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杜甫〗作品集锦
  • 杜甫-诗词《望岳》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 唐代阅读:1876次
  • 杜甫-诗词《远游》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家。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作品赏析  此诗乃广德元年春作。宝应元年,史朝义战败,北渡河,帅卫兵来战,又败走,所谓胡骑走也。

      贱子何人记,迷方著处家①。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②。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③。

      (首联,远游之迹。三四,言景。五六,远游之事。末二,言情。何人记,言旧交已疏。着处家,谓行踪无定。风竹江沙,自况飘摇流荡。即景寓情,善于变化。传言未确,故云似闻。不觉失喜,犹云失声失笑。【顾注】着一失字,从前之揣摩忧虑,当日之惊疑踊跃,种种如画。)

      ①鲍照诗:“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杜臆》:迷方,本《论语》游必有方意。②沫,流水之浡。《庄子》:“流沫四十里。”③宋之问诗:“失喜先临镜。”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728次
  • 杜甫《别房太尉墓》: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   《别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解:

      1、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2、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3、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韵译: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

      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

      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

      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赏析一:

      房琯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乾元元年(758)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得罪肃宗,险遭杀害。宝应二年(763),房琯又进为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为老友上坟,作此诗。

      这是一首悼亡诗,抒写感伤情怀。全诗叙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坟前的哀悼。前四句写坟前哀愤,后四句写临别留连。诗写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写房琯句句得体,写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渗透字里行间。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琯传》)二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则房琯的晚岁坎坷,身后凄凉可想。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苻坚,有檄书至,安方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连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亦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唯见此景,唯闻此声,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此诗极不易写,因房琯不常用一般的人,所以句句要得体;‘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又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已经为此吃了苦头的杜甫,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使人感到:这不单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诗人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对此,只要仔细揣摩,是不难体味到的。
  • 唐代阅读:1716次
  • 杜甫-诗词《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 古诗 全诗赏析、

  • 大雅何寥阔,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尔精灵。
    二子声同日,诸生困一经。文章开穾奥,迁擢润朝廷。
    旧好何由展,新诗更忆听。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
    伊昔贫皆甚,同忧心不宁。栖遑分半菽,浩荡逐流萍。
    俗态犹猜忌,妖氛忽杳冥。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
    还蜀只无补,囚梁亦固扃。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
    帝力收三统,天威总四溟。旧都俄望幸,清庙肃惟馨。
    杂种虽高垒,长驱甚建瓴。焚香淑景殿,涨水望云亭。
    法驾初还日,群公若会星。宫臣仍点染,柱史正零丁。
    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唤人看騕褭,不嫁惜娉婷。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
    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羽书还似急,烽火未全停。
    师老资残寇,戎生及近坰。忠臣辞愤激,烈士涕飘零。
    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仰思调玉烛,谁定握青萍。
    陇俗轻鹦鹉,原情类鶺鴒。秋风动关塞,高卧想仪形。

    作品赏析原题: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
    【鹤注】诗云“秋风动关塞”,当是乾元二年秋作。敕目,除官目次也。又曰:司议郎,贞观十八年方置,以比给事中。监察御史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武德初方置,贞观二十二年加二人。《唐书》:东宫官属,有司议郎四人,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并录东宫记注。《旧书·酷吏传》:肃宗时,裴升、毕曜同为御史,皆酷毒,寻流黔中。

      《大雅》何寥阔①,斯人尚典型②。交期余潦倒③,材力尔精灵④。二子声同日,诸生困一经⑤。文章开突奥⑥,迁擢润朝廷。旧好何由展⑦,新诗更忆听⑧。别来头并白⑨,相见眼终青⑩。

      (首段,宾主并提。大雅四句,推两公为文章之伯。二子四句,承上“才力尔精灵”,身困而喜彼陛擢也。旧好四句,承上“交期余潦倒”,身衰而望其垂注也)。

      ①《西部赋》:“大雅宏达,于兹为群。”②嵇康诗:“何时见斯人。”《诗》:“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③《绝交书》:“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④傅毅《舞赋》:“绎精灵之所束。”⑤并除官,故云同日。公罢职,故比诸生。褚少孙《年表》:“岂可同日而语之哉!”《后汉·班超传》:“布衣诸生耳。”江淹诗:“竖儒困一经。”⑥《荀子》:“奥窔之间,枕箪之上。”穾奥,深邃之意。《尔雅》:“室西南隅谓奥,室东南隅谓突。”⑦孔融诗:“当收旧好。”⑧张华诗:“良朋贻新诗。”⑨古诗:“相看俱白头。”⑩阮籍见佳客,则为青眼。

