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杜甫〗作品集锦
  • 吹笛

  • 正文: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
    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4170次
  • 天末怀李白

  • 正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3214次
  • 杜甫-诗词《初冬》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
    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作品赏析  【鹤注】此广德二年冬在幕府时作。

      垂老戎衣窄①,归休寒色深②。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③。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父吟》④。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⑤。

      (此暂归草堂而作也。首联双提。三四承次句,言归溪冬景。五六承首句,言在幕情事。末句出处二字,总绾。【黄注】白首老人,戎衣趋府,写出堪发人笑,亦见自惭之意。渔猎亦常事,拈急字、高字,便有意致。干戈未息,是年十月,武攻吐蕃盐川城。遂何心,出处两未遂也。)

      ①蔡邕《房桢碑》:“享年垂老。”【黄注】幕官以戎服从事,当用兵之际也。又云朝士兼戎服,知在朝亦间用之。隋苏子卿诗:“锋剑但须利,戎衣不畏窄。”②【张溍注】归休,谓归溪休沐。③《村臆》:著,火炎起也,犹俗云火著。鲍照诗,“长雾高林。”④习池醉、《梁父吟》,注见十三卷。⑤陆机诗:“出处鲜为谐。”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3003次
  • 不归

  • 正文:
    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从弟人皆有,终身恨不平。
    数金怜俊迈,总角爱聪明。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626次
  •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 正文: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翰,
    开筵上日思芳草。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
    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垂老恶闻战鼓悲,
    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
    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
    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昭愁绝倒。
    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气酣日落西风来,
    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
    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561次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诗《八阵图》全文

  •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 唐代阅读:2435次
  •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 正文: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91次
  • 可惜

  • 正文: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49次
  • 怀旧

  • 正文:
    地下苏司业,情亲独有君。那因丧乱后,便有死生分。
    老罢知明镜,悲来望白云。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41次
  • 苦竹

  • 正文: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20次
  • 三绝句

  • 正文: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19次
  • 秋风二首

  • 正文: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吴樯楚柁牵百丈,
    暖向神都寒未还。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
    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18次
  •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 正文: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邑中上客有柱史,
    多暇日陪骢马游。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笛声愤怨哀中流,
    妙舞逶迤夜未休。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
    三更风起寒浪涌,取乐喧呼觉船重。满空星河光破碎,
    四座宾客色不动。请公临深莫相违,回船罢酒上马归。
    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过沾人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17次
  • 久客

  • 正文:
    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
    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312次
  • 进艇

  • 正文: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
    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96次
  • 义鹘

  • 正文: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
    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
    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
    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
    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
    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
    近经潏水湄,此事樵夫传。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96次
  •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

  • 正文: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96次
  • 诣徐卿觅果栽

  • 正文: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96次
  • 送高三十五书记

  • 正文: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94次
  • 咏怀二首

  • 正文: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竟轗轲,将老逢艰危。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日给在军储,上官督有司。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疲苶苟怀策,栖屑无所施。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60次
  • 伤春五首(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

  • 正文: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速,萧条万事危。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日月还相斗,星辰屡合围。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
    大角缠兵气,钩陈出帝畿。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
    行在诸军阙,来朝大将稀。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
    再有朝廷乱,难知消息真。近传王在洛,复道使归秦。
    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萧关迷北上,沧海欲东巡。
    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
    闻说初东幸,孤儿却走多。难分太仓粟,竞弃鲁阳戈。
    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
    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薜萝。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239次
  • 少年行

  • 正文:
    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187次
  • 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 正文:
    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天马长鸣待驾驭,
    秋鹰整翮当云霄。君不见东吴顾文学,
    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
    是日霜风冻七泽,乌蛮落照衔赤壁。酒酣耳热忘头白,
    感君意气无所惜,一为歌行歌主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169次
  • 渼陂行(陂在鄠县西五里,周一十四里)

  • 正文: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天地黤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主人锦帆相为开,
    舟子喜甚无氛埃。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
    下归无极终南黑。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此时骊龙亦吐珠,
    冯夷击鼓群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少壮几时奈老何,
    向来哀乐何其多。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2126次
  • 杜甫-诗词《哀王孙》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呖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作品赏析【注释】:
    隆准:高鼻。“今何愚”:指哥舒翰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所败。“已传位”:指唐玄宗传位给肃宗。“请雪耻”:肃宗即位后,与回讫修好。回讫又称花门。依匈奴风欲,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示诚意。南单于在后汉光武帝时曾遣使称臣,此处借指回讫。五陵:指唐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睿宗桥陵。

