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两汉〗诗词集锦
  • 惜誓

  • 正文: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
    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
    苍龙蚴虯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後车。
    驰骛于杳冥之中兮,休息虖昆仑之墟。
    乐穷极而不厌兮,愿从容虖神明。
    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
    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临中国之众人兮,讬回飙乎尚羊。
    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乔皆在旁。
    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黄鹄後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寿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或推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謣。
    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
    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已矣哉!
    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
    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後下。
    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麒麟可得羁而係兮,又何以异虖犬羊?

    译文:
    叹惜我年老日渐衰弱,岁月匆匆一去不复返。
    登上苍天我要高高飞翔,越过群山离家日益遥远。
    观看长江黄河迂回曲折,遭遇四海风浪沾湿衣衫。
    攀上北极星我稍稍休息,吸引清和之气充肠疗饥。
    命令朱鸟高飞前面导引,乘坐太一象车稳稳行移。
    左苍龙行蜿蜒驾为左骖,右白虎奔驰骋驾在右翼。
    让圆圆的日月且做车盖,叫婀娜的玉女车后随移。
    在旷远幽暗的空中奔驰,在高峻的昆仑山上休息。
    欢乐达到极点毫不厌倦,愿意伴随神仙从容游戏。
    渡过丹水继续向前驰骋,观看右边大夏遗风古迹。
    黄鹄展翅高高飞在天上,方知高山大河纡曲回肠。
    黄鹄直上云霄凌空飞翔,这才看清了天圆与地方。
    俯视中原大地芸芸众生,腾驾旋风空中徘徊游荡。
    到达了少原的荒郊野外,看到赤松王乔在少原旁。
    二位仙人拥瑟调理丝弦,令我赞叹一曲清商悠扬。
    心神安适自得终日快乐,吸饮天地六气自由翱翔。
    想那长生不老永为神仙,还不如回到久别的故乡。
    黄鹄没能及时远寄仙界,反遭猫头鹰的群起伤害。
    神龙落在陆地失去大海,会被蝼蛄蚂蚁欺凌侵害。
    那黄鹄神龙尚且如此啊,何况贤者遭逢混乱时代!
    年纪渐老身体日益衰弱,时光如水流逝永不停息。
    世俗人不停地随波逐流,众邪恶聚一起矫改正直。
    有的人苟且聚合求升迁,有的人隐居深藏在高山。
    最苦恼称量事物不明察,最怨恨轻重不分同衡权。
    有人随风使舵苟合谄媚,有人刚正无私直言敢谏。
    伤国君竟如此善恶不分,搓绳索不分茅草和丝线。
    当今世俗人都幽昧昏暗,混淆是非黑白美恶不辨。
    抛弃山中美玉渊中龟,反把破石块当宝齐称赞。
    梅伯屡屡劝谏终遭菹醢,来革阿谀顺从掌握大权。
    悲痛仁人志士尽忠尽节,反被无耻小人陷害暗算。
    比干忠言直谏却被剖心,箕子披散头发佯装疯狂。
    河水背离源头就会枯竭,树木脱离树根不能生长。
    不是看重性命害怕祸难,是痛惜虽伤身无功报偿。
    算了吧!
    独不见那鸾凤高高飞翔,群集在旷远的原野蛮荒。
    回旋飞行四方纵观天下,看见大德之人才肯下降。
    那圣人具有超凡的品德,能远离浊世把自己珍藏。
    假使麒麟被关在笼子里,他又有何不同于犬和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贾谊,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 两汉阅读:3041次
  • 滑稽列传

  • 正文: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子说:“六艺对于治国的作用是一致的。《礼》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用来启发和谐的感情,《书》用来叙述史事,《》用来表达情思,《易》用来演绎神妙的变化,《春秋》用来阐发微言大义。”太史公说:天道是那样广阔,难道还不大吗?说话隐约委婉而切中事理,也可以解除纷扰。
      淳于髡是齐国的“招女婿”。个子不到七尺,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这事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
      齐威王八年,楚国对齐国大举进攻。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齐王说:“那你的笑难道有什么可说的吗?”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祭祈农事消灾的,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臣子见他所拿的祭品少而想要得到的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齐威王就增加赠礼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一百套。淳于髡辞别动身,到了赵国。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齐威王大为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见淳于髡赏他喝酒。问道:“先生能喝多少才醉?”回答说:“臣子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奥妙能听听吗?”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髡心里害怕跪倒喝酒,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父来了严肃的客人,髡用袖套束住长袖,弯腰跪着,在前边侍候他们喝酒,不时赏我点多余的清酒,我举起酒杯祝他们长寿,起身几次,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如果是乡里间的节日盛会,男女坐在一起,酒喝到一半停下来,玩起六博、投壶,自相招引组合,握了异性的手不受责罚,盯着人家看也不受禁止,前有姑娘掉下的耳饰,后有妇女丢失的发簪,髡私心喜欢这种场面,喝到大概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儿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儿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住髡而送走其他客人。女子的薄罗衫儿解开了,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当这个时刻,髡心里最欢快,能喝到一石。所以说酒喝到顶就要做出乱七八糟的事,乐到了顶就要生悲,世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说的是不能到顶,到顶就要走下坡路的道理,用来讽谏的。齐威王说:“说得好!”就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用淳于髡担任诸侯主客的职务。王室宗族举办酒宴,淳于髡常在一旁陪饮。

    注释
      (1)六艺:指儒家经典《六经》,即下文列举的《礼》、《乐》、《书》、《诗》、《易》、《春秋》。 (2)《礼》:《礼经》。《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3)《乐》:《乐经》,据唐徐坚《初学记》说:秦朝焚书,《乐经》亡,只剩下《五经》。 (4)《书》:《书经》,也称《尚书》,相传为孔子编订,记载自帝尧至秦穆公的史料。 (5)《诗》:《诗经》,相传孔子删诗,选三百○五篇成书。 (6)《易》:《易经》,也称《周易》。 (7)《春秋》:根据鲁国史料修成的编年断代史(起于前722年,迄于前481年)。相传是孔子作。 (8)天道:我国古代哲学术语,天的法则。恢恢:宽广貌。 (9)淳于髡(kūn坤):“淳于”之姓源于周初至春秋的淳于国(今山东安丘县东北)。 (10)赘(zhuì缀)婿:旧时男子因家贫卖身给人家,得招为婿者,称为赘婿。也泛指“招女婿”。 (11)七尺:周尺比今尺短,七尺大约相当于今1.60米左右。见《邹忌讽齐王纳谏》注(1)。 (12)齐威王:参见《邹忌讽齐王纳谏》注(6)。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3)卿大夫:周代国王及诸侯的高级臣属。卿的地位高于大夫,常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 (14)蜚(fēi非):通“飞”。“大鸟三年不飞又不鸣”的隐语,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时伍举就曾用过。 (15)令长:战国秦汉时县的行政长官名称。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16)《田完世家》:指《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17)车马十驷:指车十乘。古代一车配四马(驷)为一乘。 (18)索:尽。 (19)禳(ráng瓤)田:古代祈求农事顺利、无灾无害的祭祀活动。 (20)瓯窭(lóu楼):狭小的高地。篝(gōu沟):竹笼。 (21)污邪:地势低下、容易积水的劣田。 (22)赍(jī饥):以物赠人。溢:通“镒”,古以二十两为一溢。 (23)御史:秦以前的御史为史官,汉代御史也有掌纠察、治狱的。司马迁所指似是后者。 (24)帣(juàn眷):通“絭”,束衣袖。韝gōu沟):臂套。鞠:弯屈。(jì剂):同“跽”,长跪。 (25)六博:古代博戏,两人对局,各执黑白棋六子。具体玩法见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招魂篇》引《古博经》。投壶:古代游戏,宴饮时用矢投入一定距离外的酒壶,以投中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酒。 (26)曹:游戏时的分组。 (27)眙:直视。 (28)芗泽:泛指香气。芗,五谷的香气。 (29)诸侯主客:简称“主客”,战国齐设置的官名,掌诸侯朝聘之事。 (30)尝:通“常”。



    作者介绍: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两汉阅读:3035次
  • 古乐府·兰草自然香

  • 正文:
    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
    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3030次
  • 上邪

  • 正文: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注释
    ① 上邪(yé)!: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 相知:相爱。
    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ī):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 陵(líng):山峰、山头。
    ⑤震震:形容雷声。
    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3026次
  • 去者日以疏

  • 正文: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
    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而更加亲切。
    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
    白杨为劲风所吹,发出萧萧的呜声犹如悲鸣自我的哀痛,萧萧的哀鸣声里,肃杀的秋意愁煞了人们的心里。
    人生如寄,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长期旅客的游子,怎不触目惊心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
    想要归返故里,寻找过去的亲情,就是这个原因了。

    注释
    (去者日以疏二句)“去者”和“来者”,指客观现象中的一切事物。“来”一作“生”。“生者”,犹言新生的事物,与“来”同意。“疏”,疏远。“亲”,亲近。“日以亲”,犹言一天比一天迫近。“以”,古“以”“已”通用,意同。
    (郭门)城外曰郭,“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
    (古墓犁为田二句)“犁”是农具。这里作动词用,就是耕的意思。“摧”折也。上句是说,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下句是说,墓上的柏树,被人斫断,当做柴烧。
    (白杨)也是种在丘墓间的树木。
    (思还故里闾二句)古代五家为邻居,二十五家为里,后来泛指居所,凡是人户聚居的地方通称作“里”。“闾”是里门也。“故里闾”,犹言故居。“还”,通“环”,环绕的意思。“因”,由也。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942次
  • 长歌行

  • 正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二版):16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16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836次
  • 论贵粟疏

  • 正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用特殊手段获取利益。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崐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 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注释
    (1)食(sì)之:给他们吃。 “食”作动词用。
    (2)衣(yì)之:给他们穿。 “衣”作动词用。
    (3)道:途径。
    (4)捐瘠(jí):被遗弃和瘦弱的人。 捐,抛弃; 瘠,瘦。
    (5)不避:不让,不次于。
    (6)地著(zhù):定居一地。《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颜师古注:“地著,谓安土也。”
    (7)廪(lǐn):米仓。
    (8)牧:养,引申为统治、管理。
    (9)石:重量单位。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0)弗胜: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11)长(zhǎng):养育。
    (12)政:同“征”。虐:清代王念孙认为当作“赋”。
    (13)改:王念孙认为原本作“得”。
    (14)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 称,相等,相当。
    (15)贾(gǔ):商人。
    (16)奇赢:以特殊的手段获得更大的利润。
    (17)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获。 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
    (18)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 策,用鞭子赶马。
    (19)履丝曳(yè)缟(gǎo):脚穿丝鞋,身披绸衣。 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
    (20)乖迕(wǔ):相违背。
    (21)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
    (22)拜爵:封爵位。
    (23)渫(xiè):散出。
    (24)损:减。
    (25)车骑马:指战马。
    (26)大用:最需要的东西。
    (27)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
    (28)擅:专有。



    作者介绍:
    晁错,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 两汉阅读:2829次
  • 东京赋