      伊昔贫皆甚,同忧岁不宁。栖遑分半菽①,浩荡逐流萍②。俗态犹猜忌③,妖氛忽沓冥④。独惭投汉阁⑤,俱议哭秦庭⑥。还蜀只无补⑦,囚梁亦固扃⑧。华夷相混合⑨,宇宙一羶腥。

      (此申彼此旧交,及遭逢乱离之故。半菽,顶“贫皆甚。”流萍,顶“岁不宁。”猜忌,指李林甫。妖氛,指安禄山。投阁,身陷贼中。哭秦,乞师回纥。还蜀,不得扈从上皇也。囚梁,朝官被系洛阳也。浑合、膻腥,陷长安,扰中原也)。
    ①《汉书,项羽传》:“岁饥人贫,卒食半菽。”注:“士卒食蔬菜,以菽杂半之。”《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②宋何偃诗:“流萍依清源。”③沈佺期诗:“俗态岂恒坚。”④妖氛,注见五卷。《汉书·景十三王传》:“云蒸列布,杳冥昼昏。”⑤《扬雄传》:王莽诛甄丰,连及扬雄。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投下,几死。⑥《左传》:吴入郢,声包胥如秦乞师,立依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水不入口,七日,秦师乃出。⑦《蜀志》:黄权降魏,魏主问之,对曰:“臣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⑧《汉书》:梁孝王下邹阳狱,阳从狱中上书,王立出之。⑨《晋书》:刘琨《劝进书》:“华夷之情允协。”
  • 唐代阅读:1703次
  • 杜甫-诗词《雨》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峡云行清晓,烟雾相裴回。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
    凄凄生馀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楚宫久已灭,幽佩为谁哀。
    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冥冥翠龙驾,多自巫山台。

    作品赏析  此言旱后得雨,当在“行云递崇高”之前,且云“白谷变气候”,知为夔州作也。旧编前后互错。

      峡云行清晓,烟雾相徘徊①。风吹苍江树②,雨洒石壁来。

      (此章喜旱后得雨,即下章所云“前雨伤卒暴”也。云雾先兴,风雨并作,此晓时骤雨之势。)

      ①《汉书》:《天马歌》:“神徘徊,若留放。”②此乃古诗,作树字本合,言风先吹树而继以雨来也。《朱文公语录》:杜诗最多误字,如“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树字无意思,当作去,正对来字。又如蜀有漏天,以其西极阴盛常雨,如天之漏也。故云“鼓角漏天东”、后人不晓其义,遂改漏为满,似此类极多,董斯张曰:峡中波浪险绝,长风吹江,涛惊沫溅,势如暴雨之澍。《洞萧赋》:声盖盖而澍渊。李善云:“澍,古注通。”

      凄凉生余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①,朱炎安在哉②。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③。

      (此写雨中之景。雨久则寒生,兼雷则雨大,故暑气乍销,而人鸟俱寂。)

      ①【邵注】白谷,巫山之谷,历法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谢灵运诗:“旦昏变气候。”②《景福殿赋》:“开建阳则朱炎艳。”③鲍照诗:“居人掩闼卧。”

      楚宫久已灭,幽珮为谁哀①。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②。冥冥翠龙驾③多自巫山台④。

      (此归功行雨之神。楚襄久没,神女更为谁哀乎?彼巫山行(,) 雨,特才人托梦以讽成赋耳。今之乘龙洒雨者,岂真阳台神力耶。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六句。)

      ①《神女赋》:“摇珮饰,鸣玉驾。”②《陆机传赞》:“言论慷慨,冠乎终古。”③《河东赋》:“乘翠龙而超河兮。”师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④胡夏客曰:多当读章移切。《论语》:“多见其不知量也。”古音如是。今按:多乃大都之意、恐不必解作祗。同是咏雨,此章说得奇而空。下章说得正而实。

      朱子改“树”为“去”,言风吹苍江而去,雨洒石壁而来,去来指风雨。董氏改为“苍江谢”,却是说风吹而江澍矣,岂可云雨洒而壁来乎?犹觉未安。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685次
  • 杜甫-诗词《绝句》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作品赏析  赵次公谓江边踏青,乃成都事,盖因前诗有“草见踏青心”句也。按:是年西山有吐蕃之警,故云旌旗、鼓角。依赵氏编在宝应元年春成都诗内。

      江边踏青罢①,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此春日伤乱之作。旌旗,日所见。鼓角,夕所闻。)

