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宋金辽〗诗词集锦
  • 沁园春(问杜鹃)

  • 正文: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陈人杰,陈人杰(1218-1243),一作陈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长乐(今福建福州)南宋词人,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享年仅26岁。他现存词作31首,全用《沁园春》调,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调方式。
  • 宋金辽阅读:1192次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文翻译赏析

  •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 宋金辽阅读:1192次
  • 疏影

  • 正文:
    先生遗墨有感,借韵以赋
    千峰翠玉。送孤云伴我,罗窗清宿。拂晓凭虚,春碧生寒,衣单瘦倚筇竹。东风不解吹愁醒,但芳草、溪城南北。认雾鬟,遥锁修颦,眉妩为谁愁独。
    江上轻鸥似识,背昭亭两两,飞破晴渌。一片苍烟,隔断家山,梦绕石窗萝屋。相看不厌朝还暮,算几度、赤阑干曲。待倩诗、收拾归来,写作卧游屏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陈允平,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 宋金辽阅读:1192次
  •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简析】

      又是精美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纤手捧来,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胜酒力,也无以推却了。为了佳人的良意柔情,今宵一准拚他个醉颜酡红!佳人自然也有以相报,只见他翩翩起舞于杨柳楼头,只闻她的清歌起于桃花扇底、飘渺于晚风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终不空,她也直舞到月下楼头、直歌至风儿消歇!若不是佳人这番多情,风流的公子又怎来得这般佳句。月儿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窥她的舞姿;风儿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静听她的娇音。不过毕竟是家道中落后感伤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悦公子,公子怜佳人的旖旎情事,他总爱放在漫长的别后去追忆,在一盏孤悄的银灯下,在相对如梦寐的惊疑惝恍之中……
  • 宋金辽阅读:1192次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古诗 全诗赏析

  • 昵昵儿女语,
    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
    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
    一鼓填然作气,
    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
    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
    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
    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
    置我肠中冰炭,
    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
    无泪与君倾。


    作品赏析【注释】:
    原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 :“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 ,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祐年(1087)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 ”,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 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渺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 、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 ,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 ”,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妨将韩愈的原诗照录于此,请读者诸君对苏词和韩诗加以比照:
    昵昵儿女语,
    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 宋金辽阅读:1191次
  • 潇湘神

  • 正文: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黄公绍,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
  • 宋金辽阅读:1191次
  • 苏轼-诗词《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 古诗

  • 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
    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作品赏析【原题】:
    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
  • 宋金辽阅读:1191次
  • 欧阳修-诗词《嵩山十二首·二室道》 古诗 全诗赏析

  • 二室对迢嶢,群峰耸崷直。
    云随高下起,路转参差碧。
    春晚桂丛深,日下山烟白。
    芝英已可茹,悠然想泉石。
  • 宋金辽阅读:1191次
  • 苏轼-诗词《南乡子 集句》 古诗 全诗赏析