  • 正文:
    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陋今而荣古矣!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缪公于宫室,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于此惑?” “周姬之末,不能厥政,政用多僻。始于宫邻,卒于金虎。嬴氏搏翼,择肉西邑。是时也,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然后收以太半之赋,威以参夷之刑。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蕴崇之,又行火焉!惵惵黔首,岂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乃救死于其颈!敺以就役,唯力是视,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高祖膺籙受图,顺天行诛,杖朱旗而建大号。所推必亡,所存必固。扫项军于垓下,绁子婴于轵涂。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是以西匠营宫,目翫阿房。规摹逾溢,不度不臧。损之又损之,然尚过于周堂。观者狭而谓之陋,帝已讥其泰而弗康。”   “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区夏矣。文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武有大启土宇,纪禅肃然之功。宣重威以抚和,戎狄呼韩来享。咸用纪宗存主,飨祀不辍,铭勋彝器,历世弥光。今舍纯懿而论爽德,以春秋所讳而为美谈,宜无嫌于往初,故蔽善而扬恶,祗吾子之不知言也。必以肆奢为贤,则是黄帝合宫,有虞总期,固不如夏癸之瑶台,殷辛之琼室也。汤武谁革而用师哉?盍亦览东京之事以自寤乎?”   “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岩险与襟带?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   “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回行道乎伊阙,邪径捷乎轘辕。大室作镇,揭以熊耳。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温液汤泉,黑丹石缁。王鲔岫居,能鳖三趾。宓妃攸馆,神用挺纪。龙图授羲,龟书畀姒。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周公初基,其绳则直。苌弘魏舒,是廓是极。经途九轨,城隅九雉。度堂以筵,度室以几。京邑翼翼,四方所视。汉初弗之宅,故宗绪中圮。”   “巨猾间衅,窃弄神器。历载三六,偷安天位。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授钺四七,共工是除。欃枪旬始,群凶靡馀。区宇乂宁,思和求中。睿哲玄览,都兹洛宫。曰止曰时,昭明有融。既光厥武,仁洽道丰。登岱勒封,与黄比崇。”   “逮至显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惠于崇贤,抗义声于金商。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飞阁神行,莫我能形。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永安离宫,脩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洌清。鹎鶋秋栖,鹘鵃春鸣。鴡鸠丽黄,关关嘤嘤。于南则前殿灵台,龢驩安福。謻门曲榭,邪阻城洫。奇树珍果,钩盾所职。西登少华,亭候修敕。九龙之内,寔曰嘉德。西南其户,匪凋匪刻。我后好约,乃宴斯息。于东则洪池清蘌,渌水澹澹。内阜川禽,外丰葭菼。献鳖蜃与龟鱼,供蜗蠯与菱芡。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瑰异谲诡,灿烂炳焕。奢未及侈,俭而不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   “于是观礼,礼举仪具。经始勿亟,成之不日。犹谓为之者劳,居之者逸。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乃营三宫,布教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造舟清池,惟水泱泱左制辟雍,右立灵台。因进距衰,表贤简能。冯相观祲,祈禠禳灾。”   “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百僚师师,于斯胥洎。藩国奉聘,要荒来质。具惟帝臣,献琛执贽。当觐乎殿下者,盖数万以二。尔乃九宾重,胪人列。崇牙张,镛鼓设。郎将司阶,虎戟交铩龙辂充庭,云旗拂霓。夏正三朝,庭燎晢晢。撞洪锺,伐灵鼓,旁震八鄙,軯磕隐訇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也。”   “是时称警跸已下凋辇于东厢。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负斧扆,次席纷纯,左右玉几而南面以听矣。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璧羔皮帛之贽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将将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访万机,询朝政,勤恤民隐,而除其眚。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纳之于隍。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宁静。发京仓,散禁财。赉皇寮,逮舆台。命膳夫以大飨,饔饩浃乎家陪。春醴惟醇,燔炙芬芬。君臣欢康,具醉熏熏。千品万官,已事而踆勤屡省,懋乾乾。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招有道于侧陋,开敢谏之直言。聘丘园之耿絜,旅束帛之戋戋。上下通情,式宴且盘。”   “及将祀天郊,报地功,祈福乎上玄,思所以为虔。肃肃之仪尽,穆穆之礼殚。然后以献精诚,奉禋祀,曰:‘允矣,天子者也。’乃整法服,正冕带。珩紞紘綖,玉笄綦会。火龙黼黻,藻繂鞶厉。结飞云之袷辂,树翠羽之高盖。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六玄虬之弈弈,齐腾骧而沛艾。龙輈华轙,金鋄镂鍚。方釳左纛,钩膺玉瓖銮声哕哕,和铃鉠鉠重轮贰辖,疏毂飞軨羽盖威蕤,葩瑵曲茎。顺时服而设副,咸龙旂而繁缨。立戈迤戛,农舆辂木。属车九九,乘轩并毂。旷弩重旃,朱旄青屋。奉引既毕,先辂乃发。鸾旗皮轩,通帛綪旆。云罕九斿,闟戟轇輵髶髦被绣,虎夫戴鶡。驸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总轻武于后陈,奏严鼓之嘈囐,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清道桉列,天行星陈。肃肃习习,隐隐辚辚。殿未出乎城阙,旆已反乎郊畛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于明神。”   “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鼘鼘,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元祀惟称,群望咸秩。颺槱燎之炎炀,致高烟乎太一。神歆馨而顾德,祚灵主以元吉。然后宗上帝于明堂,推光武以作配。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尊赤氏之朱光,四灵懋而允怀。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养于庙祧,奉蒸尝与禴祠。物牲辩省,设其楅衡。毛炰豚胉,亦有和羹。涤濯静嘉,礼仪孔明。万舞奕奕,锺鼓喤喤。灵祖皇考,来顾来飨神具醉止,降福穰穰。”   “及至农祥晨正,土膏脉起。乘銮辂而驾苍龙,介驭间以剡耜。躬三推于天田,修帝籍之千亩。供禘郊之粢盛,必致思乎勤己。兆民劝于疆埸,感懋力以耘耔春日载阳,合射辟雍。设业设虡,宫悬金镛。鼖鼓路浅,树羽幢幢。于是备物,物有其容。伯夷起而相仪,后夔坐而为工。张大侯,制五正。设三乏,厞司旌。并夹既设,储乎广庭。于是皇舆夙驾,䡨于东阶,以须消启明。扫朝霞,登天光于扶桑。天子乃抚玉辂,时乘六龙。发鲸鱼,铿华锺。大丙弭节,风后陪乘。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礼事展,乐物具。王夏阕,驺虞奏。决拾既次,雕弓斯彀达馀萌于暮春,昭诚心以远喻。进明德而崇业,涤饕餮之贪欲。仁风衍而外流,谊方激而遐骛。日月会于龙狵,恤民事之劳疚。因休力以息勤,致欢忻于春酒。执銮刀以袒割,奉觞豆于国叟。降至尊以训恭,送迎拜乎三寿。敬慎威仪,示民不偷我有嘉宾,其乐愉愉。声教布濩,盈溢天区。”   “文德既昭,武节是宣。三农之隙,曜威中原。岁惟仲冬,大阅西园。虞人掌焉,先期戒事。悉率百禽,鸠诸灵囿。兽之所同,是谓告备。乃御小戎,抚轻轩。中畋四牡,既佶且闲。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迄上林,结徒营。次和树表,司铎授钲。坐作进退,节以军声。三令五申,示戮斩牲。陈师鞠旅,教达禁成。火列具举,武士星敷。鹅鹳鱼丽,箕张翼舒。轨尘掩迒,匪疾匪徐。驭不诡遇,射不翦毛。升献六禽,时膳四膏。马足未极,舆徒不劳。成礼三殴,解罘放麟。不穷乐以训俭,不殚物以昭仁。慕天乙之弛罟,因教祝以怀民。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罴而获人。泽浸昆虫,威振八寓。好乐无荒,允文允武。薄狩于敖,既璅璅焉。岐阳之蒐,又何足数。”   “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毙。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然后凌天池,绝飞梁。捎魑魅,斮獝狂。斩蜲蛇,脑方良。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八灵为之震慴,况鬾蛊与毕方。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目察区陬,司执遗鬼。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于是阴阳交和,庶物时育。卜征考祥,终然允淑。乘舆巡乎岱岳,劝稼穑于原陆。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于寒燠省幽明以黜陟,乃反旆而回复。望先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俟阊风而西遐,致恭祀乎高祖。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于潜户。度秋豫以收成,观丰年之多稌嘉田畯之匪懈,行致赉于九扈。左瞰暘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且归来以释劳,膺多福以安悆总集瑞命,备致嘉祥。圉林氏之驺虞,扰泽马与腾黄。鸣女床之鸾鸟,舞丹穴之凤皇。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惠风广被,泽洎幽荒。北燮丁令,南谐越裳。西包大秦,东过乐浪重舌之人九译,佥稽首而来王。”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登封降禅,则齐德乎黄轩。为无为,事无事,永有民以孔安。遵节俭,尚素朴。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将使心不乱其所在,目不见其可欲。贱犀象,简珠玉。藏金于山,扺璧于谷。翡翠不裂,玳瑁不蔟所贵惟贤,所宝惟谷。民去末而反本,咸怀忠而抱悫于斯之时,海内同悦,曰:‘吁!汉帝之德,侯其褘而!’盖蓂荚为难莳也,故旷世而不觌。惟我后能殖之,以至和平,方将数诸朝阶。然则道胡不怀,化胡不柔?声与风翔,泽从云游。万物我赖,亦又何求?德寓天覆,辉烈火烛。狭三王之趢趗,轶五帝之长驱。踵二皇之遐武,谁谓驾迟而不能属?东京之懿未罄,值余有犬马之疾,不能究其精详。故粗为宾言其梗概如此。”   “若乃流遁忘反,放心不觉,乐而无节,后离其戚,一言几于丧国,我未之学也。且夫挈缾之智,守不假器。况纂帝业,而轻天位。瞻仰二祖,厥庸孔肆。常翘翘以危惧,若乘奔而无辔。白龙鱼服,见困豫且虽万乘之无惧,犹憷惕于一夫。终日不离其辎重,独微行其焉如?夫君人者,黈纩塞耳,车中不内顾。佩以制容,銮以节涂。行不变玉,驾不乱步。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騕褭与飞兔。方其用财取物,常畏生类之殄也。赋政任役,常畏人力之尽也。取之以道,用之以时。山无槎辞,畋不麇胎。草木蕃庑,鸟兽阜滋。民忘其劳,乐输其财。百姓同于饶衍,上下共其雍熙。洪恩素蓄,民心固结。执谊顾主,夫怀贞节。忿奸慝之干命,怨皇统之见替玄谋设而阴行,合二九而成谲。登圣皇于天阶,章汉祚之有秩。若此,故王业可乐焉。”   “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櫱栽。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初制于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壮上林之观,杨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隤墙填堑,乱以收罝解罘卒无补于风规,祇以昭其愆尤。臣济奓以陵君,忘经国之长基。故函谷击柝于东,西朝颠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学,体安所习。鲍肆不知其怄,翫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齐度于鼃咬,而众听或疑。能不惑者,其唯子野乎?”   客既醉于大道,饱于文义。劝德畏戒,喜惧交争。罔然若酲,朝罢夕倦,夺气褫魄之为者,忘其所以为谈,失其所以为夸。良久乃言曰:“鄙哉予乎!习非而遂迷也,幸见指南于吾子。若仆所闻,华而不实;先生之言,信而有徵。鄙夫寡识,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于此。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得闻先生之馀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 两汉阅读:2818次
  • 疾邪诗二首

  • 正文:
    其一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其二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赵壹,赵壹(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约生于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年间。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桓、灵之世,屡屡得罪,几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穷鸟赋》答谢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赋》抒发愤懑之气。一生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今存5篇。
  • 两汉阅读:2795次
  • 相逢行

  • 正文: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狭窄的小路间相逢,道路太窄容不下车子。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少年,停下车来问你家的情况。你家的情况是容易知晓的,因为你家是这里的豪门大户,所以我不但容易知晓而且还难忘。你家的门是用黄金做的,堂屋的用料是汉白玉。你家堂屋里常常设有樽酒,还有赵地的歌女在这里演奏。你家庭院中央有棵桂树,树上挂着很多彩灯,每当夜晚来临,这些灯光灿烂明亮。你家有三个弟兄。家里的老二是皇帝的侍从,官为侍郎。他五天休一次假,当他休假回家时,一路上光彩照人。驾马所用的马勒是用黄金装饰的,围观的人很多,充满道路两旁。进入家门,向左边的池塘望去,只见成对的鸳鸯飞来。七十二只鸳鸯罗列成行,它们欢乐地在水里游着,声音和谐。在东西两侧还有白鹤噰噰鸣叫。老大媳妇正在织罗绮,老二媳妇在织黄紫相间的绢。老三媳妇没有事情可做,就拿着把琴瑟去堂屋。老人在屋内安坐后,她便开始调弦准备弹奏美妙的乐曲了。

    注释
    ①不知何年少:《玉台新咏》作“如何两少年”。
    ②毂(ɡū):车轮中心的圆木,辐聚其外,轴贯其中。这里代指车。夹毂,犹“夹车”。这两句是说,两个少年站在车的两旁而问。
    ③置樽酒:指举行酒宴。
    ④作使:犹“役使”。邯郸,汉代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城西南。倡,歌舞伎。邯郸倡,赵国女乐,闻名当时。
    ⑤中庭:庭中,院中。
    ⑥华灯:雕刻非常精美的灯。
    ⑦兄弟两三人:兄弟三人。从下文“中子”、“三妇”可证。“两”字无意义。
    ⑧侍郎: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侍郎三十六人,作文书起草。”秩各四百石。
    ⑨五日一来归:汉制中朝官每五日有一次例休,称为“休沐”。
    ⑩左顾:回顾。双鸳鸯:鸳鸯为匹鸟,总是成对并游。双鸳鸯,就是“双双的鸳鸯”,汉乐府中常用这种省字法。噰噰(yōnɡ yōnɡ):音声相和貌,这里形容众鹤和鸣之声。流黄:或作“留黄”、“骝黄”,黄间紫色的绢。丈人:子媳对公婆的尊称。调丝:弹奏(瑟)。丝,指瑟上的弦。未央,未尽。“方未央”或作“未遽央”,“未遽央”与“未央”同义。这句是说弹瑟正在进行。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547次
  • 述行赋

  • 正文:
      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翼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比前,得归。心愤此事,遂託所过,述而成赋。   余有行于京洛兮,遘淫雨之经时。塗邅其蹇连兮,潦汙滞而为灾。乘马蹯而不进兮,心郁悒而愤思。聊弘虑以存古兮,宣幽情而属词。   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哀晋鄙之无辜兮,忿朱亥之篡军。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肸之不臣。问甯越之裔胄兮,藐髣髴而无闻。   经圃田而瞰北境兮,悟卫康之封疆。迄管邑而增感叹兮,愠叔氏之启商。过汉祖之所隘兮,吊纪信于荥阳。   降虎牢之曲阴兮,路丘墟以盘萦。勤诸侯之远戍兮,侈申子之美城。稔涛塗之愎恶兮,陷夫人以大名。登长坂以淩高兮,陟葱山之荛陉;建抚体以立洪高兮,经万世而不倾。迴峭峻以降阻兮,小阜寥其异形。冈岑纡以连属兮,谿谷夐其杳冥。迫嵯峨以乖邪兮,廓严壑以峥嵘。攒棫朴而杂榛楛兮,被浣濯而罗生。步亹菼与台菌兮,缘层崖而结茎。行游目以南望兮,览太室之威灵。顾大河于北垠兮,瞰洛汭之始并。追刘定之攸仪兮,美伯禹之所营。悼太康之失位兮,愍五子之歌声。   寻修轨以增举兮,邈悠悠之未央。山风汩以飙涌兮,气慅慅而厉凉。云郁术而四塞兮,雨濛濛而渐唐。仆夫疲而瘁兮,我马虺隤以玄黄。格莽丘而税驾兮,阴曀曀而不阳。   哀衰周之多故兮,眺濒隈而增感。忿子带之淫逆兮,唁襄王于坛坎。悲宠嬖之为梗兮,心恻怆而怀惨。   乘舫州而湍流兮,浮清波以横厉。想宓妃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实熊耳之泉液兮,总伊瀍与涧濑。通渠源于京城兮,引职贡乎荒裔。操吴榜其万艘兮,充王府而纳最。济西溪而容与兮,息鞏都而后逝。愍简公之失师兮,疾子朝之为害。   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败而无轨兮,塗泞溺而难遵。率陵阿以登降兮,赴偃师而释勤。壮田横之奉首兮,义二士之侠坟。淹留以候霁兮,感憂心之殷殷。并日夜而遥思兮,宵不寐以极晨。候风云之体势兮,天牢湍而无文。弥信宿而后阕兮,思逶迤以东运。见阳光之显显兮,怀少弭而有欣。   命仆夫其就驾兮,吾将往乎京邑。皇家赫而天居兮,万方徂而星集。贵宠煽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竞及。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洷。消嘉榖于禽兽兮,下糠粃而无粒。弘宽裕于便辟兮,纠忠谏其駸急。怀伊吕而黜逐兮,道无因而获人。唐虞渺其既远兮,常俗生于积习。周道鞠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歰。   观风化之得失兮,犹纷挐其多远。无亮采以匡世兮,亦何为乎此畿?甘衡门以宁神兮,詠都人而思归。爰结蹤而迴轨兮,复邦族以自绥。   乱曰:跋涉遐路,艰以阻兮。终其永怀,窘阴雨兮。历观群都,寻前绪兮。考之旧闻,厥事举兮。登高斯赋,义有取兮。则善戒恶,岂云苟兮?翩翩独征,无俦与兮。言旋言复,我心胥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蔡邕,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 两汉阅读:2546次
  • 杂诗二首