    【简析】:
    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犯长安后几个月。自七月安的部将孙孝哲占领长安后,杀戮了唐宗室霍国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里所哀的王孙是侥幸逃出来的。诗中既写了唐宗室逃离长安时连子弟都不能相顾的惊恐和王孙流落生的哀伤,也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关切同情和对肃宗的希望。诗人当时还没有从长安逃出,因而其景其情能写得这样逼真。

    --------------------------------------------
      按:明皇西狩,在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二日。肃宗即位,改元至德,在七月甲子。是月丁卯,禄山使人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驸马等。己巳,又杀王孙及郡县主二十余人。诗云“已经百日窜荆棘”,盖在九月间也。诗必此时所作。《史记·淮阴侯传》:漂母曰:“吾哀王孙而进食。”《旧唐书》: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不守。十二日凌晨,上自延秋门出。亲王妃主王孙以下,多从之不及。《唐鉴》:杨国忠首倡幸蜀之策,帝然之。甲午既夕,命陈玄礼整比六军,选厩马九百余,外人皆莫知也。乙未黎明,帝独与贵妃姊妹、王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王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通鉴》:是日百官犹有入朝者,至宫门犹闻漏声,三卫立仗俨然。门既启,则宫人乱出,中外扰攘,王公士民,四出逃窜。

      长安城头头白乌①,夜飞延秋门上呼②。又向人家啄大屋③,屋底达官走避胡④。
    (此见王孙颠沛而作也。首段忆祸乱之征。赵曰:头白乌,不祥之物,初号门上,故明皇出延秋门。又啄大屋,故朝官一时逃散。)

      ①班固诗:“就逮长安城。”《汉·五行志》:成帝时,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通。”《通俗文》:白头乌,谓之鶷■。杨慎曰:《三国典略》:侯景篡位,令饰朱雀门,其日有白头乌万计,集于门楼。童谣曰:“白头乌,拂朱雀,还与吴。”此盖用其事,以侯景比禄山也。②《雍录》:玄宗幸蜀,自苑西门出。在唐为苑之延秋门,在汉为都城直门也。既出,即由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③《汉·高帝纪》:道路人家。《史记·孟轲传》:高门大屋,尊宠之。④《记》:“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注:受命于君者,名达于上,谓之达官。

      金鞭折断九马死①,骨肉不得同驰驱②。腰下宝玦青珊瑚③,可怜王孙泣路隅④。问之不肯道姓名⑤,但道困苦乞为奴⑥。已经百日窜荆棘⑦,身上无有完肌肤⑧。高帝子孙尽隆準⑨,龙种自与常人殊⑩。豺狼在邑龙在野(11),王孙善保千金躯(12)。

      (次段叙事,记当时避乱匿身之迹。金鞭四句,言上皇急于出奔,致委王孙而去。问之四句,备写痛苦之词,并狼狈之状。高帝四句,恐其相貌特殊,而为贼所得,曰慎保躯,危之也。)

