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杜甫〗作品集锦
  • 杜甫-诗词《贫交行》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作品赏析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故愤而为此诗。
      诗何以用“贫交”命题?这恰如一首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次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数字,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不免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岂不感人肺腑。“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惟其过情,才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引王嗣奭语)。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周啸天)
    -------------------------
    【鹤注】此必公献赋后,久寓京华,故人莫有念之者,故有此作,梁氏编在天宝十一载,是也。

      翻手作云覆手雨①,纷纷轻薄何须数②。君不见管鲍贫时交③,此道今人弃如土④。

      (公见交道之薄,而伤今思古也。《杜臆》: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①《史记》:陆贾说尉陀曰:“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鲍照诗:“暂交金石心,须臾云雨隔。”②《史记》:汉王曰:“天下纷纷。”张华诗:“末世多轻薄。”③《史记》:管夷吾者,颍上人也,常与鲍叔牙游。叔知其贤。仲贫困,尝欺鲍叔,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遂进管仲。仲既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后汉书》:宋弘曰:“贫贱之交不可忘。”④范云诗:“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庄子》:“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60次
  •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作品赏析其一:
    见了昆明池的水,就想起汉朝立下的功劳,武帝军队的旌旗仿佛出现在我眼前。池边石刻的织女不能织布,空对着夜月,石刻的鲸鱼似乎在秋风中舞动着鳞甲。菰米漂浮在水面上,沉沉的一片,如天上一片黑云,球露之下的莲蓬颤抖着,荷花早已凋谢。关塞上烽火连天,路途不通,惟有偏僻的小路可走,江湖满地之广,一身飘泊无依,如同泛舟于江上的渔翁。
  • 唐代阅读:1554次
  • 杜甫-诗词《江村》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作品赏析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 唐代阅读:1551次
  • 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 正文: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547次
  • 杜甫-诗词《大雨》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作品赏析  【鹤注】此宝应元年在成都作。是年公上严武《说旱》云:蜀自十月不雨,抵建卯非雩之时,奈久旱何。此诗:“西蜀冬不雪,春农为嗷嗷。”正是期时。又云“朱夏云郁陶”,盖入夏方雨地。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①。上天回哀眷②,朱夏云郁陶③。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④。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首叙久旱而雨。)

      ①《搜神记》:“万物焦枯,百姓嗷嗷。”②《诗》:“上天同云。”③江逌诗:“茂草思朱夏。”赵曰:郁陶,出《尚书》,盖陶窑之气郁结,此形容夏云也。④《秋兴赋》:“屏轻絺,释纤絺。”注:“纤絺,细葛也。”缊袍,见《论语》。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①。流恶邑里清②,..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③。

      (此志雨后之景。)

      ①《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水经注》:成都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宋史》:初李冰开二渠,一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谓之外江;一由永康过郫入成都,谓之内江。”②《左传》:“有汾浍以流其恶。”赵曰:大雨所荡,流出秽恶也。《晁错传》:“邑里相救。”③《演繁露》:几与案自是两物。几,坐具也,曲木附身以自捧也。

      沉疴聚药饵①,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②,可以贷不毛③。阴色静垅亩④,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⑤,何必吾家操。

      (此记喜雨之情。向以肺病聚药,今雨凉神爽,不烦进饮之劳,因知造化润物,施及不毛者,各有生意也。劝耕、操耒,结出同庆甘霖意。此章三段,各八句。)①沈约《萧愐碑》:“因遇沉痾,绵留气序。”谢灵运诗:“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②江淹诗:“则知耳目惊。”句法本此。③贷,施也。《左传》:竭其粟而贷之。《出师表》:“深入不毛之地。”远注:“不毛,草木不生也。”④《赵国策》:席陇亩而荫庇桑。⑤《老子》:“犹兮若畏四邻。”《易》:“断木为耜,揉木为耒。”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42次
  • 杜甫-诗词《凤凰台》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作品赏析原注:山峻,人不至高顶。

      【张綖注】秦地有凤凰台,本因西伯,后人谬传弄玉吹萧之说。《水经注》:凤溪水,上承蜀水于广业郡,南径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栖其上,故谓之风凰台。北去郡三里,567 水出台下。《方舆胜览》:凤凰台,在同谷东南十里,山腰有瀑布,名迸玑泉。天宝间,哥舒翰有题刻。

