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杜甫〗作品集锦
  • 杜甫-诗词《立春》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 唐代阅读:1377次
  • 九日寄岑参

  • 正文: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75次
  • 江村

  • 正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注释
    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曲:曲折。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参考资料:

    1、 李晓明 .唐诗三百首 学生版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135-136页 . 2、 沃薇 许鸿 张润秀 .古诗词50首 .杭州市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 :109页 .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75次
  •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 正文: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
    云阙虚冉冉,风松肃泠泠。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
    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
    中使日夜继,惟王心不宁。岂徒恤备享,尚谓求无形。
    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瑞芝产庙柱,好鸟鸣岩扃。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滢濙。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
    永与奥区固,川原纷眇冥。居然赤县立,台榭争岧亭。
    官属果称是,声华真可听。王刘美竹润,裴李春兰馨。
    郑氏才振古,啖侯笔不停。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太史候凫影,王乔随鹤翎。朝仪限霄汉,容思回林坰.
    轗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
    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73次
  • 上韦左相二十韵(见素)

  • 正文: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豫樟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搢绅。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馀波德照邻。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73次
  • 杜甫-诗词《春日忆李白》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作品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王思宇)
    ------------------------
    【顾注】天宝五载春,公归长安,白被放浪游,再人吴,诗必此时所作。

      白也诗无敌①,飘然思不群②。清新庾开府③,俊逸鲍参军④。渭北春天树⑤,江东日暮云⑥。何时一樽酒⑦,重与细论文⑧?
  • 唐代阅读:1373次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 正文: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72次
  • 君不见,简苏徯

  • 正文: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
    一斛旧水藏蛟龙。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
    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70次
  •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 正文:
    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尚看王生抱此怀,
    在于甫也何由羡。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
    答云伏枕艰难遍,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惟生哀我未平复,
    为我力致美肴膳。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
    密沽斗酒谐终宴。故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
    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68次
  • 杜甫-诗词《秦州杂诗二十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作品赏析凤林关的战乱还没有平息,鱼海的道路十分险恶行军艰难。烽火浓烟滚滚冲上九天,像一座座高山的山峰;深入到敌人境内的孤国,水井中的水枯干,处境非常困难,朔凤猛烈,西部边境也好像被撼动;边庭寒冷,朦胧的月亮也发出寒光。老人们思念累立边功的飞将军李广,但何时才能商议筑坛拜将的事呢?


    莽莽万重山, 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 衰飒正摧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 唐代阅读:1368次
  • 崔氏东山草堂

  • 正文: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
    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66次
  • 滕王亭子

  • 正文: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
    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58次
  • 早花

  • 正文: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52次
  • 杜甫-诗词《春夜喜雨》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霍松林)
    -------------------------------------------------
      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春,在成都作。

      好雨知时节①,当春乃发生②。随风潜入夜③,润物细无声④。野径云俱黑⑤,江船火独明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⑥。

      (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云黑、火明,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三四属闻,五六属见。)
  • 唐代阅读:1352次
  • 初月

  • 正文: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50次
  • 杜甫-诗词《无家别》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品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 唐代阅读:1349次
  • 重过何氏五首

  • 正文: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译文:

    我来问候这东桥的旧竹,将军也传来书信。
    你颠倒衣裳,驾车来接我,我在此高枕无忧,真乃吾庐也。
    黄莺追逐蝴蝶,花儿纷纷落下。
    水獭追逐鱼儿,溪水喧哗。
    我这次重来休闲沐浴之地,真是个闲适野人之居。

    山雨不停地下,酒樽仍在手中握,岸边的沙石下沉,睡榻还没有移开。
    犬儿摇着尾巴,欢迎曾经在这里住宿的我,乌鸦张开翅膀护卫着落下鸟巢的雏儿。
    翠微寺中薄雾轻云弥漫,皇子陂上天气清爽。
    来此胜境,幽兴勃发,踩着木屣步过东篱去采菊。

    看落日斜辉洒满在平台上面,春风吹拂,闲啜香茗,神仙的日子。
    我在石栏边斜举着毛笔,坐着在桐叶上面题。
    翡翠鸟站在衣架上鸣唱,蜻蜓飞来,立在我的钓丝上。
    如今正是幽兴大发,不知道何时有机会再来游玩。

    真是奇了怪了,你怎么懒于去上朝,原来啊,你喜欢田野山趣。
    黄金锁子甲抛在雨中,淋去吧!绿漆漆的长枪扔在绿苔上,锈去吧!
    你亲手移种蒲柳,遮风挡雨;家财不须多,稻粱足食就好。
    我看你幽哉幽哉的,真是羲皇之人,其乐无穷啊。