  • 正文: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译文: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孔融,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 两汉阅读:2541次
  • 九怀

  • 正文:
    匡机
      极运兮不中,来将屈兮困穷。
      余深愍兮惨怛,愿一列兮无从。
      乘日月兮上征,顾游心兮鄗酆。
      弥览兮九隅,彷徨兮兰宫。
      芷闾兮药房,奋摇兮众芳。
      菌阁兮蕙楼,观道兮从横。
      宝金兮委积,美玉兮盈堂。
      桂水兮潺湲,扬流兮洋洋。
      蓍蔡兮踊跃,孔鹤兮回翔。
      抚槛兮远望,念君兮不忘。
      怫郁兮莫陈,永怀兮内伤。 通路
      天门兮墬户,孰由兮贤者?
      无正兮溷厕,怀德兮何睹?
      假寐兮愍斯,谁可与兮寤语?
      痛凤兮远逝,畜鴳兮近处。
      鲸鱏兮幽潜,从虾兮游陼。
      乘虬兮登阳,载象兮上行。
      朝发兮葱岭,夕至兮明光。
      北饮兮飞泉,南采兮芝英。
      宣游兮列宿,顺极兮彷徉。
      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
      舒佩兮綝纚,竦余剑兮干将。
      腾蛇兮后从,飞駏兮步旁。
      微观兮玄圃,览察兮瑶光。
      启匮兮探筴,悲命兮相当。
      纫蕙兮永辞,将离兮所思。
      浮云兮容与,道余兮何之?
      远望兮仟眠,闻雷兮阗阗。
      阴忧兮感余,惆怅兮自怜。 危俊
      林不容兮鸣蜩,余何留兮中州?
      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结荣茝兮逶逝,将去烝兮远游。
      径岱土兮魏阙,历九曲兮牵牛。
      聊假日兮相佯,遗光燿兮周流。
      望太一兮淹息,纡余辔兮自休。
      晞白日兮皎皎,弥远路兮悠悠。
      顾列孛兮缥缥,观幽云兮陈浮。
      钜宝迁兮砏磤,雉咸雊兮相求。
      泱莽莽兮究志,惧吾心兮懤懤。
      步余马兮飞柱,览可与兮匹俦。
      卒莫有兮纤介,永余思兮怞怞。 昭世
      世溷兮冥昏,违君兮归真。
      乘龙兮偃蹇,高回翔兮上臻。
      袭英衣兮缇[糹習],披华裳兮芳芬。
      登羊角兮扶舆,浮云漠兮自娱。
      握神精兮雍容,与神人兮相胥。
      流星坠兮成雨,进瞵盼兮上丘墟。
      览旧邦兮滃郁,余安能兮久居。
      志怀逝兮心懰栗,纡余辔兮踌躇。
      闻素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
      魂悽怆兮感哀,肠回回兮盘纡。
      抚余佩兮缤纷,高太息兮自怜。
      使祝融兮先行,令昭明兮开门。
      驰六蛟兮上征,竦余驾兮入冥。
      历九州兮索合,谁可与兮终生。
      忽反顾兮西囿,睹轸丘兮崎倾。
      横垂涕兮泫流,悲余后兮失灵。 尊嘉
      季春兮阳阳,列草兮成行。
      余悲兮兰生,委积兮从横。
      江离兮遗捐,辛夷兮挤臧。
      伊思兮往古,亦多兮遭殃。
      伍胥兮浮江,屈子兮沉湘。
      运余兮念兹,心内兮怀伤。
      望淮兮沛沛,滨流兮则逝。
      榜舫兮下流,东注兮磕磕。
      蛟龙兮导引,文鱼兮上濑。
      抽蒲兮陈坐,援芙蕖兮为盖。
      水跃兮余旌,继以兮微蔡。
      云旗兮电骛,倏忽兮容裔。
      河伯兮开门,迎余兮欢欣。
      顾念兮旧都,怀恨兮艰难。
      窃哀兮浮萍,汎淫兮无根。 蓄英
      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微霜兮眇眇,病殀兮鸣蜩。
      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
      望谿谷兮滃郁,熊罴兮呴嗥。
      唐虞兮不存,何故兮久留?
      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
      修余兮袿衣,骑霓兮南上。
      乘云兮回回,亹亹兮自强。
      将息兮兰皋,失志兮悠悠。
      蒶蕴兮霉黧,思君兮无聊。
      身去兮意存,怆恨兮怀愁。 思忠
      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
      悲皇丘兮积葛,众体错兮交纷。
      贞枝抑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
      感余志兮惨栗,心怆怆兮自怜。
      驾玄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葱岭。
      连五宿兮建旄,扬氛气兮为旌。
      历广漠兮驰骛,览中国兮冥冥。
      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期兮南荣。
      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
      抽库娄兮酌醴,援瓟瓜兮接粮。
      毕休息兮远逝,发玉軔兮西行。
      惟时俗兮疾正,弗可久兮此方。
      寤辟摽兮永思,心怫郁兮内伤。 陶壅
      览杳杳兮世惟,余惆怅兮何归。
      伤时俗兮溷乱,将奋翼兮高飞。
      驾八龙兮连蜷,建虹旌兮威夷。
      观中宇兮浩浩,纷翼翼兮上跻。
      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沶。
      屯余车兮索友,睹皇公兮问师。
      道莫贵兮归真,羡余术兮可夷。
      吾乃逝兮南娭,道幽路兮九疑。
      越炎火兮万里,过万首兮嶷嶷。
      济江海兮蝉蜕,绝北梁兮永辞。
      浮云郁兮昼昏,霾土忽兮塺々。
      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
      意晓阳兮燎寤,乃自诊兮在兹。
      思尧舜兮袭兴,幸咎繇兮获谋。
      悲九州兮靡君,抚轼叹兮作诗。 株昭
      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
      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
      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
      修洁处幽兮,贵宠沙劘。
      凤皇不翔兮,鹑鴳飞扬。
      乘虹骖蜺兮,载云变化。
      焦明开路兮,后属青蛇。
      步骤桂林兮,超骧卷阿。
      丘陵翔儛兮,谿谷悲歌。
      神章灵篇兮,赴曲相和。
      余私娱兹兮,孰哉复加。
      还顾世俗兮,坏败罔罗。
      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沲。
      乱曰:
      皇门开兮照下土,株秽除兮兰芷睹。
      四佞放兮後得禹,圣舜摄兮昭尧绪,
      孰能若兮原为辅。

    译文:

    匡机
      周转求君却得不到信任,委屈归来陷入困顿贫穷。
      我心中忧伤啊无限悲痛,想尽诉忠心竟无路可通。
      乘驾日月飞上朗朗天空,顾念追思周代丰都镐京。
      遍观天下九州山川形势,徜徉在香洁高雅的兰宫。
      香芷的屋子,白芷的住房,百花蓬勃开放,四处飘香。
      菌桂掩亭阁蕙草饰高楼,观道纵横交错密织如网。
      金银珠宝委积四处堆放,华美的宝玉摆满在庭堂。
      河水飘桂花潺湲溢芳香,水流扬微波浪花泛洋洋。
      老神龟在岸边跳跃爬行,美孔雀白仙鹤回转飞翔。
      登高楼抚栏杆远处眺望,怀故国念君王时刻不忘。
      心中愤懑郁结不能陈诉,永久的怀念呀内心悲伤。

    通路
      天上有天门,地上有地户,不知哪条路贤人能出入?
      世上无公正好坏相混杂,内怀好品德何人能看出?
      和衣而卧悲悯世风日下,谁能与我同心日夜对语?
      悲痛凤凰已经远远逝去,畜养鷃雀君王身边亲附。
      大鲸鲟只能够深水潜藏,小鱼虾却任意戏游洲渚。
      乘虬龙飞上高空,骑神象遨游苍穹。
      早晨出发离开西方葱岭,傍晚到达东方明光山中。
      来到北方渴饮昆仑飞泉,游至南方采摘灵芝花英。
      遍游天上二十八座星宿,围绕北极漫步徘徊空中。
      鲜红的彩虹做成红上衣,淡青的云朵做成青下裳。
      徐行漫步玉佩叮咚作响,握紧手中宝剑挺立眺望。
      神蛇腾飞后面紧紧跟随,駏驉奔驰步步不离身旁。
      暗暗地细观看天帝园圃,仔细地察看那北斗瑶光。
      打开那小木箱取出蓍草,悲叹我命苦卦象不吉祥。
      穿起蕙草发誓永辞浊世,将别时又想起我的君王。
      乘驾浮云自由自在逍遥,浮云飘忽把我引向何方。
      遥望楚国到处昏暗不明,耳闻雷声空中轰轰作响。
      深重的忧愁震撼我心灵,惆怅无所依茕茕自怜伤。

    危俊
      树林里不容鸣蝉停留,我为何要留在中国九州?
      喜吉日吩咐集聚车驾,采摘玉英我要自饰自修。
      用茝草把书信捆扎寄君王,我将离开君王去远方遨游。
      径登巍巍泰山顶,遍经九天访牵牛。
      暂且趁着闲暇娱乐逍遥,借着太阳余晖四处遨游。
      仰望太一明星止步休息,放松马的缰绳我要整休。
      早晨初升的太阳明亮亮,道路曲折漫长无尽头。
      回看彗星闪闪飞逝去,眼观幽云空中漫飘流。
      天神钜宝迁移石声隆隆,野鸡一齐鸣叫雌雄相求。
      茫茫一片何处尽展心志,心生恐惧满腔抑郁忧愁。
      我的马儿漫步飞柱山下,看谁能做我的伴侣配偶。
      终于没有一个合乎理想,我思绪绵绵啊愁苦悠悠。

    昭世
      世时黑昏混乱忠奸不分,我要离开君王归返本真。
      乘驾飞龙高高飞升,回旋翱翔直达苍穹。
      身穿斑斓如花美上衣,腰系美丽裙裳芳香浓郁。
      乘旋风扶摇盘旋上九天,飘浮银河暂且自乐自娱。
      振奋精神态度从容不迫,与仙人情思相通结伴侣。
      流星纷纷坠落如同降雨,左顾右盼登上昆仑之墟。
      下视故国云气迷漫,我怎能在这里久居。
      决心远走高飞啊心中伤悲,放松我的马缰啊徘徊犹豫。
      听素女清音妙歌声婉转,闻伏妃吹竽妙曲音悠扬。
      神魂凄惨悲伤感慨哀痛,思绪绵绵盘曲郁结愁肠。
      抚摩玉佩缤纷作响,长长叹息自怜自伤。
      遣火神祝融先行开路,令炎神昭明开门候望。
      驾起六龙向上飞升,乘车高驰直上太空。
      游遍九州寻求知音知己,谁能与我一同奋斗终生?
      忽然回头眺望西方园圃,只见山势高峻崎岖峥嵘。
      思恋故国不禁涕泪横流,悲伤君王始终糊涂昏庸。

    尊嘉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百花争艳芳草萋萋。
      我悲叹兰草凋零独憔悴,枝叶乱生不逢时被丢弃。
      香草江离遗弃在山野里,似笔辛夷自隐藏受排挤。
      想起那往古的俊杰贤良,多半是命运多舛遭祸殃。
      子胥被害尸浮江河,屈原放逐自沉湘江。
      转念自己今日遭遇,心怀悲痛无限感伤。
      眼望淮水滚滚东流,真想随水流逝远方。
      乘坐大船顺流而下,东流入海水石击撞。
      使蛟龙在前面引路导航,命文鱼助我逆流而上。
      拔蒲草做坐席陈放船中,采荷叶做船篷盖在船上。
      水花飞溅溅上我的船旗,草芥漂浮浮上我的船帮。
      张起云旗船儿风驰电掣,波涛汹涌船儿起伏摇荡。
      水神河伯打开大门,欢欣迎我前来拜访。
      思念楚国郢都终生难忘,心怀怨恨举步维艰惆怅。
      自己哀叹像那水上浮萍,四处漂泊无根难回故乡。

    蓄英
      秋风啊秋风瑟瑟声萧萧,使花草摇动让树枝动摇。
      微霜降落大地白茫茫,鸣蝉蜷曲声默难鸣叫。
      燕子辞别北方回归南方,径向神山灵丘振翅飞翔。
      望远山涧溪水云雾迷漫,山中熊罴吼叫惊动四方。
      圣君唐虞已经不复存在,我为什么还要久留故乡?
      面临深渊只见一片汪洋,回顾山中森林寥廓浩茫。
      整饰好自己的衣服行装,乘虹霓腾空飞向南方。
      驾起五彩祥云盘旋而上,勤勉不倦日夜自励自强。
      在长满兰草的岸边暂且休息,理想难实现心中不平恨悠悠。
      愁思蓄积不散面目黑瘦,思念君王郁闷不乐心伤忧。
      身离国君去,情意却长留,悲伤怨恨多,心怀万古愁。

    思忠
      登上九天舒放精神,在黎明时分传来神女歌声。
      悲叹那大山中葛草成堆,盘根错节乱乱纷纷。
      挺拔的枝干被压抑多枯槁,弯枝曲杈反被珍重敬尊。
      我心惨痛如刀割,凄凄惨惨自哀自怜自伤情。
      驾起龙车向北奔驰,直向自己的来路西北葱岭。
      连起五星宿作旗旄,扬起那满天云雾作旗旌。
      在那辽阔无际的旷野奔驰,遍观中国一片昏暗不明。
      神龟与水神前来送行,与我约定在繁花盛开的南国相逢。
      登上华盖星来到天顶,暂且逍遥在北斗群星之中。
      举起库娄群星斟满酒浆,端着天官四星承接食粮。
      休息之罢我将远去,驱车出发直奔西方。
      想到当今世俗嫉恨正直,绝不可以长久留在此方。
      忧愁难眠啊捶胸长叹思不断,心中不快啊愁苦郁闷自哀伤。

