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维〗作品集锦
  • 王维-诗词《辛夷坞》 古诗 全诗赏析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作品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余恕诚)
  • 唐代阅读:1354次
  • 王维-诗词《登楼歌》 古诗 全诗赏析

  • 聊上君兮高楼。
    飞甍鳞次兮在下。
    俯十二兮通衢。
    绿槐参差兮车马。
    却瞻兮龙首。
    前眺兮宜春。
    王畿郁兮千里。
    山河壮兮咸秦。
    舍人下兮青宫。
    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
    老夫好隐兮墙东。
    亦幸有张伯英草圣兮龙腾[叫,“虫”代“口”]跃。
    摆长云兮捩回风。
    琥珀酒兮[周彡]胡饭。
    君不御兮日将晚。
    秋风兮吹衣。
    夕鸟兮争返。
    孤砧发兮东城。
    林薄暮兮蝉声远。
    时不可兮再得。
    君何为兮偃蹇。


  • 唐代阅读:1353次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正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注释
    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2.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3.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4.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5.渡头:渡口。余:又作“馀”。
    6.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7.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8.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3-104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51次
  • 王维-诗词《老将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作品赏析【注释】:
    疏勒:疏勒城,在今新疆疏勒县。贺兰山:在今宁夏中部。云中守:指汉文帝时的云中太守魏尚。

    【简析】:
    这首诗写老将少壮时的英猛,但又象汉时的李广一样不得志,已经很可悲了;老年又受冷遇,但却年年不忘国事,则更为可悲。诗中既寄予了钦佩,更寄予了同情。此诗典故堆砌,较为浮泛。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青壮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先说他少时就有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接着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绰号黄鬚儿,奋勇破敌,却功归诸将。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转战三千里”,见其征战劳苦;“一剑曾当百万师”,见其功勋卓著;“汉兵奋迅如霹雳”,见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势;“虏骑崩腾畏蒺藜”见其巧布铁蒺藜阵,克敌制胜。但这样难得的良将,却无寸功之赏,所以诗人又借用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汉武帝的贵戚卫青所以屡战不败,立功受赏,官至大将军,实由“天幸”;而与他同时的著名战将李广,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罚,最后落得个刎颈自尽的下场,是因“数奇”。这里的“天幸”,既指幸运之“幸”,又指皇帝宠幸;“数奇”,既指运气不好,又指皇恩疏远,都是语意双关的。诗人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据,写出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自从被弃置之后老将便“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他昔日虽有后羿射雀而使其双目不全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就如同生了疡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谐“瘤”,并且“杨”“柳”通假。在这里诗人以“杨”谐“疡”(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调。老将被弃,疡生左肘,却还得自寻生计,“路旁时卖故侯瓜”。“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东城。这里说他不仅种瓜,而且“路旁时卖”,可知生活没有着落;“门前学种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为业的意思。陶渊明门前有五柳,因自号“五柳先生”。至于住处则是“苍茫”一片“古木”丛中的“穷巷”,窗子面对着的则是“寥落寒山”,这更见世态炎凉,门前冷落,从无宾客往还。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而决不象前汉颖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告急的文书不断传进京师;次写受帝命而征兵的军事长官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一带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命分兵出击。最后写老将,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铁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铠甲磨擦得雪亮闪光;继之是“聊持宝剑动星文”,又练起了武功。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将”(“天将”一作“大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的威胁。结尾为老将再次表明态度:“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将,他一定能杀敌立功,报效祖国。魏尚曾任云中太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抱不平,才官复旧职。
  • 唐代阅读:1348次
  • 相思

  • 正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4-215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45次
  • 王维-诗词《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古诗 全诗赏析

  •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逢。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作品赏析【注解】:
    1、东山客:指东晋谢宁,曾隐居东山。
    2、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
    3、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
    4、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韵译】: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
    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
    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
    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
    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
    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
    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
    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
    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评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
    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
    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TO QIWU QIAN BOUND HOME
    AFTER FAILING IN AN EXAMINATION

    In a happy reign there should be no hermits;
    The wise and able should consult together....
    So you, a man of the eastern mountains,
    Gave up your life of picking herbs
    And came all the way to the Gate of Gold --
    But you found your devotion unavailing.
    ...To spend the Day of No Fire on one of the southern rivers,
    You have mended your spring clothes here in these northern cities.
    I pour you the farewell wine as you set out from the capital --
    Soon I shall be left behind here by my bosomfriend.
    In your sail-boat of sweet cinnamon-wood
    You will float again toward your own thatch door,
    Led along by distant trees
    To a sunset shining on a far-away town.
    ...What though your purpose happened to fail,
    Doubt not that some of us can hear high music.
  • 唐代阅读:1339次
  • 王维-诗词《送梓州李使君》 古诗 全诗赏析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作品赏析【注释】:
    “一夜雨”一本为“山中一半雨”。橦布:用橦木花(木棉)织成的布。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简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宛转奇妙,有精有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首联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tóng童)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写得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写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刘德重)
  • 唐代阅读:1334次
  • 送别

