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高适〗作品集锦
  • 高适-诗词《送裴别将之安西》 古诗 全诗赏析

  •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 唐代阅读:1626次
  • 梅花满枝空断肠: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全文翻译赏析

  •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诗鉴赏

        《人日寄杜二舍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指杜甫,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了。

        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群。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得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落到成都,高适赋诗慰问,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近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相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作了这诗,寄往成都草堂。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转韵,开始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就开门见山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角度说,也是从杜甫角度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就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却更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感情是复杂的。

        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随波逐流、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换用仄声韵,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当时国家多难,战争不断,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立功业,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仍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强大,就连蜀中局势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就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在《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中写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可见他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不能相见,明年又身在何处,谁能预料呢?
  • 唐代阅读:1586次
  • 高适-诗词《寄宿田家》 古诗 全诗赏析

  •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鬓白未曾记日月,
    山青每到识春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客来满酌清尊酒,
    感兴平吟才子诗。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今夜只应还寄宿,
    明朝拂曙与君辞。
  • 唐代阅读:1572次
  • 高适-诗词《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 古诗 全诗赏析

  • 离心忽怅然,策马对秋天。孟诸薄暮凉风起,归客相逢渡
    睢水。昨时携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岁物萧条满路歧,
    此行浩荡令人悲。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
  • 唐代阅读:1571次
  • 高适-诗词《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古诗 全诗赏析

  •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
    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
    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
    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
    寄书汶阳客,回首平阴亭。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
    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自怜遇时休,漂泊随流萍。
    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 唐代阅读:1569次
  • 高适-诗词《别董大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作品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適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適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適“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孙艺秋)
  • 唐代阅读:1555次
  • 《别董大》高适诗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诗鉴赏

        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

        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 唐代阅读:1547次
  • 高适-诗词《赠别褚山人》 古诗 全诗赏析

  • 携手赠将行,山人道姓名。光阴蓟子训,才术褚先生。
    墙上梨花白,尊中桂酒清。洛阳无二价,犹是慕风声。
  • 唐代阅读:1538次
  • 别董大二首

  • 正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注释
    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⑷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3页 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00-501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99次
  • 听张立本女吟

  • 正文: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
    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
    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注释
    ⑴张立本女:《全唐》载:“草场官张立本女,少未读书,忽自吟诗,立本随口录之。”
    ⑵危冠:高冠。楚宫妆:即南方贵族妇女式样的打扮。
    ⑶闲庭:空旷的庭院。
    ⑷玉钗:一种妇女头饰。砌竹:庭院中临阶而生的竹子。
    ⑸月如霜:月光皎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960-196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13-114页 .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85次
  • 高适-诗词《邯郸少年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
    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今人交态薄,
    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 唐代阅读:1479次
  • 咏史

  • 正文: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①尚有:尚且还有。绨 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②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③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④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参考资料:

    1、 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 2、 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78次
  • 高适-诗词《封丘县》 古诗 全诗赏析

  •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作品赏析【注释】:
    西汉末隐者。

    又题《封丘作》

      高適早年闲散困顿,直到天宝八载(749),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却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大失所望。这首诗就作于封丘任上,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
      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怎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適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岂不是更可悲吗?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的陶潜了。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適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造语挺拔。此诗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称心而言,一气贯注,肝胆照人,正是这诗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全诗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开头四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申述不堪作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作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如此交互为用,经纬成文,既流动,又凝重;四段连结,造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一联中,不仅字面对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没有意思重复的合掌,显得整饬精炼;更因虚词的承接照应,诗意联贯而下,语势生动自然,成为很好的流水对,读来便觉气势流转,绝无板滞之病。全诗每段一韵,依次为:仄声马韵、平声支韵、仄声纸韵、平声灰韵。这样平仄相间,抑扬鲜明,随着诗的感情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声调的美感。
  • 唐代阅读:1474次
  • 营州歌