  •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作品赏析【注释】:
    “怅望送春怀 ”,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 。“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非但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而苍老。前人谓杜诗笔老,说得极是。东坡拿来此句,妙在正好写照了自己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相似心情。东坡黄州诗《安国寺寻春》云“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 ”,可尽此句意蕴。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所以下句便道:“花满楚城愁远别。”此句取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诗 。时当春天,故曰花满。
    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远离故国,岂不深愁!花满楚城,触目伤心,真是春红万点愁如海呵!取此句实在切己之至。楚城一语,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并隐然翻出之,词句便不等同于伤春伤别之原作 ,这极能体现集句古为今用之妙。
    “伤怀 ”,短韵二字,分量极重,囊括尽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痛苦。上片有此二字自铸语,遂进一步将所集唐人诗句融为己有。“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伤心人别有怀抱,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 。周邦彦《满庭芳》云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语意相似,若知人论世,则东坡此句实沉痛过之。
    过片着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诗 。义山原诗云:“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这里虽是取其下句,其实亦有取上句。东坡宦游本不忘蜀,其《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云:“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退隐还乡,几乎是东坡平生始终缠绕心头的一个情结。人穷则思返本 ,何况南迁愈远故国 。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下边纵笔写出 :“万里归心独上来 。”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词人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独”之一字,突出了词人的一份孤独感。东坡黄州诗《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云 :“永夜思家在何处?”语意同一深沉。万里归心,本由宦游而生,更因迁谪愈切。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在下句进一步流露出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盖有深意。原诗云:“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两句之中,“闲字”三见。东坡取其诗意,是整个地融摄,又暗注己意。春日之景物,只因此身已闲,始得从容登临见之真切如此。此句虽是言登临览景,其实已转而省察自身 。“闲”之一字,饱含了自己遭贬谪无可作为的莫大痛苦。“徘徊”二字,也是下片唯一自铸之语,但它所关消息甚大,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转而内向之一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诗句,沉痛至极,包孕至广。东坡黄州诗《寒食雨二首》云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正是结笔乃至全词的极好注脚。
    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两般相思,一样寒灰。东坡在黄州,自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此词反映的就是东坡当时心态中灰色的一个侧面。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 ,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1080)谱云 :“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可见此词呈现反观内心之特色并非偶然。同时,词中取唐人诗句无一而不切合词人当下之现境、命运、心态,既经其灵气融通,遂焕然而为一新篇章,具一新生命。集句为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自己出,是此词又一特色。东坡这首集句词之成功 ,足见其博学强识,更足见其思想之自由灵活。
    选取前人成句合为一篇叫集句。这本是诗之一体,始见于西晋傅咸《七经诗》。宋代自石延年 、王安石到文天祥,都喜为集句诗,天祥《集杜诗》二百篇最为著名。王安石以集句为词,开词中集句一体。苏轼作有《南乡子·集句》三首,这是其第二首,词中所集皆唐人诗句。详审词意,当作于贬谪黄州时期。
  • 宋金辽阅读:1191次
  • 李清照-诗词《蝶恋花》 古诗 全诗赏析

  •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 宋金辽阅读:1191次
  • 晏殊-诗词《九日北郡登高见寄》 古诗 全诗赏析

  • 前日登高泛玉户,击铜赓唱胶析辞。
    如何偶作销魂别,又复重吟把菊诗。
    上苑盍簪延景刻,北都投辖盛官仪。
    烦君见想欢言者,可奈衡门绝贡綦。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辛弃疾-诗词《题金相寺净照轩诗》 古诗 全诗赏析

  • 净是净空空即色,照应照物物非心。
    请看窗外一轮月,正在碧潭千丈深。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武陵春(双调)

  • 正文:
    秋染青溪天外水,风棹采菱还。波上逢郎密意传。语近隔丛莲。
    相看忘却归来路,遮日小荷圆。菱蔓虽多不上船。心眼在郎边。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张先,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 正文: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黑的长发像乌云堆砌在枕上,发间的翠翘也已经歪落。午睡间突然被惊醒,望着满眼却只是春色的温红软绿。轻柔优美的人儿,哪经得起又一春的岁月煎熬。只怕,人老珠黄玉减香消。 柳树下的红门伴着小桥。多少次等到天黑点上蜡烛映红了窗子,多少次误以为是他打马经过。断肠呀,风花雪月可怜无尽长宵。忍着萎靡的样子,却又,十分无聊。

    注释
    ⑴鸣镳(míng biāo):马衔铁。借指乘骑。
    ⑵恹恹(yān yān):精神萎靡的样子
    ⑶嬛嬛一袅:嬛嬛(xuān):轻柔美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柔桡嬛嬛,妩媚姌袅“);袅:指体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婀娜多姿。
    ⑷楚宫腰:楚灵王喜欢腰细之士(士指:处在贵族阶级之下,平民之上的一个低级贵族群体),全国之士皆变三餐为一餐,为博得君王一笑。此时有“当权者的爱好引导时尚潮流”的比喻。意义至东汉时马援的儿子马瘳上表马太后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将意思大转变,自此之后所指对象转为女子。而仅用来形容女性细小的腰身。(出自“楚王好细腰”这一典故,楚王喜欢腰细的人,他的妃嫔臣子就减肥勒腰来博得楚王的欢心,楚宫的女子腰都很细。)
    ⑸宵(xiāo):夜。



