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2)
-
至此,嬴政在亲理政务后,两年之内先后消灭了两大臣子势力,把国家权力集中到他一人手中,稳固了自己的统治。此后又经过十年时间,秦国在嬴政的统治下先后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嬴政吸取了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权威强化统治。首先,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其次,改“王”的称号为“皇帝”,将自己称为“始皇帝”,规定凡是重大的事情必须奏请皇帝批准施行。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其中丞相为最高文官,作用只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太尉为最高武官,帮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但不能发兵也不能带兵,需有皇帝符节才能指挥军事行动。秦始皇的这些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树立君主尊严与威势的做法,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而这思想理论正来源于韩非。
康熙皇帝幼年即位,国家大事的决断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他一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以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康熙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而权势自此牢牢地被他抓在手中,开创了有清代的辉煌盛世。
主不离位,与权力朝夕相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主不离位”,说的是君主掌控权力不离手的重要性。古代君主外出巡游,颇多险象。君主离开权力中心,就有失去权力的可能,这也是政治动荡的征兆。无论因何离宫远游,也必须做好妥善安排。不顾政治情况,单纯为了游乐而随心所欲出行,危害的可能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