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维〗作品集锦
  • 西施咏

  • 正文: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注释
    1、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4、持谢:奉告。
    5、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6、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506次
  • 王维-诗词《少年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作品赏析【注释】:
    王维的《少年行》,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摹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绘其赫赫战果。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 唐代阅读:1498次
  •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山西去亦对维门)

  • 正文: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97次
  • 辛夷坞

  • 正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注释
    辛夷坞(wù):辋川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今陕西省蓝田县内。坞:周围高而中央低的谷地。
    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应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瓣,瓣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木末:树梢,枝头。芙蓉花:此指辛夷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形相似,花色相近。
    萼(è):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涧(jiàn)户:一说指涧边人家;一说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
    且:又。

    参考资料:

    1、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168-169 2、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37-138 3、 刘丽君.唐诗三百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3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97次
  • 王维-诗词《冬日游览》 古诗 全诗赏析

  •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
  • 唐代阅读:1488次
  • 王维-诗词《洛阳女儿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作品赏析【注释】:
    越女:指未入宫时的西施。

    【简析】:
    本诗是诗人十六岁时的作品。诗中的“女儿”似是一小家碧玉而骤名成为贵妇人,但她的生活并不幸福,除了陪丈夫玩乐之外,就只余下“妆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虚。和浣纱的越女究竟谁可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迥然不同的理解。诗的主旨是讽喻的,但也透出怜惜之情。

    --------------------------------------------
    洛阳女儿 :指莫愁。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有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这里借莫愁泛指唐代贵族妇女。
    这首诗,题下原注 :“时年十六 ”,是王维青少年时在洛阳生活期间所作。当时,东都洛阳非常富庶繁华,比京师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维生活在大都市中,与豪门贵戚和贫寒有志之士都有交往,目睹了繁富豪华背后掩盖着的日趋腐化的社会现象,对权贵的骄奢淫逸和贫寒才士的坎坷困顿感触很深,激发他写出一些较有思想意义的作品 ,《洛阳女儿行》即是其一。
    这首诗的思想意蕴相当丰富。诗中描写了两个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借贫时西施江头浣纱却无人理会,寄托了贫寒志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结意况君子不遇也。”(《唐诗别裁集》)围绕着这一主题,诗人抨击了东都豪门大户骄奢淫逸的生活,谴责了一个花天酒地的青年权贵。他虽然也“自怜碧玉亲教舞 ”,但并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无非是将“洛阳女儿”当作消遣的玩物。诗人还渲染“洛阳女儿”成为贵族少妇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香车代步,宝扇送归,十分豪华阔绰。然而,她终日“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生活无聊、空虚。
    诗中先写贵族妇女的骄奢空虚生活,运用工笔重彩,细致入微又带点艺术夸张地铺排、渲染,描写她服饰的奢华,住所的富丽,迎娶的排场,丈夫的骄恣,戏娱的无度,交际的频繁。词藻耀艳华彩、富丽堂皇,语言形成与其所表现的内容高度和谐 。“狂夫”以下四句,巧妙地使事用典,比类合宜,更发人深思。诗人将自己愤懑不平之情,讽刺谴责之意,融注于刻意的藻饰、渲染之中,只在“戏罢”两句委婉含蓄地点出,却使讽刺揭露的效果更为强烈,可谓入骨三分。结尾写贫贱妇女虽美丽而无人怜爱,江头独自浣纱 ,虽然仅只淡淡点染两笔,却由于以鲜明的事实,与前面贵族妇女的骄奢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出笔锋犀利,笔力沉厚,犹如异峰突起,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 唐代阅读:1487次
  • 王维-诗词《青溪》 古诗 全诗赏析

  •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作品赏析【注释】:
    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青溪:今陕西沔县之东。趣:通:“趋”。

    【简析】: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不着力,读来却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注〕①言:发语词,无意义。②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③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④趣:通“趋”。
    (刘德重)

    A GREEN STREAM

    I have sailed the River of Yellow Flowers,
    Borne by the channel of a green stream,
    Rounding ten thousand turns through the mountains
    On a journey of less than thirty miles....
    Rapids hum over heaped rocks;
    But where light grows dim in the thick pines,
    The surface of an inlet sways with nut-horns
    And weeds are lush along the banks.
    ...Down in my heart I have always been as pure
    As this limpid water is....
    Oh, to remain on a broad flat rock
    And to cast a fishing-line forever!
  • 唐代阅读:1484次
  • 王维-诗词《漆园》 古诗 全诗赏析