      ①杜氏《壶中赘录》: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占公范《馈饷仪》:三月三日上踏青鞋。隋炀帝诗:“踏青斗草事青春。”李绰《岁时记》:上已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刘禹锡《竹枝词》:“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高棅曰:五言绝句,作自古也。汉魏乐府古词,则有《白头吟》、《出塞曲》、《桃叶歌》、《欢问歌》、《长干曲》、《团扇郎》等篇。下及六代,述作惭繁。唐初工之者众,四杰尤多,宋之问、韦承庆之流,相与继出,可谓盛矣。开元后,独李白、王维,尤胜诸人。次则崔国辅、孟浩然,可以并驾。若储光羲、王昌龄、裴迪、崔颢、高适等数篇,辞简而意长,与前数公,实相羽翼。中唐虽声律稍变,而作者接迹之盛,过于天宝。元和以后,不可得矣。

      严羽曰:绝句难于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

      周敬曰:五言绝难于七言绝者,以语短而气苦于促,字少而意忌于露,格似拙而辞易流于俗也。众唐人一样,宋人又是一样,当以摩诘、青莲为法。

      茅一相曰:绝句固难,五言尤难,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腹亦不可少,妙在愈小而愈大,愈促而愈缓。

      顾璘曰:五言绝句,以调古为上,以情真为得体。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685次
  • 杜甫-诗词《北征》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作品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 唐代阅读:1673次
  • 杜甫-诗词《登高》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品赏析【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 唐代阅读:1664次
  • 杜甫-诗词《蜀相》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品赏析【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
    “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
    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并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 唐代阅读:1653次
  • 杂曲歌辞。少年行三首

  • 正文: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红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629次
  • 杜甫-诗词《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古诗 全诗赏析、作

  • 客从南县来,浩荡无与适。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
    高斋坐林杪,信宿游衍阒。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崇冈相枕带,旷野怀咫尺。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
    危阶根青冥,曾冰生淅沥。上有无心云,下有欲落石。
    泉声闻复急,动静随所击。鸟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
    吏隐道性情,兹焉其窟宅。白水见舅氏,诸翁乃仙伯。
    杖藜长松阴,作尉穷谷僻。为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觌。
    坐久风颇愁,晚来山更碧。相对十丈蛟,欻翻盘涡坼。
    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烟氛蔼崷崒,魍魉森惨戚。
    昆仑崆峒颠,回首如不隔。前轩颓反照,巉绝华岳赤。
    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镝。知是相公军,铁马云雾积。
    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
    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慨彼万国夫,休明备征狄。
    猛将纷填委,庙谋蓄长策。东郊何时开,带甲且来释。
    欲告清宴罢,难拒幽明迫。三叹酒食旁,何由似平昔。

    作品赏析  【鹤注】天宝十五载夏,公自奉先来依舅氏崔十九,故首曰:“客从南县来”、“况当朱炎赫。”【钱笺。】“《元和郡县志》:白水,汉衙县地,春秋秦晋战于彭衙是也。后魏置白水郡,南临白水,因以为名,唐属同州。

      客从南县来①,浩荡无与适②。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③。

      (首叙来踪,兼记时候。《杜臆》:公方避乱,故有浩旅食之语。)

      ①古诗:“客从远方来。”【钱笺】《寰宇记》:蒲城县,本汉重泉县地。后魏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废帝三年改为蒲城。开元中,改为奉先。公从奉先来,循其旧名,故曰南。黄希曰:白水在同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同州又在京兆东北二百五十里。②谢朓诗:“浩荡别亲知。”③梁元帝《纂要》:“夏曰朱夏、炎夏。”

      高斋坐林杪①,信宿游衍阒②。清晨陪跻攀③,做睨俯峭壁④。崇冈相枕带⑤,旷野回咫尺⑥。始知贤主人⑦,赠此遣愁寂。

      (此叙高斋远景。时公寄寓高斋,故得朝夕览胜,曰赠此遣愁,喜托居也。)

      ①魏收诗:“泻溜高斋响,添池曲岸平。”②《诗》:“于汝信宿。”《左传》:“再宿曰信。”《诗》:“及尔游衍。”《易》:“阒其无人。”③宗炳诗:“清晨陟阻崖。”④《江赋》:“冯夷倚浪以傲睨。”《水经注》:“险峭壁立。”陈后主诗:“峭壁耸春风。”⑤傅亮诗:“总旆崇冈。”《北史》:韦敻所居之宅,枕带林泉。⑥古歌:“率彼旷野。”徐干诗:“虽路在咫尺。”⑦古辞:“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组。”

      危阶根青冥,曾冰生浙沥①。上有无心云②,下有欲落石③。泉声闻复息④,动静随所激。乌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⑤。