    陶雍
      看楚国混浊世人多愚昧,我心惆怅无聊何处归?
      哀伤世俗一片混乱,我将要展翅高飞。
      乘驾八龙蜷曲向前,树起霓虹旗招展逶迤。
      看天下浩浩渺渺,八龙矫健冲天飞起。
      渡过了弱水焕发光彩,暂停留漫步在水中高地。
      把我的车驾集合起来去寻求朋友,见天公忙请教问师学习。
      论大道莫贵于返璞归真,称赞我有道术实在可喜。
      我将要去南方周游嬉戏,经过那崎岖山路上九疑。
      越过热如烈火的万里酷热地,渡过海中高耸的万座险岛屿。
      渡过江海脱离浊秽获新生,跨越北面的高陵大山长诀而去。
      乌云沉沉白昼暗如夜,风卷尘土迷迷蒙蒙遮天日。
      在阳城的高屋大厦暂且歇息,容颜衰老心神恍惚啊落拓失意。
      我心里明白通达事理不糊涂,在这里我暂且停车自休息。
      想那唐尧与虞舜相继昌盛,只为重用皋陶获得兴邦计。
      伤今天下没有贤君圣主呀,抚轼长叹作抒情意。

    株昭
      悲伤啊我仰天长叹,内心里如剑削刀剜。
      款冬在严寒中开花,百花香草枝叶凋残。
      瓦器碎石进献为宝,隋珠和璧抛弃一边。
      铅刀钝劣高位任用,丢弃不用太阿宝剑。
      千里良马疲惫垂耳,半山坡上蹉跎不前。
      跛脚瘸驴拉车驾辕,无用之人日益增添。
      清廉之士退避归隐,权贵宠臣君前弄权。
      凤凰不能自由翱翔,鹌鹑鷃雀任意飞窜。
      乘驾虹霓升空远游,车载彩云变化万端。
      命令鹪鹏前面开路,再叫青蛇紧跟后边。
      或慢或快走在桂林道上,骏马昂首越奇峰高山。
      山丘起伏欢乐起舞,溪谷流水歌声潺潺。
      奋笔写出神灵篇章,琴瑟齐奏宫商相和。
      我在这里私自娱悦,哪里还有这样欢乐?
      环顾人间世俗百态,败坏纲纪误君误国。
      收拾行装将去远方,思念故国泪流滂沱。
      尾声:
      君门大开,光明普照下方,扫除邪恶浊秽,观百花绽放。
      放逐四佞,大禹得掌朝政,虞舜摄国承继唐尧,事业兴旺,谁能像尧舜,我愿为辅相。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王褒,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其生卒年失载,只知他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洞箫赋》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 两汉阅读:2504次
  • 别诗四首

  • 正文: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其二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归。
    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476次
  • 讽谏诗

  • 正文:
      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勋绩惟光。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王赧听谮,实绝我邦。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由王室。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队。我祖斯微,迁于彭城,在予小子,勤诶厥生,厄此嫚秦,耒耜以耕。悠悠嫚秦,上天不宁,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于赫有汉,四方是征,靡适不怀,万国逌平。乃命厥弟,建侯于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辅。兢兢元王,恭俭净一,惠此黎民,纳彼辅弼。飨国渐世,垂烈于后,乃及夷王,克奉厥绪。咨命不永,唯王统祀,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邦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繇繇,是放是驱。务彼鸟兽,忽此稼苗,烝民以匮,我王以愉。所弘非德,所亲非悛,唯囿是恢,唯谀是信。睮々谄夫,咢咢黄发,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从逸,嫚彼显祖,轻兹削黜。   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穆穆天子,临尔下土,明明群司,执宪靡顾。正遐由近,殆其怙兹,嗟嗟我王,曷不此思!   非思非鉴,嗣其罔则,弥弥其失,岌岌其国。致冰匪霜,致队靡嫚,瞻惟我王,昔靡不练。兴国救颠,孰违悔过,追思黄发,秦缪以霸。岁月其徂,年其逮耇,于昔君子,庶显于后。我王如何,曾不斯觉!黄发不近,胡不时监!

    译文:

      庄严伟大的我们的祖先,从豕韦氏开始建国,穿戴着饰有斧形图案的黼衣和饰有“亚”字图案的朱绂,驾驭着四匹雄马拉的战车,上插龙旃。被赐给彤弓,专司征伐;安抚边远地的人民,总管众多邦国,来辅佐大商朝。后来又有大彭,也是功勋卓著。到了周朝的时候,我们楚国几代位列诸侯,参与会盟。后来周赧王听信谗言,削夺了我们楚国的爵位。我们楚国既与周朝断绝关系,周朝的政令更不再在楚国施行。赏功罚罪的事也不再由周王朝决定。朝廷大臣和诸侯王,都不再辅佐、护卫周朝;京城周围五服的地区,都分崩离析,宗周便这样瓦解了。我们的祖先也衰微了,迁徙到彭城居住。到了我们这一辈,那生活真是勤苦之极啊。遭遇了强秦欺侮的灾祸,先王祇好亲自到田野中耕种土地。轻慢傲横的秦国,上天不保佑他们。上天垂青、赐福给南方,把秦朝的京城授给汉朝。

      汉朝建立真伟大,四面八方去征伐;所到地方都投降,千邦万国都安畅。任命他的小弟弟,建侯封国在楚地;让我们这些小臣子,辅佐楚王要仔细。兢兢业业是元王,恭敬勤俭持续长;赐福万民乐安康,任用辅弼纳贤良。在位将近三十载,基业遗留给后代;后来继位是夷王,能承继遗风。可叹夷王命不长,登基继位是戊王;左右身边诸臣子,正人君子皆栋梁。

      为什么我们的大王,却不考虑保守祖宗基业;为什么不想着如履薄冰的艰难,从而继承发扬祖业!国家大事废弛不问,整日游荡娱乐无垠;猎犬骏马漂亮雄壮,东奔西跑前驱后放。一心一意喜兽爱鸟,轻忽农事忘记稼苗。百姓因此而匮乏,大王以此为乐。所弘扬的不是德行,所亲近的不是俊才。衹是扩建苑囿,衹是亲近小人。阿谀奉迎的谄媚之人,刚正不阿的正人君子;为什么大王对此不予明察分辨!藐视轻慢你的臣子,又一味纵欲放逸。侮辱了你那圣明的祖先,把被削国废黜看得那么轻。

      可叹我们大王是汉朝近亲,却不能日夜勤劳以扬祖先美名!肃穆庄严的天子,统治着天下国土;公正贤明的官员,执法严明没有顾虑。端正远方的人要从自己身边开始做起,衹凭恃自己是汉室宗亲肆意横行是十分危险的。哎呀我们的大王,为什么不考虑这些!

      不思考不鉴戒,就会使后代没法则可循;失误如此重大,使国家岌岌可危。坚冰形成于微霜,国家崩溃起于懈怠轻慢;看看想想我们的先王,没有不考虑周到的。挽救振兴危亡的国家,最好的方法是王者善于悔过,谁又能违背这一规律;想想以往秦穆公向黄发老人求教,最后终于称霸。岁月流逝,年岁将老;哎!过去那些君子,善于悔过白新,有幸能扬名于后世。大王您怎么样呢,竟然看不到这些!不亲近黄发智者,你为什么不借鉴以往的事例!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韦孟,

      韦孟(前228?—前156),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城),有诗咏其事。

  • 两汉阅读:2438次
  • 猛虎行·饥不从猛虎

  • 正文: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426次
  • 艳歌

  • 正文:
    今日乐上乐,相从步云衢。
    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鲤鱼。
    青龙前铺席,白虎持榼壶。
    南斗工鼓瑟,北斗吹笙竽。
    妲娥垂明珰,织女奉瑛琚。
    苍霞扬东讴,清风流西歈。
    垂露成帏幄,奔星扶轮舆。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416次
  • 雉子班

  • 正文:
    雉子,班如此。
    之于雉梁。
    无以吾翁孺,雉子。
    知得雉子高蜚止,黄鹄蜚,之以千里,王可思。
    雄来蜚从雌,视子趋一雉。
    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
    尧羊蜚从王孙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幼雉的毛羽色彩斑斓,它飞到了可以觅食的稻粱之处。老雉叮嘱它要小心被人类捉了,不要不懂得知足,因贪食而忘了危险。老雉知道幼雉被捉就飞来了,但它们没有黄鹄那样强壮有力,它们真羡慕黄鹄能够高飞,如果在这个时候能有力高飞,那就可以救救幼雉了啊!可惜它们没有那样的才能。见幼雉被捉,母雉和公雉都赶来救自己的孩子,但猎人已经将幼雉捉住,驾上车,猎人的马已经迅速跑起来了,幼雉将被活捉到猎人的住处。老雉仍依依不舍地跟着猎人的车飞行,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
    ①雉(zhì)子:指幼雉。
    ②班:同“斑”,指幼雉毛羽色彩斑斓。
    ③之:一作“至”,到的意思。
    ④梁:一作“粱”,指有稻粱之处。
    ⑤翁孺:指人类。
    ⑥得:这里指被抓住。
    ⑦王:与“旺”相通,强壮有力的意思。
    ⑧滕:一作“腾”,跑的意思。
    ⑨王:一作“生”,活捉的意思。
    ⑩尧羊:翱翔。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401次
  • 七谏

  • 正文:
    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
      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
      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
      塊兮鞠,当道宿,
      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
      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後已。 沉江
      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
      尧舜圣而慈仁兮,後世称而弗忘。
      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
      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
      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
      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
      苦众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忠臣贞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
      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
      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
      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
      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
      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
      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
      废制度而不用兮,务行私而去公。
      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央。
      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矇。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愿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
      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
      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
      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
      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
      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
      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
      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
      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
      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 怨世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柰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而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怨思
      贤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
      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
      子推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
      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
      枭鸮并进而俱鸣兮,凤皇飞而高翔。
      原壹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 自悲
      居愁懃其谁告兮,独永思而忧悲。
      内自省而不惭兮,操愈坚而不衰。
      隐三年而无决兮,岁忽忽其若颓。
      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
      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
      身被疾而不闲兮,心沸热其若汤。
      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
      哀独苦死之无乐兮,惜予年之未央。
      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
      鸟兽惊而失群兮,犹高飞而哀鸣。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
      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无报?
      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
      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
      悲虚言之无实兮,苦众口之铄金。
      过故乡而一顾兮,泣歔欷而霑衿。
      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
      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闻南籓乐而欲往兮,至会稽而且止。
      见韩众而宿之兮,问天道之所在?
      借浮云以送予兮,载雌霓而为旌。
      驾青龙以驰骛兮,班衍衍之冥冥。
      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群而远举。
      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
      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居不乐以时思兮,食草木之秋实。
      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
      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
      鹍鹤孤而夜号兮,哀居者之诚贞。 哀命
      哀时命之不合兮,伤楚国之多忧。
      内怀情之洁白兮,遭乱世而离尤。
      恶耿介之直行兮,世溷浊而不知。
      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
      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
      伤离散之交乱兮,遂侧身而既远。
      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
      从水蛟而为徙兮,与神龙乎休息。
      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
      含素水而蒙深兮,日眇眇而既远。
      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惟椒兰之不反兮,魂迷惑而不知路。
      愿无过之设行兮,虽灭没之自乐。
      痛楚国之流亡兮,哀灵修之过到。
      固时俗之溷浊兮,志瞀迷而不知路。
      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
      念女嬃之婵媛兮,涕泣流乎于悒。
      我决死而不生兮,虽重追吾何及。
      戏疾濑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产。
      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谬谏
      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
      悲太山之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愿承闲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
      卒抚情以寂寞兮,然怊怅而自悲。
      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
      驽骏杂而不分兮,服罢牛而骖骥。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心悇憛而烦冤兮,蹇超摇而无冀。
      固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错。
      郤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
      不量凿而正枘兮,恐矩矱之不同。
      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弧弓弛而不张兮,孰云知其所至?
      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
      俗推佞而进富兮,节行张而不著。
      贤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党誉。
      邪说饰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
      直士隐而避匿兮,谗谀登乎明堂。
      弃彭咸之娱乐兮,灭巧倕之绳墨。
      菎蕗杂于黀蒸兮,机蓬矢以射革。
      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以直鍼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
      伯牙之绝弦兮,无锺子期而听之。
      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同音者相和兮,同类者相似。
      飞鸟号其群兮,鹿鸣求其友。
      故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
      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音声之相和兮,言物类之相感也。
      夫方圜之异形兮,势不可以相错。
      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讬。
      众鸟皆有行列兮,凤独翔翔而无所薄。
      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岩穴而自讬。
      欲阖口而无言兮,尝被君之厚德。
      独便悁而怀毒兮,愁郁郁之焉极?
      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辞。
      不及君而骋说兮,世孰可为明之?
      身寝疾而日愁兮,情沉抑而不扬。
      众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乱曰:
      鸾皇孔凤日以远兮,畜凫驾鹅。
      鸡鹜满堂坛兮,鼉黽游乎华池。
      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
      铅刀进御兮,遥弃太阿。
      拔搴玄芝兮,列树芋荷。
      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
      甂瓯登于明堂兮,周鼎潜潜乎深渊。
      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译文:

    初放
      我屈原生长在楚国国都,如今却遭流放原野居住。
      性迟钝言语少拙嘴笨腮,又没有强势力在旁辅助。
      我才智疏浅能力又薄弱,孤陋寡闻又见识无多。
      只为利国利君多次进言,谁料想惹怒小人招来灾祸。
      君王不察我进言是为国,终将我放逐到僻壤荒野。
      心里暗思自己有无过失,实无一丝差错可改过。
      群小拉帮结伙成朋党,君王渐被欺蒙受迷惑。
      谗佞小人花言巧语在君前,忠良缄口不言声默默。
      尧舜圣君已逝不及见,忠正良臣为谁尽忠尽节?
      高山巍巍峨峨耸立,江水浩荡永流不止。
      叹自己年老死日将至,在荒野与禽兽相伴为侣。
      孤独潦倒居无定所,举世皆混浊是非已颠倒,心中的冤情向谁诉?
      大雁天鹅全遭斥退,却把恶鸟鸱鸮当宠物。
      橘柚佳树被砍伐,却一排排栽植苦桃恶木。
      可叹那婆娑修美的翠竹,却只能孤零零江边独处。
      上面有繁茂的枝叶防露,下面有清凉的微风驱酷暑。
      谁知道我与君王道不合,就像那实心的柏木、空心的竹。
      从前的贤君无法追及,未来的英主难目睹。
      悠悠的苍天啊高高在上,你为何不解除我的冤屈。
      我怨恨君王你终不觉悟,我只有弃身荒野明心曲。