  •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
    作品赏析  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漆园是辋川二十景之一。不过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诗的前两句,反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的诗意。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为漆园吏,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干,反而对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郭璞称庄子为“傲吏”,其实是赞美他。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庄子并不是傲吏,他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显然,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做漆园吏这样的“微官”呢?三、四句“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王维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便无可无不可了。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为精神寄托,这样不是也很不错吗?《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形容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又复何求哉!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的用典自然贴切,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刘德重)
  • 唐代阅读:1477次
  • 王维-诗词《瓜园诗》 古诗 全诗赏析

  • 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鸣驺导骢马,常从夹朱轩。
    穷巷正传呼,故人傥相存。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
    蔼蔼帝王州,宫观一何繁。林端出绮道,殿顶摇华幡。
    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回风城西雨,返景原上村。
    前酌盈尊酒,往往闻清言。黄鹂啭深木,朱槿照中园。
    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
  • 唐代阅读:1474次
  • 王维-诗词《上张令公》 古诗 全诗赏析

  •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琐闼,方幰昼轮车。
    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
    伏奏回金驾,横经重石渠。从兹罢角牴,且复幸储胥。
    天统知尧后,王章笑鲁初。匈奴遥俯伏,汉相俨簪裾。
    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
    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馀。
  • 唐代阅读:1464次
  • 鸟鸣涧

  • 正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8-119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51次
  •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 正文: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注释
    1、宿雨:昨夜下的雨。
    2、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3、家童:童仆。
    4、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人自己。
    5、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48次
  • 送梓州李使君

  • 正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
    ⑴梓州:《唐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⑵壑(hè):山谷。
    ⑶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⑷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⑸树杪(miǎo):树梢。
    ⑹汉女:汉水的妇女。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⑺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⑻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
    ⑼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44次
  • 待储光羲不至

  • 正文: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
    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原来自己弄错了;
    晚钟响在皇家的园林里,细雨从春城的上空轻轻拂过;
    已经明白他顾不上过来,是自己太过急切想要见到他。

    注释
    ①要欲:好像。
    ②了自:已经明了。
    ③空复情:自作多情。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42次
  • 王维-诗词《李陵咏》 古诗 全诗赏析

  • 〔时年十九〕
    汉家李将军。
    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
    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
    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
    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
    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
    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
    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
    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
    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
    非君谁相理。


  • 唐代阅读:1441次
  • 王维-诗词《偶然作六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楚国有狂夫。
    茫然无心想。
    散发不冠带。
    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
    仁义莫能奖。
    未尝肯问天。
    何事须击壤。
    复笑采薇人。
    胡为乃长往。

    田舍有老翁。
    垂白衡门里。
    有时农事闲。
    斗酒呼邻里。
    喧聒茅檐下。
    或坐或复起。
    短褐不为薄。
    园葵固足美。
    动则长子孙。
    不曾相城市。
    五帝与三王。
    古来称天(一作君)子。
    干戈将揖让。
    毕竟何者是。
    得意苟为乐。
    野田安足鄙。
    且当放(一作忘)怀(一作志)去。
    行行没余齿。

    日夕见太行。
    沈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
    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
    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
    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
    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
    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
    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
    宁俟岁云暮。

    陶潜任天真。
    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
    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
    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
    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
    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
    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
    今日嗟无负(一作有)。
    兀傲迷东西。
    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
    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
    肯愧家中妇(一作帚)。

    赵女弹箜篌。
    复能邯郸舞。
    夫婿轻薄儿。
    斗鸡事齐主。
    黄金买歌笑。
    用钱不复数。
    许史相经过。
    高门盈四牡。
    客舍有儒生。
    昂藏出邹鲁。
    读书三十年。
    腰间(一作下)无尺组。
    被服圣人教。
    一生自穷苦。

    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
    宿世(一作当代)谬词客。
    前生应画师。(维善画破墨山水)。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万首唐人绝句》取中四句为绝句。题曰
    题辋川图)。