      此摹高斋近景。上四记所见,下四记所闻。青冥,言树色。层冰,比树阴。泉声写得幽细,乌呼说得惨凄。

      ①《云赋》:“霰淅沥而先集。”②《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③张载《叙行赋》:“岌..隗其欲落。”《水经注》:吴山,崩峦倾仄,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④宋之问诗:“石上泉声带雨秋。”⑤《汉·宣帝纪》:“毋得春夏摘巢探卵,弹射飞鸟。”

      吏隐适情性①,兹焉其窟宅②。白水见舅氏③,诸翁乃仙伯④。杖藜长松下⑤,作尉穷谷僻⑥。为我炊雕胡⑦,逍遥展良觌⑧。

      (此述舅氏款待之情。崔翁作尉,诸舅在焉,避乱相逢,故喜良觌。)

      ①《汝南先贤传》: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沈约诗:“情性犹未充。”②天台赋:“灵仙之所窟宅。”③洙曰:《左传》:晋文公谓子犯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借用其语。④《集仙传·大茅君传》:有紫阳左公,太极仙伯。又:神仙王知远谓弟子曰:“吾渐游洞府,仙曹除吾为少室仙伯。”【朱注】梅福为南昌尉,人传以为仙,崔是白水尉,故以仙伯称之。⑤杖藜,注见前。宗炳诗:“长松列竦肃。”⑥《左传》:“深山穷谷,固阴冱寒。”⑦宋玉《风赋》:“主人之女,为臣炊雕胡之饭。”⑧《晋书》:袁粲独步园林,杖策逍遥。谢灵运诗:“引领冀良觌。”
  • 唐代阅读:1624次
  • 杜甫-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品赏析 【注释】: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 唐代阅读:1617次
  • 杜甫-诗词《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

  • 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
    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晰。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
    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自恐二男儿,辛勤养无益。
    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
    倚门固有望,敛衽就行役。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蔼蔼咸阳都,冠盖日云积。何时太夫人,堂上会亲戚。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席。归期岂烂漫,别意终感激。
    顾我蓬屋姿,谬通金闺籍。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羡君齿发新,行己能夕惕。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
    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时哉高飞燕,绚练新羽翮。
    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无令轩车迟,衰疾悲夙昔。

    作品赏析  【鹤注】此是乾元元年春在谏省作。【朱注】《唐书·宗室世系表》:舟字公受,虔州刺曳、陇西县男。父岑,水部郎中、眉州刺史。《旧书》:梁崇义逆命,命金部员外李舟谕旨以安。柳宗元《石表先友记》:李舟,陇州人,有文学俊辩,高志气,以尚书郎使危疑反侧者再,不辱命。被谗妒,出为刺史,废痼卒。杜诗凡题中纪韵者,皆系排律。此篇乃五古,不当纪韵,疑属刊误。

      代北有豪鹰①,生子毛尽赤②。渥洼骐骥儿③,尤异是虎脊④。李舟名父子⑤,清峻流辈伯⑥。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皙⑦。十五富文史⑧,十八足宾客。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⑨。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⑩。自恐二男儿,辛勤养无益(11)。

      (首叙校书才望出众,从父说到其子。【卢注】李舟于德宗朝奉使诣刘文喜,陈以祸福,帐下杀文喜以降。又奉使诣梁崇义,谕旨安之,劝崇义入朝,言颇切直。观公此诗,知少年时便已杰出矣。二男,公子宗文、宗武也。)

      ①《国策》;代三十六县。《汉书》:雁门、代郡,皆晋地也。今为代州。②魏彦深《鹰赋》:“白如散花,赤如点血。”③《史记》:田光谓燕太子丹曰:“臣闻骐骥壮盛之时,一日千里。”④《天马歌》:“虎脊两,化若鬼。”⑤《汉·萧育传》:王凤以育名父子,除为功曹。言育为名父之子也。⑥《魏志·常林传》:林节操清峻。沈约奏弹:“玷辱流辈。”⑦《陌上桑》:“为人洁白皙。”⑧萧琛诗:“文中更区分。”古乐府:“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此四语所本。又后汉人《为焦仲卿妻诗》:“十三能织绮,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亦四语叠叙。⑨《洛阳伽蓝记》:“炎光辉赫,独绝世表。”⑩钟嵘《诗品》:“陆机所拟十四首,惊心动魄。”(11)《抱朴子》:“怀损命之辛勤。”

      乾元元年春①,万姓始安宅②。舟也衣彩衣③,告我欲远适。倚门固有望④,敛衽就行役⑤。南登吟《白华》⑥,已见楚山碧⑦。蔼蔼咸阳都⑧,冠盖日云积⑨。何时太夫人,堂上会亲戚。汝翁草明光⑩,天子正前席(11)。归期岂烂漫(12),别意终感激(13)。