    真应该经常到这里宿夜,感谢主人相留我在这里过年。
    蹉跎岁月,暮色茫茫,怅望着这大好的森林和山泉。
    什么时候才可以搞个小官做做,有点微薄的奉禄,也好回家归山买它几亩田地?
    恐怕此次游玩不会特别顺心,手把酒杯,心意茫然。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47次
  • 杜甫-诗词《龙门》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作品赏析【鹤注】龙门一山,连跨数郡,此诗盖指东京而言。天宝元年,公在东京,为姑万年县君制服,又为墓志。四载,又为皇甫妃范阳太君卢氏作墓志。当是其时作。鳌按:此再至龙门也。故曰“往来时屡改。”其云佛寺,盖近驿之寺。元人《龙门记》谓旧有八寺,固不但奉先一寺也。洪觉范指奉先者,未然。

      龙门横野断①,驿树出城来②。气色皇居近③,金银佛寺开④。往来时改⑤,川陆日悠哉⑥。相阅征途上⑦,生涯尽几回。⑧

      (此诗再游龙而作也。上四写景,下四感怀。断山之上,佛寺弘开,洛城之中,皇居壮丽,此登高所见者。时屡改而川陆长存,见前游已过。阅征途而生涯无几,叹后游难必也。)

      ①《水经注》:禹疏伊水北流,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即所谓横野断也。横野字,见晋刘琨表。②《杜臆》:驿树自都城而出,直接龙门,便见繁华气象。【郑注】《河南志》:龙门驿,在河南县十八县。曾巩曰:驿树,驿道两畔之树。庾信诗:“半城斜出树。”③《唐书》:东都皇城,名曰太微城。宫城,在皇城北,名曰紫微城。都城前值伊阙,后据关邙。何逊诗:“山中气色满。”颜延之诗:“皇居体环极。”④觉范曰:佛地有金色世界、银色世界。梁元帝《梁安寺碑》:“银阙金宫,出瀛洲之下。”《抱朴子》:“游戏佛寺”。韦应物《龙门》诗:“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杜臆》:地志:龙门石壁,凿石龛石佛数千,中有极大三龛,魏王为长孙皇后所造,其伟丽可知,故有金银之语。⑤《左传》:“行李之往来。”⑥陆机《豫章行》:“川陆殊涂轨。”谢朓诗:“怀古信悠哉。”⑦陆机《叹逝赋》:“人阅人而成世。”徐陵诗:“征途悉转旆。”⑧《庄子》:“吾生也有涯。”宋之问诗:“伊阙天泉复几回。”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347次
  •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 正文: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46次
  •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 正文:
    特进群公表,天人夙德升。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惟忠忘寝兴。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清关尘不杂,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自多亲棣萼,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笔飞鸾耸立,章罢凤鶱腾。
    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寸长堪缱绻,一诺岂骄矜。
    已忝归曹植,何知对李膺。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尊罍临极浦,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且持蠡测海,况挹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淮王门有客,终不愧孙登。

    译文:

    汝阳王你被特别提拔为王公,真是天人自有好运,全是因为你素有高尚的道德。就像千里马的急蹄踏霜,大鹏展翅直上九霄。
    你穿的礼服丝毫不乱,为国事废寝忘记食。圣上对你情常眷顾,你却时时谨小慎微。
    喝喝美味的仙酿,酒面浮着米粒,赐予雄鹰以华丽的羽毛。无事清闭关门,一尘不染,中使日相乘。
    晚年喜欢简朴的游嬉,平时以孝义为世人赞颂。你善待兄弟,不羡慕虚名。
    你的学业可与大儒比美,文词华丽非哲匠能超越。提笔如飞鸾耸立,文章写罢如凤凰飞腾。
    你精通文理,谈笑风生,天真烂漫,对朋友没有一丝傲慢。寸心真得让人留恋,千金一诺,从不骄矜。
    我有幸归入你的门下,就如归附了才子曹植,你也像才子李膺对杜密一样对我友好。屡次给我恩赐,真让我感到力弱难胜。
    你在这高秋气爽的晚上,招我披雾欢饮。酒宴面临江浦,可以看到大雁宿在华灯的下面。
    你在炎热的夏天,招我来花前月写游宴避暑。金井水使墨砚寒凉,玉壶里的冰块寒气涌动。
    我原本是岩栖在山林的隐逸之士,有瓢饮山泉就心满意足了。错误以勺测量大海,那知道你对我如此厚爱。
    你把修仙的鸿宝也告诉了我,我将登上丹梯凌天而去。作为你的门客,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42次
  • 杜甫-诗词《登兖州城楼》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作品赏析【注释】:
    (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
    ★这是开元二十五年落第后,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是杜诗中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
    ★①弼注:公父闲为衮州司马,公时省侍。《论语》:“鲤(孔子之子)趋而过庭。
    ★②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所刻石碑。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子鲁共王所建。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
    【邵注】兖州,鲁所都,汉以封共王余。《唐书》:兖州,鲁郡,属河南道。【顾宸注】兖州,隋改为鲁郡,唐武德间复曰兖州,天宝元年又改鲁郡。此云兖州,当是开元二十五年,公下第后游齐赵时所作。鳌按:唐之兖州治瑕丘县,即今之嵫阳县也。蔡梦弼曰:公父闲尝为兖州司马,公时省侍,故有“趋庭”句。
      公至兖州省侍而咏南楼也。通首皆登楼所见,“海岱”“青徐”属远景,故以“纵目”二字起之。“秦碑”“鲁殿”属近景,故以“临眺”二字结之。仍在上下四句分截。赵汸云:三四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微婉,上下千年。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①《前汉志》:东郡,秦置,属兖州。隋孙万寿诗:“趋庭尊教义。”②《晋书·庾亮传》:“乘秋夜往,共登南楼。”此借用其字。张镜《观象赋》:“尔乃纵目远览,傍通四维。”③古诗:“浮云蔽白日。”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禹贡》:“海岱惟青州。”④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⑤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⑥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徐摛诗:“列楹登鲁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⑦《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⑧沈约诗:“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薛君曰:“踌躇,踯躅也。”《玉篇》:“犹豫也。”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赵汸曰:公祖审言《登襄阳城》诗云:“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只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公此诗实本于其祖。