    作者介绍:
    蔡伸,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存词175首。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苏轼-诗词《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 古诗 全诗赏析

  •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
    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辛弃疾-诗词《满庭芳 和洪丞相景伯韵》 古诗 全诗赏析

  • 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看公如月,光彩众星稀。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须补衮,藻火粲宗彝。
    痴儿。公事了,吴蚕缠绕,自吐馀丝。幸一枝粗稳,三径新治。且约湖边风月,功名事、欲使谁知。都休问,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作于淳熙八年(1181)春,稼轩时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按:去年冬,稼轩又由湖南安抚使调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洪丞相景伯:洪适字景伯,江西鄱阳人。与乃弟洪遵、洪迈文名满天下,人称“三洪”。他于乾道元年曾居相位,后被劾罢去。淳熙八年春,作《满庭芳》二首,稼轩三和其韵,此其一。  一起指出贤才遭妒,自古皆然,立足较高。以下盛赞洪适文章人品,而于“袖手”处作一跌宕,贤才隐退,君国不幸。下片赋友人隐退后心态:公事虽了,馀情不断;“风月”、“功名”对举,牢骚自明。结拍英雄荒草,劝慰语,亦激愤语;既寄意洪适,亦自我抒怀。
      ②“倾国”三句:言美人见妒,自古而然。喻贤才遭忌,写出洪适境遇。倾国无媒:谓美人与君主间缺少媒介之人。倾国:倾国之貌,代指绝代佳人。入宫见妒:《史记·外戚世家》:“传曰:‘女无美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颦(pín频)损:指蛾眉(美人)受到伤害。
      ③“看公”两句:言景伯才冠当朝,众不可及。《淮南子·说林》:“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④“袖手”两句:说景伯隐居田园,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袖手:缩手于袖,表示不预其事(此指政事)。高山流水:暗用伯牙、钟子期相知事。伯牙善琴,寓情高山流水,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抚琴。(见《吕氏春秋·本味》)此谓以高山流水为知音。听群蛙、鼓吹荒池:《南齐书·孔稚珪传》载,孔稚珪不乐世务,庭院中荒草丛生,有蛙鸣其中,稚珪笑对人言:“我以此当两部鼓吹。”鼓吹:乐曲。
      ⑤“文章手”三句:谓景伯文章高手,足以辅君治国。补衮(gùn滚):谓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诗经·大雅·?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衮:帝王服衮龙之衣。藻火灿宗彝(yí仪):绣画水藻、火焰、宗彝于衮服,使衮服益发光辉灿烂,喻有辅君治国之才。宗彝:宗庙祭祀用的礼品,此代指祀器上的兽饰。
      ⑥“痴儿”三句:言景伯摆脱政事后,犹吴蚕馀丝未尽,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常常咏志抒怀。痴儿公事了:《晋书·傅咸传》谓友人与傅咸书云:“生子痴,了公事,官事未易了也。”黄庭坚《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这里借言景伯归隐。痴儿:痴人,呆子。
      ⑦“幸一枝”两句:谓景伯幸得隐居之所,一切整治停当。一枝:《庄子·逍遥游》谓许由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即喻景伯隐居之所。粗稳:初步安稳。三径:本意为三条小路。《三辅决录》载,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隐,于院中辟三径,惟与高人雅士交往。后世即以“三径”指隐居者的家园。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治,此处押平声韵,读“持”(chí)。
      ⑧“且约”两句:言且忘功名之事,相约吟赏风月。
      ⑨“都休问”三句:一切休问,君不见千古英雄,犹自埋没荒草,无闻于人世。残碑:记载英雄业绩的残败了的墓碑。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苏轼-诗词《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 古诗 全

  •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苏轼-诗词《舒啸亭》 古诗 全诗赏析

  • 揽胜雷山舒啸亭,诸峰秀拱透云程。
    啸傲池边红日伴,舒怀岩壑白云迎。
    满目纵观天际迥,一腔收拾岁寒清。
    松花香遍银阳地,剩把新诗壮此行。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晏殊-诗词《转运度支得青州资政黄素书韩吏部伯夷颂许昌》 古诗