      (此送别而记其孝思,从母说及其父。舟父向为眉州刺史,天宝之乱必寓家于此,故其母倚门而望。楚山,母在之处。咸阳,迎母还京。岂烂漫,归时不远。终感激,不忍离父也。)

      ①《肃宗纪》:乾元元年二月丁未,大赦,免陷贼诸州三岁税,天下非租庸,无辄役使。②《诗》:“其究安宅。”③《列士传》:老莱子行年七十,作婴儿娱亲,著五采■烂衣。《困学纪闻》:曹植《灵芝篇》:“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欷欷泪沾巾。”今人但知老莱子,而不知伯瑜耳。④《后汉书》:薛包事母孝,出入有时,至期,母必倚门望之,包必至矣。略与王孙贾同。⑤《魏都赋》:“敛衽魏阙。”出行皆谓之行役,如公还成都,自云“他乡复行役”,不必奉使者称行役也。《诗》:“予季行役。”⑥刘庭芝诗:“南登汉月孤。”《诗序》:“《白华》,孝子之洁白也。”束皙《补亡诗》:“白华朱萼,被于幽薄。粲粲门子,如磨如错。终晨三省,匪惰其格。”⑦《史记·秦纪》:楚自汉中,南有巴黔,惠文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据此,则蜀汉本属楚地,故云“楚山碧”。宋武帝诗:“楚山带旧苑。”⑧左思诗:“蔼蔼东都门,群公饯二疏。”咸阳,乃长安所都。⑨《孝文帝纪》:“冠盖相望,结辙于道。”《汉书》:列侯妻,称夫人。列侯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⑩《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内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金■玉阶,昼夜光明。《汉官仪》:尚书直宿建礼门,奏事光明殿下,下笔为诏策,出言为诰令。(11)《贾谊传》:上从宣室至夜半,文帝前席。(12)《庄子》:“性命烂漫矣。”《琴赋》:“留连漫烂。”(13)孙万寿诗:“别意凄无已。”
  • 唐代阅读:1584次
  • 杜甫-诗词《遣怀》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作品赏析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作,盖李白以宝应元年卒,高适以永泰元年卒,诗云“存殁再呜呼”,又云“系舟卧荆巫”,故知其为大历初夔州作也。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①。名今陈留亚②,剧则贝魏俱③。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④。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⑤。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⑥。杀人红尘里⑦,报答在斯须。

      (自叙梁宋之游。上四,都会之雄壮。中四,人物之殷盛。下四,风俗之任侠。《杜臆》:名,与剧对,名谓名邦,剧乃烦剧。邑中以下见其名,白刃以下见其剧。赵曰:主则土著人,客则寄游者。)

      ①《汉书》:梁孝王城睢阳,北界太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多大县。《唐书》:宋州睢阳郡,属河南道,本梁郡,天宝元年更名。《前汉·功臣表》:大臣名都。②《史·郦生传》: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唐书》:汴州陈留郡,属河南道。③《史·文帝纪》:以齐剧郡。《唐书》:贝州清河郡、魏州武阳郡,俱属河北道。贝州,今东昌府恩县。魏州,今大名府地。④《东征赋》:“尊通衢之大道。”⑤古诗:“度阡越陌,互为主客。”⑥《汉书》:“郭解,河内人也,阴贼感概,以躯藉友报仇。剧孟,洛阳人也,以侠显,及死,家无十金之财。白刃、黄金二句,暗用二人事,于梁宋相合也。《后汉·魏朗传》:“白日操刃,报雠于县中。”⑦《东都赋》:“红尘四合。”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①。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②。气酣登吹台③怀古视平芜④。芒砀云一去⑤,雁骛空相呼。

      (此叙高李同游之兴。三人相得,(,) 成千古文章知己。芒砀云去,汉高遗迹难寻也。《杜臆》云:此可见其旷怀。)

      ①《世说》:王浚冲,经黄公酒垆,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嵇阮,共酣饮于此垆。”②古乐府:“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腴。”敷腴,喜悦之色。③《唐书·本传》:甫从高适、李白过汴州,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恻也。《水经注》:《陈留风俗传》曰:县有苍颔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址,其台方一百许步。杨慎曰:吹台,即繁台,本师旷吹台,梁孝王增筑。班史称平台,唐称吹台,又因谢惠连尝为《雪赋》,又名雪台。“《东都赋》:慨长思而怀古。”④江淹诗:“青满平地芜。”又:“平芜带天。”⑤《汉书》:高祖隐于瓦砀山,所居上常有云气。应劭曰:“芒,属沛国。砀,属梁国。”

