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维〗作品集锦
  • 山茱萸

  • 正文: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45次
  • 王维-诗词《终南山》 古诗 全诗赏析

  •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作品赏析【注释】: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岭,西起甘肃省天水,东至河南省陕县,绵亘千余里。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亦为终南山别名。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地上的某一区域都划定在星空的某一范围之内,称为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这句指以太乙为标志,东西两边就分属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简析】: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终南山接近京城长安,崇山峻岭相连一直到海边。四边观望,白云缭绕,聚合不散;远处青青的烟云,接近后又看不见了。地域的分野在主峰成为分界,向阳背阴的山峰山谷阴晴各不相同。想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投宿,隔着流水询问砍柴的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 唐代阅读:1744次
  • 新秦郡松树歌

  • 正文: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
    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36次
  • 辋川集。欹湖

  • 正文: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33次
  •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 正文: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31次
  • 夷门歌

  • 正文: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注释
    1.夷(yí)门: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这首中所歌颂的侯嬴是夷门的守门官,故名为《夷门歌》。
    2.七雄:战国时期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合称“战国七雄”。雄雌:即胜负。
    3.纷纷:纷乱。
    4.“秦兵”二句:秦军在长平之战大破赵军后,乘胜包围邯郸。平原君夫妇多次写信向魏国及信陵君求救。魏王畏惧秦国,虽命晋鄙领兵十万驻扎于邺,但是仅仅观望,不敢出兵相救。信陵君屡次劝谏魏王,魏王均不听。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
    5.魏王:指魏安釐王。公元前260年,秦兵攻赵,在长平坑赵卒四十万,遂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安釐王不应。
    6.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从多,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并称为“四公子”。
    7.公子:即信陵君,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安釐王异母弟,门下有食客三千。
    8.嬴(yíng):即侯嬴,魏国的隐士,当时是魏国都城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其名,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为信陵君献计窃虎符,夺兵救赵。为守秘,自刎以报信陵君。
    9.驷(sì)马:四匹马拉的车子。
    10.执辔(pèi):驾车。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有隐士名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1.亥:朱亥,战国魏人,有勇力,与侯嬴相善,隐于市,为屠户。后助信陵君救赵。
    12.屠肆(sì):屠宰铺。肆:旧时指铺子,商店。
    13.鼓刀:操刀。鼓:挥舞。
    14.抱关者:守门小吏。
    15.“非但”二句:写二人帮助公子窃符救赵的豪侠仗义之举。信陵君于魏王宠姬如姬有恩,侯嬴于是为信陵君献计,请如姬帮忙从魏王卧室中偷出兵符,准备夺晋鄙之军救赵却秦。如姬果然窃得兵符。公子行前,侯嬴又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使合了兵符,但是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向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于是让他的朋友大力士朱亥和公子一起去,准备在晋鄙不听时击杀他。侯嬴又对公子说:“我年老了,不能跟随公子。等公子到达晋鄙军时,我将自刭以谢公子。”公子至邺,假称魏王派自己来代替晋鄙。晋鄙果然怀疑,朱亥遂以大铁椎击杀晋鄙。公子统帅晋鄙军,进击秦军,秦军解邯郸之围而去。
    16.“向风”二句:写侯嬴果然自刎,赞美他的仗义轻生,慷慨任侠。《晋书·段灼传》:“七十老翁,复何所求哉。”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编著.王维诗集:济南出版社,2007.04:5-6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22次
  •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 正文: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夜宁静一切生物全都止息,不时听到隔着竹林几声犬吠。
    却使我回忆起在山里的时候,有人家的地方远在山涧西边。
    真羡慕你天明就要启程归去,安于采蕨生活轻视爵高官显。

    注释
    ⑴竹亭:用竹建造的亭子,一说指竹林中的亭子。钱少府:即钱起,唐代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少府:县尉的别称。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唐人则以明府称县令……既称令为明府,尉遂曰少府。”
    ⑵群动息:各种动物停止活动。晋陶潜《饮酒》诗之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⑶涧(jiàn):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⑷明发:早晨起程。晋陆机《招隐》诗之二:“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
    ⑸蕨:即蕨菜,也叫拳头菜。一种野生蕨类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4-85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20次
  • 送康太守

  • 正文: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17次
  •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 正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注释
    1.裴迪,王维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后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长安朱雀街东自北数第八坊(见《长安志》)。吕逸人:不详何人。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遇:会见。
    2.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3.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4.绝:断绝,隔绝。
    5.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6.柳市,汉长安地名。《汉书·游侠传》载:“万章。字子夏,长安人也。长安炽盛,街闯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西城万子夏。”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7.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8.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魏嵇康与吕安两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对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驾专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吕安来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来迎接。吕安不进屋,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这个“凤”字后,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是吕安在表扬他。他哪里知道,这个“凤”字是吕安对他的讥讽,认为嵇喜这个人只不过是一只“凡鸟”而已——“凡”与“鸟”这两个字合写,就是“凤”的繁体字字形。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
    9.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徽之见吴中一个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观赏。到了那里以后,在竹林中讽啸了很长时间。主人请他坐下,他仿佛没有听到。在他要回去的时候,主人把门关上,留他赏竹,尽欢而散。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10.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11.屋里:室内。唐朝杜甫《见萤火》诗:“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唐朝姚合《咏破屏风》:“残雪飞屋里,片水落床头。”
    12.闭户:闭门,关门。
    13.种松:栽种松树。
    14.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参考资料:

