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5)
-
君主只有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并加以参照比较,才能判断对某事物的说法是否诚实可靠。如果不是从多方面观察和听取意见,就听不到诚实可靠的意见。如果君主有门户之见,臣下就可以阻塞他人进言之路,造成“臣闭其主”的严重后果,推演下去就可能酿成臣下弑君之祸。
韩非认为明智的君主不应偏听偏信,而要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不能欺骗领导,愚蠢的人不得占据官位。想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君主会受到身边人的蒙蔽,有时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会只见其一,不及其余。因此在做决策之前,君主一定要好好调查,全面分析。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做决策。
君主不偏听偏信,还要能听取与自己相反的意见。韩非指出“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之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外储说左上》)。用一句俗语来解释,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既然不偏听偏信,听取众人的意见是不是就一定可靠呢?不一定。韩非用一则历史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鲁哀公问晏子:“俗话说‘办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我办事总是和群臣商量,可是鲁国还是混乱,这是什么原因?”晏子说:“古人说‘办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是指一个人的意见可能错,两个人的意见大致对,众人的意见会更加合理,所以说做事不和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群臣都听季氏的话,众人所说的话都是季氏的私意。这样一来,人再多,说的也是同一个人的意见。”(《内储说上》)这充分说明,众人所表示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众人真正的想法,有权势者可以操纵众人的意见。
在听取众人意见时,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韩非在《八经》中指出:国家有事时要集合各方面的智慧,先分别听取各人意见,然后再集中讨论。如不事先一一分别听取意见就集中讨论,后面发言的人就会不独立思考而故意与前面的意见不一致以标新立异,这样就分不出智和愚。如不集中讨论也会因众人意见不一而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会把事情拖下来,结果最后还是由君主自己来解决。如果先分别听取意见,就不会上别人的当。依附权势者的意见和故意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的不同,都不能代表发表意见者的真正想法。韩非认为这些名为听取众人意见,实际上都没有听到众人真正的意见。这个见解相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