      亭亨凤凰台①,北对西康州②。西伯今寂寞③,风声亦悠悠④。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⑤。安得万丈梯⑥,为君上上头。

      (首咏凤凰台,伤凤去台空也。【卢注】当时李泌久归衡山,春宫左右无人调护,公欲效绮里之功而不可得,故曰:“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①《魏都赋》:“亭亭峻址。”②《唐书》:武德初,以同谷置西康州,贞观中废。谓之西康者,别于岭南之康州也。③《商纪》:纣赐昌得专征伐,为西伯。④《图经》:岐山,一名天柱山。文王时,凤鸣岐山,亦呼为凤凰堆。⑤谢灵运诗:“石林岂为艰。”⑥孙绰《天台赋》:“临万丈之绝冥。”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①。我能剖心血②,饮啄慰孤愁③。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④,岂徒比清流⑤。

      (此托凤雏以寓意。【卢注】肃宗听张良娣之谮,既去建宁王倓,又欲动摇广平王俶。俶母吴氏,生子而亡,故云无母雏。披心沥血,欲献忠肝以保护之耳。)

      ①乐府《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②《拾遗记》:二人剖心沥血,以代墨焉。③何逊诗:“誓将收饮啄。”④《诗疏》:“凤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阮籍诗:“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⑤路乔如《鹤赋》:“饮清流而不举。”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①。坐看彩融长,举意八极周②。自天衔瑞图③,飞下十二楼④。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⑤。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此申明急于求雏之意,欲借此以致太平也。曰王者、曰瑞图,皆兴王之兆;曰至尊、曰鸿猷,则明说中兴事业矣。深衰在此,应上心血。群盗何留,安史自灭矣。此章前两段各八句,未段十二句收。)

      ①《鹦鹉赋》:“托轻鄙之微命。”②王褒颂:“周流八极。”③《春秋元命苞》:黄帝游玄扈洛水之上,凤凰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班固《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张注】《琴操》:纣为无道,诸侯皆归文王。其后有凤凰衔书于郊,文王乃作操。④《汉·郊祀志》: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十洲记》:昆仑,积金为天墉城,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鲍照《煌煌京洛行》:“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⑤刘敬叔《异苑》:晋隆安中,凤凰集刘穆之庭,韦薮谓曰:“子必协赞鸿猷。”解杜者,诗中本无寓言,而必欲傅会时事,失于穿凿;诗中本有寓意,而必欲抹杀微词,谓之矫在。泽州陈家宰谓皆好胜之过,良是。此章托讽显然,盖借景以寓意,于卢注独有取焉。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38次
  • 四松

  • 正文: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530次
  • 诸葛庙

  • 正文: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529次
  • 杜甫-诗词《夏夜叹》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作品赏析  与上篇同时之作。

      永日不可暮①,炎蒸毒我肠②。安得万里风③,飘飖吹我裳。

      (日暮思风,引起夜景。)

      ①《书》:“日永星火。”刘公干诗:“永日行游戏。”②庾信诗:“五月炎蒸气。”洙曰:毒我肠,热自中起也。相如《琴歌》:“室迩人遐毒我肠。”③陆士衡歌:“长风万里举。”

      昊天出华月①,茂林延疏光②。仲夏苦夜短③。开轩纳微凉④。虚明见纤毫⑤,羽虫亦飞扬⑥。物情无巨细⑦,自适固其常⑧。

      (此夜凉之景。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①《诗》:“昊天曰明。”江淹诗:“华月照芳池。”②《兰亭记》:“茂林修竹。”③谢灵运诗:“不怨秋夕长,恒苦热夜短。”④阮籍诗:“开轩临四野。”“⑤陶潜诗:“夜景湛虚明。”《拾遗记》:“小则入于纤毫之中。”⑥《诗》“熠耀宵行。”注:“宵行,羽虫也。”阮籍诗:“羽翼自飞扬。”⑦《淮南子》:“巨细或殊,情理同致。”⑧《庄子》:非自适其适。”

      念彼荷戈士①,穷年守边疆②。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③。竟夕击刁斗④,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⑤,不如早还乡。

      (此夜热之感。荷戈守边,指相州之众。)

