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先秦〗诗词集锦
  • 有炎氏颂

  • 正文:
    听之不闻其声。
    视之不见其形。
    充满天地。
    苞裹六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8次
  • 思文

  • 正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追思先祖后稷的功德,
    丝毫无愧于配享上天。
    养育了我们亿万民众,
    无比恩惠谁不铭刻心田?
    留给我们优良麦种,
    天命用以保证百族绵延。
    农耕不必分彼此疆界,
    全国推广农政共建乐园。

    注释
    ⑴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⑵克:能够。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⑶立:通“粒”,米食。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烝民:众民。
    ⑷极: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⑸贻:遗留。来:小麦。牟:大麦。
    ⑹率:用。
    ⑺陈:遍布。常:常规,此指农政。时:此。夏:中国。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3次
  • 荀子引古言

  • 正文:
    衣与缪与。
    不女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3次
  • 维清

  • 正文: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
    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
    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
    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注释
    ⑴维:语助词。
    ⑵典:法。
    ⑶肇:开始。禋(yīn):祭天。
    ⑷迄:至。
    ⑸祯:吉祥。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3次
  • 列子引古语

  • 正文:
    生相怜。
    死相捐。
    人不婚宦。
    情欲失半。
    人不衣食。
    君臣道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1次
  • 国风·王风·扬之水

  • 正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释
    ⑴扬之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平缓流动的水。
    ⑵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⑶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⑷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⑸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⑹曷:何。
    ⑺束楚:成捆的荆条。
    ⑻甫:甫国,即吕国。
    ⑼蒲:蒲柳。
    ⑽许:许国。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7-138页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1次
  • 金楼子引殷纣时语

  • 正文:
    车行酒。
    骑行炙。
    百二十日为一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9次
  • 韩奕

  • 正文: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 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 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 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修且张。 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 玄衮齿舄,钩膺镂钖,鞹鞃浅幭,鞗革金厄。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 韩侯迎止,于蹶之里。 百两彭彭,八鸾镪镪,不显其光。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 韩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实墉实壑,实亩实籍,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交通大道开辟成。韩侯来京受册命,周王亲自来宣布:继承你的先祖业,切莫辜负委重任。日日夜夜不懈怠,在职恭虔又谨慎,册命自然不变更。整治不朝诸方国,辅佐君王显才能。
      四匹公马高又壮,体态雄壮又修长。韩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恭行觐礼拜周王。周王赏赐给韩侯,交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皮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
      韩侯祖祭出发行,首先住宿在杜陵。显父设宴来饯行,备酒百壶甜又清。用的酒肴是什么?炖鳖蒸鱼味鲜新。用的蔬菜是什么?嫩笋嫩蒲香喷喷。赠的礼物是什么?四马大车好威风。盘盘碗碗摆满桌,侯爷吃得喜盈盈。
      韩侯娶妻办喜事,大王外甥作新娘,蹶父长女嫁新郎。韩侯出发去迎亲,来到蹶地的里巷。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婚礼显耀好荣光。众多姑娘作陪嫁,犹如云霞铺天上。韩侯行过曲顾礼,满门光彩真辉煌。
      蹶父强健很勇武,足迹踏遍万方土。他为女儿找婆家,找到韩国最心舒。身在韩地很快乐,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喜庆有个好地方,韩姞心里好欢愉。
      扩建韩城高又大,燕国征役来筑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辖所有蛮夷人。王对韩侯加赏赐,追族貊族听号令。北方各国都管辖,作为诸侯的首领。筑起城墙挖壕沟,划分田亩税章定;珍贵貔皮作贡献,赤豹黄罴也送京。

