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
-
韩非在《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里的“要”,就是纲领。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令,遵循君主所立的法度。而君主是决策者,应该善于借助臣下的智慧,知人善任,选用贤能,使臣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
韩非为如何利用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提出了一个为历代所普遍遵循,在今天仍有普遍启示意义的观点,这就是“治吏不治民”。韩非对于那些深入民间,亲自调解小民矛盾的所谓“仁义”圣君不屑一顾,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他认为吏是民之“本”,吏是民之“纲”,作为君主,其英明程度不在于他干了多少具体事务,也不在于他个人有多大的智慧和力量,而在于他能否根据法治精神和法律原则,牢牢地控制官吏,并通过官吏来治理天下,以“治吏不治民”的智谋来抓纲举目,逐级分治,达到事半功倍,“用力寡而霸业成”的目的。
刘邦在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之后,有一次问群臣他得天下的原因:“朕起自布衣,当初将寡兵弱。在这一方面,对手项羽的个人勇武和所属部队的强大,都明显地占了绝对优势。但结果朕却打败了项羽,统治了江山。这是什么缘故?请大家坦率地回答我。”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性情高洁,项羽则相反;陛下取得胜利,能无私地把胜利品分给大家,而项羽则中饱私囊;陛下用人不疑,而项羽却偏爱猜忌……所以陛下取得了天下,而项羽则失去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