    沉江
      想那历史上的得失兴亡,看那群小误君祸国事桩桩。
      尧与舜圣明仁义慈爱百姓,后世人常称颂永远不忘。
      齐桓公用小人死后国乱,管仲耿介忠直美名传扬。
      晋献公听谗言被骊姬迷惑,可怜那孝子申生惨遭祸殃。
      徐偃王行仁义不备武装,楚文王心恐惧将其灭亡。
      殷纣王暴虐无道身死国灭,周得天下幸赖于吕望贤良。
      武王效法古人施恩布惠,封比干墓将其德昭示四方。
      天下贤俊慕周德都来亲附,人才日增天下一心国力强。
      法令严明治国之道好,兰芷纵在幽僻处也散馨香。
      我苦恼群小们对我嫉妒,想箕子为避难装傻佯狂。
      也想不贪忠名离乡远去,怎奈心恋故国痛苦难当。
      将蕙芷联起来做成佩带,经过鲍鱼店就失去芬芳。
      正直之臣端正他的品行,反遭谗人诽谤遭流放。
      世俗之人改清洁为贪邪,伯夷宁愿守节饿死首阳。
      独行廉洁啊虽不容于世,日后叔齐终得美名扬。
      层层乌云遮得天昏地暗,使得日月失去灿烂光芒。
      忠臣坚贞欲进谏,佞人在旁谗言诽谤。
      就像百草至秋本该结实,夜里却突然降下寒霜。
      急疾的西风摧残着生物,秋风已起百草不得生长。
      群小结党营私而妒害贤才,贤良反孤立无援受损伤。
      我心怀良策却不被重用,只好独居岩穴栖身隐藏。
      子胥伐楚功成却遭谗毁,可怜他被赐死尸首不葬。
      世人见其状纷纷从俗媚上,正如草木随风披靡成排成行。
      诚信正直之臣身败名毁,虚伪谄佞之徒身显名扬。
      国家倾危君王才知追悔时已晚,此时我竭尽忠心也难有回天之功。
      他们废先王之法而不用,一味贪求私利背离公正。
      我愿怀清白终不变节,可惜我年寿未尽还年轻。
      我要乘舟随江远去,只望君王醒悟不再受欺蒙。
      哀痛忠直之言君王听不进,子胥被杀沉江令人伤情。
      我愿竭尽所闻陈述政事,可君王他充耳不闻不采用。
      君心常惑难与陈述政道,他糊里糊涂不辨横竖奸忠。
      好听邪佞之臣的虚言浮说,致使国运断绝难以久兴。
      放弃先圣法度而不施用,背离正直方向导致危倾。
      遭到忧患才知醒悟,就像纵火秋草其势已成。
      君王失道已经自身难保,还谈什么国家福祸吉凶。
      众奸佞相互勾结营私利,忠士直臣何敢奢望国事昌隆!
      君被邪恶熏染而不自知,秋毫虽细但天天在成长。
      车载轻物过多也会断轴,众口诽谤使我罪孽加重。
      我厌浊世愿投湘沅之流水,又怕尸身随波东流难回程。
      怀沙负石自沉江而死啊,不忍心见君王被群小欺蒙。

    怨世
      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
      清洁之士都被抛弃不用,贪浊之人得宠日益盛多。
      凶禽恶鸟既已成群并进,黑鹤只能被迫敛翅退缩。
      蓬艾受喜爱栽植床头,恶草马兰也随之繁茂婆娑。
      他们抛弃白芷杜衡众香草,我叹世人不知芬芳为何。
      大道曾经何等平直宽阔,如今杂草丛生危险坎坷。
      古帝高阳无故受毁谤,尧舜至圣也遭人诬蔑。
      让谁来评判他的真伪?
      虽有八位贤人也难定夺。
      老天永远高高在上,大地深厚日久天长。
      我身着白衣啊逍遥自在,偏与污浊黑色殊道异行。
      西施姣美却遭排挤迫害,嫫母奇丑反得亲近宠爱。
      桂蠹食甘不知满足安守,蓼虫食苦不知徙于甜菜。
      我处在这浑浊的乱世啊,怎能实现理想发挥雄才。
      我胸怀大志想远走求贤,群小不知反受疑猜。
      骏马驾破车不肯前行,遇伯乐才以好车替代。
      吕望曾经穷困无以聊生,幸遇文王才得施展雄才。
      宁戚夜里喂牛叩角高歌,齐桓公听到后贵宾相待。
      有一少女路边正采桑,孔子见她贞正便以礼相待。
      独我生不逢时不被世容,因此内心烦乱无限凄悲。
      想那比干一生忠心耿耿,哀痛子胥至死不忘国危。
      楚国的卞和真令人悲叹,献宝玉以为石说他欺骗。
      遇厉王武王不知明察,两只脚被砍掉饱受摧残。
      志狭智少之辈高居显位,又把忠正之士当做何看?
      众群小更改先圣法度,相与耳语谋私谗毁忠贤。
      君王亲信佞人斥逐忠义,美女闾娵公然被诬为丑极。
      君王宠爱谄谀远贤士,谁又去将黑白辨析。
      我始终都不能效力君王啊,前途渺茫不知归宿在何方。
      我精诚专一愿竭心尽力,世道黑暗反被群小排挤毁伤。
      我已是年过半百无多日,却仍是道路坎坷无进取。
      也想远走高飞奔往他乡,又怕遭受罪罚毁损声誉。
      独受冤屈压抑无尽无穷,身心备受摧残减损寿命。
      老天既然这样反复无定,我只能无依无靠终此一生。
      我宁愿投身于滚滚江水,自绝于这江流远漂不回。
      我宁愿成为江底的沙泥,怎能够久见这浊世污秽!

    怨思
      贤良士常贫穷身处困境,廉正者身清白不被世容。
      子胥规劝吴王未得好死,比干忠而剖心不得善终。
      子推自割腿肉救治国君,恩德逐渐被忘怨恨加深。
      行为清白却被诬为暗昧,荆棘杂聚如今已经成林。
      香草江离抛于穷街陋巷,恶草蒺藜长在宫殿华堂。
      贤臣受到排挤难见君主,佞人反受重用结党君旁。
      猫头鹰成群飞一齐鸣叫,凤凰只能躲避高高飞翔。
      我欲见君一谏而后远走,怎奈道路阻绝终不能往。

    自悲
      孤居山泽愁苦向谁诉说,唯有长忧悲叹独自难过。
      自念修行清白无愧于心,操守坚韧不衰愈加执着。
      放逐三年仍不见召回,岁月转瞬即逝如水下坡。
      可怜我今生终难遂愿,希望再见君王重返家国。
      我自哀不能见爱于君主,只好凭天由命将神依托。
      我身染疾病总不见好,心中恰似汤沸无限焦灼。
      冰和炭不能够共存并放,我本来就知道命不会长。
      孤苦无乐而死令人哀痛,可怜我年寿未尽血气方刚。
      悲叹不能返回我的旧居,怨恨我将永离我的故乡。
      鸟兽如果受惊离群失散,还会哀号悲鸣高高盘桓。
      狐狸死时头要朝向故丘,人老将死谁不思念家园?
      故旧忠臣日被淡忘疏远,谗谀新人日见亲近君前。
      谁能默默无闻去行正道,谁能无偿施舍不求报还?
      苦于众人都随波逐流,我只好乘风高飞远游。
      登临恒山觉得它太渺小,暂且在此娱乐忘却烦忧。
      谗言无凭无证令人可悲,金子也会熔于众人之口。
      经过故乡我回头下望啊,不知不觉已是热泪横流。
      我的行为清白啊纯洁如玉,内心也像美玉一般晶莹。
      谗邪俗气虽想侵袭入内,玉色不变愈加外润内明。
      为何天上乌云奔腾翻卷,蒙蒙寒霜早降草木难生。
      轻风徐徐让我徘徊游荡,疾风急扫令我胆战心惊。
      闻说南国安乐我欲前往,中途休息来到会稽山上。
      看见仙人韩众在此停宿,便向他请教天道在何方。
      凭借着浮云送我去远游,彩虹作旗帜在车上飘扬。
      驾起青龙车急驰飞奔,盘旋飞行直上冥冥天上。
      风驰电掣奔向哪里,前途遥远令人迷茫。
      悲叹世人使人难以信任,宁愿离开他们远走他乡。
      登上山岗向远处眺望,喜见冬天也有桂花开放。
      观天火烈烈火势盛旺,听大海涛声隆隆轰响。
      我抓着天绳向上攀登,吸饮露气以求长生。
      郁郁不乐我忧时伤世,只吃草木秋天结的果实。
      我喝菌若上清晨的露水,用桂木来构造我的住房。
      我在园圃中种上橘和柚,辛夷、花椒、女贞子也栽种成行。
      鹍鸡白鹤夜里孤苦悲鸣,哀痛隐居的人正直贤良。

    哀命
      生不逢时令我暗自哀怜,更加悲叹楚国多忧多难。
      我的心志清正纯洁无瑕,时逢乱世惨遭罪尤祸愆。
      群小憎恶光明正大品行,世道混浊竟至美丑不分。
      为何明君贤臣分离不合,我逆沅湘而上洒泪别君。
      我将沉身汨罗湘水之渊,深知社会丑恶誓不回还。
      悲伤君臣分手相互恨怨,心中无比恐惧远离君前。
      我深藏在黑暗居室里面,我隐居在岩石洞穴之间。
      我只同水中蛟龙相来往,我只与洞里神龙相依伴。
      高高山峰多么巍峨壮观,我却灵魂困顿望而难攀。
      我饮用无尽的清洁泉水,被迫离开朝廷渐行渐远。
      我精疲力尽魂不附体,神思恍惚更是无所依附。
      子椒子兰不肯让我回去,我的魂魄迷惑不知归路。
      我愿终无过错坚持己行,虽身败名裂也乐以为荣。
      悲叹楚国大业日益危败,这是君王不用贤人的结果。
      本来世道就是这样混浊,不知出路令我心烦困惑。
      想到众臣皆以私心相教,我宁愿渡过长江而远涉。
      想到女媭对我关怀依依,不禁涕泪横流悲伤叹息。
      我决心一死不再苟活,再三追劝又有何益。
      我游戏在急流清水之间,仰望高山那么崎岖陡险。
      哀叹高丘也有危岸险境,我遂投身江中不愿回还。

    谬谏
      君王糊里糊涂令人怨叹,他的意志为何常变不坚。
      悲痛大山为何要变为池塘,为何江河能够枯竭水干。
      我愿趁君闲暇进献忠言,又恐触犯忌讳遭人毁怨。
      终于压抑情感缄默不语,然而内心懊恨悲伤无限。
      美玉石块同匣并放,鱼眼宝珠一起贯穿。
      劣马骏马混杂不分,老牛驾辕骏马却驾两边。
      岁月不停流逝一去不返,年纪衰老一天不如一天。
      我满腔忧愁啊烦闷难遣,前途无望心中总觉不安。
      本来时俗之人就善于取巧,废弃法度又把政令改变。
      闲置那千里马不去乘驾,偏偏赶着劣马一路蹒跚。
      当今世上难道没有良驹,实是没有王良把它驾驭。
      骏马见执鞭者不是好御手,因此骏马飞蹄绝尘远去。
      不度量凿孔就削木柄,恐怕尺寸大小不会相同。
      不分辨世风便推崇美德,恐怕清高品行难以合众。
      强弓松弛没有拉张,谁能说清它射到何方。
      国家未出现倾危之难,怎知贤士是为国捐躯而亡。
      世俗推佞为贤进用富人,美好品行难以推广发扬。
      贤士遭受排挤孤立无助,群小营私结党相互吹捧。
      邪说被美饰仍非正道,违背法度自是不公平。
      忠直贤良只好隐居避世,谗谀之徒登堂发号施令。
      抛弃彭咸以伏节死直为乐的高贵品德,废除了巧倕用以规矩曲直的绳墨。
      香竹与麻秸混杂作燃烛,用蓬蒿做利箭去把盾牌射。
      没有皮鞭驾驭跛脚之驴,哪条道路能够走得到底。
      用直针做鱼钩,又怎能钓到什么鱼?
      俞伯牙破琴绝弦不再抚琴,是因为失去了知音钟子期。
      卞和怀抱玉璞痛哭泣血,哪里有良匠把它琢治成美玉。
      音调相同才能声调和谐,族类相同自然心齐力协。
      飞鸟鸣啼是为求呼同伴,麋鹿呦鸣意在呼唤友朋。
      叩击宫调则宫声相应,弹奏角调则角音和鸣。
      猛虎咆啸则谷风即起,神龙腾飞则彩云簇拥。
      音声一致和谐流转,事物同类相互感应。
      方与圆形状不同各相异,势难把它们错杂相配在一起。
      列子隐居避世身处困窘,皆因世道混浊无所托依。
      众鸟群飞成列成行,凤凰独飞无凭无依。
      遇浊世不得志难展宏图,愿隐居岩穴中聊以逃避。
      我本想对国事闭口不谈,但曾经受君恩厚重如山。
      我独自忧愁心怀怨愤,愁怨无穷无尽恨绵绵。
      积愁聚怨已经多年,只望见君一面陈诉忠言。
      未赶上贤君无法倾尽衷肠,时世昏暗谁能将真伪明辨。
      身卧病整日里忧愁烦闷,感情压抑难以表达忠心。
      无人可以同我共论政道,可怜我的忠心难通于君。
      尾声:
      鸾凤孔雀日益飞向远方,野鸭野鹅却在家中喂养。
      呆鸡笨鸭充满殿堂庭院,青蛙悠然游于芳华池塘。
      骏马要袅奔走逃亡,骆驼驾车踟蹰道上。
      把锈钝的铅刀进献君王,太阿利剑却被远抛一旁。
      把玄芝灵草拔除干净,荷花山芋却到处栽种。
      橘树柚树日渐枯萎凋零,那苦李却长得枝叶繁盛。
      瓦盆陶罐陈列在明堂,周鼎却抛在深渊之中。
      黑白颠倒自古就是如此,我又何必怨恨当今世风!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东方朔,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
  • 两汉阅读:2363次
  • 蒿里