    注释
    (1)奕奕:高大貌。梁山:宣王时韩国境内山名。所在地诸说不一。郑笺据《汉书·地理志》谓“粱山在夏阳西北”;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引《潜夫论》谓:“昔周宣王亦有韩城,其国也近燕,故《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又引王肃云:“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又引《水经注》云:“方城今为顺天府固安县,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大清一统志》:“韩城在固安县西南;《县志》今名韩侯营,在县东南十八里。”细审诗义,今人多从此说。据现行政区划,当在北京市通县之西,固安县之东北。
    (2)维:发语助词。甸:治。传说大禹治水开辟九州。
    (3)倬(zhuó):长远。
    (4)韩侯:姬姓,周王近宗贵族,诸侯国韩国国君。历史上周朝封建的韩国有两个,始封国君都是周武王的儿子。一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世袭到春秋时并入晋国。一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北,与燕国接近,即此诗中的燕国。受命:接受册命。周制,封建诸侯爵位有等,其国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别。周宣王为加强北方防务,增强韩国作为屏障的作用,提高其爵位,以便重修韩城,增加常备军,发挥政治和军事作用。
    (5)王:周宣王,西周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国王,力图振兴趋于没落的周王朝。
    (6)缵:继承。戎:你。祖考:先祖。
    (7)朕:周王自称。
    (8)夙夜:早晚。匪解:非懈。
    (9)虔共(gōng):敬诚恭谨。共,通“恭”。
    (10)榦:同“干”,安定。一说,同“干”,纠正。均通。不庭方:不来朝觐的方国诸侯。周制,方国诸侯应定期朝觐天于纳贡,不来朝庭朝觐,称为不庭,被作为对周王不忠顺的罪状,应予讨伐。
    (11)辟:君位。
    (12)牡:公马。
    (13)孔脩:很长。
    (14)入觐(jìn):入朝朝见天子。
    (15)介圭:玉器,天子圭一尺二寸,诸侯圭九寸以下。按周礼,王册封诸侯赐予介圭作为镇国宝器,诺侯入觐时须手执介圭作觐礼之贽信。这是觐礼礼仪之一。
    (16)锡:同“赐”,赏赐。
    (17)淑旂:色彩鲜艳绘有交龙、日月图案的旗子。绥章:指旗上图案花纹优美。
    (18)簟茀:竹编车篷。错衡:饰有交错花纹的车前横木。
    (19)玄衮:黑色龙袍,周朝王公贵族的礼服。赤舄(xì):红鞋。
    (20)钩膺:又称繁缨,束在马腰部的革制装饰品。镂鍚(yáng):马额上的金属制装饰品。
    (21)鞹鞃(kuò hóng):包皮革的车轼横木。浅:浅毛虎皮。幭(miè):覆盖。
    (22)鞗(tiáo)革:马辔头。厄:通“轭”。
    (23)出祖:出行之前祭路神。
    (24)屠:地名,可能是岐山东北的杜陵。
    (25)显父:周宣王的卿士。父,是对男子的美称。
    (26)炰(páo)鳖:烹煮鳖肉。
    (27)蔌:蔬。
    (28)笋:笋。
    (29)乘(shèng)马:一乘车四匹马。路车:辂车,贵族用大车。
    (30)笾(biān)豆:饮食用具,笾是盛果脯的高脚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脚、盘状陶器。
    (31)燕胥:燕乐,燕通“宴”。
    (32)取妻:同“娶妻”。
    (33)汾王:郑笺:“厉王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时人因以号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汾者坟之假借,故传训为大,传泛言大王,但以为美称耳,未尝专指厉王”。俞樾《群经平议》以为“此汾王疑即西戎之王……西戎之君称王者多矣。汾即《考工记》之妢胡,汾王者,妢胡之王也。韩侯娶汾王之甥,……当时借此为服西戎之策,后世和亲之议,此其滥觞也。诗人张大其事而歌咏之,盖亦如此”。此说史无明据,故未取,仍依毛传但云大王。
    (34)蹶父:周的卿士,姞姓,以封地蹶为氏。
    (35)迎止:迎亲。止,同“之”。周时婚礼新郎去女家亲迎新娘。
    (36)百两:百辆。彭彭:盛多貌。
    (37)鸾:通“銮”,挂在马镳上的铃,每车四马八銮。
    (38)不(pī)显:不,通“丕”,大;丕显,非常显耀。
    (39)诸娣从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诸侯嫡长女出嫁,诸妹诸侄随从出嫁为妾媵。
    (40)祁祁:盛多貌。
    (41)顾:回头看;或谓“顾”为“曲顾”之礼。
    (42)烂:光采明耀。
    (43)孔武:很勇武。孔,甚。
    (44)靡:没有。
    (45)韩姞:即蹶父之女,姞姓,嫁韩侯为妻,故称韩姞。相攸:观察合适的地方。相,视;攸,所。
    (46)訏(xū)訏:广大貌。
    (47)鲂鱮:两种鱼名,今名鳊、鲢。甫甫:大貌。
    (48)麀(yōu):母鹿。噳(yǔ)噳:鹿多群聚貌。
    (49)令居:美好居所。
    (50)燕誉:安乐高兴。
    (51)溥(pǔ):广大。韩城:韩国都城。
    (52)燕师:燕国的人众。周制,各诸侯国都城建筑面积、城垣高度等规格及其常备军人数,据爵位高低而定。韩侯受命为北地方伯,故扩建韩城。韩城与燕国相近,故从燕国征发人众前来筑城。当时工程都向各地征役。燕国,姬姓诸侯,召公长子始封,在今北京市大兴县北。
    (53)时:犹“司”,掌管、统辖。百蛮:古时对异族土著部落统称蛮、夷,百是概数,言其多。
    (54)追(duī)、貊(mò):北方两个少数民族。
    (55)奄:完全。
    (56)伯:诸侯之长。
    (57)实:是,乃。墉:城墙,此作动词。壑:壕沟,此作动词。
    (58)亩:田亩,此作动词,指划分田亩。籍:征收赋税,正税法。
    (59)貔(pí):一种猛兽名。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9次
  • 河激歌