      张綎注:凡诗体欲其宏,而思欲其密。广大精微,此诗兼之矣。考公作此诗时,年甫十五,而所作已如此,其得之天者,良不偶也。

      胡应麟曰:五言律体,肇自齐梁,而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然右丞赠送诸什,往往阑入高、岑。鹿门、苏州,虽自成趣,终非大手。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唯工部诸作,气象嵬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又曰:宏大则“昔闻洞庭水”,富丽则“花隐掖垣暮”,感慨则“东郡趋庭日”,幽野则“林风纤月落”,饯送则“冠冕通南极”,投赠则“斧钺下青冥”,追忆则“洞房环佩冷”,吊哭则“他乡复行役”等,皆神化所至,不似人间来者。又曰: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唐初多以首二句言景对起,止结二句言情,虽丰硕,往往失之繁杂,唐晚则第三四句多作一串,虽流动,往往失之轻儇,俱非正体。惟沈、宋、李,王诸子,格调庄严,气象闳丽,最为可法。第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学者凑砌堆叠,多无足观。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故习杜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绝无靡冗之病。此初学入门第一义,不可不知。若老手大笔,则情景混融,错综惟意,又不可专泥此论。
  • 唐代阅读:1340次
  • 三绝句

  • 正文: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9次
  • 遣意二首

  • 正文: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8次
  • 杜甫-诗词《遣兴五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作品赏析  鹤注编在乾元二年秦州作。

      蛰龙三冬卧①,老鹤万里心②。昔时贤俊人③,未遇犹视今④。嵇康不得死⑤,孔明有知音⑥。又如拢抵松⑦,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⑧,岁久为枯林。

      (此诗见贤者在世,贵逢知己。后四章,皆发端于此。在六句分截。上言抱志欲伸,今古皆然。下言遭遇不同,荣辱遂异。用此意作起结,章法甚古。叔夜、孔明,不宜专承卧龙,亦不当分顶龙鹤。起语乃托兴,盖自伤不得志而发欤?)
    ①《易》:“龙蛇之蛰,以存身也。”②【黄生注】老鹤,指嵇康。《世说》:人言嵇延祖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曰:“君未见其父耳。”《舞鹤赋》:“结长悲于万里。”③《后汉·周燮传》:“开东阁,延贤俊。”④《京房传》:“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⑤《晋书》:钟会以;日憾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语康欲助毋丘俭,杀之。⑥《蜀志》:诸葛亮躬耕拢亩。徐庶言于先言曰:“孔明,卧龙也,将军宜在驾过之。”先王遂诣亮。陶潜诗:“知音苟不存。”⑦蔡岂《汉津赋》:“上控陇坻,下接江湖。”⑧王绩《咏松》诗:“何时畏斧斤,几度经霜雪。”

      其二

      昔者庞德公①,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②,处士节独苦③。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署。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④。举家隐鹿门,刘表焉得取。

      (此言不能如孔明之救时,则当如庞公之高隐,上四叙述其事,下六推见其心。《杜臆》:“岂无济时策”,公自寓也。)

      ①《后汉书》:庞德公居岘山南,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而已。”因释耕陇上。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②晋习凿齿撰《襄阳耆旧记》。③鲍照诗:“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④《淮南子》:“水深则鱼聚,木茂而鸟乐。”曹植《离思赋》:“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

