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先秦〗诗词集锦
  • 节南山

  • 正文: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仁人君子为国政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国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总让我们饱受穷困!
    你贵为太史却不亲政勤政,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你对朝政也总是不闻不问,不要再欺哄瞒骗至德圣君!你就该静心执政莫再发昏,不要再委政小人危及国运!那些委琐宵小的裙带姻亲,就不该教他做高官厚禄人!
    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苍天大老爷不肯施恩眷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至德的圣君如果降趾莅临,一定会让百姓的乱心平息;至德的圣君如果执政公允,一定会让百姓的怨怒远离!
    可叹命多舛不被苍天怜悯,天下槽乱至今还没有平定;祸患滋生伴随着岁月增长,使黎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我忧国忧民之心痛如沉醉,是谁执掌国政竟如此无能!你不能鞠躬尽瘁亲劳勤政,遭秧受害的还是天下苍生!
    我驾驭着那四匹高头大马,四马奔腾抖动着粗壮脖颈。我站在车上瞻望四方风景,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
    你刚才还肆意为恶抖威风,两眼盯着矛戟想和人作战。很快又平息戾气悦色和颜,犹如宾朋对坐把酒来言欢。
    苍天大老爷总是如此不公,害得我君王整日不得安生。太史尹氏不但不自警自省,反倒抱怨君子们行端坐正!
    家父大夫苦心孤诣作讽,为的是探究我王遭难深因。抑或是为了感化你的狠心,以有利国家造福天下黎民!

    注释
    1.节:通“巀(jié)”。长言之则为巀嶭(niè),亦即嵯峨。
    2.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3.师尹:大(tài)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4.具:通“俱”。
    5.惔(tán):“炎”的误字,火烧。
    6.卒:终,全。
    7.何用:何以.何因。
    8.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9.荐:再次发生饥馑。瘥(cuó):疫病。
    10.憯(cǎn):曾,乃。
    11.氐:借为“榰(zhī)”,屋柱的石磉。
    12.均:通“钧”,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13.毗(pí):犹“裨”,辅助。
    14.吊:通“叔”,借为“淑”,善。昊天:犹言皇天。
    15.空:穷。师:众民。
    16.式:应,当。夷:平。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
    17.殆:及,接近。
    18.琐琐:细小卑贱,《尔雅·释训三》:佌佌,琐琐,小也。姻亚:统指襟带关系。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
    19.膴(wǔ)仕:厚任,高官厚禄,今世所谓“肥缺”。
    20.佣:通“融”,明。
    21.鞠讻(xiōng):极乱。讻,祸乱,昏乱。
    22.惠:通“慧”。
    23.戾:暴戾,灾难。
    24.届:临。
    25.阕:息。
    26.式月斯生:应月乃生。
    27.成:平。
    28.卒:通“悴”。
    29.牡:公牛,引申为雄性禽兽,此指公马。
    30.项领:肥大的脖颈。
    31.蹙(cù)蹙:局促的样子。
    32.茂:盛。恶:憎恶。
    33.矛:通“务”,义为侮。
    34.怿:悦。
    35.覆:反。正:规劝纠正。
    36.家父:此诗作者,周大夫。诵:诗。
    37.讹(é):改变。
    38.畜:养。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5-42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8-392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16次
  • 支诗

  • 正文:
    天之所支。
    不可坏也。
    其所坏亦不可支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16次
  • 召旻

  • 正文: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想把国家来断送。
      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
      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

