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杜甫〗作品集锦
  • 杜甫-诗词《登兖州城楼》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作品赏析【注释】:
    (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
    ★这是开元二十五年落第后,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是杜诗中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
    ★①弼注:公父闲为衮州司马,公时省侍。《论语》:“鲤(孔子之子)趋而过庭。
    ★②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所刻石碑。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子鲁共王所建。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
    【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共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武德间复曰兖州,天宝元年又改鲁郡。此云兖州,当是开元二十五年,公下第后游齐赵时所作。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
      公至兖州省侍而咏南楼也。通首皆登楼所见,“海岱”“青徐”属远景,故以“纵目”二字起之。“秦碑”“鲁殿”属近景,故以“临眺”二字结之。仍在上下四句分截。赵汸云:三四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微婉,上下千年。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①《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②《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共登南楼。”此借用其字。张镜《观象赋》:“尔乃纵目远览,傍通四维。”③古诗:“浮云蔽白日。”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禹贡》:“海岱惟青州。”④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⑤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⑥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徐摛诗:“列楹登鲁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⑦《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⑧沈约诗:“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薛君曰:“踌躇,踯躅也。”《玉篇》:“犹豫也。”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赵汸曰:公祖审言《登襄阳城》诗云:“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只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公此诗实本于其祖。

      张綎注:凡诗体欲其宏,而思欲其密。广大精微,此诗兼之矣。考公作此诗时,年甫十五,而所作已如此,其得之天者,良不偶也。

      胡应麟曰:五言律体,肇自齐梁,而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然右丞赠送诸什,往往阑入高、岑。鹿门、苏州,虽自成趣,终非大手。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唯工部诸作,气象嵬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又曰:宏大则“昔闻洞庭水”,富丽则“花隐掖垣暮”,感慨则“东郡趋庭日”,幽野则“林风纤月落”,饯送则“冠冕通南极”,投赠则“斧钺下青冥”,追忆则“洞房环佩冷”,吊哭则“他乡复行役”等,皆神化所至,不似人间来者。又曰: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唐初多以首二句言景对起,止结二句言情,虽丰硕,往往失之繁杂,唐晚则第三四句多作一串,虽流动,往往失之轻儇,俱非正体。惟沈、宋、李,王诸子,格调庄严,气象闳丽,最为可法。第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学者凑砌堆叠,多无足观。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故习杜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绝无靡冗之病。此初学入门第一义,不可不知。若老手大笔,则情景混融,错综惟意,又不可专泥此论。
  • 唐代阅读:1323次
  • 即事

  • 正文: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雷声忽送千峰雨,
    花气浑如百和香。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18次
  • 徒步归行

  • 正文: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18次
  • 杜位宅守岁

  • 正文: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17次
  • 遣兴

  • 正文: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了。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注释
    ⑴ 遣兴(xìng):犹“遣意”,也就是以写诗来消遣之意。
    ⑵ 骥(jì)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⑷ 渠:他,指骥子。
    ⑸ 仰:依赖。
    ⑹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东汉末,天下大乱,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⑺ 不遂:不成。
    ⑻ 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⑼ 军麾(huī):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⑽ 战角:军中号角。
    ⑾ 傥:通“倘”,如果。
    ⑿ 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
    ⒀ 迟:延迟。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17次
  • 杜甫-诗词《独立》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作品赏析  此诗托物兴感,有忧谗畏讥之意,必乾元元年在华州时作。

