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断章)
- 所属:墨客诗词 | 阅读:1403次
- 正文:
2
才买回串串珠玉的葡萄,
又闻到苹果浅红的面颊,
多汁的梨,吃来甘美清凉,
那是秋之快慰被你吞下。
长久被困在城市生活中,
我渴望秋天山野的颜色,
听一听树木摇曳的声音,
望一望大地的闲适与辽阔。
可是我紧闭的斗室
有时也溜进山野的来客:
当洁白的月光悄悄移动,
窗外就飘来秋虫的歌;
暂时放下自己的忧思,
我愿意倾听着凄凉的歌,
那是大地的寂寞的共鸣
把疲倦的心轻轻抚摸。
3
大自然在春天破土动工,
到秋天为美修建了住宅,
锄头在檐下静静靠着,
看白云悄悄地把她载来。
可是收割机以更快的步伐
轧轧轧轧地在田野收割,
刮来阵阵冷风,接着又下雨,
风风雨雨,一天天把她搜索;
她歇息的青纱帐被掀倒了,
又穿过树林,把叶子踏成泥,
搜呵,搜呵,大地吓得苍白,
水边的蛙尽力向土里隐蔽;
“变!”在追击,像溃败的大军,
美从自然,又从心里逃出,
呵,永远的流亡者,在你面前:
又是厌色的天空,厌色的雾!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版的诗集有《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穆旦诗全集》(1996)。感谢罗池先生精心制作的穆旦诗全集电子版,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属于平辈,有亲属关系。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自从50年代开始,穆旦就停止了诗歌的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翻译,有人对此的看法是他是江郎才尽,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时的政治气候所致。穆旦完成了一个独立诗人所能做的,他理应被授予中国最独立的诗人!
笔名由来:
查良铮是将“查”姓上下拆分,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查良镛则是将“镛”名左右拆开而得“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