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南北朝〗诗词集锦
  • 别赋

  • 正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湿车前轼木。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

      至于像高头骏马配着镶银的雕鞍,漆成朱红的车驾饰有采绘的轮轴,在东都门外搭起蓬帐饯行,送别故旧于金谷名园。琴弦发出羽声啊箫鼓杂陈,燕赵的悲歌啊令美人哀伤;明珠和美玉啊艳丽于晚秋,绫罗和纨绮啊娇媚于初春。歌声使驷马惊呆地仰头咀嚼,深渊的鱼也跃出水面聆听。等到分手之时噙着泪水,深感孤单寂寞而黯然伤神。

      又有自惭未报主人恩遇的剑客,和志在报恩的少年侠士,如聂政击杀韩相侠累、豫让欲刺赵襄子于宫厕,专诸杀吴王、荆轲行刺秦王,他们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哭泣流泪地与家人诀别,甚至擦拭泪血互相凝视。骑上征马就不再回头,只见路上的尘土不断扬起。这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黄泉地底。钟磬震响吓得儒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

      有时候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透过红色的雾霭阳光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湿了衣裙。

      至于一旦到达绝远的国度,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可以铺设树枝而坐啊把怨情倾诉,只有凭借杯酒啊叙述心中的伤悲。正当秋天的大雁啊南飞之日,正是白色的霜露啊欲下之时,哀怨又惆怅啊在那远山的弯曲处,越走越远啊在那长长的河流边。

      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黄河北岸。曾佩带琼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烟袅袅的金炉旁。郎君结绶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琼草徒然芬芳。惭对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春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么漫长!为织锦中曲啊已流尽了泪水,组成回文啊独自顾影悲伤。

      或有华山石室中修行的道士,服用丹药以求成仙。术已很高妙而仍在修炼,道已至“寂”但尚未得到真情。一心守炼丹灶不问世事,炼丹于金鼎而意志正坚。想骑着黄鹤直上霄汉,欲乘上鸾鸟飞升青天。一刹那可游行可万,天上小别人间已是千年。唯有世间啊看重别离,虽已成仙与世人告别啊仍依依不舍。

      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恋歌。卫国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于深秋的霜露像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洁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徘徊。

      所以尽管别离的双方并无一定,别离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但有别离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于心,使人意志丧失神魂滞沮,心理、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创痛和震惊。虽有王褒、扬雄绝妙的辞赋,严安、徐乐精深的撰述,金马门前大批俊彦之士,兰台上许多文才杰出的人,辞赋如司马相如有“凌云之气”的美称,文章像驺奭有“雕镂龙文”的名声,然而有谁能描摹出分离时瞬间的情状,抒写出永诀时难舍难分之情呢!