      ①《诗》:“何戈与祋。”何、荷通。②《江赋》:“寻风波以穷年。”③钟惺曰:考亭解执热作执持之执,今人以水濯手,岂便能执持热物乎?盖热曰执热,犹云热不可解。此古文用字奥处。濯即洗濯之濯,浴可解热也。杜诗屡用执热字,皆作实用,是一证据。④《李广传》: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至天明自便。《汉书注》:以铜作鐎,受一斗,昼炊饮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⑤《前汉·夏侯胜传》:“经术既明,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通鉴》:至德二年,郭子仪败于清渠,复以官爵收散卒。由是应募入军者,一切衣金紫。

      北城悲笳发①,鹳鹤号且翔②。况复烦促倦③,激烈思时康④。

      (末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①北城,指华州。崔融诗:“夜夜闻悲笳。”②《诗》:“鹳鸣于垤。”③张华诗,“烦促每有余。”④苏武诗:“长歌正激烈。”沈君攸诗:“行乐为时康。”王嗣奭曰:二叹俱以旱热起兴,而所以叹,在河北之贼未平,盖悯旱忧时之作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27次
  • 杜甫-诗词《秋雨叹》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作品赏析  长安布衣谁比数①,反锁衡门守环堵②。老夫不出长蓬蒿③,稚子无忧走风雨④。雨声飕飕催早寒⑤,胡雁翅湿高飞难⑥。秋来未曾见白日⑦,泥污后土何时干⑧。

      (末章,自叹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则触景而增愁也。农夫田父,概指长安之人。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

      ①《前汉·邹阳传》:“布衣穷居之士。”司马迁《答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②杜笃《论都赋》:“俱关门之反拒。”庾信诗:“惊妻倒闭门。”即所谓反锁也。《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横木为门。”《记》:“儒有环堵之室。”注:“环,周围也,方丈为堵。”③《诗》:“老夫灌灌。”《庄子·庚桑》篇:“凿垣墙而植蓬蒿。”赵岐《三辅决录注》:张仲蔚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④《归去来辞》:“稚子候门。”⑤卢僎诗:“风雨暗飕飕。”颜延之诗:“秋至恒早寒。”⑥鲍照诗:“胡雁已矫翼。”庾信诗:“雁湿断行来。”古诗:“奋翅起高飞。”⑦魏文帝《秋霖赋》:“悲白日之不旸。”⑧《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父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尝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非泛然作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519次
  • 杜甫-诗词《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

  •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碗,婕妤传诏才人索。
    碗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师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作品赏析【注释】:
    照夜白:马名。龙池:在唐宫内。支遁:东晋名僧,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简析】:
    此诗是在代宗广德二年作于成都。时诗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沧桑,浮生若梦之感。因而在诗中明以写马,暗以写人。写马重在筋骨气概,写人寄托情感抱负。赞九马图之妙,生今昔之感,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先帝忠诚之意。

    ??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

    ??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极是。

    译诗: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
      【鹤注】诗云“金粟堆”、“龙媒去”,当是葬明皇后作,必广德二年公再到成都时也。韦讽为阆州录事,讽之居在成都。《名画记》:曹霸,魏曹髦之后,髦书称于后代,霸在开元中已得名,天宝末每诏写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朱注】曹将军《九马图》,后藏长安薛绍彭家,苏子瞻有赞。《明皇杂录》:陈义、曹霸等,善绘画,时称神妙。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①。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②。

      (首叙曹将军,借江都王作陪。《杜臆》:江都王后,曹霸齐名,是唐朝百五十年间第二手也。赞画之妙,至于夺真,此云真乘黄,妙无可加,七字直括全篇矣。)
  • 唐代阅读:1512次
  • 杜甫-诗词《晚晴》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作品赏析  【杜臆】朝雨而晚晴,乃同日所作。何逊诗,“褰裳对晚晴。”

      村晚惊风度①,庭幽过雨沾②。夕阳薰细草③,江色映疏帘④。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时闻有余论⑤,未怪老夫潜。

      (薰草映帘,晚晴之景。整书酌酒,晚晴之事。未有与俗相安之意。言时闻蜀人之论,未尝怪此一潜夫也。本传谓公在成都,与田夫野老相狎荡。盖能亲厚于人而人共悦之,故有后二句。【洪注】老夫潜,只是说老潜夫,特倒拈以协韵耳。旧注因后汉王符有《潜夫论》,遂将论字属自己,其说难通。)