      先帝正好武①,寰海未凋枯②。猛将收西域③,长戟破林胡④。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⑤。组练去如泥⑥,尺土负百夫⑦。

      (此叙明皇开边之事。收西域,如王忠嗣、哥舒翰辈。破林胡,如安禄山、张守珪辈。赵曰:攻取岂无胜负,唯献捷而掩败,故不云输。驱百万之众以攻一城,是一尺之土,不足偿百夫之命矣,故曰“负百夫”。)

      ①《通鉴·玄宗纪》:宋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竟生心徼幸。②江淹诗:“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虞茂诗:“原泽润凋枯。”③《抱朴子》:“猛将难御。”《前汉·郑吉传》:卒伍从军,数出西域。④又《晁错传》:“劲肾长戟,射疏及远。”《通鉴注》:契丹,即战国林胡地也,《唐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⑤《唐韵》:“俗谓负为输。”⑥《左传》:“组甲三百,被练三百。”注:“组甲,漆甲成组文。被练、练袍。皆精兵也。”⑦诸葛武侯《新书》:“此百夫之将。”
  • 唐代阅读:1572次
  • 杜甫-诗词《岁暮》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作品赏析  【鹤注】诗云“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当指广德元年吐蕃陷松、维、保三州,雪岭近维州也。梁权道编在上元元年成都诗内,考唐史及《通鉴》,是年与二年及宝应元年,雪岭无警。又考宝应元年十二月,吐蕃寇秦、成、渭三州,皆无关于雪岭。谢灵运有《岁暮》诗题。

      岁暮远为客①,边隅还用兵②。烟尘犯雪岭③,鼓角动江城④。天地日流血⑤,朝廷谁请缨⑥。济时敢爱死⑦,寂寞壮心惊⑧。

      (此诗忧乱而作也。上四岁暮之景,下四岁暮之情。烟尘鼓角,蒙上用兵。当此流血不已,请缨无人,安忍惜死不救哉。故虽寂寞之中,而壮心忽觉惊起,可见公济时之念,至老犹存也。)

      ①崔湜诗:“岁尽仍为客。”②《晋史论》:舒元出莅边隅,钦其明德。《孔丛子》:“用兵于敌。”③蔡琰《笳曲》:“烟尘蔽野兮。”④江城,梓州江城也。⑤王粲书:“僵尸流血,闻之哽咽。”⑥《终军传》:“请受长缨,必羁南粤王,置之阙下。”⑦《晋·慕容廆传》:张华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⑧魏武歌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72次
  • 杜甫-诗词《草堂》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作品赏析  【钱笺】宝应元年夏,严武入朝,七月剑南四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八月伏诛。公携家避乱往杆州。广德二年春,武镇剑甫,公复还成都草堂。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①。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②。

      (以成都治乱,为草堂去来,四句领起全意。【卢注】知道非蛮夷,乃纠集蛮夷为乱耳。)

      ①《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书》:“蛮夷猾夏。”②又:“四方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①。中宵斩白马②,..盟歃气已粗③。西取邛南兵④,北断剑阁隅⑤。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⑥。其势不两大⑦,始闻蕃汉殊。西卒却倒戈⑧,贼臣互相诛。焉知时腋祸⑨,自及枭獍徒⑩。

      (下两段,申明昔去草堂二句。此段言知道作乱,势横而自败。【钱笺】大将赴朝,群小异图,谓严武内召,知道遂反。西取邓南,以连声势,北断剑阁,以绝援师,此贼谋也。布衣,乃从逆者。专城,伪为刺史者。蕃兵,近蜀羌夷。汉兵,知道军士。西卒,即部将李忠厚也。【朱注】知道统领汉兵,胁诱羌夷共反,而贼徒争长,羌兵不附,李忠厚因而杀之,所谓势不两大,番将殊情,倒戈而相诛也。)

      ①《诗》:“愠于群小。”②《苏秦传》: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③《榖梁传》: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未尝有歃血之盟。④【卢注】公《上严武两川说》云:“脱南蛮侵掠,邛雅子弟不能独制。”邛南兵,即邛雅子弟也。⑤【钱笺】断剑阁,知道以兵守要害也。⑥乐府《罗敷行》:“四十专城居。”⑦《左传》:“物莫能两大。”《汉书》:两大不相事。⑧《书》:“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⑨《战国策》:赵报魏,灭智伯,祸起肘腋。⑩《前汉·郊祀志》: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孙万寿诗:“牛斗盛妖氛,枭獍已成群。”《左传》:“无庸,将自及也。”