    注释
    (1)黯然:心神沮丧,形容惨戚之状。销魂,即丧魂落魄。
    (2)秦吴:古国名。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吴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绝国:相隔极远的邦国。
    (3)燕宋:古国名。燕国在今河北一带,宋国在今河南一带。
    (4)蹔:同“暂”。
    (5)逶迟:徘徊不行的样子。
    (6)櫂(zhào):船桨,这里指代船。
    容与:缓慢荡漾不前的样子。
    讵前:滞留不前。此处化用屈原《九章·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的句意。
    (7)掩:覆盖。
    觞(shāng):酒杯。
    御:进用。
    (8)横:横持;阁置。
    玉柱:琴瑟上的系弦之木,这里指琴。
    沾:同“沾”。
    轼:成前的横木。
    (9)怳(huǎng):丧神失意的样子。
    (10)沈彩:日光西沉。沈,同“沉”。
    (11)楸(qiū):落叶乔木。枝干端直,高达三十米,古人多植于道旁。
    离:即“罹”,遭受。
    (12)曾楹(yíng):高高的楼房。曾,同“层”。楹,屋前的柱子,此指房屋。
    揜(yǎn):同“掩”。
    锦幕:锦织的帐幕。二句写行子一去,居人徘徊旧屋的感受。
    (13)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14)意:同“臆”,料想。
    飞扬:心神不安。
    (15)万族:不同的种类。
    (16)龙马:据《周礼·夏官·廋人》载,马八尺以上称“龙马”。
    (17)朱轩:贵者所乘之车。
    绣轴:绘有彩饰的车轴。此指车驾之华贵。
    (18)帐饮:古人设帷帐于郊外以饯行。
    东都:指东都门,长安城门名。《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
    (19)金谷:晋代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所造金谷园。史载石崇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送者倾都,曾帐饮于金谷园。
    (20)羽:五音之一,声最细切,宜于表现悲戚之情。琴羽,指琴中弹奏出羽声。
    张:调弦。
    (21)燕赵:《古诗》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额如玉”句。后因以美人多出燕赵。
    (22)上春:即初春。
    (23)驷马:古时四匹马拉的车驾称驷,马称驷马。
    仰秣(mò):抬起头吃草。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原形容琴声美妙动听,此处反其意。
    (24)耸:因惊动而跃起。
    鳞:指渊中之鱼。语出《韩诗外传》:“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
    (25)造:等到。
    衔涕:含泪。
    (26)寂漠:即“寂寞”。
    (27)惭恩:自惭于未报主人知遇之恩。
    (28)报士:心怀报恩之念的侠士。
    (29)韩国:指战国时侠士聂政为韩国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事。
    赵厕:指战国初期,豫让因自己的主人智氏为赵襄子所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挟匕首欲刺死赵襄子一事。
    (30)吴宫:指春秋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在宴席间为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一事。
    燕市:指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等饮于燕国街市,因感燕太子恩遇,藏匕首于地图中,至秦献图刺秦王未成,被杀。高渐离为了替荆轲报仇,又一次入秦谋杀秦王事。
    (31)沥泣:洒泪哭泣。
    (32)抆(wěn):擦拭。抆血,指眼泪流尽后又继续流血。
    (33)衔感:怀恩感遇。衔,怀。
    (34)买价:指以生命换取金钱。
    泉里:黄泉。
    (35)金石震:钟、磬等乐器齐鸣。原本出自《燕丹太子》:“荆轲与武阳入秦,秦王陛戟而见燕使,鼓钟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面如死灰色。”
    (36)“骨肉”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剖腹毁容自杀,以免牵连他人。韩国当政者将他暴尸于市,悬赏千金。他的姐姐聂嫈说:“妄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于是宣扬弟弟的义举,伏尸而哭,最后在尸身旁边自杀。骨肉,指死者亲人。
    (37)负羽:挟带弓箭。
    (38)辽水:辽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流经营口入海。
    (39)雁山:雁门山。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
    (40)耀景:闪射光芒。
    (41)腾文:指露水在阳光下反射出绚烂的色彩。
    (42)镜:照耀。
    朱尘:红色的尘霭。
    照,日光。烂,光彩明亮而绚丽。
    (43)袭:扑入。
    青气:春天草木上腾起的烟霭。
    烟煴(yīnyūn):同“氤氲”。云气笼罩弥漫的样子。
    (44)爱子:爱人,指征夫。
    (45)讵:岂有。
    (46)乔木:高大的树木。王充《论衡·佚文》:“睹乔木,知旧都。”
    (47)“决北”句:语出《楚辞·九怀》。
    (48)班:铺设。
    荆:树枝条。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将奔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声子,“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后来人们就以“班荆道故”来比喻亲旧惜别的悲痛。
    (49)尊:同“樽”,酒器。
    (50)湄:水边。
    (51)淄右:淄水西面。在今山东境内。
    (52)河阳:黄河北岸。
    (53)琼佩:琼玉之类的佩饰。
    (54)二句回忆昔日朝夕共处的爱情生活。
    (55)绶:系官印的丝带。结绶,指出仕做官。
    (56)瑶草:仙山中的芳草。这里比喻闺中少妇。
    徒芳:比喻虚度青春。
    (57)晦:昏暗不明。
    流黄:黄色丝绢,这里指黄绢做成的帷幕。这一句指为免伤情,不敢卷起帷幕远望。
    (58)春宫:指闺房。
    閟(bì):关闭。
    (59)簟(diàn):竹席。
    (60)釭(gāng):灯。以上四句写居人春、夏、秋、冬四季相思之苦。
    (61)“织锦”二句: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载:“前秦苻坚时,窦滔镇襄阳,携宠姬赵阳台之任,断妻苏惠音问。蕙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名曰《璇玑图》以寄滔。”一说窦韬身处沙漠,妻子苏惠就织锦为回文诗寄赠给他(《晋书·列女传》)。以上写游宦别离和闺中思妇的恋念。
    (62)傥(tǎng):同“倘”。
    华阴: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南。
    上士:道士;求仙的人。
    (63)服食:道家以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
    还山:即成仙。一作“还仙”。
    (64)寂:进入微妙之境。
    传:至,最高境界。
    (65)丹灶:炼丹炉。
    不顾:指不顾问尘俗之事。
    (66)炼金鼎:在金鼎里炼丹。
    (67)骖(cān):三匹马驾车称“骖”。
    鸾: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68)少别:小别。
    (69)谢:告辞,告别。以上写学道炼丹者的离别。
    (70)下:下土。与“上士”相对。
    芍药之诗:语出《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芍药。”
    (71)佳人之歌:指李延年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72)桑中:卫国地名。
    上宫:陈国地名。
    卫女、陈娥:均指恋爱中的少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73)渌(lù)波:清澈的水波。
    (74)南浦:《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75)珪(guī):一种洁白晶莹的圆形美玉。
    (76)别方:别离的双方。
    (77)名:种类。
    (78)盈:充盈。
    (79)折、惊:均言创痛之深。
    (80)渊:即王褒,字子渊。
    云:即扬雄,字子云。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81)严:严安。
    乐:徐乐。二人为汉代著名文学家。
    (82)金闺:原指汉代长安金马门。后来为汉代官署名。是聚集才识之士以备汉武帝诏询的地方。
    彦:有学识才干的人。
    (83)兰台:汉代朝廷中藏书和讨论学术的地方。
    (84)凌云: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汉武帝赞誉为“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85)雕龙: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写文章,善于闳辩。所以齐人称颂为“雕龙奭”。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 等.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680-687