      ①曹植诗:“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②陆琼诗:“庭幽花似雪。”③《诗》:“度其夕阳。”《别赋》:“陌上草薰。”鲍照诗:“北园有细草。”④【黄生注】江色映帘,夕阳返照故也。梁元帝诗:“疏帘度晚光。”⑤《子虚赋》:“愿闻先生之余论。”孔融书:“乃使余论远闻。”《宋书·江夏王传》:“如闻外论,不以为非。”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498次
  • 江头四咏。丁香

  • 正文: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95次
  • 杜甫-诗词《八阵图》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作品赏析【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吴小林)
    ------------------------------------------------
      【鹤注】此当是大历元年初至夔州时作。《寰宇记》:八阵图,在奉节县西南七里。《荆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港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时水退,复依然如故。
  • 唐代阅读:1494次
  • 杜甫-诗词《月夜》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品赏析【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唐代阅读:1490次
  •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 正文: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注释
    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83次
  •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 正文:
    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82次
  • 杜甫-诗词《悲秋》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作品赏析  【鹤注】此当是宝应元年秋在梓州未迎家时作。是时史朝义与吐蕃未平,而蜀又有徐知道之乱,故云:“群盗尚纵横。”又云:“家远传书日。”《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②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③。

      (首句,悲秋之景。次句,悲秋(,) 之意。三承群盗,思家而悲。四承凉风,作客而悲,下截,皆承客情说。【黄生注】三四,与“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同意。此则其初寄者。后半亦属书中语,时蜀有徐知道之乱,思下峡而不果,后乃携家赴梓州耳。)

      ①《秦纪》:“群盗鼠窃狗偷。”汉武帝书:“盗贼纵横。”②高鸟句,引兴下句。陶潜诗:“望云惭高鸟。”③谢灵运诗:“两京愧佳丽。”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479次
  • 陪李金吾花下饮

  • 正文:
    胜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娱。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
    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酤。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77次
  • 杜甫-诗词《清明》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粉晚,
    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
    况乃今朝更祓除。
  • 唐代阅读:1473次
  • 杜甫-诗词《彭衙行》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作品赏析  【单复注】公避贼艰难之际,得孙宰顾遇,事后感荷而作。黄希曰:公避寇,在天宝十五载,此云“别来岁月周”,知诗是至德二载追忆避贼时事,非谓归鄜州如此也。【钱笺】《元和郡县志》:同州白水县,汉彭衙县地,春秋秦晋战于彭衙,是也,《寰宇记》:彭衙故城,在白水县东北六十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①。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首记避乱彭衙。)
    ①北走南走,见《汉书》。古乐府《陌上桑》:“不见天路险艰。”
    尽室久徒步①,逢人多厚颜②。参差谷鸟吟③,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④,反侧声愈嗔⑤。小儿强解事⑥,故索苦李餐⑦。

      (此叙携家远行,儿女颠连之苦。)

      ①《左传》:“尽室以行。”②《书》:“颜厚有忸怩。”③钟会《孔雀赋》:“华羽参差。”宋之问诗:“谷鸟啭尚涩。”鸟鸣无人,一路荒凉之景。④古诗:“手中掩口啼。”⑤《诗》:“辗转反侧。”⑥《唐书》:刘仁轨称解事仆射。⑦庾信诗:“苦李无人摘。”《晋书》:王戎与群儿戏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竟趋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一旬半雷雨①,泥泞相攀牵②。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③,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猴粮④,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⑤。

      (此叙雨后行蹇,困顿流离之状。)

      ①徐干诗:“所经未一旬。”《易》:“雷雨之动,满盈。”②荀济诗:“谁肯相攀牵。”③经契阔,谓连朝勤苦,详见六卷。④左思诗:“秋菊兼餱粮。”⑤宋之问诗:“暮投入烟宿。”《杜臆》:“暮宿天边烟”。逃难之人,望烟而宿,莫定其居也。
    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①,高义薄曾云②。延客已曛黑③,张灯启重门④。暖汤濯我足⑤,剪纸招我魂⑥。
    (此记孙宰晋接之情。据诗意,孙宰当在同家洼,遇孙之后,因寄妻子于鄜州,遂欲从芦子关以达灵武。【朱注】鄜州在白水县北,延州在鄜州西北,芦关又在延州北。时公欲北诣灵武,故道出芦关也。)

