上了陇首,远别此地将朝着临洮前往。
    试着问下关山的事务,怎么比得上州县官民辛苦。
    军队随着红色的军旗从行,两旁的绿树引着寒民兵士前行。
    今年是个血流成河的年份,只是不知谁能砍掉单于的手臂,立下大功。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342次
  • 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 正文: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339次
  • 登百丈峰二首

  • 正文: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
    ⑴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
    ⑵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唐李白《王昭君》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王琦注引《元和郡县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
    ⑶汉垒:汉军营垒。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
    ⑷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⑸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⑹此:一作“北”。
    ⑺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
    ⑻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
    ⑼唯见:一作“唯有”。
    ⑽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晋书》卷三《世祖武帝纪》制曰: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以治易乱。绝缣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
    ⑾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晋书》卷四《孝惠帝纪》: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⑿瀍(chán)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
    ⒀胡羯(jié):指北方少数民族。
    ⒁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⒂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
    ⒃青阳门:晋宫门名。
    ⒄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2288次
  • 旅馆寒灯独不眠:高适诗《除夜作》全文翻译赏析

  •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诗鉴赏

        “旅馆寒灯独不眠”,诗的首句所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启人联想,点明作者在除夕仍羁旅天涯,可以想见,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让人心情悲凉。因此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设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这也是一个转折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而引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究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

        这时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然而,却又撇开自己,从相思的另一方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因此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

        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一是思乡心切,二是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

        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着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将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而言,可以说收到了“意尽”和“添着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高适素以边塞诗人着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 唐代阅读:2229次
  • 高适-诗词《题尉迟将军新庙》 古诗 全诗赏析

  • 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将军独激昂,誓欲酬恩私。
    孤城日无援,高节终可悲。家国共沦亡,精魂空在斯。
    沉沉积冤气,寂寂无人知。良牧怀深仁,与君建明祠。
    父子俱血食,轩车每逶迤。我来荐蘋蘩,感叹兴此词。
    晨光上阶闼,杀气翻旌旗。明明幽冥理,至诚信莫欺。
    唯夫二千石,多庆方自兹。
  • 唐代阅读:2057次
  • 高适-诗词《别刘大校书》 古诗 全诗赏析

  •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 唐代阅读:1929次
  • 高适-诗词《同群公秋登琴台》 古诗 全诗赏析

  •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 唐代阅读:1774次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赏析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诗鉴赏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意义相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境界动人。

        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当时正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中写道: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因为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才能感而不伤。
  • 唐代阅读:17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