    作者介绍:
    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南北朝阅读:2988次
  • 古意报袁功曹

  • 正文:
    从军出陇北,
    长望阴山云。
    泾渭各异流,
    恩情于此分。
    故人赠宝剑,
    镂以瑶华文。
    一言凤独立,
    再说鸾无群。
    何得晨风起,
    悠哉凌翠氛。
    黄鹄去千里,
    垂涕为报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南北朝阅读:2984次
  • 作蚕丝

  • 正文: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71次
  • 古意诗

  • 正文: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沈约,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南北朝阅读:2963次
  • 铜爵妓

  • 正文: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南北朝阅读:2961次
  •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

  • 正文:
    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59次
  •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 正文: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谢朓,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南北朝阅读:2956次
  • 子夜歌·夜长不得眠

  • 正文: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50次
  • 玉阶怨·夕殿下珠帘

  • 正文:
    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谢朓,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南北朝阅读:2947次
  • 别毛永嘉

  • 正文:
    愿子厉风规,
    归来振羽仪。
    嗟余今老病,
    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
    黄泉我讵知。
    徒劳脱宝剑,
    空挂陇头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徐陵,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 南北朝阅读:2943次
  • 咏孤石

  • 正文: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惠标,
  • 南北朝阅读:2942次
  • 长别离

  • 正文:
    生离不可闻,
    况复长相思。
    如何与君别,
    当我盛年时。
    蕙华每摇荡,
    妾心长自持。
    荣乏草木欢,
    悴极霜露悲。
    富贵貌难变,
    贫贱颜易衰。
    持此断君肠,
    君亦且自疑。
    淮阴有逸将,
    折羽谢翻飞。
    楚有扛鼎士,
    出门不得归。
    正为隆准公,
    仗剑入紫微。
    君才定何如,
    白日下争晖。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吴迈远,

      吴迈远(?-474)南朝宋诗人。曾被宋明帝刘召见,但未获赏识。宋末,桂阳王刘休范背叛朝廷。他曾为休范起草檄文,宋元徽二年。坐桂阳之乱诛死。代表作品有《长相思》、《长别离》等。所做乐府诗作男女赠答之辞,往往辞巧意新,宛转华丽。诗风质朴。吴迈远是南朝宋诗人,属于元嘉体到永明体过渡时期的作家。刘宋一代,虽然未能形成像后来齐、梁时代那样大规模的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但向后者过渡的痕迹已较为明显。宋武帝刘裕就经常诏命并亲自主持文士宴集赋诗,《宋书》及《南史》多有记载。

  • 南北朝阅读:2940次
  • 折杨柳歌辞五首

  • 正文: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39次
  •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

  • 正文: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虚盈。
    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
    高车尘未灭,珠履故馀声。
    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
    谁当九原上,郁郁望佳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沈约,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南北朝阅读:2938次
  • 华山畿·啼着曙