    作品赏析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
    王维《偶然作》共存六首。这首诗写“老”态、“懒”意,抒写了一种大彻大悟、无悲无喜的宁静淡泊之心。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随着时间的飞逝,诗人已经连赋诗的热情也没有了,只有衰老的感觉时时伴随着自己 。王维早年积极从政。张九龄贬荆州,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王维对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因而长持斋戒,结庐辋川,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安史之乱后,他曾被迫以伪署。乱平,因曾赋诗怀念朝廷获免,责授太子中允,但从此他又带上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心境也更为枯寂,因此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人世也更淡漠了。这就是诗人“懒”的主要原因。这两句诗出语平淡而感慨深沉,“惟有”二字含“无可奈何”、别无选择之叹。“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宿世 ”,意指前世;王维一身兼长诗画,当时便有“天下文宗 ”(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当代诗匠”(苑咸《酬王维并序》)之誉。《纯全集》盛赞其“文章冠世,画绝古今 ”。但王维并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只是把它他们当作一种“积习”的泛起、创作冲动的流露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余习”,语出《维摩诘经》:“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本指前世积淀下来的不能改变的东西 。这两句诗说的是:我不能改变前世的习惯,吟诗作画只是偶尔被世人知晓。
    诗人名维字摩诘,取自佛经,乃菩萨名,其义为净名。但“不能舍余习”,即有违经义,因此说:“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明知不应为而为,这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的反映。王维虽然皈依佛教,但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诗人啊。
  • 唐代阅读:1440次
  • 王维-诗词《渭城曲》 古诗 全诗赏析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赏析【注释】:
    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 唐代阅读:1435次
  • 王维-诗词《送熊九赴任安阳》 古诗 全诗赏析

  • 魏国应刘后,寂寥文雅空。漳河如旧日,之子继清风。
    阡陌铜台下,闾阎金虎中。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
    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
  • 唐代阅读:1419次
  • 鹿柴

  • 正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07次
  • 山中

  • 正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注释
    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来。
    空翠:指山间岚气。

    参考资料:

    1、 董乃斌,陈铁民 .唐宋名篇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第61页 . 2、 张剑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第36页-第37页 . 3、 李建 .古典诗词读本 第四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09 :第16页-第17页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400次
  •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 正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1)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维好友。
    (2)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3)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6)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7)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这两句说綦毋潜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家乡。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9)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10)未几:不久。
    (11)“吾谋”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12)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页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页 .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82-83页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96次
  •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 正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4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85次
  • 竹里馆

  • 正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4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81次
  • 秋夜曲

  • 正文: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
    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方笑一评注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343-344 . 3、 沙灵娜译 .唐诗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9 :405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376次
  • 王维-诗词《春日上方即事》 古诗 全诗赏析

  •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 唐代阅读:1374次
  • 王维-诗词《赠吴官》 古诗 全诗赏析

  •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空摇白团其谛苦,
    欲向缥囊还归旅。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
    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屩捞虾富春渚。
  • 唐代阅读:1372次
  • 王维-诗词《积雨辋川庄作》 古诗 全诗赏析

  •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作品赏析【注解】:
    1、空林:疏林。
    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3、藜:这里指蔬菜。
    4、黍:这里指饭食。
    5、饷:致送。
    6、东?:指东边田地上的农人。?:本指初耕的田地,这里泛指田亩。
    7、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
    8、啭:鸟的宛转啼声。
    9、黄鹂:黄莺。
    10、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槿:也叫?,落叶
    ??灌木,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11、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
    12、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此诗也是他晚
    ??年生活的自我写照。
    13、野老:指作者自己。

    【韵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评析】:
    ??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
    人山上静观所见: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炊烟缓升;农家早炊,饷田野食,怡然自乐
    的农村生活。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和唱,积雨后
    的辋川,画意盎然。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食露葵,避
    尘世的幽居生活。末联连用两典:一是《庄子·寓言》载的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
    再让座,却与之争座。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二是《列子·皇帝篇》载:
    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
    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心术不正,就破坏了他
    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这首诗唐人李肇《国史补》说王维:“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佳句……漠漠水
    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佑诗也。”据传李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句,但李集中无此。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篇》说:“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
    人预偷来者?此正嘉佑用摩诘诗。”李与王同时而稍晚,谁袭谁诗,难以说清。宋人
    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
    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王维诗中
    的意境,显然要比嘉佑的来得开阔,深邃,色彩更为明朗。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写诗人归隐的辋川秋天雨后的场景,把积雨中的秋原写得入神入化,诗中“漠漠”和“阴阴”四字自然贴切,画龙点晴。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 唐代阅读:1360次
  • 王维-诗词《新秦郡松树歌》 古诗 全诗赏析

  • 青青山上松。
    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
    心相忆。
    此心向君君应识。
    为君颜色高且闲。
    亭亭迥出浮云间。


  • 唐代阅读:1352次
  • 王维-诗词《田家》 古诗 全诗赏析

  •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 唐代阅读:1351次
  • 王维-诗词《辛夷坞》 古诗 全诗赏析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作品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余恕诚)
  • 唐代阅读:13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