  • 首阳垂范远,吏部属辞深。
    梁翰著嘉尚,系言光德音。
    褒崇亘千{左礻右冀},精妙极双金。
    题咏益珍秘,用昭贤彦心。

    作品赏析【原题】:
    转运度支得青州资政黄素书韩吏部伯夷颂许昌相公以诗跋尾遂为七言因而寄及谨用拙篇纪咏
  • 宋金辽阅读:1190次
  • 苏轼-诗词《次韵道潜留别》 古诗 全诗赏析

  • 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後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三部乐(七月廿六日寿王道甫)

  • 正文:
    入脚西风,渐去去来来,早三之一。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不须待、名品如麻,试为君屈指,是谁层出。十朝半月,争看搏空霜鹘。
    从来别真共假,任盘根错节,更饶仓卒。还他济时好手,封侯奇骨。没些儿、_姗勃窣也不是、峥嵘突兀。百二十岁,管做彻,元分人物。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陈亮,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舟次崇德

  • 正文: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叶绍翁,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苏轼-诗词《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 古诗 全诗赏析

  • 松柏萧萧满故丘,知君怀抱尚悲秋。
    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
    皓月徘徊应许共,清诗妙绝不容酬。
    梅花社燕难相并,莫为吴娘暗泪流。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苏轼-诗词《神女庙》 古诗 全诗赏析

  • 大江従西来,上有千仞山。
    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
    深渊鼍鳖横,?去声,?巨壑蛇龙顽。
    旌阳斩长蛟,雷雨移苍湾。
    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环。
    纵横若无主,荡逸侵人寰。
    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
    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
    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
    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艰。
    古妆具法服,邃殿罗烟鬟。
    百神自奔走,杂沓来趋班。
    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
    还应摇玉佩,来听水潺潺。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晏殊-诗词《辛春日词·东宫阁》 古诗 全诗赏析

  • 鲛冰千片解华池,神水香醪满爵户。
    旭日九门凝瑞露,东厢朝拜奉宸慈。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浪淘沙(与前人)

  • 正文: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灰芋雪泥菘。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陈著,(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宋金辽阅读:1189次
  • 苏轼-诗词《和子由中秋见月》 古诗 全诗赏析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近有一孙,名楚老。
    )南都従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 宋金辽阅读:1188次
  • 苏轼-诗词《常山赠刘鎡》 古诗 全诗赏析

  • 刘侯年少日,骏马拊便面。
    援弓雁自落,不待白羽贯。
  • 宋金辽阅读:1188次
  • 华胥引

  • 正文:
    征车将动,愁不成歌,对颦翠叶。静掩兰房,香铺卧鸭烟罢唼。别后羞看霓裳,更把筝休轧。频数更筹,乍寒孤枕偏怯。
    尝为霜髭,弄纤纤、向人轻镊。旧词新句,幽窗时时并阅。药饵衣衾,愁顿放、一番行箧。朝晚归家,又烦春笋重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杨泽民,

      南宋乐安人。著有《和清真词》,时人合周邦彦、方千里词刻之,号三英集。作品有《瑞龙吟》、《琐窗寒》、《风流子 》、《渡江云》、《应天长 》、《荔枝香》、《还京乐》、《扫花游》、《玲珑四犯 》、《解连环》等。

  • 宋金辽阅读:1188次
  • 心术

  • 正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注释
    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左:附近。
    瞬:眨眼。
    制:掌握
    上:通“尚”,崇尚。
    怒:激发
    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厉:激励。并天下:兼并天下。
    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殆:通“怠”,懈怠。
    智:有智慧。
    严:有威严。
    欲:应该。
    委:委屈。
    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侮:轻视、轻侮。
    尝:试探,检验。
    节:节制。
    沮:沮丧。
    辱:玷污。
    技:本领。
    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校:较量。
    角:角斗。
    抗:高,引申为突出地。
    暴:显露。却:退。
    狎:轻忽。
    堕:落。
    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袒裼:脱衣露体。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胄,盔。冠、衣,都用作动词。
    据兵:靠着兵器。
    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固,巩固。



    作者介绍:
    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宋金辽阅读:11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