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昌龄〗作品集锦
  • 胡笳曲

  • 正文: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36次
  • 龙标野宴

  • 正文: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译文: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34次
  • 王昌龄-诗词《塞上曲》 古诗 全诗赏析

  •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作品赏析【注解】: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2、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3、矜:自鸣不凡。
    【简析】:
    从对塞外景色的描写,表现出羁旅远游者惆怅迷茫的心境。语言简炼,特别是以劝诫游子矜夸马儿的口气反衬出征人的悲哀,十分巧妙。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
    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AT A BORDER-FORTRESS

    Cicadas complain of thin mulberry-trees
    In the Eighth-month chill at the frontier pass.
    Through the gate and back again, all along the road,
    There is nothing anywhere but yellow reeds and grasses
    And the bones of soldiers from You and from Bing
    Who have buried their lives in the dusty sand.
    ...Let never a cavalier stir you to envy
    With boasts of his horse and his horsemanship
  • 唐代阅读:1518次
  • 春宫曲

  • 正文: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注释
    ⑴春宫曲:一作“殿前曲”。
    ⑵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⑶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也指唐宫。
    ⑷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新承:一作“承新”。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16次
  • 王昌龄-诗词《别陶副使归南海》 古诗 全诗赏析

  •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 唐代阅读:1512次
  • 王昌龄-诗词《斋心》 古诗 全诗赏析

  •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 唐代阅读:1512次
  • 王昌龄-诗词《听流人水调子》 古诗 全诗赏析

  •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作品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周啸天)
  • 唐代阅读:1512次
  • 采莲曲二首

  • 正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
    ⑴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⑵“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⑶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⑷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⑸芙蓉:指荷花。
    ⑹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0 2、 荣新编.咏荷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29-30 3、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247-248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11次
  •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全文翻译赏析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诗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谪贬江宁丞时的作品,原作二首,这里所选诗为其第一首。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是诗人的挚友,此次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虽为送别之作,却意在表白自己的胸襟和情操,给人以深沉、郁悒、高洁之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

        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峙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因为王昌龄时常遭谗受诬,难得有挚友入吴一吐胸中块垒,好不容易盼来辛渐这一知己,今朝却又要分手北上,心中的孤寂恐非言语能形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守,如一洁美的冰心之储于玉壶,无可自惭处。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谤议攻讦所进行的驳击,充分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这首诗虽然是写给可以与之推心置腹的挚友的,因为抒怀所以语言是相当含蓄的。特别是”玉壶冰“这古老比喻的运用,就更使此诗收到”言近意远“的艺术效果。王昌龄这里借”玉壶冰“来隐喻、表白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不仅比喻贴切,而且也使诗中的形象更加生动、富于立体感。”玉壶“和”冰心“都是洁美的象征,然而经”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的巧妙组合,却将二者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从而完成了诗歌境界的飞跃和升华。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而且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不懈的探索者。《新唐书·艺文志》就载其诗论文章《诗格》二卷。在《诗格》中,他曾首倡”意境“的理论,主张写景、状物、抒情三者的浑然结合,认为意境之中”景与意相兼始好“.为了创造优美动人、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境,他又强调重视”起“、”结“的艺术表现技法。他认为,诗的发句应是”题目外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第二句始言题目意“,而”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在创作上,王昌龄也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芙蓉楼送辛渐》的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是”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它即景生情,为诗的画面勾勒出广阔的背景;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旨在揭示题意;诗的第三句,由写景而转至抒情,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却又出人意料,意味深长,正因为他的诗歌注意起、结艺术,所以其开头往往如”凤头“,美丽、鲜艳、引人注目,诱人深读;而其结句又如”豹尾“或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给人以深沉的含蓄美。
  • 唐代阅读:1508次
  • 从军行二首

  • 正文: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05次
  • 答武陵田太守

  • 正文: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98次
  • 王昌龄-诗词《送程六》 古诗 全诗赏析

  •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 唐代阅读:1497次
  •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正文: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注释
    ⑴从弟:堂弟。斋:书房。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⑵帷:帘幕,一作“帐”。
    ⑶澹(dàn):水缓缓地流。
    ⑷演漾:水流摇荡。
    ⑸冉(rǎn)冉: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⑹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⑺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⑻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篇。
    ⑼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
    ⑽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96次
  • 王昌龄-诗词《青楼曲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作品赏析【注释】:
    《青楼曲》第一首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渐走渐远,到后来就只见马后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好象这一切早就在她意
    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是怎样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剪接在一个画面上的呢?这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把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神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好象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于是就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的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
    有收回她的视线。“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我们仿佛还听到她从筝弦上流出的愉快的乐声。这少妇跟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呢?这可从《青楼曲》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
    都爱到封赏。“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当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归来的场景。由于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
    的激动,只是写她从楼头看到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面对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

    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长杨是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都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
    实面貌。

    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试想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严明的纪律,怎能够旗帜鲜明、队伍整齐地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反映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
    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王季思)
  • 唐代阅读:1493次
  • 出塞二首·其一

  • 正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88次
  • 闺怨

  • 正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81次
  • 出塞二首

  • 正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78次
  • 观猎

  • 正文: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76次
  • 从军行七首·其四

  • 正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30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85-486页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76次
  • 送张四

  • 正文: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71次
  • 青楼怨

  • 正文: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译文:
    春风吹动帐子阵阵花香飘入楼中,调高音调去弹筝以排解夜里愁怀。
    为远隔关山的人肠断却又说不清,不知不觉残月已经移到帘钩之下。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68次
  • 长信怨

  • 正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注释
    1.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
    2.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
    3.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4.熏(xūn)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
    5.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6.秋砧(zhēn):秋日捣衣的声音。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夜阑:夜残;夜将尽时。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7.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唐李峤《春日游苑喜雨应诏》诗:“密雨迎仙步,低雨拂御衣。”
    8.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9.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明主: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10.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
    11.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暂:一作“且”。共:一作“暂”。
    12.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
    13.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14.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寻思:思索;考虑。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诗:“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15.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
    16.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
    17.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18.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
    19.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68次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正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高楼:指芙蓉楼。

    参考资料:

    1、 中山大学网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61次
  • 王昌龄-诗词《放歌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
    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
    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
    若得金膏逐,飞云亦何俦。




    作品赏析 贵论道:一作论贵道。
  • 唐代阅读:1461次
  • 送柴侍御

  • 正文: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57次
  • 塞下曲四首

  • 正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末全诗校:“一本无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题作三首。”
    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
    总征:普遍征召。
    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
    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黜(chù):贬斥,废免。
    寻:不久。
    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456次
  • 王昌龄-诗词《客广陵》 古诗 全诗赏析

  • 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
    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
    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 唐代阅读:1455次
  • 王昌龄-诗词《送郭司仓》 古诗 全诗赏析

  •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
    作品赏析春夜的淮水互助友爱波荡漾,我再三挽留即将远去的郭司仓。然而客人难留,只有明月追随他而去,我的思念就像淮水,夜夜春潮翻滚而不能平静。
  • 唐代阅读:1453次
  • 王昌龄-诗词《从军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品赏析【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青海 : 指青海湖。
    穿 : 磨破。
    金甲 : 铠甲的美称。
    楼兰 :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 唐代阅读:1453次
  • 王昌龄-诗词《越女》 古诗 全诗赏析

  •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 唐代阅读:14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