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昌龄〗作品集锦
  • 金井梧桐秋叶黄:王昌龄诗《长信秋词》(其一)全文翻译赏析

  •     长信秋词(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忱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诗鉴赏

        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天宝年间(742-756),诗人第二次被贬之前。本诗为组诗的第一首。

        “长信”原是汉代宫殿名,太后所居。《三辅黄图》三记载:“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

        汉代雁门郡楼烦班况女、班彪姑,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史称班婕妤。婕妤,是汉代女官名,武帝时设置。

        据《汉书·外戚传序》记载:“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地位很高。班婕妤曾被宠信,后为赵飞燕所谮失宠,惧谗主动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成帝死后充奉园陵。

        乐府《婕妤怨》、《长信怨》均咏此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也是与此有关的一组宫怨诗,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

        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

        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

        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的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作为宫怨诗,这一首是很有特色的。“金井”、“珠帘”、“熏笼”、“玉枕”等都是宫中华贵器物,与主人公索漠孤苦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这位失宠宫人的内心痛苦,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的。如将它与诗人的另一首《西宫秋怨》对比,则感受更深。《西宫秋怨》曰:“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不论南宫的器物如何华贵,也不论西宫的美人如何妆丽色艳,到头来也只有卧听宫漏、空悬明月,君王未必临幸。这就是古代宫人普遍的可悲命运。
  • 唐代阅读:2164次
  • 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诗《从军行》(其二)全文翻译赏析

  •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诗鉴赏

        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

        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
  • 唐代阅读:2147次
  • 玉颜不及寒鸦色:王昌龄诗《长信秋词》(其三)全文翻译赏析

  •     长信秋词(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诗鉴赏

        王士禛在《唐人万首绝句选》里,推出四首作为唐人绝句的压卷,王昌龄《长信秋词》的第三首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首句取意于南朝梁代诗中的“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柳恽《独不见》、“班姬失宠颜不开,奉帚供养长信台”(吴均《行路难》之五),并有所发展,意思是嫔妃失宠后,天一亮就要起身充作洒扫之役。第二句中的“团扇”,其典出自班婕妤《怨歌行》,指秋凉后,扇就被弃置不用,喻妇女之被弃。“徘徊”,是写自己只能与被弃的团扇为伴。这里可引申为心神不定,从而表现失宠者的精神痛苦。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前人很感兴趣,时有所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俞陛云则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后二句言,空负倾城玉貌,正如古诗所谓,时薄朱颜,谁发皓齿。

        尚不及日暮飞鸦,犹得带照阳日影,借余暖以辉其羽毛。渊明赋闲情云,‘ 愿在发而为泽,愿在履而为丝'.

        夫泽与丝安知情爱,犹空际寒鸦安知恩宠。以多情之人,而不及无情之物。设想愈痴,其心愈悲矣。”

        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

        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 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使读者增强了感受。

        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

        王昌龄的创作时代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玄宗于天宝四年(745 )册杨玉环为贵妃。王昌龄当时带有深刻讽喻性的宫怨诗,当不是无的放矢。王昌龄一生两次被贬,因此王诗可能有借美人失宠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与幽怨之情。
  • 唐代阅读:2056次
  • 西宫夜静百花香:王昌龄诗《西宫春怨》全文翻译赏析

  •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诗鉴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诗的首句点明季节,点明时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诗人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一般来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一个妙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就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或许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或许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引起了她的兴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此刻,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欲卷而终于不卷呢?原因是: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光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描写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她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又止,并没有真的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暗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有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是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将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更加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责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 唐代阅读:2005次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其二)翻译赏析

  •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

        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诗鉴赏

        《塞下曲》系由汉乐府《横吹曲辞》中的《出塞》、《入塞》衍变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事。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 唐代阅读:1967次
  • 白马金鞍随武皇:王昌龄诗《青楼曲二首》全文翻译赏析

  •     青楼曲二首

        王昌龄

        白马金鞍随武皇,

        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

        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

        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

        夫婿朝回初拜侯。

        王昌龄诗鉴赏

        《青楼曲》第一首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

        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是那么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是怎样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呢?这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呢?这可从《青楼曲》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

        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

        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归来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长杨是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都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

        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试想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怎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 唐代阅读:1851次
  • 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诗《听流人水调子》全文翻译赏析

  •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王昌龄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贬所途中,描写听筝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素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触动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 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

        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 唐代阅读:1787次
  • 王昌龄-诗词《录自《文镜秘府论》》 古诗 全诗赏析

  •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欢州》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

    黄叶乱秋雨,空斋愁暮心。《客舍秋霖呈席姨父》

    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题上人房》

    枫桥延海岸,客帆归富春。《送邬贲觐省江东》

    陵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登城怀古》

    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送别》

    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
    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
    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
    还家望炎海,楚叶下秋水。