  • 正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33次
  • 山居秋暝

  • 正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2、541、88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0 3、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3-114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4 5、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30次
  • 王维-诗词《寒食城东即事》 古诗 全诗赏析

  •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 唐代阅读:1330次
  • 王维-诗词《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古诗 全诗赏析

  •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 唐代阅读:1329次
  • 过香积寺

  • 正文: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注释
    ⑴过:过访,探望。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故址已废。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⑺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27次
  • 王维-诗词《书事》 古诗 全诗赏析

  •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本是静景,它怎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要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林家英)
  • 唐代阅读:1324次
  • 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 正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23次
  • 王维-诗词《送邢桂州》 古诗 全诗赏析

  •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邢桂州指邢济。
    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凤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 ,“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 。“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发的风格和谐统一。“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十分巧妙。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 。“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二典,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君故事。《后汉书》载 :“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踚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 ,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都。投李郃候舍。时夏夕露坐 ,郃因仰视,问曰 :‘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 :‘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这两句意思是:刑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 唐代阅读:1316次
  • 王维-诗词《济州过赵叟家宴》 古诗 全诗赏析

  •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 唐代阅读:1316次
  • 王维-诗词《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 古诗 全诗赏析

  • 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
    祖席倾三省,褰帷向九州。杨花飞上路,槐色荫通沟。
    来预钧天乐,归分汉主忧。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
  • 唐代阅读:1315次
  • 王维-诗词《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古诗 全诗赏析

  •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 唐代阅读:1309次
  • 青溪 / 过青溪水作

  • 正文: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注释
    1.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2.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3.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4.声:溪水声。色:山色。
    5.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xìng):泛指水草。
    6.葭(jiā)苇:泛指芦苇。“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7.素:一向。闲:悠闲淡泊。
    8.澹(dàn):恬静安然。澹:溪水澄澈平静。
    9.磐石:大石。
    10.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20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6-17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08次
  • 王维-诗词《赠裴迪》 古诗 全诗赏析

  • 不相见。
    不相见来久。
    日日泉水头。
    常忆同携手。
    携手本同心。
    复叹忽分襟。
    相忆今如此。
    相思深不深。


  • 唐代阅读:1308次
  • 王维-诗词《淇上田园即事》 古诗 全诗赏析

  •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 唐代阅读:1306次
  • 王维-诗词《苦热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 唐代阅读:1303次
  • 王维-诗词《竹里馆》 古诗 全诗赏析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品赏析【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 唐代阅读:1301次
  • 王维-诗词《和尹谏议史馆山池》 古诗 全诗赏析

  • 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馀。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
  • 唐代阅读:1299次
  • 王维-诗词《赋得秋日悬清光》 古诗 全诗赏析

  •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 唐代阅读:1296次
  • 终南山

  • 正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295次
  • 王维-诗词《黄雀痴》 古诗 全诗赏析

  • 〔杂言走笔〕
    黄雀痴。
    黄雀痴。
    谓言青[彀,“鸟”代“弓”]是我儿。
    一一口衔食。
    养得成毛衣。
    到大啁啾解游扬。
    各自东西南北飞。
    薄暮空巢上。
    羁雌独自归。
    凤凰九雏亦如此。
    慎莫愁思憔悴损容辉。


  • 唐代阅读:1295次
  • 王维-诗词《鸟鸣涧》 古诗 全诗赏析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品赏析【注释】: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余恕诚)
  • 唐代阅读:1294次
  • 王维-诗词《过香积寺》 古诗 全诗赏析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品赏析【注释】:
    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制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简析】:
    全诗没有一字写寺,所写的都是寺外的环境,更见古寺的幽深。

    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进山走了几里路见到山峰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没有人走的路径,深山之中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山泉流过高险的山石发出幽咽的声音,树木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日光也有寒意。黄昏时,潭中应有毒龙,然而现在空无所有,可见高僧安禅可以制伏毒龙。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唐永德)
  • 唐代阅读:1290次
  • 王维-诗词《送别》 古诗 全诗赏析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品赏析【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陈邦炎)
  • 唐代阅读:12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