      ①沈炯诗:“陈王装瑙勒,晋后铸金鞭。”又诗:“来道跃金鞭。”《西京杂记》:文帝自代来,有良马九匹,曰浮云、曰赤电、曰绝群、曰逸骠、曰紫燕骝、曰绿螭骢、曰龙子、曰驎驹、曰绝尘,号为九逸。②《伍子胥传》:“疏骨肉之亲。”《诗》:“载驰载驱。”③《汉书·陈平传》:船人疑其亡将,腰下当有宝器金玉。《西京杂记》:飞燕女弟昭仪,遗飞燕珊瑚玦、玛瑙..。④阮籍诗:“杨朱泣路歧。”张衡《西京赋》:“尸僵路隅。”⑤《东观汉记》:第五伦变易姓名。⑥《史记·李斯传》:困苦之地。于令升《晋纪论》:刘渊、王弥之乱,将相侯王,交头受戮,乞为奴仆而犹不获。《南史》:宜城王遣典签柯令孙杀建安王子真,子真走入床下,叩头乞为奴,不许而死。⑦《左传》:“被苫盖,蒙荆棘。”⑧司马迁书:“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⑨《汉·高祖记》:“帝隆準龙颜。”李斐曰:“準,鼻也。”文颖曰:“高帝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颜,长颈高鼻。”《后汉书》:光武皇帝,高祖九世之孙也,隆準日角。⑩《汉书·外戚传》:高帝召幸,薄姬曰:“昨梦苍龙据吾胸。”帝曰:“贵征也,遂为汝成之。”生文帝。《隋书》:房陵王勇生子俨,云走兴女昭训所生也。文帝闻之曰:“此乃皇太孙,何乃生不得地。”定兴奏曰:“天上龙种,所以因云而出。”《史记·扁鹊传》: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11)《后汉·张纲传》:“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易》:“龙战于野。”《光武纪》:“四七之际龙斗野。”又谶曰:“四炎云集龙斗野。”豺狼指禄山,龙指玄宗。(12)陶潜诗:“客养千金躯。”
  • 唐代阅读:2052次
  • 杜甫-诗词《春望》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唐代阅读:2026次
  • 杜甫-诗词《丽人行》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作品赏析【注释】:
    注一:该字为“勹”框,里边一个“盍”字。
    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皆系杨贵妃的姐妹。“杨花雪”句隐喻杨国忠为张易之之子,冒姓杨。丞相:指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传说他曾与从妹虢国夫人通奸。

    【简析】: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或次年。诗的主旨是对杨贵妃兄姐妹们嚣张气焰的指斥和鞭笞。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国。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前,以杨氏兄姐妹为题材的诗就已经不少,但都没有杜甫这首深刻。本诗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正如前人所说的,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之作。这篇歌行的主题思想和倾向倒并不隐晦难懂,但确乎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象《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辛延年《羽 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回环反复,咏叹生情,“态浓”八句就是从这种民歌表现手法中变化出来的。《杜臆》:“钟云:‘本是风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如此富丽,而一片清明之气行乎其中。’……‘态浓意远’、‘骨肉匀’,画出一个国色。状姿色曰‘骨肉匀’,状服饰曰‘稳称身’,可谓善于形容。”前人已看到了这诗用工笔彩绘仕女图画法作讽刺画的这一特色。胡夏客说:“唐宣宗尝语大臣曰: ‘玄宗时内府锦袄二,饰以金雀,一自御,一与贵妃;今则卿等家家有之矣。’ 此诗所云,盖杨氏服拟于宫禁也。”总之,见丽人服饰的豪华,见丽人非等闲之辈。写到热闹处,笔锋一转,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则虢国、秦国(当然还有韩国)三夫人在众人之内了。着力描绘众丽人,着眼却在三夫人;三夫人见,众丽人见,整个上层贵族骄奢淫佚之颓风见,不讽而讽意见。肴馔讲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衬托。“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举出一二品名,配以适当颜色,便写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丰盛以及其香、其味来。这么名贵的山珍海味,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不须明说,三夫人的骄贵暴殄,已刻画无遗了。“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内廷太监鞚马飞逝而来,却路不动尘,这是何等的规距,何等的排场!皇家气派,毕竟不同寻常。写得真好看煞人,也惊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监前来,络绎不绝于途,到底所为何事?原来是奉旨从御厨房里送来珍馐美馔为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兴,头白阿瞒(唐玄宗宫中常自称“阿瞒”)不可谓不体贴入微,不可谓不多情,也不可谓不昏庸了。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时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时唯妃女弟秦国夫人端坐观之。曲罢,上戏曰: ‘阿瞒乐籍,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 秦国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邪?’ 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黄门进馔是时人目睹,曲罢请赏是宋人传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两相对照,风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琐可以想见了。“箫鼓哀吟”、“宾从杂遝”,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出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彼“后来”者鞍马逡巡,无须通报,意然当轩下马,径入锦茵与三夫人欢会:此情此景,纯从旁观冷眼中显出,当目击者和读者目瞪口呆惊诧之余,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诗中多用来指“红娘”一类角色。章碣《曲江》诗有“落絮却笼他树白”之句,可见曲江沿岸盛植杨柳。又隋唐时期,关中地域气温较高,上巳(阴历三月三日)飘杨花,当是实情。“杨花”二句似赋而实比兴,暗喻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乐史《杨太真外传》载:“虢国又与国忠乱焉。略无仪检,每入朝谒,国忠与韩、虢连辔,挥鞭骤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袨服而行,亦无蒙蔽。”他们倒挺开通,竟敢招摇过市,携众遨游,公开表演种种肉麻丑态。既然如此,为什么“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黄生语),不许游人围观了呢?为了显示其“炙手可热”权势之烜赫,这固然是个原因,但觥筹交错,酒后耳热,放浪形骸之外,虽是开通人,也有不想让旁人窥见的隐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青鸟衔去的一方红手帕,便于有意无意中泄露了一点春光。七绝《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见杜甫《草堂逸诗》,一作张祜诗。这诗写出了虢国夫人的狐媚相,可与《丽人行》参读。浦起龙评《丽人行》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不是说,这诗的倾向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么?对于当时诗人所描写的社会冲突到底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识到了,恐怕也不敢认真去想,更谈不上把它硬塞给读者。但读者读后却不能不想:最高统治集团既然这样腐败,天下不乱才怪!这不是抽象的说教,这是读者被激动起来的心灵直感地从艺术中所获得的逻辑。  
  • 唐代阅读:1941次
  • 杜甫-诗词《雨晴》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
    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