      ①【远注】黄希以孙宰为三宰。或曰人名也。玩诗意,人名为近。②沈约诗:“高义薄云天。”薄,迫也。王粲诗:“哀鸣入层云。”③谢灵运诗:“朝游穷曛黑。”④《汉书·外戚传》:“张灯烛,设帏帐。”《易》:“重门击析。”⑤古歌:“可以濯我足。”⑥梦弼曰:剪纸作旐,以招其魂,不必果有此事,只是多方安慰耳。《韩诗外传》: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兰干①。众雏烂熳睡②,唤起沾盘飧③。誓将与夫子④,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备志孙宰周恤之谊。出妻孥,出见宰也。众雏,指儿女。烂熳,熟睡貌。《杜臆》:“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乃代述孙宰语,所谓露心肝于艰难之际者。必如此说,下面文气方顺。旧解俱云夫子指孙宰,误矣。)

      ①息夫躬《绝命词》:“涕泗流兮萑兰。”瓒曰:“萑兰,涕泗阑干也。”【王洙注】阑干,泪堕众多貌。【赵注】《谈薮》:王元景使刘孝绰送之,泣下阑干。②《鹦鹉赋》:“悯众雏之无知。”《庄子》:“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申涵光曰:烂漫二字,写稚子睡态入神。③《左传》:“盘飧加壁。”注:“飧,水浇饭也。”④陶潜诗:“誓将不复疑。”
  • 唐代阅读:1471次
  • 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 正文: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70次
  • 杜甫-诗词《寄韩谏议》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乐,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作品赏析【注解】:
    1、鸿飞冥冥:指韩已遁世。
    2、羽人:穿羽衣的仙人。
    3、帷幄未改:帷幄本指帐幕,此指谋国之心。

    【韵译】: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阳,
    身体想要奋飞疾病逼我卧床。
    隔江的韩注他品行多么美好,
    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
    鸿鹄已高飞远空在日月之间,
    青枫树叶已变红秋霜已下降。
    玉京山众仙们聚集追随北斗,
    有的骑着麒麟有的驾着凤凰。
    芙蓉般的旌旗被烟雾所淹没,
    潇湘荡着涟漪倒影随波摇晃。
    星宫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琼浆,
    羽衣仙人稀少况且不在近旁。
    听说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
    恐怕是更象汉初韩国的张良。
    当年他随刘邦建业定都长安,
    运筹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惨伤。
    国家事业成败岂敢坐视观望,
    厌恶腥腐世道宁可餐食枫香。
    太史公留滞周南古来被痛惜,
    但愿他象南极寿星长泰永昌。
    品行高洁之人为何远隔江湖,
    怎么才能将他置于未央宫上?

    【评析】:
    ??此诗属于游仙诗一类,隐约含蓄,反复涵咏,始能体味。
    ??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怀念韩某远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
    为第二段,写朝廷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点出韩某已罢官去国。“似闻”六句为第
    三段,写听到韩某罢官原因,以张良比之,颂其高洁有才。末四句为第四段,抒写自
    己感想,并望韩某再度出山,为国出力。
    ??诗思严慎细致周密,写得隐晦曲折。格调却清新激昂,铿锵有力。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
      鹤注依梁氏编在大历元年之秋,姑仍之。《杜臆》:诗言岳阳、洞庭、潇湘、南极,韩盖楚人,岳阳其家也。

      今我不乐思岳阳①,身欲奋飞病在床②。美人娟娟隔秋水③,濯足洞庭望八荒④。鸿飞冥冥日月白⑤,青枫叶赤天雨⑥。

      (首叙怀思韩君之意。《楚辞》以美人比君子,此指韩谏议也。岳阳、洞庭,韩居之地。鸿飞冥冥,韩已遁世。青枫赤叶,时属深秋矣。)