  • 正文: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稍踟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稍稍逗留。

    注释
    ①蒿(hāo)里:魂魄聚居之地。
    ②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
    ③鬼伯:主管死亡的神。
    ④一何:何其,多么。
    ⑤踟蹰:逗留。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146次
  • 鸿鹄歌

  • 正文: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
    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
    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
    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注释
    (1)鸿鹄: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间的空心硬管”,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
    (3)矰:“曾”意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义是“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缴:“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矰缴”在诗指“猎取飞鸟的射具”。



    作者介绍:
    刘邦,汉高祖刘邦,沛县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 两汉阅读:2109次
  • 怨词

  • 正文: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
    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
    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
    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
    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
    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
    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注释
    ⑴苞桑:丛生的桑树。
    ⑵形容:形体和容貌。
    ⑶曲房:皇宫内室。
    ⑷颉颃(音xiéháng协杭):鸟儿上飞为颉,下飞为颃。指鸟儿上下翻飞。
    ⑸委:堆。
    ⑹来往:此处指皇内夜夜将佳丽送去给帝王宠幸。
    ⑺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⑻泱泱:水深广貌。



    作者介绍:
    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 两汉阅读:2105次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正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语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栏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对士人骄傲。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在这个时候,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又有很多门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国的主意。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侯赢不肯受,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终竟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宾客)坐好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走上车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缰绳,(态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相和贵族以及其他宾客坐满堂上,等待公子开宴;市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缰绳驾车,公子的随从都暗地骂侯生。侯生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酒喝得正痛快的时候,公子站起来,到侯生面前为他举杯祝寿。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您也算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亲自委屈自己的车马,亲自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让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市场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认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够谦虚地对待士人。”

      于是结束宴会。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有才德的人,世上没有哪个人了解他,因此隐居在屠户中间。”公子就前往朱亥家,屡次向他问候。朱亥故意不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援救赵国。秦昭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进攻赵国(都城),早晚将要攻下来;如果诸侯有敢援救赵国的,我在攻克赵国后,一定调遣军队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两面讨好,以观望局势的变化。

      平原君的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愿高攀您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义气高尚,是能够关心和解救别人困难的。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公子为此事发愁,屡次请求魏王发兵,同时让自己的门客和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

      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决计不独自活着而使赵国灭亡,于是邀请门客,准备了一百多量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死在一起。走过夷门时,会见侯生,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原因全告诉侯生。告别出发,侯生说:“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公子走了几里路,心理不愉快,说:“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即将去死,可是侯生连一言半语送我的话都没有,我(对他)难道有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吗?”便又调转车子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公子会回来的。”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称传遍天下。现在有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赶去同秦军拼命,这就像拿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公子还用门客干什么!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拼命)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对此感到遗憾,一定会再回来的。”公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有三年了,从魏王以下,都想办法替她报杀父之仇,但没有人能够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力,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公子依从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出发时,侯生说:“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的对国家有利。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求,事情就一定危险了,晋鄙听从,那很好;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起来。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泣呢?”公子说:“晋鄙是位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去(接他的兵权),恐怕他不会听从,必定要杀死他,因此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市场上一个操刀宰杀牲畜的人,可是公子多次亲自来慰问我,我之所以不回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的礼节没有用处。现在公子有急难,这就是我替您贡献生命的时候了。”于是他就跟公子一同前去。公子又去向侯生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您去,年老了,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公子走路的日程,在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杀,以此来送公子!”

      公子于是就出发了,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了兵符,对此感到怀疑,举起手来注视着公子,说:“现在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的重任。如今你单车匹马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命令)。朱亥拿出袖子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锤,用锤子打死了晋鄙。

      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整顿队伍,给军中下了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这样,)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打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救下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给公子引路。赵王拜了两拜,说道:“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分别,到达晋鄙军中那天,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魏王恼恨公子偷了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情况。已经击退了秦军保存了赵国之后,公子派部将率领军队回归魏国,他独自和门客留在赵国。

    注释
    1. 魏:战国时国名,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魏晖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2. 公子:诸侯的儿子,后来官僚的二子也称公子。
    3. 魏昭王:名遬(古“速”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5~前277年。
    4. 安釐王:名圉(yǔ),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6~前243年。釐:也写作“僖”。
    5. 异母弟:同父不同母的弟弟。者……也:最常见的判断句式,可译为“……是……”。
    6. 薨(hōng):周代,诸侯死了叫薨;后代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7. 即位:指帝王登位。
    8. 封: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 仁:仁爱。
    10. 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下:谦让。
    11. 无:不论。
    12. 贤:有才德。
    13. 不肖:无才德,于贤相对而言。
    14. 而:顺承连词,可不译。
    15. 礼交:按一定礼节与人交往。
    16. 之:他们,代“士”。
    17. 以:凭仗。
    18. 其:他的,代信陵君。
    19. 骄:骄傲地对待,形容词用作动词。
    20. 以此:因此。此:代上句内容,甚言区域之广。
    21. 争:争先恐后。
    22. 归:投奔,归附。
    23. 致:招来。
    24. 食客:亦称门客,指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并为主人效劳的人。
    25. 加兵:施加兵力,及发动战争。
    26. 谋:图谋,做侵犯的打算。
    27. 隐士:封建时代称隐居民间不肯做官的人。
    28. 大梁:魏国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29. 夷门:大梁城的东门。
    30. 监者:守门人。
    31. 之:他,代侯赢。
    32. 厚遗:丰厚地赠送,即赠送丰厚的礼物。遗:赠送。
    33. 臣:我,秦汉前表示谦卑的自称。
    34. 洁行:使品德纯洁。洁:使……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5. 终:终究。
    36. 以:因为。
    37. 监门:指看守城门。
    38. 故:缘故。
    39. 置酒:备办酒席。
    40. 从车骑(jì):带着随从车马。从:使……跟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41. 虚左:空出尊位。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
    42. 生:先生的省称。
    43. 摄敝衣冠:撩起破旧的衣服。摄:拉、拽、撩起。敝:破旧。衣冠:衣服。偏义复词,冠没有意义。
    44. 直上:径直上(车)。
    45. 载公子上坐:把自己安置在公子左边的尊位上。载:安置,搁。上坐:尊位,上位。坐,同“座”。?
    46. 以:凭借,“以”后省宾语“之”。之,代侯生上述行动。
    47. 观:观察。
    48. 执辔:握着驭马的缰绳(亲自驾车)。
    49. 客:这里指朋友。
    50. 市屠:肉市。
    51. 愿:希望。
    52. 枉车骑(jì):委屈“您的”车马随从。
    53. 过:访问,看望。
    54. 引车:带领车骑。
    55. 俾(bì)倪(bì):同“睥睨”,斜着眼睛看,表示旁若无人的傲慢神态。
    56. 故:副词,故意。
    57. 其:他的,代侯生。
    58. 语:说话。
    59. 微察:偷偷地观察。察:与上文“观”互文见义。
    60. 颜色:脸色。
    61. 宗室:与国君或皇帝同一祖宗的贵族。
    62. 举酒:开宴的意思。
    63. 窃:暗地,偷偷地。
    64. 终:副词,始终。
    65. 乃:副词,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示衔接,可译为“然后”“于是”。
    66. 谢:告辞。
    67. 引:导引。
    68. 上坐:尊位。坐:同“座”,名词。“上坐”前的“坐”为动词。“上坐”前省介词“于”(在)。
    69. 遍:周遍,一个一个地。
    70. 赞:见(xiàn),这里是介绍的意思。“赞”是使动用法。
    71. 酒酣:饮酒兴尽畅快。
    72. 为寿:也叫上寿,意思是向尊者献酒,并致辞祝颂。“侯生前”之前省介词“于”(向)。
    73. 因:于是。
    74. 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
    75. 为:难为,作难。
    76. 足:够。矣:啦,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77. 乃:(仅仅)是。
    78. 报关者:名词性“者”字短语,守城门的人,即负责开关城门的人。关:门栓。
    79. 不宜:不应该。
    80. 有所过:有逾越常礼之处。所过:名词性“所”字短语,作“有”的宾语。过:逾越。
    81. 故:特意。
    82. 过之:逾越常礼。之:代词,指向侯生“遍赞宾客”一事。
    83. 就:成就。
    84. 之:的,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
    85. 立: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市中”前省介词“于”(在)。
    86. 过客:访问朋友。过:访问。
    87. 以:介词,后省宾语(之)。
    88. 以……为……:文言中表示意谓意义的格式。以:是表“译文”意义的动词,与“为”字相配,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表示对人或事的看法或判断,相当于“认为……是……”。
    89. 而: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
    90. 长者:有德性的人。
    91. 也:表肯定语气。
    92. 于是:承接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
    93. 罢酒:结束宴会。
    94. 遂:就。
    95. 为:成为,做了。
    96. 所过:名词性“所”在短语,意即“访问的”。
    97. 屠者:以屠宰牲畜为业的人,可译为“屠夫”。
    98. 子:古代男子的尊称。
    99. 贤者:有才德的人。
    100. 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
    101. 知:了解。故:所以。
    102. 隐:埋没,作“隐居”讲,也通。
    103. 耳:助词,表示范围的仅此性,相当于“而已”,这里可不必译出。
    104. 数(shuò):多次。
    105. 请:拜访他,代朱亥。
    106. 故:故意。
    107. 复谢:答谢,问访。
    108. 怪之:以之为怪,意即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属意动用法。之:指代上面两句的内容。
    109. 秦昭王:即昭襄王,名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06~前251年。秦破赵长平军,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命白起为大将军,在长平大败赵军,活埋赵军降卒四十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110. 长平,赵地,在今山西省高平县。
    111. 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112. 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父亲。
    113. 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任赵相。公元前259年,秦兵围邯郸,他组织力量坚守。
    114. 数(shuò):多次。
    115. 遗(wèi):致送。
    116. 将(jiàng):统率。
    117. 众:这里指军队。
    118. 使使者:派遣使者。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后一个“使”与“者”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用来指代人,意即“出使的人”(使臣)。
    119. 旦暮:早晚间,形容很短时间。
    120. 且:副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可译为“就将”,“将要”。
    121. 下:动词,攻下。?
    122. 而:这里用为假设连词,如果。
    123. 者:语助词,用在表假设的分句的末尾,可译为“的话”。
    124. 已:时间副词,可译为“在……之后”。
    125. 拔:攻克,与上文的“下”为近义词。
    126. 移兵:调动军队。
    127. 之:它,代“诸侯”。
    128. 止晋鄙:叫晋鄙停止前进。止:使……停止。
    129. 留:使……停留,都表使动。
    130. 壁:原义是营垒,这里是安营驻扎的意思。
    131. 邺:魏地名,靠近赵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前省略介词“于”(在)。
    132. 名:名义上。
    133. 持两端:手握两头,比喻对双方采取两面手法,不敢得罪或支持哪一方。
    134. 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
    135. 观望:怀着犹豫的心情,观看形势的变化。
    136. 冠盖相属:指使者相连续。冠:帽子,借指礼服。盖:车盖,借指华美的车子。冠盖:指使者。相属(zhǔ):连续不断。
    137. 让:责备。
    138. 胜:平原君(赵胜)自称,可译为“我”。
    139. 自附:自愿地依附。
    140. 婚姻:亲戚,因男女婚嫁而结成亲戚。所以……: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缘故”或“之所以……”。
    141. 者:表句中停顿,并提示下文将有所说明。
    142. 以:因为。
    143. 高义:高尚的道义。
    144. 为:是。
    145. 急人之困:为别人的困苦焦急操心。急:形容词用作动词。
    146. 今:如今。
    147. 而:然而。
    148. 安在:(表现)在哪里。安,疑问代词,表处所,作动词(在)的宾语,倒置。
    149. 也:与(安)配合,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150. 且:连词,况且,表转换话题。
    151. 纵:连词,纵然,即使。
    152. 轻:看不起,形容词用作动词。
    153. 弃:抛弃。之:我,代平原君。
    154. 独:副词,可译为“难道”“竟(然)”。
    155. 邪:吗。
    156. 患之:为这件事担忧。患:忧虑。之:指赵求救而魏王不肯救。
    157. 终:始终。
    158. 度(duó):估量,推测。
    159. 终:终究。
    160. 得之于王:从魏王那里得到给赵的援助。之:贷出兵救赵的事。于:从。
    161. 计:决计,打算。
    162. 不独生:不独自活着,即下文“与赵俱死”的意思。
    163. 令:使,让。
    164. 乃:副词,于是,表示前后两个分句的衔接。
    165. 宾客:止门下的食客。
    166. 约:准备。
    167. 乘(shéng):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168. 以:率领。
    169. 赴秦军:赶去与秦军拼命。赴:奔走以从事,这里有舍身投入的意思。
    170. 赵:指赵国将士。
    171. 俱:副词,一同。
    172. 过:经过,与上文“过客”“有所过”等的“过”,含义不同。
    173. 具:备,都,完全。
    174. 所以:表原因,这里可译为“之所以”。
    175. 欲:将要。
    176. 死秦军:与秦军拼命,与秦军同归于尽。
    177. 状:情况。这是个双宾语句,省近宾语“之”,“之”代侯生。译时用“把”字将远宾语提到谓语“具告”前。
    178. 辞决:辞别,告别。辞:告。决:通“诀”。
    179. 勉之:努力。之:为凑足一个音节,无义。矣:吧,表祈使语气。
    180. 快:痛快。
    181. 所以待侯生:名词性短语,意即“用以对待侯生的礼节”。
    182. 备:完备,周到。
    183. 矣:了,表肯定语气。
    184. 莫:没有谁,无指代词。
    185. 且:副词,将要。
    186. 曾:副词,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竟(然),简直。
    187. 岂:难道。
    188. 所失:名词性“所”字短语,这里用来指代“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失:失礼,礼节不周到,与上句的“备”字相对而言。
    189. 哉:与“岂”配合,表反问,可译为“吗”。
    190. 引车:率领车骑。
    191. 故:副词,早已,本来就。
    192. 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
    193. 名:声名。
    194. 闻:传布。“天下”前省略介词“于”(到)。
    195. 他端:别的办法。
    196. 而:却,表转折。
    197. 赴秦军:舍身投入秦军。
    198. 譬若:好像。
    199. 以:拿。
    200. 馁:饥饿。
    201. 何功之有:即“有何功”,有什么作用。之:起着把宾语“何功”提前的作用。哉:与“何”配合,表疑问,可译为“呢”。
    202. 尚:副词,还。
    203. 安:为什么,何必。
    204. 事:用。
    205. 遇:对待。
    206. 厚:优厚。
    207. 而:却。
    208. 以是:因此。
    209. 恨之:对我的行为感到遗憾。恨:遗憾。也:表示肯定语气。
    210. 再拜:连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反映求计心切。
    211. 因:于是。
    212. 问:咨询,请教。这一句省略的成分比较多,全句的意思是:于是向侯生请教救赵的计策。
    213. 乃:就,于是。
    214. 屏(bǐng)人:叫旁人走开。屏:使……退避,动词的使动用法。
    215. 间(jiàn)语:密谈,私语。
    216. 兵符: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铜玉或竹木做成,状如虎,又成虎符,上刻文字,剖成两半,彼此相合。一半授给出征将帅,国君有命令,派人持留下的半符前去传达,两相吻合,命令才能施行。
    217. 卧:卧室,寝宫。
    218. 而:顺承连词,可不译。
    219. 如姬:安釐王宠妃。
    220. 幸:旧指得帝王宠爱。
    221. 力:能力。
    222. 窃:窃取,偷到。
    223. 资之:为这事悬赏。之,代“如姬父为人所杀”的事。一说,资,做“蓄”解;资之,蓄为父报仇之心。
    224. 莫:没有谁,无指代词。
    225. 为:对,介词。
    226. 之:用于分句的主谓之间,表语意未完。死:这里是献出声明的意思。
    227. 无所:是表示否定的动宾关系的习惯格式,相对于“没有什么……”。无,是个动词;所,与后边的动词相结合,作“无”的宾语。
    228. 辞:推辞。
    229. 顾:只是,但是。
    230. 路:途径。
    231. 耳:罢了,表限止语气。
    232. 诚:副词,果真。
    233. 许诺:答应。
    234. 则:就(会)。
    235. 却秦:使秦军退却,意即打退秦军。却:使……退去,使动用法。
    236. 伐:功业。
    237. 果:果然,真的。
    238. 主令:国君(或天子)的命令。
    239. 有所不受:有时(可以)不接受。吕昌莹《经传衍义》:“有所,谓有时也。”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240. 便:利。
    241. 即:连词,即使。
    242. 授:授给,交给。
    243. 请:问,请示。
    244. 臣客:我的朋友。
    245. 与俱:跟(您)一起去。介词“与”后省宾语“之”(公子)。俱:与“偕”同义,一路同行。
    246. 听:听从。
    247. 大善:很好。“使”后省兼语“朱亥”。
    248. 击:打死。
    249. 泣:流泪,低声哭。
    250. 嚄(huò)唶(zè)宿将:意思是叱咤风云很有威望的老将。嚄:大笑。唶:大叫,很有威势的样子。宿将:有威望的老将。
    251. 是以:因此。
    252. 乃:副词,帮助表判断。
    253. 市井:古代指做买卖的地方。
    254. 鼓刀:动刀,操刀。
    255. 而:可是。
    256. 存:问候。
    257. 所以……:相当于“……的缘故(原因)”。
    258. 报谢:答谢。
    259. 小礼:指“所”字短语,意即“用处”。
    260. 急:急难之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261. 效命:贡献生命。
    262. 秋:时机。
    263. 过谢:登门拜谢。
    264. 请:请让我。
    265. 数(shǔ):计算。
    266. 行日:行路的日程,行程。
    267. 以至晋鄙军之日:介宾短语作状语。以,在。
    268. 北乡(xiàng):是“乡北”的倒装,意即面向北方。乡:同“向”。晋鄙军驻地邺在大梁北边,故侯生说“北向”。
    269. 自刭:刎颈自尽。
    270. 以:送,介词,以(此)。这里有报答的意思。
    271. 矫:假传,诈称。
    272. 疑之:怀疑这件事。
    273. 视:这里指瞪着眼睛仔细观察。
    274. 拥:持,掌握的意思。
    275. 屯:驻扎。
    276. 境:边境。邺,靠近赵国,故说“境上”。
    277. 单车:指单单有乘坐的车辆,没有跟随的士兵,犹言单车匹马。
    278. 何如哉:(这是)怎么回事呢。何如:表示对情况的询问。哉:表疑问语气,也有感叹的色彩。
    279. 无:不。听:听从。
    280. 袖:藏在袖子里,名词用作动词。
    281. 椎:通“锤”,是用以击人的武器。前一个“椎”是名词,做宾语。后一个是动词,用椎打,“杀”是它的补语。
    282. 遂:于是,就。
    283. 勒兵:约束,整顿军队。一说,检阅军队。
    284. 归养:回家奉养父母。
    285. 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
    286. 解去:解除包围,撤离赵国。去:离开。
    287. 存:保存。
    288. 于:到。
    289. 负:背着。
    290. 栏矢:简筒和弓箭。栏:盛简的器具。
    291. 先引:在前引路,是隆重的礼节。
    292. 及:比得上。及公子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比得上公子的人”。
    293. 自比于人: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人:指信陵君。意思是邯郸被秦军围困,平原君自己不能像信陵君那样早日击退秦军,因而自愧不如。
    294. 决:同“诀”,话别。
    295. 果:果然。
    296. 怒:恼恨。
    297. 矫:即矫令,假传(安釐王的)命令。
    298. 知:后面省宾语“之”,“之”代上句的内容。
    299.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可译为“打退……”。
    300. 将:前一个是名词,将军,后一个是动词,率领。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作者介绍: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两汉阅读:2068次
  • 逐贫赋