    作品赏析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

      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①。天路看殊俗②,秋江思杀人。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故国愁眉外③,长歌欲损神④。

      (上四雨晴有感,下申思乡之意。雨时总是此山,及晴罢而峡洗如新,喜初晴矣。晴则可以出峡,而犹然留滞,故不胜愁思。殊俗,指夔州,泪尽篆此。秋思,念家乡,无书蒙此。故国,指洛阳。愁眉外,心愁而眼不能见也。凡引古典,须用翻新。猿声沾泪,黄犬附书,情已悲矣。此说猿多而泪零已尽,无犬而频觅附书,语倍凄惨。上句用《水经注》渔者歌,下句用陆机入洛事,注皆别见。)

      ①萧子显诗:“雨罢叶增绿。”山峭夹水曰峡。②天路,犹云天边,即指夔州。枚乘诗:“天路隔无期。”《诗序》:“国异政,家殊俗。”③释亡名诗:“愁眉独向隅。”④陆机诗:“长歌赴促节。”按罗景纶云:“雨晴山不改,晴罢峡如新”,言或雨或晴,山体本无改变,唯既雨初晴,则山际精神,乃焕然如新。此说似未当。若上句出晴字,则下句便复。据公诗“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即此诗注脚。知雨晴两句,乃分说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897次
  • 杜甫-诗词《月》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作品赏析  此当是至德二载七月作,故云“秋期近”。是时官军尚在扶风,至闰八月二十三日,始命郭子仪收长安。国西营,指扶风军士。扶风,在长安西北也。

      天上秋期近①,人间月影清②。入河赡不没③,捣药兔长生④。只益丹心苦⑤,能添自发明⑥。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⑦。

      (上四月中之景,下四月下之怀。蟾兔,承月影来,紧注下半截意,言月色常明如此,恐照已照人,各惹愁恨耳。三四借蟾兔点染,不必另生议论。)
    ①高昂诗:“天上人间无可比。”《诗》:“秋以为期。”②梁简文帝诗:“月影出迟迟。”③庾肩吾《望月》诗:“渡河光不没。”④张衡《灵宪序》:”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说文》:“蟾蜍,虾蟆也。”傅玄《拟夭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⑤又诗:“丹心为寸伤。”⑥吴质笺:“白发生鬓,所虑日深。”⑦戴暠诗:“西园偏照人。黄生曰:此诗咏月,全首作嗔怪之词,实与《一百五夜对月》同一奇恣,特此首精深浑雅,故读者不见其奇耳。

      王嗣奭曰:杜诗凡单咏一物,必有所比,此诗为肃宗而作。天运初回,新君登极,将有太平之望,秋期近而月影清也。然嬖幸已为荧惑,贵妃方败,复有良梯,入河而蟾不没也。国忠既亡,又有辅国,捣药之兔长生也。所以心愈苦,而发增白耳。

      张綖曰:蟾兔以比近习小人。入河不没,不离君侧也。捣药长生,潜窃国柄也。丹心益苦,无路以告也。自发添明,忧思致老也。故结言休照军营,恐愈触其忧耳。当时寇势侵逼如此,而近习犹然用事,何时得见清平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868次
  •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品赏析【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评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
    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
    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
    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
    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唐代阅读:18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