  • 正文:
    升彼河兮而观清。
    水扬波兮冒冥冥。
    祷求福兮醉不醒。
    诛将加兮妾心惊。
    罚既释兮渎乃清。
    妾持擑兮操其维。
    蛟龙助兮主将归。
    呼来櫂兮行勿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6次
  • 齐桓晋文之事

  • 正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注释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6)保:安。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7)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换。
    (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
    (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21)隐:哀怜。
    (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高兴。
    (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31)复:报告。
    (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34)舆薪:一车薪柴。
    (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40)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42)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44)“《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46)大过:大大超过。
    (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选择连词,还是。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岂:难道。
    (53)然:这样。则:那么。
    (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54)辟:开辟,扩大。
    (55)朝:使……称臣(或朝见)。
    (56)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
    (57)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58)以:凭借。若:如此。若:你。
    (58)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59)若是:如此。甚:厉害。
    (60)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61)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
    (62)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63)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6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
    (65)疾:憎恨。
    (66)赴愬:前来申诉。
    (67)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
    (68)敏:聪慧。
    (68)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70)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71)制:规定。
    (72)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73)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74)凶年:饥荒的年头。
    (75)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6)轻:容易。
    (77)赡(shàn):足,及。
    (78)奚:何。暇:空闲时间。
    (79)盍:何不。
    (80)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81)衣:穿。帛:丝织品。
    (82)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
    (83)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84)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85)申:反复教导。
    (86)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87)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作者介绍:
    孟子及弟子,
  • 先秦阅读:2155次
  • 伯兮

  • 正文: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大哥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大哥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大哥,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释
    ⑴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英武高大。
    ⑵桀:同“杰”。
    ⑶殳(shū):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⑷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⑸适(dí):悦。
    ⑹杲(gǎo):明亮的样子。
    ⑺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⑻背:屋子北面。
    ⑼痗(mèi):忧思成病。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28-13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5-128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4次
  • 风雨

  • 正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注释
    ①喈(jiē 皆)喈: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④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⑤晦:音喑,如夜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75-176页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2次
  • 楚童谣

  • 正文:
    楚王渡江得萍实。
    大如斗。
    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1次
  • 干旄

  • 正文: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
    1.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2.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3.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4.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5.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6.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
    8.畀(bì):给,予。
    9.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10.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1.组:编织,束丝之法。
    12.予:给予。
    13.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14.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15.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2-104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05-106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0次
  • 楚聘歌

  • 正文:
    大道隐兮礼为基。
    贤人窜兮将待时。
    天下如一兮欲何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48次
  • 集韵引逸诗

  • 正文:
    佞人如(左虫右犀)。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45次
  • 齐人颂

  • 正文:
    天口骈。
    谈天衍。
    雕龙奭。
    炙毂过髡。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44次
  • 宋城者讴

  • 正文:
    睅其目。
    皤其腹。
    弃甲而复。
    于思于思。
    弃甲复来。
    从其有皮。
    丹漆若何。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42次
  • 赵民谣

  • 正文:
    赵为号。
    秦为笑。
    以为不信。
    视地之生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42次
  • 都人士

  • 正文: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亮黄黄。他们容貌不曾改,说出话来像文章。行为遵循西周礼,正是万民所希望。
      那些京都的人士,头上草笠青布冠。那些贵族妇女们,密直头发垂两边。如今我都见不到,心里不快难开颜。
      那些京都的人士,玉石坠子耳边加。那些贵族妇女们,姓尹姓吉名气大。如今我都见不到,心中不快好牵挂。
      那些京都的人士,衣带下垂两边飘。那些贵族妇女们,卷发如蝎向上翘。如今我都见不到,但愿跟随一起跑。
      不是他要把带垂,衣带本该有余长。不是她要把发卷,头发本该向上扬。如今我都见不到,为之四顾心忧伤。

    注释
    ⑴缁撮:青布冠。
    ⑵绸:通“稠”。如发:她们的头发。如发,犹言“乃发”,乃犹“其”。
    ⑶说(yuè):同“悦”。
    ⑷琇(xìu):一种宝石。
    ⑸尹吉:当时的两个大姓,犹晋时称王谢。
    ⑹苑(yùn):一本作“菀”,郁结。
    ⑺厉:带之垂者。
    ⑻虿(chài):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
    ⑼旟(yú):上扬。
    ⑽盱(xū):忧。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42次
  • 七月

  • 正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注释
    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 “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径(桑间道)。
    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朱:赤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穷尽,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是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96-301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9-307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38次
  • 申叔仪乞粮歌