    注释
    (1)旻(mín)天:《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此泛指天。疾威:暴虐。
    (2)笃:厚,重。
    (3)瘨(diān):灾病。
    (4)居:国中。圉(yǔ):边境。
    (5)罪罟(gǔ):罪网。
    (6)昏椓(zhuó):昏,乱;椓,通“诼”,谗毁。靡共:不供职。共,通“供”。
    (7)溃溃:昏乱。回遹(yù):邪僻。
    (8)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9)皋皋:欺诳。訿(zǐ)訿:谗毁。
    (10)孔:很。填(chén):长久。
    (11)贬:指职位低。
    (12)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传笺通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
    (13)苴(chá):枯草。
    (14)相:察看。
    (15)止:语气词。
    (16)时:是,此,指今时。
    (17)疚:贫病。
    (18)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粺(bài):精米。
    (19)替:废,退。
    (20)职:主。兄(kuàng):“况”的假借。斯:语助词。引:延长。
    (21)频(bīn):滨。
    (22)溥(pǔ):同“普”,普遍。
    (23)弘:大。
    (24)烖(zāi):同“灾”。
    (25)先王:指武王、成王。
    (26)召(shào)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
    (27)蹙(cù):收缩。
    (28)於(wū)乎:同“呜呼”。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10次
  • 隰有苌楚

  • 正文: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枝繁茂。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知不烦恼。
    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花儿美。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没有家拖累。
    低洼地上长羊桃,果实累累挂蔓条。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家需关照。

    注释
    1.桧(kuài)风:即桧地的乐调。桧,又写作“郐”。桧地在今河南郑州、新郑、荥阳、密县一带。周平王初,桧国为郑武公所灭,其地为郑国所有。
    2.隰(xí):低湿的地方。苌(cháng)楚:蔓生植物,今称羊桃,又叫猕猴桃。
    3.猗(ē)傩(nuó):同“婀娜”,茂盛而柔美的样子。
    4.夭(yāo):少,此指苌楚处于茁壮成长时期。沃沃:形容叶子润泽的样子。
    5.乐:喜,这里有羡慕之意。子:指苌楚。
    6.华(huā):同“花”。
    7.无家:没有家庭。家,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
    8.实:果实。
    9.无室:没有家室拖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3-285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86-288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09次
  • 浑良夫譟

  • 正文:
    登此昆吾之虚。
    绵绵生之瓜。
    余为浑良夫。
    叫天无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06次
  • 扁鹊见蔡桓公

  • 正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注释
    1.【扁鹊(que)】: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立】:站立。
    3.【有间】:间,四声,有间,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走】:转身就跑。还(xuán):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功劳。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指使,派人
    28.【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作者介绍:
    韩非,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先秦阅读:2205次
  • 离别相去辞

  • 正文:
    跞躁摧长恧兮擢戟驭殳。
    所离不降兮泄我王气苏。
    三军一飞降兮所向皆殂。
    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
    道祐有德兮吴卒自屠。
    雪我王宿耻兮威振八都。
    军伍难更兮势如貔貙。
    行行各努力兮于乎于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04次
  • 左传引古人言

  • 正文:
    心则不竞。
    何惮于病。
    畏首畏尾。
    身其余几。
    虽鞭之长。
    不及马腹。
    杀老牛莫之敢尸。
    挈缾之知。
    守不假器。
    鹿死不择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204次
  • 蹇叔哭师

  • 正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拱: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作者介绍:
    左丘明,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 先秦阅读:2201次
  • 无衣

  • 正文: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33页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99次
  • 祠田辞

  • 正文:
    荷此长耜。
    耕彼南亩。
    四海俱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95次
  • 吴许越成

  • 正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
      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注释
    1、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
    2、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3、越子:越王勾践。楯:盾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4、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5、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6、滋:滋长。尽:断根。
    7、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寒浞的儿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后缗: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窦:孔穴。
    8、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9、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
    10、椒:浇的大臣。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11、虞思:虞国的国君。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伯:同“霸”。
    12、女艾:少康臣。谍: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儿子。豷:浇的弟弟。戈:豷的封国。
    13、长:助长。
    14、不可食:吃不消。
    15、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
    16、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作者介绍:
    左丘明,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 先秦阅读:2195次
  • 禳田辞

  • 正文:
    瓯窭满篝。
    污邪满车。
    五谷蕃熟。
    穰穰满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93次
  • 采葛妇歌