      其三

      陶潜避俗翁①,未必能达道②。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③。达生岂是足④,默识盖不早⑤。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⑥。

      (彭泽高节,可追鹿门。诗若有微词者,盖借陶集而翻其意,故为旷达以自遣耳,初非讥刺先贤也。)

      ①《晋书》:陶潜,字元亮,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以亲老家贫,为镇军建威参军事,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妻子固请,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耶。”义熙三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辞》。②《墨子》:“未必达吾道。”③陶有《饮酒》诗:“颜渊故为仁,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④《庄子》:“达生之情者傀。”注:“傀,大也。”谢灵运诗:“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⑤孔融《荐祢衡表》:“弘羊潜计,安世默识。”⑥陶有《责子》诗:“白发垂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又《命子》诗云:“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黄庭坚曰:子美困于山川,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以解嘲耳。诗名曰《遣兴》,可解也。
  • 唐代阅读:1338次
  • 登岳阳楼

  • 正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6次
  • 昼梦

  • 正文: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
    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5次
  • 秋野五首

  • 正文: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大江秋易盛,空峡夜多闻。
    径隐千重石,帆留一片云。儿童解蛮语,不必作参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5次
  • 即事

  • 正文: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3次
  • 杜甫-诗词《卜居》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作品赏析《楚辞》有《卜居》,公借以为题。按:【顾注】乾元二年十二月,公至成都。明年,上元元年,卜成都西郭浣花溪以居。公《题草堂》诗云“经营上元始”,是也。黄鹤、鲍钦止皆云:剑南节度使裴冕,为公卜成都草堂以居之。此说无据。裴若为公结庐,则诗题当特标裴冀公,而诗中亦不当以“主人卜林塘”一句轻叙矣。如王判官遗草堂货,公必载之。又如严郑公携酒馔来,亦必亟称之。何况为公卜居耶?其说不足信矣。

      浣花溪水水西头①,主人为卜林塘幽②。已知出郭少尘事③,更有澄江销客愁④。无数晴蜓齐上下⑤,一双鸂鶒对沉浮⑥。东行万里堪乘兴⑦,须向山阴入小舟⑧。

      (首二,卜居草堂。中叙景物,申上林塘幽。末喜此溪直通吴会,可乘兴而至山阴也。主人,公自谓。为卜者,为此而卜居也。此从浣花溪叙入,即可称花溪主人,后《归成都》诗云“锦里逢迎有主人”,亦可称锦里主人矣。颜廷榘曰:出郭远俗,澄江散怀,此幽居自得之趣。蜻蜓上下,鸂鶒沉浮,此幽居物情之适。)

      ①《寰宇记》: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属犀浦县,一名百花潭。赵曰:公之居,在浣花溪水西岸江流曲处。《世说》:士衡住西头。②班固作《东都赋》,自称为主人,刘孝标作《广绝交论》,亦自称为主人,此可互证。王勃诗:“林塘风月赏。”③陶潜诗:“遂与尘事冥。”④谢朓诗:“澄江净如练。”刘孺联句:“讵使客愁轻。”⑤【顾注】曰齐、曰对,善状物情。张孟阳《蒙汜池赋》:“珍鱼产而无数。”谢朓诗:“蜻蜓草路飞。”枚乘《柳赋》:“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⑥庾信诗:“白鹤一双来。”谢惠连赋:“览水禽之万类,信奠丽乎鸂鶒。”《景福殿赋》:“沉浮翱翔,乐我皇道。”⑦《华阳国志》:蜀使费祎聘吴,孔明送之。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赵曰:万里桥,在浣花之东,故以此起兴耳。⑧《世说》:王子猷居山阴,雪夜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溪,即乘轻船就之。既造门,不前便返。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黄生注】此故为放言以豁其胸次,非真欲远行也。其暗用孔明、子猷语,融会入妙。公《壮游》诗云“鉴湖五月凉”,盖深羡山阴风景之美。今见浣溪幽胜,仿佛似之,故思乘兴东游,此快意语,非愁叹语。诸说纷纷,总于诗意不合。张綖谓东向山阴,意在访郑虔也。按公崎岖入蜀,方构草堂,岂能舍妻子而远寻故人?其说迂矣。周珽谓欲东归洛阳,须从山北阴处上船而去。按成都无山,不当以溪畔为山阴,其说凿矣。顾宸谓公欲万里而至山阴,则冕之为人可知。此似作憾冕之词。按公至成都,在乾元二年十二月。次年三月,以李若幽为成都尹,时公方卜居,而裴亦将去矣,焉得有不足之词?其说亦无据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333次
  • 除架

  • 正文: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3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