      ①《诗》:“今我不乐。”师氏曰:《地理志》:岳州巴陵郡,在岳之阳,故日岳阳,有君山、洞庭湖、湘江之胜。②《诗》:“不能奋飞。”又:“或偃息在床。”③又:“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鲍照诗:“娟娟似蛾眉。”《庄子》:“秋水时至。”④左思诗:“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此濯足,用《沧浪歌》。《扬雄传》:“陟西岳以望八荒。”⑤《法言》:“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⑥谢灵运诗:“晓霜枫叶丹。鲍照诗:“北风驱雁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①,或骑骐驎翳凤凰②。芙蓉旌旗烟雾落③,影动倒景摇潇湘④。星宫之君醉琼浆⑤,羽人稀少不在旁⑥。

      (唐汝询曰:此借仙官以喻朝贵也。北斗象君,群帝指王公。麟凤旌旗,言骑从仪卫之盛。影动潇湘,谓声势倾动乎南楚。星君,比近侍之沾恩者。羽人,比远臣之去国者。)

      ①《灵枢奎景内经》:下离尘境,上界玉京。元君注:玉京音,无为之天也。东西南北,各有八天,凡三十二天,盖三十二帝之都。玉京之下,乃昆仑北都。江淹诗:“群帝共上下。”【赵注】群帝,如五方之帝,三十二天之帝,虽皆称帝,而于大帝为卑,犹诸王三公之于天子也。《晋·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人君之象,号令之主。”②《集仙录》: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鸾鹤每翅各大丈余。《杜臆》:翳,语助词。旧解翳为蔽,引《甘泉赋》“登凤凰兮翳芝”,恐非。③北齐萧悫诗:“芙蓉露下落。”此处落字所本,谓旌旗如落于烟雾之中,若作烟雾乐,谓乐音微细,如奏于烟雾中也,《列子》:“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④相如《大人赋》:“贯列缺之倒景。”注引《凌阳子明经》:“列缺气去地二千四百里,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在下。”《汉·郊祀志》:“登遐倒景。”注:“在日月之上,反从下照,故其景倒。”⑤《楚辞》:“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真诰》:“羽童捧琼浆。”⑥《楚辞》:“仍羽人于丹丘。”羽人,飞仙也。羽人稀少,韩已去位。此句起下。
  • 唐代阅读:1468次
  •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 正文:
    飘飘苏季子,六印佩何迟。早作诸侯客,兼工古体诗。
    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岁阳初盛动,王化久磷缁。为入苍梧庙,看云哭九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58次
  •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得忘字)

  • 正文:
    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暗谷非关雨,丹枫不为霜。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54次
  • 杜甫-诗词《羌村三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作品赏析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 唐代阅读:1454次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 正文: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以前我不认识来南塘的道路,今日才见识这里的第五桥。名贵的园林依傍着涔涔绿水,一丛丛野竹直上青霄。
    仿佛与谷口的郑子真旧日相交,一同游览濠梁。平生为了寻找幽境胜景,从来就不怕路途遥远。

    百顷水潭上春风荡漾,夏天里树木千重,郁郁青青。树上水果压枝低,树叶相连,隐蔽着莺巢。
    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戎王子花远来万里,何年何月告别月支故土?异国绝域的珍贵花儿,如今在你的清水池塘四周滋生开放。
    汉使张骞当年都不曾把这花带回,真是徒然到了月支一回,连神农也不知道有这样美妙的鲜花。可惜的是这鲜花经过露凋雨打,真是绿肥红瘦,日益消损。

    高高的绿竹在舍旁连成一片,稀疏的篱笆下花儿凋零,落英缤纷。碾米的碾涡深深可以装下骏马,藤蔓弯弯足以隐藏蛇虫。
    我虽然工于写词作赋,可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估计去山林隐居的日子也不远了。不如把书典籍全卖了,和你一起隐居算了。

    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
    银子做的指甲是弹铮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

    高高的山岩的石阶上狂风吹扬起白雪,细一看,原来是云门上流下的瀑布在怒吼。酒醒了就想在竹簟上睡上一觉,衣单天冷想穿绵衣。
    山野的老人来看做客的我,并我送河鱼,不要一分钱。此处淳朴可爱,不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

    小枣树下一片灰蒙蒙的寒云色,茵蔯与春藕共香。生菜又脆又美味,坐在树下的布单上吃生菜,颇感阴凉。
    野鹤清晨即出,山中的精灵在白天都躲藏了起来。石林邻近蟠龙水晶宫,方圆百里,茫茫苍苍。