      空外一鸷鸟①,河间双白鸥②。飘飖搏击便③,容易往来游④。草露亦多湿⑤,蛛丝仍未收⑥。夭机近人事⑦,独立万端忧⑧。

      (上六独立所触之景,未二独立所感之情。【赵汸注】鸷鸟,比小人之媢嫉者。白鸥,比君子之幽放者。三四分承首二。鸷鸟方恣行传击,白鸥可轻易往来乎,危之也。且夜露已经沾惹,而蛛丝犹张密纲,重伤之也。上是显行排击者,下是潜为布置者。虫鸟天机,同于人事,是以对此而万忧并集也。【顾注】公诗“浦鸥防碎首,霜鹘不空拳”,即次联之意。刘须溪云:此必有幽人受祸,而罗织仍未已者,如李白、郑虔辈是也。)
    ①空外,虚空之外。宋之问诗:“空外有飞烟”,《淮南子》:“鸷鸟不双。”②陆厥诗:“河间柳已把。”何逊诗,“可怜双白鸥,朝夕水上游。”③曹植诗:“飘飖随长风。”《翟方进传》:“搏击豪强。”④《东方朔传》:“谈何容易。”谢灵运诗:“往来无踪迹。”⑤宋之问诗:“草露湿人衣。”⑥王僧孺诗:“泣望蜘蛛丝。”⑦《淮南子》:“内有以通乎天机。”阮籍诗:“人事多盈冲。”⑧陆士衡诗:“世道多故万端,忧虑纷错交颜。”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313次
  • 正文:
    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龙蛇不成蛰,天地划争回。
    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11次
  • 正文: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11次
  • 杜甫-诗词《戏为六绝句》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作品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 唐代阅读:1310次
  • 杜甫-诗词《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

  •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作品赏析【鹤注】至德元年,永王璘军败丹阳,白奔宿松,坐系浔阳狱。二载,以宋若思将兵赴河南,过污阳,验治罪薄,遂释其囚,辟为参谋,时白年五十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磷事长流夜郎。诗云“五岭炎蒸地”,则是在长流之后。从旧编在乾元二年秦州作。杨慎曰:汉夜郎县,属牂牁郡,唐属珍州。牂牁郡,本且兰国,在今播州界。珍州,在今施州歌罗寨。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城,尚存古碑,字已漫灭。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①。笔落惊风雨②,诗成位鬼神③。声名从此大④,泪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⑤,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⑥,兽锦夺袍新⑦。

      (首叙太白诗才,能倾动于朝宁,上六,见推贺监也。下四,受知明皇也。惊风雨,称其敏捷。泣鬼神,称其神妙。殊渥,指供奉翰林。流传,指清平三调。龙舟,谓白莲池之召。兽锦,时盖有宫袍之赐也)。

      ①《贺知章传》: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紫极宫一见,呼余为谪仙人。”《钱笺》引裴敬《墓碑》: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贺监号为滴仙,不其然乎。李阳冰《草堂集序》:“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抱朴子》:“谪仙志闻此,莫不怅然含悲。”孟■《本事诗》:白自蜀至京师,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请所为文,白出《蜀道难》示之,称叹数四,号为谪仙人。解金貂换酒,与倾尽醉,自是声誉光赫。②太白《赠刘都使》诗:“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③苍颉作字,鬼神夜哭。范传正《新墓碑》:贺知章吟公《乌栖曲》云:“此诗可以泣鬼神矣。”④李陵书:“声名冠于图籍。”阮籍诗:“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⑤司马迁书:“文彩不表于后世。”张纹赋:“其文彩也,如霜地而金茎,紫叶而红荣。”《唐书》:知章言白于玄宗,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赐食,帝为调羹,召供奉翰林。乐史《别集序》:上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白宿醒未解,援笔赋之,立进《清平调》三章。范传正《墓碑》:玄宗泛白莲池,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翰苑中,命高将军扶以登舟。⑥魏明帝诗,“龙舟泛洪波,雄旗蔽白日。”⑦刘邈《秋闺》诗:“灯前量兽锦。”《旧书》:武后令从臣赋诗,东方虬先成,赐以锦袍。宋之间继进诗,尤工,于是夺袍赐之。

