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唐代〗诗词集锦
  • 采樵作

  • 正文: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打柴打进深山里头,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
    桥梁崩塌横卧树杈支撑,道路险阻垂藤缠绕连接。
    夕阳西落樵伴渐见稀少,山风吹拂身上的薜萝衣。
    拄着轻便手杖放声长歌,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注释
    ⑴槎:竹木筏。一作“楂”,通“杈”,旁出的树枝。
    ⑵萝:《全唐》校“一作薜。”《楚辞·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薜:香草名。
    ⑶长歌:拉长声调唱歌。
    负:背,扛。这里的拄持的意思。
    策:木细枝。这里指手杖。《方言》二:“木细枝谓之杪,燕之北鄙、朝鲜例水之间谓之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63-64页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058次
  • 谒璿上人

  • 正文: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
    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羁鞅。
    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055次
  • 闺情

  • 正文:
    一别隔炎凉,君衣忘短长。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
    畏瘦疑伤窄,防寒更厚装。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053次
  • 春雪

  • 正文: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唐代阅读:3050次
  • 曹十九舞绿钿

  • 正文:
    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
    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3047次
  • 自洛之越

  • 正文: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无成。
    去吴越寻山觅水,厌洛京满眼风尘。
    乘一叶小舟游镜湖,作个长揖向谢灵运致敬。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何用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
    ⑴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区,春秋时越国所在地。
    ⑵遑遑: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⑶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
    ⑷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的陪都。
    ⑸扁舟:小舟。
    ⑹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⑺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中“且进杯中物”句意。
    ⑻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046次
  • 江南弄

  • 正文:
    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
    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紫露香烟渺难托,
    清风明月遥相思。遥相思,草徒绿,为听双飞凤凰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045次
  • 送友人之京

  • 正文: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043次
  •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 正文: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041次
  • 晚燕

  • 正文:
    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
    不悟时节晚,徒施工用多。人间事亦尔,不独燕营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唐代阅读:3040次
  • 郊兴

  • 正文: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032次
  •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 正文: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030次
  • 齐州送祖二(一作送别)

  • 正文: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028次
  • 寄远十一首

  • 正文: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
    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
    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
    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种后庭。闲时当采掇,念此莫相轻。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
    使人莫错乱愁心。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
    觉来相思生白发。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
    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唐代阅读:3024次
  • 杂曲歌辞。苦热行

  • 正文: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023次
  • 洗然弟竹亭

  • 正文: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高雅情趣借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注释
    ⑴洗然:即孟浩然之弟孟洗然,曾编集《孟浩然诗集》三卷本。孟浩然有《送洗然弟进士举》诗,可知孟洗然曾经赴举,而其他事迹未详。
    ⑵“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⑶鸿鹄(hú)志:指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大雁。鹄:天鹅。
    ⑷昔:一作“共。”鶺(jí)鴒(líng)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诗经·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难。”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⑸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假:借助。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⑹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⑺达:旷达。一作“远”。
    ⑻“琴上”句:语出《晋书·陶潜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6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3016次
  •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 正文: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享神配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唐代阅读:3016次
  • 雪中书怀

  • 正文:
    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
    如日月縆升,若鸾凤葳蕤。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
    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唐代阅读:3011次
  • 正文:
    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
    (见《董逌画跋》、《杨慎诗话补遗》)
    知古斋主精校2000.01.22.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3010次
  • 邯郸少年行

  • 正文: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3008次
  • 临江二首

  • 正文: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002次
  • 羁春

  • 正文: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3000次
  • 刘、阮妻二首

  • 正文:
    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
    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元稹,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唐代阅读:2999次
  • 九日怀襄阳

  • 正文:
    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2999次
  • 仲春郊外

  • 正文: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前往东园的小路,垂柳掩映;西坝的渡口,落花缤纷。
    好风景已经连续多月了,这里的美景是周围所没有的。
    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
    刚刚雨过天晴,山村的庭院里哪里会染上世俗尘杂呢。

    注释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东园:泛指园圃。径:小路。
    堰:水坝。津:渡口。
    物色:景色、景物。连三月:即连月。三,表示多数。
    绝四邻:指这里的幽雅景致是周围四邻所没有的。绝:《全唐》一作“绕”。
    曙:破晓、天刚亮。
    鱼戏:乐府古辞《江南曲》:“鱼戏莲叶间。”
    山院:山间庭院。
    嚣(xiāo)尘:喧闹的俗尘。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线装书局,2007年:11页 2、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7页 3、 王国安 王幼敏.初唐四杰与陈子昂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5-16页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2999次
  • 林泉独饮

  • 正文:
    丘壑经涂赏,花柳遇时春。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轻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2998次
  • 送卢主簿

  • 正文: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2993次
  •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正文: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2989次
  • 春日还郊

  • 正文: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注释
    ①还郊:回到城郊住处。
    ②嘿(mò)语:沉默。一作“嘿嘿”。
    ③携杖:拄杖。
    ④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
    ⑤榆(yú):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
    ⑥缀:连结。
    ⑦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⑧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
    ⑨鸟路:鸟道,高山小径。
    ⑩山烟:山中云雾。
    ⑪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平子赋:《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题平子赋,亦借以达引退之意。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唐代阅读:2989次
  • 夏初雨后寻愚溪

  • 正文: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注释
    ①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作者介绍:
    柳宗元,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唐代阅读:29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