      义士皆痛愤①,纪纲乱相逾②。一国实三公③,万人欲为鱼④。唱和作威福⑤,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⑥,背后吹笙竽。谈笑行杀戮⑦,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⑧,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此段言贼徒乘乱,好杀而残民。义士,当时倡议讨乱者。三公,与李忠厚同辈者。借名诛逆,殃及平民,故曰孰辨无辜。滥杀非命,含冤者多,故曰风雨号呼。前乱未宁,后患加甚,故曰又足惊吁。【朱注】忠厚既杀知道,纵兵残害无辜,如往时花敬定之事,故又备述其事而惊叹之。前曰贼臣,曰枭獍,诛以大恶也。此曰纲纪,曰法令,惊以大义也。)

      ①《史记》:太公曰:“此义士也。”②《诗序》:“纪纲乱矣。”③《左传》:“一国三公,吾谁适从。”④《史·项羽纪》:“今人方为刀俎,吾为鱼肉。”《后汉·光武纪》:决水灌之,百万之众皆可使为鱼。⑤《诗》:“唱予和汝。”《书》:“臣无有作威作福。”梁武帝《净业赋》:“威福自由,生杀在口。”⑥《尔雅》:“杻谓之桎,械谓之梏。”⑦《隋书》:杨素为将,临敌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至百人,流血盈前,谈笑自若。⑧《左传》:“至于用钺。”赵曰,已杀其主而夺之,故谓之鬼妾鬼马,如匈奴以亡者之妻为鬼妻也。《杜臆》:色悲,兼妾马言。
  • 唐代阅读:1561次
  • 遣怀

  • 正文: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554次
  • 杜甫-诗词《佳人》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作品赏析【简析】: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注解】: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
    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
    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
    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
    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
    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
    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
    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
    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
    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
    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
    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
    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
    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
    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
    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
    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
    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ALONE IN HER BEAUTY

    Who is lovelier than she?
    Yet she lives alone in an empty valley.
    She tells me she came from a good family
    Which is humbled now into the dust.
    ...When trouble arose in the Kuan district,
    Her brothers and close kin were killed.
    What use were their high offices,
    Not even shielding their own lives? --
    The world has but scorn for adversity;
    Hope goes out, like the light of a candle.
    Her husband, with a vagrant heart,
    Seeks a new face like a new piece of jade;
    And when morning-glories furl at night
    And mandarin-ducks lie side by side,
    All he can see is the smile of the new love,
    While the old love weeps unheard.
    The brook was pure in its mountain source,
    But away from the mountain its waters darken.
    ...Waiting for her maid to come from selling pearls
    For straw to cover the roof again,
    She picks a few flowers, no longer for her hair,
    And lets pine-needles fall through her fingers,
    And, forgetting her thin silk sleeve and the cold,
    She leans in the sunset by a tall bamboo.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 唐代阅读:1549次
  • 杜甫-诗词《前出塞九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作品赏析【注释】:
    一作“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傅经顺)
    -------------------------
      《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是两路出关。考唐之交河,在伊川西七百里。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诗亦当作于此时,非追作也。张蜒注:单复编在开元二十八年,黄鹤以为乾元时,思天宝间事而作,今依范编在天宝年间。《晋·乐志》:《出塞》、《入塞》曲,李廷年造。胡夏客曰:前后出塞诗题,不言出师而言出塞,师出无名,为国讳也,可为诗家命题之怯。当时初作九首,单名出塞,及后来再作五首,故加前后字以分别之。旧注见题中前后字,遂疑同时之作,误矣。
  • 唐代阅读:1542次
  • 夜雨

  • 正文: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
    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535次
  • 杜甫-诗词《解闷十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作品赏析  【鹤注】诗云“一辞故国十经秋”,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杜臆》:公当闷时,随意所至,吟为短章,以自消遣耳。

      草阁柴扉星散居①,浪翻江黑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②。

      (前二首,即事兴感,此从夔州风景叙起。上二句,山水对言。山禽引子,山间之景;溪女留鱼,江边之事。《杜臆》:草阁,公所居。山禽句,见与物俱适。溪女句,见人我两忘。)

      ①庾信诗:“客园星散居”②公《云安》诗“负盐出并此溪女”,又《负薪行》“男当门户女出入”,则溪女卖鱼可知。

      其二

      商胡离别下扬州①,忆上西陵故驿楼②。为问淮南米贵贱③,老夫乘兴欲东游④。

      (此欲去夔而游吴也。【朱注】时有胡商下扬州,来别,因道其事。西陵驿楼,公少游吴越时所登。)

      ①《洛阳伽蓝记》:“商胡贩客,日奔塞下。”隋炀帝诗:“言旋旧镇下扬州。”②【钱笺】《水经注》:浙江又北径固陵城北,今之西陵也。有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会稽志》:西陵城,在萧山县西十二里,谢惠连有《西陵阻风献康乐》诗,吴越改曰西兴,东坡诗“为传钟鼓到西兴”是也。又,白乐天《答元微之泊西陵驿见寄》诗:“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则西陵旧有驿耳。③《晋书》:王述,年三十未知名,人谓之痴。导以门第辟之,既见,唯问江东米价,述张目不答。④《越绝书》:秦皇帝东游,之会稽。《会稽志》:晋宋人指会稽、剡中皆曰东,如《谢安传》“海道还东”是也。

      其三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②,何人为觅郑瓜州③?