    1、 徐北文评析 李永祥注释.唐诗观止:济南出版社,1995年05月第1版:366 2、 张风波.王维诗百首: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43-144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13次
  • 王维-诗词《桃源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作品赏析【注释】:
    物外:世外。

    【简析】: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 唐代阅读:1713次
  • 送刘司直赴安西

  • 正文: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注释
    ⑴刘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⑵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管子·七法》:“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⑶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唐韩愈《烽火》:“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⑷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⑸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⑹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天马:骏马的美称。《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⑺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⑻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⑼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唐苏郁《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6-137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12次
  • 田园乐七首·其七

  • 正文: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09次
  • 王维-诗词《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一兴微尘念。
    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一作都)阴界。
    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
    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
    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
    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
    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
    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
    寂寞与谁邻。
    战胜不谋食。
    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
    讵论疏与亲。

    浮空徒漫漫。
    泛有定悠悠。
    无乘及乘者。
    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
    不疲生死流。
    无烦君喻马。
    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
    求仁笑孔丘。
    何津不鼓棹。
    何路不摧辀。
    念此闻思者。
    胡为多阻修。
    空虚花聚散。
    烦恼树稀稠。
    灭相(一作想)成无记。
    生心坐有求。
    降吴复归蜀。
    不到莫相尤。


  • 唐代阅读:1707次
  •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正文: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注释
    ⑴都督:唐时在全国部分州置大、中、下都督府,府各设都督一人,掌督诸州军事,并兼任所驻在之州刺史。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
    ⑵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⑶汉地:一作“汉上”。
    ⑷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 胡 ,而 广 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⑸三军: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汉时为军事要地。《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⑹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
    ⑺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后汉书·窦宪传》:“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李贤注:“匈奴五月大会龙庭,祭其先、天地、鬼神。”
    ⑻书生: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东观汉记·赵孝传》:“(孝)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于亭门塾。”
    ⑼间:一作“中”。老:一作“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05次
  • 山居即事

  • 正文: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注释
    ⑴山居:山林之中隐居。《战国策·韩策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命意·陵阳谓须先命意》:“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不多属。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也。”
    ⑵寂寞: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⑶落晖:夕阳,夕照。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⑷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⑸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⑹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⑺故衣:指莲花败叶。
    ⑻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烟火:指炊烟。《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04次
  •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 正文:
    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
    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702次
  • 王维-诗词《早春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紫梅发初遍。
    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
    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
    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
    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
    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
    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
    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
    双栖绿草时。


  • 唐代阅读:1691次
  •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 正文: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88次
  • 登裴秀才迪小台

  • 正文: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83次
  •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示裴迪

  • 正文: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71次
  • 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 正文: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67次
  • 田园乐七首·其五

  • 正文: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注释
    ①五柳先生: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66次
  • 哭孟浩然

  • 正文: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注释
    ⑴孟浩然:唐代著名人,王维的好友。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与王维同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称“王孟”。
    ⑵故人:老朋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此诗指孟浩然。
    ⑶汉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⑷借问:请问。《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襄阳老:此处指孟浩然。
    ⑸江山:江河山岳。《庄子·山木》:“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空:空寂无人。蔡州:一作“蔡洲”。这里泛指孟浩然故乡一带。《全唐诗》诗后有一注曰:“岘山东南一里有蔡洲,蔡瑁居之故云。”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64次
  •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 正文: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60次
  •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正文: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戴红巾报时官手执更筹报晓,更衣官才给皇帝送上翠云裘。
    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日光初照遮阳的掌扇在晃动,香烟缭绕黄袍上面绣龙飘浮。
    早朝结束还须为皇帝写诏书,佩玉叮当贾至回到凤凰池头。

    注释
    ⑴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⑵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⑶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⑷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⑸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衣冠身惹御炉香”意。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⑹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9 . 2、 方笑一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227-228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58次
  • 早朝

  • 正文: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城乌睥睨晓,宫井辘轳声。
    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54次
  • 陇头吟

  • 正文: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注释
    ⑴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⑵长安:一作“长城”。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⑶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⑷陇头:陇山。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迥(jiǒng):远。
    ⑸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⑹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⑺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⑻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偏裨(pí):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⑼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⑽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海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9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3-95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54次
  • 出塞作

  • 正文: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当时辽东乌桓反。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
    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前后六次出击匈奴,皆获胜而归,得到朝廷封赏。此处借指崔希逸。霍嫖姚:《史记·嫖姚将军传》曰:“霍去病为嫖姚校尉。”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53次
  •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正文: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散译
    戴着红巾的卫士在宫门报晓,尚衣官员向天子进上绣着翠云的皮袍。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异邦万国的使臣一齐向着皇帝跪见朝拜。日色刚刚照临到殿堂,仪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御炉中香烟袅袅,缭绕着天子的龙袍浮动飘忽。早朝过后中书省的官员退到凤凰池上,用五色彩纸起草皇上的诏书。

    注释
    ⑴和:即和,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舍人:即中书舍人,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⑵绛帻(jiànɡ zé):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⑶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qiú):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⑷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阊阖(chāng hé):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⑸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⑹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⑺衮(gǔn)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⑻裁:拟写。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⑼凤池:指凤凰池。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52次
  • 新晴野望

  • 正文: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3.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4.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5.农月:农忙季节。
    6.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第13页-第14页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唐代阅读:16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