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杜甫〗作品集锦
  • 新婚别

  • 正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注释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104次
  • 对雪

  • 正文: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注释
    ⑴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左传·文公二年》:“吾见新鬼大故鬼小。”
    ⑵愁吟:哀吟。唐薛能《西县作》诗:“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
    ⑶旋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⑷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弃:一作“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⑸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唐李公佐《谢小娥传》:“余遂请齐公书于纸。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 萧涤非.杜甫研究 (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48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102次
  • 村夜

  • 正文:
    萧萧风色暮,江头人不行。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
    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100次
  • 日暮

  • 正文: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
    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秋根:秋天的草根。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参考资料:

    1、 张光珞 .小学古诗词背诵 .昆明市 :晨光出版社 ,2001年 :229-230页 .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36-38页 .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99次
  • 又呈吴郎

  • 正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
    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⑵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易·恒》:“妇人吉,夫子凶。”
    ⑶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易·系辞下》:“困穷而通。”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⑹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⑺使:一作“便”。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⑻征求:指赋税征敛。《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⑼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盈:满。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9-320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97次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 正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96次
  • 杜甫-诗词《悲陈陶》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作品赏析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 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余恕诚)
    -------------------------------------------
      《唐书》:至德元载十月,房琯自请讨贼,分军为三: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哲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天入;琯自将中军,为前锋。辛丑,中军北军遇贼于陈涛斜,接战,败绩。癸卯,琯自以南军战,又败。《通鉴注》:陈陶斜在咸阳县东。斜者山泽之名,故又曰陈陶泽。

      孟冬十郡良家子①,血作陈陶泽中野旷天清无战声②,四万义军同日死③。群胡归来雪洗箭④,仍唱夷歌饮都市⑤。都人回面向北啼⑥,日夜更望官军至⑦。

      (一云前后官军苦如此。陈涛,伤主帅之轻敌也。贼势方张,而驱民猝斗,致四万义军,没于一战,所谓将不知兵,以卒与敌也。幸而唐德在人,倾都系望,此国祚终赖之以恢复欤。曰野无战声,见不战而自溃也。)

      ①《汉书·赵充国传》: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②谢灵运诗:“野旷沙岸静。”皇娥歌:“天清地旷浩茫茫。”《国语》:夜闻战鼓之声。”③《晋书·桓玄传》:“义军乘风纵火,尽锐争先。”同日死,乃十月二十一日辛丑也。《唐书》:时琯效古法用车战,贼顺风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刘琨表:“群胡数万,周匝四山。”④雪洗,雪拭也。赵注谓洗箭上之血。《杜臆》谓用血水以洗箭,不如依旧本作雪洗箭,语较平顺。⑤《蜀都赋》:“夷歌成章。”桓谭《新论》:“布之都市。”⑥《西都赋》:“都人士女。”《邹阳传》:“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大茅君书:“一切向北。”《通鉴》:禄山闻向日百姓乘乱,多盗库物,既得长安,命大索三日,并其私财尽掠之。民间骚然,益思唐室。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日夜望之。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则皆走,市里为空。贼望见北方尘起,辄惊欲走。⑦《汉·高帝纪》:“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耶。”《晋,安帝纪》:东土遭乱,企望官军之至。卢元昌曰:当时乘舆未定,大兵未集,仓卒举事,原非胜算。至德二载春,上曰:“大众已集,庸调已至,当乘兵锋,捣其腹心。”李泌尚以两京未可取,当先取范阳。琯于此时,遂欲恢复两京,亦志大虑疏矣。
  • 唐代阅读:1096次
  • 寄韩谏议 / 寄韩谏议注

  • 正文: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阳,身体想要奋飞疾病逼我卧床。隔江的韩注他品行多么美好,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鸿鹄已高飞远空在日月之间,青枫树叶已变红秋霜已下降。玉京山众仙们聚集追随北斗,有的骑着麒麟有的驾着凤凰。芙蓉般的旌旗被烟雾所淹没,潇湘荡着涟漪倒影随波摇晃。星宫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琼浆,羽衣仙人稀少况且不在近旁。听说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恐怕是更象汉初韩国的张良。当年他随刘邦建业定都长安,运筹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惨伤。国家事业成败岂敢坐视观望,厌恶腥腐世道宁可餐食枫香。太史公留滞周南古来被痛惜,但愿他象南极寿星长泰永昌。品行高洁之人为何远隔江湖,怎么才能将他置于未央宫上?