      白日来深殿①,青云满后尘②。乞归优诏许③,遇我宿心亲④。未负幽栖志⑤,兼全宠辱身⑥。剧谈怜野逸⑦,嗜酒见天真⑧。醉舞梁园夜⑨,行歌泗水春⑩。

      (此叙白辞归后,两相交契之情。深殿句,起乞归。后尘句,起宿心。托幽栖而全宠辱,此乞归之故。对野逸而见天真,此宿心之投。梁园泗水,乃洛阳齐鲁间同游之胜事也)。
    ①葛洪书:“仰青云,睹白日。”②《史记·伯夷传》:“闾巷之人,欲砒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声施于后世哉。”此以圣贤著书者为青云。扬雄《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此以得位乘时者为青云。阮籍诗:“抗身青云中,罗网孰能施。”郭璞诗:“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此以超俗离尘者为青云。杜诗“青云满后尘”,指文士之追随者。崔骃曰:“幸得备下馆,充后尘。”梁简文帝诗:“清笳去后尘。”③《唐书》:白为高力士所谮,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晋书·郑冲传》:“优诏不许。”④《通雅》:宿心,即夙心。任昉表:“宿心素志。”嵇康诗:“内负宿心,分恧良朋。”⑤萧子云诗:“我馆幽栖郭。”又:“偏悦幽栖人。”⑥王右军谓阮光禄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⑦《汉书》:扬雄口吃,不能剧谈。刘峻《广绝交论》:“骋黄马之剧谈。”⑧《陶潜传》:渊明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其诗曰:“子云性嗜酒,家贫不能有。”戴逵《闲游赞》:“莫不有以保其太和,肆其天真。”野逸,公自谓。天真,谓太白。⑨《西京杂记》:梁孝王好宫室苑圃,筑兔园。《一统志》:梁园,一名兔园,在归德府城东。⑩《家语》:孔子行歌干泗水之上。《唐书》:泗水县,属兖州。
  • 唐代阅读:1309次
  • 杜甫-诗词《江南逢李龟年》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品赏析【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
  • 唐代阅读:1309次
  • 人日两篇

  • 正文: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
    胜里金花巧耐寒。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8次
  • 南极

  • 正文:
    南极青山众,西江白谷分。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
    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近身皆鸟道,殊俗自人群。
    睥睨登哀柝,矛弧照夕曛。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8次
  • 漫成一绝

  • 正文: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8次
  • 杜甫-诗词《客至》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作品赏析原注:喜崔明府相过。
    【注解】:
    1、盘飧:泛指菜肴。
    2、旧醅:隔年的陈酒。
    3、取:助词。
    【简析】:
    诗人久经离乱,草堂刚成,心中十分高兴,有客来访,更是情不自胜。题下原有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即县令,意为邀请他先征求了他的同意。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范之麟)
    ------------------------------------------
      原注:喜崔明府相过。

      【邵氏注】公母崔氏。明府,其舅氏也。此是草堂既成后春景。黄鹤编在上元二年。【张綖注】前有《宾至》诗,而此云客至,前有敬之之意,此有亲之之意。客至二字,见于《世说》。
  • 唐代阅读:1308次
  • 归梦

  • 正文: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7次
  • 白帝城最高楼

  • 正文: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
    ⑴余英时《唐选》: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仇兆鳌注:旌旆亦愁,言其高而且险也。旌斾愁,亦见杜甫《送韦评事》诗:“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斾愁。”
    ⑵萧涤非注: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访古学诗万里行》:白帝城旧址在奉节县治以东十里,瞿塘峡口北岸的白帝山山腰上,是汉代公孙述所建,因山势而修,周围七里,用石块砌成的城墙旧迹,至今仍多处可见。这里山势起伏,山为红砂石,树木稀疏。杜甫当年在《白帝城最高楼》一诗中描写的“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就是写的这里。
    ⑶坼(chè),裂缝。霾(mái),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⑷日抱:指日照。鼋(yuán):大鳖;鼍(tuó):鳄鱼。这句可与“江光隐见鼋鼍窟”(玉台观)参看。萧注: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是实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峡静,故曰睡。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水动,故曰游。日抱,日照江面如环抱。都是摹写登高临深时所见的一种迷离恍惚之景的。
    ⑸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断石,指峡坼。
    ⑹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这一联可能化用了曹植诗句“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游仙诗》)。楼高即可望远。五六句是从空间的广度来极写楼之“最高”。朱注:峡之高,可望挟桑西向,江之远,可接弱水东来。吴见思:二句远景,言举天地之大,尽在目前。
    ⑺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
    ⑻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 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7次
  • 杜甫-诗词《遣兴》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作品赏析  此亦陷贼时所作。

      骥子好男儿①,前年学语时②。问知人客姓③,诵得老夫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④。鹿门携不遂⑤,雁足系难期⑥。天地军麾满⑦,山河战角悲⑧。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此诗遥忆幼子也。上四忆从前,中四叹现在,末四思将来。知客、诵诗,承学语业。鹿门句,伤妻子相隔。雁足句,慨音信不通。《杜臆》:世乱二句,爱隔情深。傥归一结,语宽心急。)

      ①《晋书·张后传》:“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②陶潜诗:“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③《国语》:宜为人客。④洙曰:嵇叔夜母凡鞠育有慈无威。⑤《后汉书》: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道口,俗因以名庙,并名其山。⑥《苏武传》:汉使者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知武所在。⑦《汉·高帝纪》:“诸侯罢戏下。”颜师古注:“戏谓军之旌麾。”杜审言诗:“军麾动洛城。”⑧《晋书》:蚩尤氏帅师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307次
  • 九日登梓州城