    回忆起游玩杨柳渚的情景,曾经也在定昆池飞马驰骋。醉来把玩青青的荷叶,狂欢之中把白巾小帽也给丢失了。
    看到那撑船的小伙子就想起郢中的船夫,他们熟悉水性如同江南的吴儿。我们一直坐着饮酒,看斜阳落下秦山,游玩江湖兴致依然不减。

    你的床上书堆成山高,连接屋顶,阶前庭院绿树袅袅飘拂云烟。你身为将军却不好兵黩武,你的儿子真是块读书的料。
    微风吹来,恰好为你醒酒,静夜无事,听听吟诗颂词。你把细葛布衣挂在萝薜藤上,中天凉月如秋水洒满大地,一片雪白。

    我一想到要回家的日期,心里就很不爽,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一辈子作客。出得门来,溪中流水潺潺;回首一顾,山上白云婀娜,总也放不下留恋的情怀。
    想这几天灯前乱舞自娱,酩酊后的歌声倾吐了我的心声,可是有谁怜悯。只有老郑老何你哥儿俩跟我知心知肺,我们约定,下次不管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一定旧地重游!

    注释
    ①郑广文:即郑虔。杜甫倾倒其三绝才华,又哀其不遇,二人交情极笃。《新唐书》、《唐摭言》、《唐才子传》有传。《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②何将军:名无考。赵汸曰:“何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已。”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452次
  • 杜甫-诗词《即事》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作品赏析【鹤注】诗云“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谓宁国公主乾元二年八月丙辰自回纥归,当是其年作。谢灵运诗:“即事怨睽携。”陶潜诗:“即事多所欣。”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①。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②,腰支剩宝衣③。群凶犹索战④,回首意多违。

      (此诗讽时事也。“和亲事即非”,谓一事而三失具焉。初与回纥结婚,本欲借兵以平北寇,孰知滏水溃军,花门同破,此一失也。且可汗既死,公主剺面而归,抛髻剩衣,忍耻含羞之状见矣,此二失也。是时思明济河索战,而回纥之好已绝,与和亲本意始终违悖,此三失也。公诗云:“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老成谋国之言,真如烛照而数计矣。)

      ①《旧唐书》:乾元二年三月,回纥从郭子仪战于相州城下,不利,奔西京。四月,可汗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宁国公主殉葬,公主以中国礼拒之,然犹依本国法,督面大哭,竟以无子得归。八月,诏百官于鸣风门外迎之。《新书》:宁国公主,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降回纥毗伽阙可汗。二年八月归朝。【朱注】是年九月,史思明分兵四道济河,孪光弼弃东都,守河阳。群凶句正指其事、《汉书》:高帝使娄敬和亲。《汉书赞》:“和亲无益,己然之明验也。”②繁钦有《秋思赋》:曹植诗,“红颜韚韚,云髻峨峨。”③庾肩吾诗;“非关能结束,本是细腰支。”《六韬》:武王伐纣,蒙宝衣投火而死。陆倕《石阙铭》:“弃彼宝衣。”④傅玄《正都赋》:将以威天下而御群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448次
  • 杜甫-诗词《重游何氏五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山雨尊仍在,沙沈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沈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到此应常宿,相流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作品赏析  【鹤曰】前云“千章夏木清”,初游在夏,此云“春风啜茗时”,重游在春矣。前属天宝十二载,则此当是天宝十三载。诗又云“何日沾微禄”,乃是未授官时也,若十四载,则已授河西尉,又改率府胄曹矣。