  • 正文:
    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37次
  • 夜夜曲

  • 正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沈约,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南北朝阅读:2937次
  • 赋得蝉

  • 正文: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褚沄,

      褚沄,字士洋,褚炫子,河南阳翟人。仕梁为曲阿令。历晋安王中录事,正员郎,乌程令。兄游亡,弃县还,为太尉属,延陵令,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湘东王府谘议参军。卒。

  • 南北朝阅读:2934次
  • 游太平山

  • 正文:
    石险天貌分,
    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
    寒岩留夏雪。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孔稚圭,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 南北朝阅读:2931次
  •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

  • 正文:
    渊冰厚三尺,
    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30次
  • 休沐寄怀

  • 正文: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
    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邀游?
    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
    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
    紫箨开绿筿,白鸟映青畴。
    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
    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
    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
    来往既云倦,光景为谁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沈约,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南北朝阅读:2928次
  • 鲁恭治中牟

  • 正文:
      鲁恭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注释
    为:担任
    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
    雉:俗称野鸡
    德化:用道德感化
    任:用
    阴:暗中
    使:派
    阡陌:田间小路
    止:停止
    方:才
    得:能够
    讶:惊讶
    今:现今
    犯:侵犯
    境:边境
    及:关联
    徒:只,只会
    耳:罢了
    将:将要
    反:通“返”,返回
    状:情况
    白:告诉
    异:过人之处



    作者介绍:
    范晔,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 南北朝阅读:2924次
  • 陈遗至孝

  • 正文: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注释
    (1)至:很,十分。
    (2)铛:锅。
    (3)恒:经常,常常。
    (4)辄:总是。
    (5)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
    (6)遗(wèi):赠予、送给。
    (7)值:正好遇到,恰逢。
    (8)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
    (9)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10)即日:当天,当日。
    (11)敛:积攒
    (12)馁:饥饿。
    (13)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



    作者介绍:
    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 南北朝阅读:2923次
  • 咏霍将军北伐

  • 正文: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凉秋八九月,虏骑入幽并。
    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
    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
    乘墉挥宝剑,蔽日引高旍。
    云屯七萃士,鱼丽六郡兵。
    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
    骨都先自詟,日逐次亡精。
    玉门罢斥候,甲第始修营。
    位登万庾积,功立百行成。
    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
    未穷激楚乐,已见高台倾。
    当令麟阁上,千载有雄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虞羲,虞羲,南朝齐梁间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阳(李善《文选注》引《虞羲集序》),一说字士光(《南史·江淹任昉传》)。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虞羲的诗以《文选》所录《咏霍将军北伐》最为有名。这首诗写沙场烽火,如“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颇有气势。
  • 南北朝阅读:2923次
  • 陇头歌辞三首

  • 正文: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
    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
    (二)
    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
    (三)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注释
    ①《陇头歌辞》为“梁鼓角横吹曲”之一。《乐府集》载三首,写游子漂流在外的痛苦心情。
    ②陇头:陇山顶上,一说陇头(平凉、庆阳的一带)古代陇山指六盘山。甘肃省简称为“陇”,这个陇由古代“陇山”而来,因为前人习惯上称平凉庆阳两区为陇东。天水为陇右,张掖、武威一带为陇西,而古代陇西还包括今属平凉市的庄浪、静宁两县。六盘山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界处,主脉在甘肃境内。
    陇头流水,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一说是发源于陇山,向东流的泾河等几条河水。
    ③欣城:不详,我认为指今镇原县的“新城”,“新”与“欣”同音。汉代时平凉部分地方,包括今镇原县属北地郡。新城距平凉不远,距陇山东麓也就一百多里路程;朝发:早晨从欣城出发。
    ③暮宿陇头:傍晚住宿在陇山顶上;暮:傍晚;宿:投宿,住宿。
    ④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形容六盘山一带气候十分严寒,冻得舌头都卷了上去,不能说话;语:说话。
    ⑤鸣声幽咽:天寒地冻,陇山下东流的河水结了冰,河流在冰层间呜呜咽咽,像人哭泣一样。背井离乡的游子于寒山冰河间听到这种流水声,心里那种思乡之情,那种因种种原因遭受这种漂流之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难受了。
    ⑥遥望秦川:遥望:远眺,即向东远望;秦川,指陕西省中部。这里的秦川,指陇山以东广大地区,不一定指中原或关中地区,“秦川”代指“故乡”,因为六盘山以西就是“塞外”了,离关内越来越远,所以说痛断肝肠。