      (已下五章,皆感怀诗人,此则怀郑审也。故丘有瓜洲,即郑秘监所居,今已谪居南湖,无复有访觅者矣,盖伤其寥落也。黄生曰:此诗两故字、两秋字、两瓜字,连环钩搭,亦绝句弄笔之法,大家时一为之耳。【原注】郑秘监审。)

      ①《水经注》,长安第二门,本名霸城门,又名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其南有下杜城。《西京杂记》:杜子夏《葬文》:“何必故丘,然后即化。”②南湖,郑监所在,公《夔州咏怀》诗云:“南湖日扣舷。”③张礼《游城南记》:“济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下原,过瓜洲村。”注:“瓜洲村,在申店潏水之阴。”《许浑集》有《和淮南相公重游瓜洲别业》诗,淮南相公,杜佑也。【朱注】瓜州村与郑庄相近。郑庄,虔郊居也。审为虔之侄,其居必在瓜州村,故有末语,与“秋瓜忆故丘”紧相应。或以大历中,郑审尝任袁州刺史,改作袁州,则生趣索然矣。

      其四

      沈范早知何水部①,曹刘不待薛郎中②。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 唐代阅读:1534次
  • 杜甫-诗词《浣溪沙》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 唐代阅读:1527次
  • 杜甫-诗词《潼关吏》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品赏析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余恕诚)
    --------------------------------------------
  • 唐代阅读:1516次
  •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作品赏析其一:
    见了昆明池的水,就想起汉朝立下的功劳,武帝军队的旌旗仿佛出现在我眼前。池边石刻的织女不能织布,空对着夜月,石刻的鲸鱼似乎在秋风中舞动着鳞甲。菰米漂浮在水面上,沉沉的一片,如天上一片黑云,球露之下的莲蓬颤抖着,荷花早已凋谢。关塞上烽火连天,路途不通,惟有偏僻的小路可走,江湖满地之广,一身飘泊无依,如同泛舟于江上的渔翁。
  • 唐代阅读:1516次
  • 杜甫-诗词《蒹葭》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作品赏析《诗》:“蒹葭苍苍。”《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摧折不自守①,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②。体弱春苗早③,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④,亦恐岁蹉跎⑤。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春苗、夜露,朔其前。江湖摇落,要其后也。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①中山王《文木赋》:“华叶分披,枝条摧折。”②《杜臆》:“以戴对沉,高下相称。载以字近而讹,带以音近而讹。③陆倕诗:“休弱思自强。”④《楚辞》:“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⑤阮籍诗:“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15次
  • 山馆(一作移居公安山馆,编入江陵诗后)

  • 正文: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507次
  • 杜甫-诗词《诸将五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作品赏析【注释】:
    韩公本意筑三城, 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 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 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禄山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龙起晋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传说高祖师次龙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类,所以引譬。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一个“独”字,意味尤长。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然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却“含蓄可思”。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力。
  • 唐代阅读:1507次
  • 杜甫-诗词《贫交行》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作品赏析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故愤而为此诗。
      诗何以用“贫交”命题?这恰如一首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次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数字,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不免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岂不感人肺腑。“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惟其过情,才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引王嗣奭语)。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周啸天)
    -------------------------
    【鹤注】此必公献赋后,久寓京华,故人莫有念之者,故有此作,梁氏编在天宝十一载,是也。

      翻手作云覆手雨①,纷纷轻薄何须数②。君不见管鲍贫时交③,此道今人弃如土④。

      (公见交道之薄,而伤今思古也。《杜臆》: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①《史记》:陆贾说尉陀曰:“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鲍照诗:“暂交金石心,须臾云雨隔。”②《史记》:汉王曰:“天下纷纷。”张华诗:“末世多轻薄。”③《史记》:管夷吾者,颍上人也,常与鲍叔牙游。叔知其贤。仲贫困,尝欺鲍叔,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遂进管仲。仲既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后汉书》:宋弘曰:“贫贱之交不可忘。”④范云诗:“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庄子》:“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498次
  • 江头四咏。栀子

  • 正文: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96次
  • 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 正文: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