  • 正文: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戏土沙。居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燕,为乐不槃。徒行负笈,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是用鹄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谓予无諐。处君之家,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   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扬雄,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 两汉阅读:2057次
  • 刺世疾邪赋

  • 正文: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髒依门边。   鲁生闻此辞,紧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帝时候的礼仪制度不同,三王时候的礼仪制度也各不相同,气数到了极限,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非和是本来就是互相排斥的,施行仁德不能拯救社会的混乱,实行赏罚难道就可以惩戒时代的清浊吗?春秋时代是祸乱破败的开始,战国时又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秦汉时期也没有什么改变,更增加了人民的怨恨和苦难,哪里还考虑百姓的死活,只要对自己有利就满足了。
      从那时到现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在各个方面,虚伪奉承的歪风日甚一日,刚强正直的品德逐渐消亡,舔痔疮的人可以乘四匹马拉的车,正派的人只能徒步而行,对豪强之家溜须拍马,稍微有点骨气、敢于反抗这恶劣风气的,立即遭到祸殃。不择手段追逐名利者指日高升。富贵昌盛,好坏不分,冷热难辨,奸邪之人飞黄腾达,正直的人只能隐居潜藏。
      追究这弊病的兴起实在是因为当政者不贤明。女人和宦官掩住了皇帝的耳目,宠臣把持了国家的大权。他们所喜好的人,千方百计让其长出羽毛;他们所讨厌的人,就不择手段找缺点毛病。正直之士即便想谒诚尽忠,为国效命,也如同面临绝险的境地,找不到路径。皇宫的大门既然打不开,又加上一群恶狗汪汪乱叫,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还在放纵自己的嗜好欲望,只贪眼前之欢。这和渡海的大船失去了舵盘,坐在干柴上等待燃烧有什么两样。
      荣幸地被重用者都是些善于阿谀奉承之辈,有谁知道辨别他们的美丑。所以,连法律禁令都屈于豪门贵族,皇恩厚泽怎么能到达贫寒之家。宁可忍饥耐寒在尧舜时的灾荒之岁,也不吃饱穿暖在现在的丰收之年。坚持真理即使死去也,违背正义即使活着也等于死了。
      有一秦地的人作说:“太平盛世不能等到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好看风使舵,顺水推舟吧!谁有权势谁就是贤德之人,满肚子学问比不上一袋子钱更实用。卑躬屈膝就可以成为富贵人家,刚直的人只能依门而立。”
      鲁地的人听到这些话,接着作歌说:“豪门势家处处遂心满意,咳出的唾沫都能被当作珍珠。贫苦的人空怀美好的理想和才华,如同芬芳的花卉变成喂牛的干草。有才德的人即使一个人很清醒,也只能被那些愚蠢的人所困。暂且守你的本分吧!不要再白白地奔走,痛苦、悲哀,这就是命运。

    注释
    ⑴伊:发语词。
    ⑵溷乱:混乱。
    ⑶捷慑逐物:急切而唯恐落后地追逐名利权势。
    ⑷原:推究。瘼:病,这里指弊病。
    ⑸狺狺:狗叫声。
    ⑹柂:同“舵”。
    ⑺河清:语出《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传说黄河一千年清一次,黄河一清,清明的政治局面就将出现。
    ⑻激:指猛吹。靡:倒下。
    ⑼文籍:文章典籍。代指才学。
    ⑽伊优:逢迎谄媚之貌。北堂:指富贵者所居。
    ⑾抗脏:高尚刚正之貌。倚门边:是“被疏弃”的意思。
    ⑿势家:有权有势的人。
    ⒀被褐:披着短褐的人,借指贫穷的人。金玉:借喻美好的才德。
    ⒁兰蕙:两种香草名。刍:饲草。
    ⒂独悟:犹“独醒”。《楚辞·渔父》中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
    ⒃尔分:你的本分。
    ⒄空驰驱:白白奔走。



    作者介绍:
    赵壹,赵壹(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约生于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年间。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桓、灵之世,屡屡得罪,几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穷鸟赋》答谢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赋》抒发愤懑之气。一生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今存5篇。
  • 两汉阅读:2048次
  • 声无哀乐论