  • 正文:
    葛不连蔓棻台台。
    我君心苦命更之。
    尝胆不苦甘如饴。
    令我采葛以作丝。
    女工织兮不敢迟。
    弱于罗兮轻霏霏。
    号絺素兮将献之。
    越王悦兮忘罪除。
    吴王叹兮飞尺书。
    增封益地赐羽奇。
    机杖茵蓐诸侯仪。
    群臣拜舞天颜舒。
    我王何忧能不移。
    饥不遑食四体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88次
  • 孔丛子引遗谚

  • 正文:
    尧舜千钟。
    孔子百觚。
    子路嗑嗑。
    尚饮十榼。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88次
  • 管子引逸诗

  • 正文:
    鸿鸿将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86次
  • 大东

  • 正文: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85次
  • 书后赋诗

  • 正文:
    宝珍隋珠。
    不知佩兮。
    袆衣与丝。
    不知异兮。
    闾姝子奢。
    莫之媒兮。
    嫫母求之。
    又甚喜之兮。
    以瞽为明。
    以聋为聪。
    以是为非。
    以吉为凶。
    呜呼上天。
    曷惟其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84次
  • 唐风·扬之水

  • 正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注释
    ①扬:激扬。
    ②凿凿:鲜明貌。
    ③襮(bó 勃):绣有黼文的衣领。
    ④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⑤既:已。君子:指桓叔。
    ⑥云:语助词。
    ⑦皓皓:洁白状。
    ⑧绣:刺方领绣。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⑨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⑩命:政令。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82次
  • 包山谣

  • 正文:
    禹得金简玉字书。
    藏洞庭包山湖。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79次
  • 石鼓诗

  • 正文:
    我水既净。
    我道既平。
    我行既止。
    嘉树则里。
    天子永宁。
    日惟丙申。
    旭旭杲杲。
    我其旁导。
    乘马既迧。
    (左秃右攵)夏康康。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77次
  • 将仲子

  • 正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仲子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注释
    ⑴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⑵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
    ⑶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⑷爱:吝惜。
    ⑸怀:思念。
    ⑹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54-15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0-153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15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77次
  • 吴子使札来聘

  • 正文: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注释
    (1)“吴子使札来聘”:这句话是该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贤:用作以动词。
    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6)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7)迮(zé,又读zuò):仓促。
    (8)尚:佑助。
    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9)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记》误作十七年),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记》误作四年),前527年(鲁昭公十五年)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传》为是。
    (14)阖庐(lǘ):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15)专诸:伍子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前515年(吴王僚十三年)四月,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
    (16)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19)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作者介绍:
    公羊高,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 先秦阅读:2170次
  • 舆人诵

  • 正文:
    佞之见佞。
    果丧其田。
    诈之见诈。
    果丧其赂。
    得国而狃。
    终逢其咎。
    丧田不惩。
    祸乱其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7次
  • 金楼子引古语

  • 正文:
    宁得一把五加。
    不用金玉满车。
    宁得一斤地榆。
    不用明月宝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3次
  • 唐雎说信陵君

  • 正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注释
    ①唐雎: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
    ②说:shui(第四声),游说之意。
    ③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
    ④破:打败,打垮。
    ⑤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⑥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
    ⑦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⑧卒然:“卒”通“猝”,突然。
    ⑨谨:郑重。
    ⑩受教:接受教诲。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63次
  • 骊驹诗

  • 正文:
    骊驹在门。
    仆夫具存。
    骊驹在路。
    仆夫整驾。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8次
  • 荀子引古言

  • 正文:
    衣与缪与。
    不女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7次
  • 维清

  • 正文: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
    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
    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
    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注释
    ⑴维:语助词。
    ⑵典:法。
    ⑶肇:开始。禋(yīn):祭天。
    ⑷迄:至。
    ⑸祯:吉祥。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7次
  • 列子引古语

  • 正文:
    生相怜。
    死相捐。
    人不婚宦。
    情欲失半。
    人不衣食。
    君臣道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先秦阅读:21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