  • 唐代阅读:1734次
  • 王昌龄-诗词《闺怨》 古诗 全诗赏析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品赏析【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
    “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
    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
    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悔”为诗眼。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 唐代阅读:1734次
  • 王昌龄-诗词《长歌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作品赏析 谁顾:一作唯愿。
  • 唐代阅读:1685次
  • 王昌龄-诗词《采莲曲》 古诗 全诗赏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品赏析【注释】:
    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 唐代阅读:1663次
  • 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诗《从军行》(其四)全文翻译赏析

  •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 唐代阅读:1644次
  • 西宫春怨

  • 正文: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注释
    ⑴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⑵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624次
  • 塞下曲

  • 正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1.饮(yìn)马:给马喝水。
    2.平沙:广漠的沙原。
    3.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4.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5.足:一作“漏”,一作“是”。
    6.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614次
  •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王昌龄诗《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作者: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 唐代阅读:1614次
  • 王昌龄-诗词《箜篌引》 古诗 全诗赏析

  •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
    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
    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
    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
    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飀,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
    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 唐代阅读:1566次
  • 行路难

  • 正文: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65次
  • 王昌龄的诗,王昌龄诗全集

  •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讠胥)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琴

        初日

        失题
  • 唐代阅读:1561次
  • 送魏二

  • 正文: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⑴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⑵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55次
  • 送狄宗亨

  • 正文: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54次
  • 王昌龄-诗词《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古诗 全诗赏析

  •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作品赏析【简析】: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这首诗由此人此景联想到彼景彼情,且情景交融,独具特色。

    【注解】:
    1、苒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
    2、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3、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韵译】: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
    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
    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
    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
    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评析】:
    ??此诗写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
    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
    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
    四溢,闻名遐迩。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WITH MY BROTHER AT THE SOUTH STUDY
    THINKING IN THE MOONLIGHT OF VICE-PREFECT
    CUI IN SHANYIN

    Lying on a high seat in the south study,
    We have lifted the curtain-and we see the rising moon
    Brighten with pure light the water and the grove
    And flow like a wave on our window and our door.
    It will move through the cycle, full moon and then crescent again,
    Calmly, beyond our wisdom, altering new to old.
    ...Our chosen one, our friend, is now by a limpid river --
    Singing, perhaps, a plaintive eastern song.
    He is far, far away from us, three hundred miles away.
    And yet a breath of orchids comes along the wind.
  • 唐代阅读:1554次
  • 送郭司仓

  • 正文: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春夜的淮水互助友爱波荡漾,我再三挽留即将远去的郭司仓。然而客人难留,只有明月追随他而去,我的思念就像淮水,夜夜春潮翻滚而不能平静。

    译文二
    月光下淮水的绿色映在门上,我仍然不希望你离去。心里真诚得祝愿先生能步步高升,而我思念你的心绪会像夜夜春潮一样逐渐加深。
    门上映出了淮河水翠绿的颜色,我希望先生不要告辞。真心祝愿你的官运如明月般皎皎并且步步高升,而我思念先生的心潮则会像夜夜涨高的春潮一样。

    注释
    (1)郭司仓:作者的朋友。司仓:管理仓库的小官。
    (2)淮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3)留骑:留客的意思。骑:jì,坐骑。
    (4)良掾:好官,此指郭司仓。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47次
  • 王昌龄-诗词《静法师东斋》 古诗 全诗赏析

  •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 唐代阅读:1534次
  • 王昌龄-诗词《从军行七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作品赏析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注〕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张燕瑾)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 唐代阅读:1531次
  • 昨夜风开露井桃:王昌龄诗《春宫曲》全文翻译赏析

  •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诗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荒淫无度,诗人以汉喻唐,借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为自己的讽刺诗罩上了一层“宫怨”的烟幕。

        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写宫怨,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按一个失宠者的口吻,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明月高照,银光铺洒。表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静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如同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诗中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可接近的所在,因而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表现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于是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可想而知。

        因为有见于此,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此诗的旨义是借叙春宫中宠幸的宫人的怨思,从而讽刺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 唐代阅读:1528次
  • 王昌龄-诗词《代扶风主人答》 古诗 全诗赏析

  •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 唐代阅读:1528次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诗《出塞》鉴赏

  •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 类别:【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

        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 唐代阅读:1524次
  • 塞上曲·其一

  • 正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释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22次
  • 青楼曲二首

  • 正文: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注释
    ⑴鞍(ān):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⑵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⑶旌旗(jīng qí):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⑷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⑸鸣筝:弹奏筝曲。
    ⑹飞尘:飞扬的尘土。
    ⑺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⑻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⑼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⑽红妆漫绾(wǎn):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⑾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⑿骑(jì):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⒀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19次
  • 龙标野宴

  • 正文: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译文: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