    注释
    谏议:按:谏议大夫起于后汉。续通典:武后龙朔二年改为正谏大夫,开元以来,仍复。凡四人属门下官。
    不乐:唐风: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岳阳:师注:岳州巴陵郡曰岳阳,有君山、洞庭、湘江之胜。按:此系谏议隐居处。地理志:岳州在岳之阳,故曰岳阳。按:岳阳即今湖广岳州府。
    奋飞:诗邶风: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娟娟:鲍照初月诗:未映西北墀,娟娟似蛾眉。
    洞庭:禹贡,九江孔殷。注:九江,即今之洞庭湖也。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沣水、资水、湘水,皆合於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按:洞庭在府西南。
    八荒:扬雄传:陟西岳以望八荒。
    鸿飞冥冥:指韩已遁世。法言: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
    枫叶:谢灵运诗:晓霜枫叶丹。
    雨霜:鲍照诗:北风驱鹰天雨霜。
    玉京:按,元君注:玉京者,无为之天也。东南西北,各有八天,凡三十二天,盖三十二帝之都。玉京之下,乃昆仑之都。
    群帝:江淹诗:群帝共上下。
    北斗:晋书天文志:北斗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号令之主。
    麒麟:集仙录: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凤鹤,每翅各大丈余。
    倒景:大人赋:贯列缺之倒景。注引陵阳子明经:列缺气去地二千四百里,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在下。
    潇湘:谢朓诗: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星宫:前汉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七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
    琼浆:楚辞:华爵既陈,有琼浆些。
    羽人:穿羽衣的仙人。楚辞:仍羽人於丹丘。
    赤松子: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曰:吾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避谷引道轻身。
    韩张良:陆机高祖功臣传:太子少傅留文成侯韩张良。
    刘氏:汉书高祖纪:帝尝与吕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令为太尉。
    帷幄未改:帷幄本指帐幕,此指谋国之心。高帝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色难:神仙传:壶公数试费长房,继令噉溷,臭恶非常,长房色难之。
    腥腐:鲍照诗:何时与尔曹,啄腐共吞腥。
    枫香:尔雅注:枫有脂而香。南史:任昉营佛殿,调枫香二石。
    周南留滞: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注:古之周南,今之洛阳。
    老人寿昌:晋书: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旦见於丙,秋分之夕没於丁。见则治平,主寿昌。
    玉堂:十洲记:昆仑有流精之阙,碧玉之堂,西王母所治也。按:梦溪笔谈: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95次
  • 一百五日夜对月

  • 正文: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
    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
    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

    注释
    ⑴一百五日:即寒食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⑵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⑷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⑸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
    ⑹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清仇兆鳌《杜详注》云:“《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仳离,别离也。”红蕊:红花。
    ⑺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⑻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云“: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
    ⑼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诗:“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94次
  • 杜甫-诗词《夜雨》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
    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
  • 唐代阅读:1094次
  • 杜甫-诗词《天末怀李白》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作品赏析【注释】:
    汩罗:汩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河南省汩罗市。

    【简析】:
    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孙艺秋 王启兴)  
    ----------------------------------------------
      按:赵子栎曰:白于至德二载坐永王璘事而谪夜郎,公在秦州怀之而作。是也。邵宝谓白已死,公在夔州作,盖误认冤魂为白魂耳。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②,江湖秋水多③。文章憎命达④,魑魅喜人过⑤。应共冤魂语⑥,投诗赠泪罗⑦。
    (风起天末,感秋托兴。鸿雁,想其音信。江湖,虑其风波。四句对景怀人。下则因其放逐,而重为悲悯之词,盖文章不遇,魑魅见侵,夜郎一窜,几与汨罗同冤。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文人多遭困踬,似憎命达。山鬼择人而食,故喜人过,冤魂,指屈原。投诗,谓李白。)

      ①《西京杂记》:赵飞燕《归风送远操》:“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天末,天之穷处。陆机诗:“游子渺天末,还期不可寻。”②石崇《思归引》:“秋风厉兮鸿雁征。”徐孝嗣诗:“行云传响,归鸿寄书。”③曹植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④【黄注】憎命达,犹云诗能穷人。喜人过,即《招魂》中甘人意。⑤《左传》:“魑魅魍魎,莫能逢旃。”【钱笺】白流夜郎,乃魑魅之地。《招魂》云“以其骨为醢”,“吞人以益其心”,正此类也。⑥后汉审配书:“冤魂痛于幽冥。”【吴注】潘岳《马汧督诔》:“死而有灵,庶慰冤魂。”⑦《楚辞》:“二八接武,投诗赋只。”《水经注》:湘水又北,泪水注之。泪水东出豫章艾县恒山西,经罗县北,谓之罗水。汨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一统志》:汨罗,在长沙湘阴县北。叶梦得曰:杜祷《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乌、鹊,二物,疑不可以对鹡鸰,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以乌鹊对熊罴,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鵩鸟乃鸟之名鵩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鵩乌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鵩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娴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其纵横出入,无不合耳。
  • 唐代阅读:1094次
  • 病马