      问讯东桥竹①,将军有报书②。倒衣还命驾③,高枕乃吾庐④。花妥驾捎蝶⑤,溪喧獭趁鱼⑥。重来休沐地⑦,真作野人居⑧。

      (此章为重过而作,又是总起。上四,重过之由,下四,重过之景。【洪仲注】去夏之笋,隔年成竹,故云问竹。倒衣命驾,望公朝至。高枕吾庐,要公夜宿。《杜臆》将二句作报书中语,是也。旧云公视何园为吾庐,几于冒认己有矣。花妥溪喧,林中见闻,二句倒装,本言莺捎蝶而花堕,獭趁鱼而溪喧耳。黄生曰:野人居,承休沐地,皆就将军言。与长孙正隐诗“歌钟虽戚里,林薮是山家”同意。旧以野人居属公自言者,非。按:后章有“耽野趣”之句,知黄说不易矣。曰还、曰重,俱点重游。①《古诗为焦仲卿妻》:“幸可广问讯”。【顾注】东桥,即第五桥。问讯云竹,此暗翻“看竹何须问主人”事。②陈琳乐府:“报书往边地。”③《诗》:“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司马相如《美人赋》:“命驾而东。”《晋书》:吕安与嵇康友,每一相思,千里命驾。④《国策》:“未得高枕而卧也。”陶潜诗:“吾亦爱吾庐。”⑤黄希曰:《曲礼正义》云:妥,下也。苏氏云:关中人谓落为妥。三山老人曰:花妥,即花堕也。捎,取也,掠也。⑥《月令》:“獭祭鱼。”⑦《汉书·张安世传》:休沐未尝出。汉制:内臣,五日一出休沐。注:“言休息沐浴也。”⑧庾信《小园赋》:“名为野人之家。卢元昌曰:天宝间,五家竞开第舍,一堂之费,动逾千万,至且撤韦氏宅为虢国居,又于亲仁坊起禄山第,莫不穷极壮丽。公子将军,特表曰野人居,取其俭朴以风世也。

      其二

      山雨樽仍在①,沙沉榻未移。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云薄翠微寺②,天清皇子陂③。向来幽兴极,步屧向东篱④。

      (次章,备写重来景事。樽榻依然,言主人能置酒而留宾。犬迎客,去年习见也,鸦护儿,今春乳子也,四句皆重游意。寺前云薄,陂上天清,方喜雨后初晴,故幽兴勃然,遂向东篱而览胜。末句起下平台之游。雨中对酒,故言樽在。尘封榻上,故云沙沉。落巢,谓新雏生落巢中。或云鸦儿落地,或云新巢落成,俱非。此章幽兴,与前游首章相应。)

      ①王融诗:“潺湲石溜泻,绵蛮山雨闻。”②尹式诗:“云薄鳞逾细。”【朱注】《唐书》:长安县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寺。《长安志》:翠微宫,在万年县外终南山之上。公诗已云翠微寺,恐非元和间所改也。③晋曹毗诗:“天清月晖澄。”《水经注》:潏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之樊乡也。《十道志》: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故名皇子肢,隋改承安,唐复旧。《杜臆》:《名胜志》:杜曲在西安府之东,子美旧居。韦曲在城南,韦曲之东,有郑庄,即郑虔所居,西有塔坡,何将军之山林也。皇子陂,在韦曲之西。以皇对翠,乃借对法,岑参《早朝》诗“紫陌”“皇州”作对,亦此法也。④《宋书》:袁粲为丹阳尹,尝步屧白杨郊野间。《说文》:“屧,履中荐也。”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此章后四句,顾宸谓翠寺、皇陂,公幽兴所注,故过东篱而往游于此。其说非也。若果游其地,不应轻点陂寺,况翠寺在南,皇陂在西,又不当向东篱而迂道。周篆谓翠寺、皇陂,前游之幽兴已极,故过东篱而别寻佳胜。此说亦非。若果属前游,何不于前十章叙入?且昆池、柳渚,俱经旁记,何独遗此胜地耶?原来翠寺、皇陂,只言遥望之景,诗意主在云薄天清,晴光可爱,以逗起末句耳。按顾注:此章云“向来幽兴极”,是追忆从前,下章云“自今幽兴熟”,是预期后日,两章系相照应。《杜臆》疑“幽”“兴”叠见,欲改作“游兴极”,反失作者之旨。
  • 唐代阅读:1442次
  • 杜甫-诗词《复愁十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野鹘翻窥草,村船逆上溪。
    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归。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身觉省郎在,家须农事归。年深荒草径,老恐失柴扉。
    金丝镂箭镞,皂尾制旗竿。一自风尘起,犹嗟行路难。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花门小前好,此物弃沙场。
    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无劳问河北,诸将觉荣华。
    任转江淮粟,休添苑囿兵。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
  • 唐代阅读:14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