  • 正文: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6次
  • 田舍

  • 正文: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5次
  • 杜甫-诗词《别房太尉墓》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作品赏析【注释】:
    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符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此句喻两人的交情生死如一,不忘知遇之恩。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简析】: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琯传》)二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则房琯的晚岁坎坷,身后凄凉可想。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苻坚,有檄书至,安方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连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亦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唯见此景,唯闻此声,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此诗极不易写,因房琯不常用一般的人,所以句句要得体;‘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又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已经为此吃了苦头的杜甫,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使人感到:这不单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古诗词尽在墨客诗词(http://www.mokecn.com)
    -----------------------------------------------
      【顾注】广德二年,公在阆州,将赴成都作。《旧书》:房琯,字次律,玄宗幸蜀,拜为相。因陈涛斜之败,肃宗乾元元年六月贬为晋州刺史。上元元年四月改礼部尚书,寻出为晋州刺史。宝应二年四月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广德元年八月卒于阆州僧舍,年六十七,赠太尉。【朱注】《新书》谓卒于宝应二年,盖是年七月改元广德也。

      他乡复行役①,驻马别孤坟②。近泪无干土③,低空有断云④。对棋陪谢傅⑤,把剑觅徐君⑥。惟见林花落⑦,莺啼送客闻⑧。

      (上四坟前哀悼,下四临别留连。行役,将适成都。泪沾土湿,多哀痛也。断云孤飞,带愁惨也。【顾注】对棋,平昔相与之情。把剑,死后不忘之谊。结聊以闻见二字,参错成韵。本谓别时不见有送客之人,送客者惟有落花啼鸟耳。考琯长子乘,自少两目盲,孽子孺复尚幼,故去世未久,塜间寂寞如此。)

      ①古乐府:“他乡各异县。”《诗》:“嗟予子行役。”②殷谋诗:“陌头能驻马。”孔融诗:“孤坟在西北。”③曹植表:“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④野旷天低,故曰低空。【朱注】低空断云,即所云哭友白云长也。朱超诗:“孤生若断云。”⑤《谢安传》:谢玄等破符坚,有檄书至,安方对客围棋,了无喜色。安薨,赠太傅。【远注】谢傅与侄玄对棋,时羊昙在侧,曰:“以墅乞汝。”谢傅死,昙不由西州路。【钱笺】琯为宰相,听董庭兰弹琴,以招物议。李德裕《游房太尉西池诗注》:“房公以好琴闻于海内。”此诗以谢傅围棋为比,盖为房公解嘲。刘禹锡《和德裕房公旧竹亭闻琴》云:“尚有竹间露,永无棋下尘。”围棋无损于谢傅,则听琴何损于太尉乎。语出回护,而不失大体,可谓微婉矣。⑥《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焦氏易林》:“把剑向门。”公《祭房相文》:“抚坟日落,脱剑秋高。”⑦隋炀帝诗:“飘洒林花落。”⑧何逊诗:“栏外莺啼罢。”《滑稽传》:“主人留髡而送客。”钱谦益曰:《国史补》:宰相自张曲江之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重德。又云:开元以后,不以姓而可称者,燕公曲江、太尉鲁公;不以名而可称者,宋开府、陆宣公、王右丞、房太尉。《困学纪闻》:司空图《房太尉》诗曰:“物望倾心久,凶渠破胆频。”注谓禄山初见分镇诏书,抚膺叹曰:“吾不得天下矣。”琯建议,遣诸王为都统节度,而贺兰进明谗于肃宗,晋以琅琊立江左,宋以康王建中兴。以表圣之言观之,琯可谓善谋矣。
  • 唐代阅读:1303次
  • 杜甫-诗词《新婚别》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作品赏析【注释】: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 唐代阅读:1303次
  • 洛阳

  • 正文: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00次
  • 杜甫-诗词《喜雨》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作品赏析  据原注有“浙右多盗贼”句,朱注谓《旧唐书》宝应元年八月,台州人袁晁反,陷浙东州郡。广德元年四月,李光弼讨之。此诗末自注语,正指袁晁也。是时公在梓阆间,故有“巴人困军须”之句。诸本编次皆失之。鲍照有《喜雨》诗题。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①。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②。