  • 正文: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 2、 罗贯中原著 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 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 3、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73次
  • 清歌一曲月如霜:高适诗《听张立本女吟》全文翻译赏析

  •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

        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

        清歌一曲月如霜。

        高适诗鉴赏

        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空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朗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晚,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几笔极简炼的景物素描得到深化。“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联想到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孤傲的雅趣,而“闲庭”又表现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借其纳凉的闲逸烘托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诱语发了少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诵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美妙动听。

        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因此“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古诗本来能吟能唱,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婉转悦耳。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使诗的意境大大开拓,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由此表现出少女吟咏完毕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显超脱凡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唐代阅读:1467次
  • 高适-诗词《钜鹿赠李少府》 古诗 全诗赏析

  •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 唐代阅读:1461次
  • 高适-诗词《同颜六少府旅宦秋中之作》 古诗 全诗赏析

  • 传君昨夜怅然悲,独坐新斋木落时。逸气旧来凌燕雀,
    高才何得混妍媸。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
    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
  • 唐代阅读:1459次
  • 高适-诗词《秦中送李九赴越》 古诗 全诗赏析

  • 携手望千里,于今将十年。如何每离别,心事复迍邅。
    适越虽有以,出关终耿然。愁霖不可向,长路或难前。
    吴会独行客,山阴秋夜船。谢家征故事,禹穴访遗编。
    镜水君所忆,莼羹余旧便。归来莫忘此,兼示济江篇。
  • 唐代阅读:1449次
  • 高适-诗词《三君咏·郭代公(元振)》 古诗 全诗赏析

  • 代公实英迈,津涯浩难识。拥兵抗矫征,仗节归有德。
    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流落勿重陈,怀哉为凄恻。
  • 唐代阅读:1442次
  • 塞上听吹笛

  • 正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3、 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28次
  •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赏析

  •     营州歌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诗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风俗犷放。

        高适这首绝句如同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前两句写:营州少年们自幼在原野中长大,常常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他们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养成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典型场面,描写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可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足见其勇悍之状。

        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采用白描,笔墨粗放,是这首绝句突出的艺术特点。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夸张,少年性格鲜明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精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塞情调。
  • 唐代阅读:1427次
  • 高适-诗词《河西送李十七》 古诗 全诗赏析

  •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高价人争重,行当早著鞭。
  • 唐代阅读:1427次
  • 蓟中作

  • 正文: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帐。

    注释
    ⑴蓟(jì)中:指蓟城,今河北大兴西南。
    ⑵垣(yuán):城上矮墙。
    ⑶萧条:冷落。
    ⑷翻:同“反”,反叛。
    ⑸安边书:安边的策略。
    ⑹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⑺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20页 2、 朱德才,杨燕主编,唐宋诗词 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0,第206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17次
  • 高适-诗词《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 唐代阅读:1414次
  • 醉后赠张九旭

  • 正文: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
    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

    注释
    张九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张九旭。
    漫:随便。
    闲事:无事。
    几回眠:几回醉。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13次
  • 燕歌行

  • 正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 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参考资料: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412次
  • 高适-诗词《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古诗 全诗赏析

  •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 唐代阅读:1412次
  • 高适-诗词《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 古诗 全诗赏析

  • 远游怅不乐,兹赏吾道存。款曲故人意,辛勤清夜言。
    东亭何寥寥,佳境无朝昏。阶墀近洲渚,户牖当郊原。
    矧乃穷周旋,游时怡讨论。树阴荡瑶瑟,月气延清尊。
    明河带飞雁,野火连荒村。对此更愁予,悠哉怀故园。
  • 唐代阅读:1411次
  • 高适-诗词《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古诗 全诗赏析

  • 华馆曙沈沈,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闻物象高深。
    更得芝兰地,兼营枳棘林。向风扃戟户,当署近棠阴。
    勿改安卑节,聊闲理剧心。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 唐代阅读:1411次
  • 高适-诗词《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 唐代阅读:14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