  • 正文:
    佩玉蕊兮余无所击之。
    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36次
  • 采绿

  • 正文: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整天在外采荩草,还是不满两手抱。头发弯曲成卷毛,我要回家洗沐好。
    整天在外采蓼蓝,衣兜还是装不满。五月之日是约期,六月之日不回还。
    这人外出去狩猎,我就为他套好弓。这人外出去垂钓,我就为他理丝绳。
    他所钓的是什么?鳊鱼鲢鱼真不错。鳊鱼鲢鱼真不错,钓来竟有这么多。

    注释
    ⑴绿:通“菉”,草名,即荩草,又名王刍(chú),染黄用的草。
    ⑵匊(jū):同“掬”,两手合捧。
    ⑶襜(chān):毛传:“衣蔽前谓之襜”,即今俗称之围裙。
    ⑷詹:至也。
    ⑸韔(chànɡ):弓袋,此处用作动词。
    ⑹观: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引申之义,物多而后可观,故曰:观,多也。”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33次
  • 被衣为啮缺歌

  • 正文:
    形若槁骸。
    心若死灰。
    真其实知。
    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
    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31次
  • 鸲鹆谣

  • 正文:
    鸲之鹆之。
    公出辱之。
    鸲鹆之羽。
    公在外野。
    往馈之马。
    鸲鹆跦跦。
    公在干侯。
    徵褰与襦。
    鸲鹆之巢。
    远哉遥遥。
    裯父丧劳。
    宋父以骄。
    鸲鹆鸲鹆。
    往歌来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30次
  • 为士卒倡

  • 正文:
    无可往矣。
    宗庙亡矣。
    魂魄丧矣。
    归保党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29次
  • 弹铗歌

  • 正文: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27次
  • 大叔于田

  • 正文: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尊贵的大叔出门围猎来呦,乘着四匹马拉的大车奔跑,他抖动着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像在舞蹈。驻马于大泽那里草木丰茂,四周驱兽的大火熊熊燃烧。大叔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猎物献郑伯送至他的公朝。我的大叔啊不要习以为常,防备猛兽伤害你把性命抛。
    尊贵的大叔乘车来到猎场,拉车的四匹大马毛色金黄,驾辕的马儿努力向前奔跑,外侧两马紧跟随如雁排行。深入到大泽但见林深草长,四面驱兽的大火烈焰升扬。多才多艺的大叔擅长射箭,驾驭马车的本领也很高强。他时而放马驰骋时而勒缰,他时而射箭时而纵禽逃亡。
    尊贵的大叔围猎到野外来,拉车的四匹马儿斑驳色彩,驾辕的俩马儿齐头并肩走,外侧的俩马儿好像把手摆。英武的大叔驻马在大泽中,四面驱兽的大火余烬未败。那纵横奔突的马儿慢下来,大叔的射箭频率也稀下来。他已经从容地打开箭筒盖,把宝雕弓放进囊里收起来。

    注释
    1.田:同“畋(tián)”,打猎。
    2.乘(chéng)乘(shèng):前一乘为动词,后为名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3.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组:织带平行排列的经线。
    4.骖(cān):驾车的四马中外侧两边的马。
    5.薮(sǒu):低湿多草木的沼泽地带。
    6.烈:“迾”的假借。火迾,打猎时放火烧草,遮断野兽的逃路。具:同“俱”。举:起。
    7.襢(tǎn)裼(tì):脱衣袒身。暴:通“搏”,搏斗。
    8.公所:君王的宫室。
    9.将(qiāng):请,愿。狃(niǔ):反复地做。
    10.戒:警戒。女(rǔ):汝,指叔。
    11.黄:黄马。
    12.服:驾车的四马中间的两匹。襄:同“骧”,奔马抬起头。
    13.雁行:骖马比服马稍后,排列如雁飞之行列。
    14.忌:作语尾助词。
    15.良御:驾马很在行。
    16.抑:发语词。磬(qìng)控:弯腰如磬,勒马使缓行或停步。
    17.纵送:放马奔跑。一说骋马曰磬,止马曰控,发矢曰纵,从禽曰送。皆言御者驰逐之貌。
    18.鸨(bǎo):有黑白杂毛的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
    19.齐首:齐头并进。
    20.如手:指驾马技术娴熟,如两手左右自如。
    21.阜:旺盛。
    22.罕:稀少。
    23.释:打开。掤(bīng):箭筒盖。
    24.鬯(chàng):弓囊,此处用做动词。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57-16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5-157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17次
  • 矛与盾

  • 正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作者介绍:
    韩非,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先秦阅读:2111次
  • 祷雨辞

  • 正文:
    政不节与。
    使民疾与。
    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宫室崇与。
    妇谒盛与。
    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苞苴行与。
    谗夫兴与。
    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