      (岁旱兵兴,两意并提。)

      ①赵次公曰:晋光熙元年五月王辰,日光四散,赤如血流,照地皆赤。②吴均诗:“仲秋黄叶下,长风正骚屑。”骚屑,不安貌。

      巴人困军须①,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②,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诊气终不灭③。何由见宁岁④,解我忧思结。

      (此悯巴人之困穷。前四喜久旱得雨,后四忧兵戈未息,分应起段。旱灾为虐,此造化之罪愆也,惟一雨足以洗雪之。公诗:“吾将罪真宰。”)

      ①黄希曰:巴人,谓三巴之人。②沧江,即梓州之江,黄鹤指为夔江,非是。任昉《游桐庐》诗:“沧江路穷此。”知沧江可概用。③《庄子》:“阴阳之气有诊。”④《国语》:“自子之行,晋无宁岁。”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①。安得鞭雷公②,滂沱洗吴越③。

      (原注:“时浙右多盗贼。”从蜀中想到吴越,以感时意收结。此章,中段八句,起结各四句。)

      ①《周礼》:“阴阳之所交,风雨之所会。”曹操诗,”不可断绝。”②《初学记》:《易传》曰:“雷声曰雷公。”③《诗》:“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孙季照曰:杜诗结语,每用安得二字,皆切望之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云“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皆是一片济世苦心。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299次
  • 醉歌行

  • 正文:
    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总角草书又神速,
    世上儿子徒纷纷。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只今年才十六七,
    射策君门期第一。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
    偶然擢秀非难取,会是排风有毛质。汝身已见唾成珠,
    汝伯何由发如漆。春光澹沱秦东亭,渚蒲牙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酒尽沙头双玉瓶,
    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298次
  • 独立

  • 正文: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296次
  • 九日五首

  • 正文: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295次
  • 杜甫-诗词《赠花卿》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崔 闽)
    --------------------------------------------
      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旧注:公有《戏作花卿歌》,此花卿即惊定也。【朱注】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此诗,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锦城丝管日纷纷①,半入江风半入云②。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④?

      (江风,言音之清。入云,言声之高。天上,形容歌舞之妙。《杜臆》: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因以花卿为歌妓。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其为花惊定无疑。其人恃功骄恣,故语含讥刺。能得几回闻,言其必不能久也。)。

      ①汉灵帝歌:“清丝流管歌玉凫。”曹植诗:“齐讴楚舞纷纷。”②梁元帝诗:“江风当夏清。”曹植《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③古诗:“谁能为此曲。”《宣室志》: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列于庭,各执乐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殆非人世也。及乐阕,有一仙子前曰:“此神仙紫云之曲也。”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④《列子》:“耳目所观听,皆非人间之有。”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 唐代阅读:1295次
  • 西郊

  • 正文: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减药囊。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292次
  • 堂成

  • 正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
    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
    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
    旁人把草堂错比成扬雄的草玄堂,我可是懒惰之人,也无心像扬雄那样作《解嘲》文章。

    注释
    ⑴堂:即“草堂”。成,落成。
    ⑵背郭:背负城郭。草堂在成都城西南三里,故曰背郭。荫白茅:用茅草覆盖。
    ⑶缘江路熟:堂在浣花溪上,溪近锦江,故得通称江。江边原无路,因营草堂,缘江往来,竟走出来一条络,故曰缘江路熟。熟,有成熟意。俯青郊:面对郊原。堂势较高,故用府字。开头二句写堂之形势及所用材料。
    ⑷桤(qī):落叶乔木,叶长倒卵形,果穗椭圆形,下垂,木质较软,嫩叶可作茶的代用品。
    ⑸“桤林”二句:写草堂竹木之佳,语有倒装。顺说就是:桤木之叶,碍日吟风;笼竹之梢,和烟滴露。蜀人称大竹为笼竹。
    ⑹“暂止”二句:写草堂禽鸟之适。将:率领。
    ⑺扬雄,西汉末年大赋家。其宅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扬雄尝闭门草《太玄经》,有人嘲笑他,他便写了一篇《解嘲》文。扬雄蜀人,自可终老于蜀,杜甫不过暂居(他曾有:“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所以说“错比”。但也不想像扬雄一样专门写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0-151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2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