  • 正文: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91次
  • 杜甫-诗词《漫成一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作品赏析【注释】: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周啸天)
    -----------------------------------------------
      【鹤注】此是云安发船下夔州时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①。沙头宿鹭联拳静②,船尾跳鱼拨刺鸣③。

      (四句,皆舟中夜景,各就一远一近说。江月,谓江中。月影风灯,谓风樯挂灯。宿鹭静,岸边所见。跳鱼鸣,水中所闻。联拳,群聚貌。拨刺,跳跃声。)

      ①梁刘瑗诗:“月光移数尺,方知夜已深。”②谢庄《玩月》诗:“水鹭足联拳。”③谢灵运赋:“鱼水深而拨刺。”【钱笺】吴曾《漫录》:张衡《思玄赋》:“弯飞弧之拨刺。”注:“拨刺,张弓声。”太白侍:“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意与社同,而以拨为跋。
  • 唐代阅读:1091次
  • 杜甫-诗词《不寐》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和愁。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

    作品赏析  此亦西阁所作。《诗》:“寤言不寐,如有隐忧。”

      瞿唐夜水黑,城内改更筹①。翳翳月沉雾②,辉辉星近楼③。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容愁。多垒满山谷④,桃源何处求。

      (首联,不寐所闻。次联,不寐所见。三联,不寐之状。未联,不寐之由。月沉在转更之后,星近又在月落之馀,愁来更加少寐,多垒故起愁心,通章写景言情,逐层追紧。顾注:气衰少寐,理势自然,故曰甘。心弱容愁,时事使然,故曰恨。《杜臆》:心力本弱而愁绪太多,当他不过,是可恨也。满山多垒,叹寄身无处矣。)

      ①更筹,见前。②《归去来辞》:“景翳翳以将入。”③虞骞诗:“晖晖光稍没”。④《曲礼》:“四郊多垒。”《萧望之传》:“群盗并起,充满山谷。”【鹤注】此指崔旰之乱未平。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089次
  • 狂夫

  • 正文: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篠 通:筱)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

    注释
    ⑴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⑵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有随遇而安之意。
    ⑶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⑷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⑸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⑹恒饥:长时间挨饿。
    ⑺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180-181 .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60-461 .吴怀东,自笑狂夫老更狂——论“狂”与杜甫文化精神,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8次
  • 雨不绝

  • 正文: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
    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变得稀少起来。
    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
    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静就迎着风浪归去。

    注释
    ⑴《杜演义》:先之以鸣雨,继之以微雨,故题云《雨不绝》。
    ⑵鸣雨:雷雨。边连宝:大雨易绝,细雨难绝。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谚所谓雨后毛不晴也。
    ⑶映空:犹阴空,天色昏暗。《通俗文》:日阴曰映。飏(音扬),飞扬。如丝飞,指细雨绵绵。
    ⑷长条:指柳树枝条,例如庾信诗“河边杨柳百尺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杨柳歌》),以及杜甫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狂风挽断最长条”。有人认为“长条”指雨,恐非。仇兆鳌注:草不沾污,见雨之微。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⑸“舞石”句用典。舞石将乳子,见于《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旋应:很快。将:带领。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
    ⑹《杜律演义》: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仇注:舞燕将子,记暮春雨。行云湿衣,切巫山雨。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⑺舸(音葛):船。何:何其。匆促:匆忙、仓促。
    ⑻“未待”句是说,未等水流平稳,就逆流而归。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7次
  •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 正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5次
  • 白露

  • 正文: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4次
  • 绝句二首·其二

  • 正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呢?

    注释
    ①逾(yú):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②欲燃: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欲:好像。
    ③何日:什么时候。
    ④归年:回去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 史铁良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唐诗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110页 2、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唐诗300首 七字唐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第62页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4次
  • 别房太尉墓

  • 正文: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注释
    房太尉:房琯。
    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对棋:对奕、下棋。
    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谢傅:指谢安。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3次
  • 画鹰

  • 正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注释
    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耸身:即竦身。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3次
  • 宿府

  • 正文: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注释
    ⑴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⑵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⑶炬:一作“烛”。
    ⑷“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自语:自言自语。
    ⑸中天:半空之中。
    ⑹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⑺关塞:边关;边塞。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⑻伶俜(pīng):流离失所。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之时,正是十年。
    ⑼“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2次
  •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 正文: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注释
    照夜白:马名。
    龙池:在唐宫内。
    支遁:东晋名僧,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81次
  • 杜甫-诗词《遣兴三首》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年代!