    作者介绍:
    佚名,
  • 南北朝阅读:2922次
  • 咏萍

  • 正文: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刘绘,刘绘,字士章,彭城人。聪警有文义,善隶书。齐高帝以为录事典笔翰,为大司马从事中郎。中兴二年,卒。年四十五。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诩。
  • 南北朝阅读:2922次
  • 门有车马客行

  • 正文: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门前有车马来,问我是哪里人。我快步赶上去访问,果然找到了自己的旧乡邻。听到家乡的声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中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话。清晨的时候出去相访老乡,到日暮降临还迟迟不肯回来。同忆往事,过去的欢乐和悲苦都一一叙述。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人生终需一别,我们毕竟要中途分别。刚才的悲苦回忆还没有停止,又新添许多忧愁。在分别时,我不禁凄楚哽咽,对旧友说着一些分别保重的话:“记得以后常常写信过来,来表达你的心情,愿你前方行路好好保重。”

    注释
    ①捷步:快步。
    ②讯:访问。
    ③慊慊:凄苦忧愁的样子。
    ④下俚:《下里巴人》,泛指俗曲。这里意为听到家乡的声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土话。
    ⑤弭:停止。
    ⑥嘶:凄楚哽咽。
    ⑦手迹:指写信。
    ⑧笃行李:指行路时保重。



    作者介绍:
    鲍照,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南北朝阅读:2921次
  • 玉台新咏序

  • 正文:
      夫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为枝,珠帘以玳瑁为匣。其中有丽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永巷。亦有颖川新市、河间观津,本号娇娥,曾名巧笑。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弟兄协律,生小学歌;少长河阳,由来能舞。琵琶新曲,无待石崇;箜篌杂引,非关曹植。传鼓瑟于杨家,得吹箫于秦女。   至若宠闻长乐,陈后知而不平;画出天仙,阏氏览而遥妒。至若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得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亦有岭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宝风,授历轩辕。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竞爽。惊鸾冶袖,时飘韩掾之香;飞燕长裾,宜结陈王之佩。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言异神仙,戏阳台而无别。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无双者也。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既而椒宫宛转,柘馆阴岑,绛鹤晨严,铜蠡昼静。三星未夕,不事怀衾;五日尤赊,谁能理曲。优游少托,寂寞多闲。厌长乐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纤腰无力,怯南阳之捣衣;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虽复投壶玉女,为观尽于百骁;争博齐姬,心赏穷于六箸。无怡神于暇景,惟属意于新诗。庶得代彼皋苏,微蠲愁疾。但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鸿都。不藉篇章,无由披览。   于是燃指瞑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曾无忝于雅颂,亦靡滥于风人,泾渭之间,如斯而已。   于是丽以金箱,装之宝轴。三台妙迹,龙伸蠼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高楼红粉,仍定鱼鲁之文;辟恶生香,聊防羽陵之蠹。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至如青牛帐里,馀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放当开兹缥帙,散此绦绳,永对玩于书帷,长循环于纤手。岂如邓学春秋,儒者之功难习;窦专黄老,金丹之术不成。因胜西蜀豪家,托情穷于鲁殿;东储甲观,流咏止于洞箫。娈彼诸嫉,聊同弃日,猗欤彤管,无或讥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徐陵,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 南北朝阅读:2920次
  • 行路难

  • 正文: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释宝月,释宝月,南朝萧齐时期诗僧。生卒时间及生平不详。俗姓康,一说姓庾,胡人后裔,善解音律,颇有文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 南北朝阅读:2919次
  • 舞鹤赋

  • 正文:
      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澘日域以回骛,穷天步而高寻。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姱。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羁。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   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骫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回,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惊身蓬集,矫翅雪飞。离纲别赴,合绪相依。将兴中止,若往而归。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逸翮后尘,翱翥先路。指会规翔,临岐矩步。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长扬缓骛,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众变繁姿,参差洊密。烟交雾凝,若无毛质。风去雨还,不可谈悉。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离而云罢,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   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守驯养于千龄,结长悲于万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鲍照,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南北朝阅读:2919次
  • 渡黄河

  • 正文: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范云,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 南北朝阅读:29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