  •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作品赏析  此当是乾元元年罢谏官后作。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①,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②。仰看云中雁③,禽鸟亦有行。

      (首章,思兄弟也。因彼此各天,归途中梗,而叹不如雁行之同群。三章,各在上四句分截。)

      ①《庄子》,屠羊说畏难而避寇。②《史记》:秦,虎狼之国也。③谢灵运诗:“嗷嗷云中雁。”

      其二

      蓬生非无根①,漂荡随高风②。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客子念故宅③,三年门巷空④。怅望但烽火⑤,戎车满关东⑥。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⑦。

      (次章,念故居也。飘蓬远去,如游子行踪,盖不胜羇旅寂寥之悲矣。)

      ①《说苑》:“秋蓬恶其本根,美其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②曹植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顾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又诗:“高风吹我躯”③《水经注》:祠即故宅也。④梁戴暠诗:“门巷无车辙。”⑤谢朓诗:“怅望心已极。”⑥《诗》:“戎车既饬。”刘向《新序》:陈胜奋臂于关东。⑦《韩非子》:羇旅侨上,重帑在外。

      其三

      昔在洛阳时①,亲友相追攀②。送客东郊道③,邀游宿南山④。烟尘阻长河⑤,树羽成皋间⑥。回首载酒地⑦,岂无一日还。丈夫贵壮健⑧,惨戚非朱颜⑨。

      (三章,怀旧交也。往日邀游之地,今成戎马之场,虽或还乡有日,但恨不如少年时耳。)①张协诗:“昔在西京时。”②王粲诗:“朋友相追攀。”③曹植诗:“斗鸡东郊道。”④《诗》:“以邀以游。”曹植诗:“长驱上南山。”黄希谓东郊指洛阳之东,则南山当指伊阙山,盖在东都之南也。⑤孙楚书:烟尘俱起,震天骇地。长河,即黄河也。应玚诗:“浩浩长河水。”⑥《诗》:“崇牙树羽。”羽,旗也。陆机《洛阳记》:“洛阳四关,东有成皋关,在汜水县东南二里。”时王师讨安庆绪于河北。⑦《陶潜传》:“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⑧《史记·匈奴传》:“贵壮建,贱老弱。”⑨陆机《冢墓赋》:“鲜涂惨戚。”王康琚诗:“凝霜凋朱颜。”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081次
  • 房兵曹胡马诗

  • 正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
    ⑴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⑵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⑶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⑷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⑸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⑹骁(xiāo)腾:健步奔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0-15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4-5 .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79次
  • 晚晴

  • 正文: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译文:
    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
    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
    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
    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本页内容由颜廷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颜廷玺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78次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 正文: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78次
  • 落日

  • 正文: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76次
  • 贫交行

  • 正文: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翻手作云 一作:为)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注释
    ⑴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歌。贫交,古歌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
    ⑵覆:颠倒。
    ⑶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骗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⑷弃:抛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唐代阅读:1076次
  • 杜甫-诗词《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古诗 全诗赏析、作者及出处、

  •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作品赏析【注释】:
    三朝:指严武身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皆受重用。

    【简析】:
      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送别赠诗,因前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称“重送”。律诗双句押韵,八句诗四个韵脚,故称“四韵”。
      严武有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镇蜀期间,亲到草堂探视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彼此赠诗,相互敬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真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苏轼《南乡子·送述古》说:“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山也当是这样。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自己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而今一别,后会难期,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此时此刻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有云:“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若提“青山”句在前,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若“昨夜”句在前,便会直而少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是此诗平中见奇之处。
      诗人想到,象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关于严武,诗人没有正面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肃、代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言简意赅,雍雅得体。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自己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江村”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情真意挚,凄楚感人。
    (傅经顺)
    -------------------------------------------
      年次同前。郭知达本注:驿在绵州三十里。

      远送从此别①,青山空复情②。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③,..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黄生曰:上半叙送别,已觉声嘶喉哽。下半说到别后情事,彼此悬绝,真欲放声大哭。送别诗至此,使人不忍再读。青山空复伤情,怅别易生悲也。三四言后会无期,而往事难再。语用倒挽,方见曲折。若提昨夜句在前,便直而少致矣。列郡,指东、西两川。讴歌,蜀人思慕也。三朝,指明、肃、代宗。出入,迭为将相也。方虚谷云:首句极酸楚,结尤仿惶无依。)

      ①《诗》:“远送于野。”②谢脁诗:“婵娟空复情。”③汉朱浮书:“列郡几城。”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唐代阅读:10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