  • 正文: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讯,今请闻其说。」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脱同字,依《世说·文学篇》注改补。)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而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叹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锺子知其所志;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颜渊审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哉?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唯神明者能精之耳。夫能者不以声众为难,不能者不以声寡为易。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见方俗之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又云:「贤不宜言爱,愚不宜言憎。然则有贤然后爱生,有愚然后憎成,但不当共其名耳。哀乐之作,亦有由而然。此为声使我哀,音使我乐也。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仲尼叹《韶》音之一致,是以咨嗟。是何言欤?且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师涓进曲,而子野识亡国之音。宁复讲诗而后下言,习礼然后立评哉?斯皆神妙独见,不待留闻积日,而已综其吉凶矣;是以前史以为美谈。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邪?」   主人答曰:「难云:虽歌哭万殊,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假智于常音,不借验于曲度,锺子之徒云云是也。此为心悲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诳察者于疑似也。以为就令声音之无常,犹谓当有哀乐耳。又曰:「季子听声,以知众国之风;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案如所云,此为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声之轻重,可移于後世;襄涓之巧,能得之于将来。若然者,三皇五帝,可不绝于今日,何独数事哉?若此果然也。则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余声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锺子之触类,于是乎踬矣。若音声无常,锺子触类,其果然邪?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以尽此,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自叹,斯所□大罔后生也。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又难云:「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夫五色有好丑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故前论已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不为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   秦客难曰:「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较然可见,故吾子不疑。夫声音,气之激者也。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隆杀。同见役于一身,何独于声便当疑邪!夫喜怒章于色诊,哀乐亦宜形于声音。声音自当有哀乐,但暗者不能识之。至锺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今蒙瞽面墙而不悟,离娄昭秋毫于百寻,以此言之,则明暗殊能矣。不可守咫尺之度,而疑离娄之察;执中痛之听,而猜锺子之聪;皆谓古人为妄记也。」   主人答曰:「难云: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降杀,哀乐之情,必形于声音,锺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必若所言,则浊质之饱,首阳之饥,卞和之冤,伯奇之悲,相如之含怒,不占之怖祗,千变百态,使各发一咏之歌,同启数弹之微,则锺子之徒,各审其情矣。尔为听声者不以寡众易思,察情者不以大小为异,同出一身者,期于识之也。设使从下,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郑之淫正也?夫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何者?肌液肉汗,?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也?且夫《咸池》、《六茎》,《大章》、《韶夏》,此先王之至乐,所以动天地、感鬼神。今必云声音莫不象其体而传其心,此必为至乐不可托之于瞽史,必须圣人理其弦管,尔乃雅音得全也。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夫纤毫自有形可察,故离瞽以明暗异功耳。若乃以水济水,孰异之哉?」   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师必败;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凡此数事,皆效于上世,是以咸见录载。推此而言,则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今若复谓之诬罔,则前言往记,皆为弃物,无用之也。以言通论,未之或安。若能明斯所以,显其所由,设二论俱济,愿重闻之。」   主人答曰:「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是以前论略而未详。今复烦循环之难,敢不自一竭邪?夫鲁牛能知牺历之丧生,哀三子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此又吾之所疑也。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鸣兽皆能有言,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称其语而论其事,犹译传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若谓知者为当触物而达,无所不知,今且先议其所易者。请问:圣人卒人胡域,当知其所言否乎?难者必曰知之。知之之理何以明之?愿借子之难以立鉴识之域。或当与关接识其言邪?将吹律鸣管校其音邪?观气采色和其心邪?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若吹律校音以知其心,假令心志于马而误言鹿,察者固当由鹿以知马也。此为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若当关接而知言,此为孺子学言于所师,然后知之,则何贵于聪明哉?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夫圣人穷理,谓自然可寻,无微不照。苟无微不照,理蔽则虽近不见,故异域之言不得强通。推此以往,葛卢之不知牛鸣,得不全乎?」又难云:「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多死声。此又吾之所疑也。请问师旷吹律之时,楚国之风邪,则相去千里,声不足达;若正识楚风来入律中邪,则楚南有吴、越,北有梁、宋,苟不见其原,奚以识之哉?凡阴阳愤激,然后成风。气之相感,触地而发,何得发楚庭,来入晋乎?且又律吕分四时之气耳,时至而气动,律应而灰移,皆自然相待,不假人以为用也。上生下生,所以均五声之和,叙刚柔之分也。然律有一定之声,虽冬吹中吕,其音自满而无损也。今以晋人之气,吹无韵之律,楚风安得来入其中,与为盈缩邪?风无形,声与律不通,则校理之地,无取于风律,不其然乎?岂独师旷多识博物,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托以神微,若伯常骞之许景公寿哉?」又难云:「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复请问何由知之?为神心独悟暗语而当邪?尝闻儿啼若此其大而恶,今之啼声似昔之啼声,故知其丧家邪?若神心独悟暗语之当,非理之所得也。虽曰听啼,无取验于儿声矣。若以尝闻之声为恶,故知今啼当恶,此为以甲声为度,以校乙之啼也。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何以明之?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苟心同而形异,则何言乎观形而知心哉?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于籁?纳气而鸣邪?啼声之善恶,不由儿口吉凶,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心能辨理善谈,而不能令内?调利,犹瞽者能善其曲度,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器不假妙瞽而良,?不因惠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之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今晋母未待之于老成,而专信昨日之声,以证今日之啼,岂不误中于前世好奇者从而称之哉?」   秦客难曰:「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吾心未厌而言,难复更从其馀。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同一器之中,曲用每殊,则情随之变: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理齐楚则情一而思专,肆姣弄则欢放而欲惬;心为声变,若此其众。苟躁静由声,则何为限其哀乐,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托大同于声音,归众变于人情?得无知彼不明此哉?」   主人答曰:「难云:琵琶、筝、笛令人躁越。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随之变。此诚所以使人常感也。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人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锺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夫曲用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侈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而容端,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然人情不同,各师所解。则发其所怀;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若有所发,则是有主于内,不为平和也。以此言之,躁静者,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因谓哀乐者皆由声音也。且声音虽有猛静,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何以明之?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尔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斯非『吹万不同』邪?夫唯无主于喜怒,亦应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秦客难曰:「论云:猛静之音,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是以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此言偏并之情先积于内,故怀欢者值哀音而发,内戚者遇乐声而感也。夫音声自当有一定之哀乐,但声化迟缓不可仓卒,不能对易。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今哀乐同时而应耳;虽二情俱见,则何损于声音有定理邪?主人答曰:「难云:哀乐自有定声,但偏重之情,不可卒移。故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即如所言,声有定分,假使《鹿鸣》重奏,是乐声也。而令戚者遇之,虽声化迟缓,但当不能使变令欢耳,何得更以哀邪?犹一爝之火,虽未能温一室,不宜复增其寒矣。夫火非隆寒之物,乐非增哀之具也。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直至和之发滞导情,故令外物所感得自尽耳。难云: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令哀乐同时而应耳。夫言哀者,或见机杖而泣,或睹舆服而悲,徒以感人亡而物存,痛事显而形潜,其所以会之,皆自有由,不为触地而生哀,当席而泪出也。今见机杖以致感,听和声而流涕者,斯非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   秦客难曰:「论云: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欲通此言,故答以偏情感物而发耳。今且隐心而言,明之以成效。夫人心不欢则戚,不戚则欢,此情志之大域也。然泣是戚之伤,笑是欢之用。盖闻齐、楚之曲者,唯睹其哀涕之容,而未曾见笑噱之貌。此必齐、楚之曲,以哀为体,故其所感,皆应其度量;岂徒以多重而少变,则致情一而思专邪?若诚能致泣,则声音之有哀乐,断可知矣。」   主人答曰:「虽人情感于哀乐,哀乐各有多少。又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也。夫小哀容坏,甚悲而泣,哀之方也;小欢颜悦,至乐心喻,乐之理也。何以明之?夫至亲安豫,则恬若自然,所自得也。及在危急,仅然后济,则?不及亻舞。由此言之,亻舞之不若向之自得,岂不然哉?,至夫笑噱虽出于欢情,然自以理成又非自然应声之具也。此为乐之应声,以自得为主;哀之应感,以垂涕为故。垂涕则形动而可觉,自得则神合而无忧,是以观其异而不识其同,别其外而未察其内耳。然笑噱之不显于声音,岂独齐楚之曲邪?今不求乐于自得之域,而以无笑噱谓齐、楚体哀,岂不知哀而不识乐乎?」   秦客问曰:「仲尼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如所论,凡百哀乐,皆不在声,即移风易俗,果以何物邪?又古人慎靡靡之风,抑忄舀耳之声,故曰:『放郑声,远佞人。』然则郑卫之音击鸣球以协神人,敢问郑雅之体,隆弊所极;风俗称易,奚由而济?幸重闻之,以悟所疑。」   主人应之曰:「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後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亻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诚,穆然相爱,犹舒锦彩,而粲炳可观也。大道之隆,莫盛于兹,太平之业,莫显于此。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不在此也。夫音声和比,人情所不能已者也。是以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口不尽味,乐不极音。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检则,使远近同风,用而不竭,亦所以结忠信,著不迁也。故乡校庠塾亦随之变,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毛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使将听是声也,必闻此言;将观是容也,必崇此礼。礼犹宾主升降,然后酬酢行焉。于是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先王恐天下流而不反,故具其八音,不渎其声;绝其大和,不穷其变;捐窈窕之声,使乐而不淫,犹大羹不和,不极勺药之味也。若流俗浅近,则声不足悦,又非所欢也。若上失其道,国丧其纪,男女奔随,淫荒无度,则风以此变,俗以好成。尚其所志,则群能肆之,乐其所习,则何以诛之?托于和声,配而长之,诚动于言,心感于和,风俗一成,因而名之。然所名之声,无中于淫邪也。淫之与正同乎心,雅、郑之体,亦足以观矣。」

    译文:

        有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问道:听说前人有这样的说法:“太平时代的音乐安宁而快乐,亡国之际的音乐哀伤而怀思。”太平和混乱是政治上的事,却在音乐上得到应和,所以哀伤怀思的感情就体现在金石上,安定快乐的形象就表现在管弦中。另外孔子聆听韶乐,了解了大舜的德行;季札听音乐,知道了各国的风气。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前辈贤人从未怀疑过。现在您却以为声音没有哀乐,这是什么道理?如有好的见解,请说出来让我听听。主人回答说,这个道理沉埋已久,没人愿意发掘阐发,所以使得历代的人都搞乱了名实,(归按,名实是要相配的)现在承蒙您的启发,我就来粗略地说一说它的道理。

        天地共同运作,万物借以生长,寒来暑往,五行因此形成,表现为五色,发出为五声。声音的产生好比是气味散布在天地之间。声音的好和不好,虽然会遭遇到浑浊混乱,但是它的本体却是自己原来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变化,怎么会因为别人的爱憎、哀乐而改变性质呢(归按,这显然是物理的或自然的声音)。等到各种音调会合在一起,声音和谐,这是人心最高的愿望,情欲集中的所在。古人知道情感不能放纵,欲望不可穷极,所以就借着他所享用的音乐,常常加以节制,使得人们哀怨而不至于伤心,快乐又不至于过分(归按,这很明显是指音乐)。人们根据事物的性质给予相应的名称,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称号,例如哭泣就称为悲哀,歌唱就称为快乐,这是一个大体的情况。然而孔子说“音乐啊,音乐啊,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同样道理,悲哀呀,悲哀呀,难道指的只是哭泣吗?由此说来,玉帛之类的礼品不是诚敬之心的实体,歌唱哭泣也不是哀乐的主宰呀。怎样才能说明这一点呢?各地的风俗不同,歌哭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假如打乱了来使用,有的人就会听到哭泣感到高兴,有的人则会听到歌唱觉得悲哀,(不管感情的表现怎样的千差万别),然而他们心中有哀乐之情却是一样的。现在用同样的哀乐之情却发出了千差万别的声音,这不是说明了声音和感情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吗?(归按,1、“音声之无常”指的是音声与意义或感情的关系没有固定的搭配。“音声无常”的意思是,一定的声音并不一定表示哀或者乐,由此推出哀乐不是声音自身的质性。2、这里用“殊方异俗,歌哭不同”来说明声音无常,论据不充分。在现实中是否真有闻哭而欢,听歌而戚的情况是值得怀疑的。因悲而哭,因欢而歌是符合自然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哭笑之于哀乐就不是无常,而是有常的。这是用一个未经证明的说法作前提,有效性是有问题的。3、把这个说法置换成音乐的意思,就是有没有同一支曲子既可表示哀伤又可表示快乐,不能排除这种情况,但不会发生在同一作曲家身上,可能发生在听众的这方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误读或曲子感情特征不明显。)然而声音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是最能感动人的,辛劳的人歌唱自己的遭遇,快乐的人用舞蹈来表达他们的快乐。心中有悲痛之情,就会说出哀伤激切的话,把话组织起来就成了,把声音组织起来就成了音乐。(归按,如此说来应该是声有哀乐,而不是相反)人们一起歌咏,围聚在一起倾听,内心被和声打动,感情受到悲苦的语言的感染,叹息还没有止息,就已经泪流满面了。(归按,到这里都似乎是讲声有哀乐,听众受到哀乐之声的感染。然而下文突然一转,就把声说成是“无象”的,逻辑上有断裂。)悲哀之心藏在心中,遇到和声便发泄出来,和声没有形象,但是悲哀的内心却是有主宰的。以有主宰的内心,借着没有形象的和声然后发泄出来,他所感觉到的,也只有哀伤而已。他哪里知道“大风吹着万千孔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孔穴自己发出的,却不关大风”的道理呢?风俗的流播于是成了政事的反映,所以史官要弄清政治教化的成功和失败,考察一国风气的兴盛和衰退,抒发感情,讽刺统治者,所以说“亡国之音哀伤而怀思”啊。(归按,这一段论声无哀乐,但存在着逻辑上的断裂。声有哀乐是一个常识,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声无哀乐是一个费解的命题,是需要论证的。嵇康在论证的时候是混淆了物理的声音和音乐之间的差别,物理的声音当然是没有哀乐的,但音乐是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怎么会没有哀乐呢。一个是人创作的产物,一个不是人的创作,这是很大的区别。但嵇康最擅长分析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去不做分辨了,他用物理的声音的特点来代替了音乐的特点,使人感觉他言之凿凿,很有道理。这是一点。其次,是否一定就是“音声无常”,仍然是应该问一个为什么的,不应该贸然接受这个前提。因为这是应该区别来看的。从音乐创作的无限自由的空间而言,音声当然是无常的。若从哀乐之情在乐曲中的风貌而言,又有着大致的规范。例如快乐之曲往往比较轻快,灵动,悲哀之却曲往往旋律沉重,节奏缓慢。犹如悲哀了要哭,快乐了要笑一样,这是有着心理依据的,也可以说是有常的。其三,按照嵇康的推论,既然自然的声音不出于人的创造,那么声音与人的关系就局限在声音和接受者间的关系。但音乐与人的关系就要复杂了,它包括了作曲家和音乐,音乐和接受者这两层关系。因此倘要论证声无哀乐论必须回答作曲家与音乐作品是怎样一种关系,但嵇康在这里却回避了这个关键问题。他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作曲家所面对的音乐不是“其体自若而无变”的形态,音乐作品是按照作曲家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他使用了特定的音符、旋律、节奏对自然的声音做了改造,对于这种“自为”的声音,怎么还能说是“其体自若而无变”呢?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回避了在这一环节上的论证。)

        喜、怒、哀、乐、爱、憎、惭、惧,这八种情感是老百姓用来接触外物传达感情,区别物类的名称,是不可乱用的。味道用甘苦来称呼,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因为甲品德好而喜欢他,因为乙愚蠢而讨厌他,那么喜欢或者讨厌就应该是属于我的感情,贤和愚就应该是属于对方的品性,难道可以因为我喜欢那个人就称他为喜欢的人,我讨厌那个人就称他讨厌的人吗?我喜欢这种味道就称之为喜味,我怒恨这种味道就称之为怒味吗?据此说来,客体和主体有不同的功能,他和我就应该用不同的名称。声音本来就是以好和不好作为主体,跟哀乐没有关系;(归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判断。问题在于“声音”到底是指什么,在古文中它可以指音乐,也可以指物理的声音。倘若指后者,意思就是“声音的实质要么是噪音,要么是乐音”,这个判断一点都没有错。倘若是指前者,说音乐中不包含哀乐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声音只是音乐的要素之一,并不等同于音乐。嵇康的基本策略就是采用分析法,层层分析至对象的基本要素,然后以要素的属性代替作为整体的对象的属性。又按,在“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中的“声音”也可以指音乐,如果是这样,那么“善恶”就是指好听或不好听。如果这样,那就是形式主义的美学观。)哀乐本来就是感情受到激发以后发露的结果,与声音无关。误配的名实全都分离,问题就可以看清楚了。况且季札在鲁国采集诗歌,考察礼制,以此来辨别风雅,哪里只是根据声音来判断优劣呢?又孔子聆听韶乐,感叹音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叹,哪里就一定是仅凭声音才知道虞舜的德行,然后赞叹呢?现在我粗略地说明一个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个大概了。

       (归按,第一段是总纲,是核心观点,是立论,以下七段是驳论。这一段的主要方法是分析名理,将他所认为误配的名实关系分离出来,然后分别确定他认为正确的名实关系。具体说就是声音本身的性质只有善恶,哀乐属于听者的感情,与声音无关。这里问题在于,1、何谓声音,是指物理的声音,还是指音乐。物理的声音自然没有哀乐,倘若是指音乐,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如果是说音乐中没有哀乐,哀乐只是来自听者,那么作曲家的哀乐又当如何看呢?既然听者的哀乐可以由音乐激发出来,那么作曲家在作曲时为什么就不可以将自己的感情体现在作品里呢?特别是作曲家在作曲时是主动者,音乐是由他创造出来的,使用怎样的语言,怎样安排语言都是与他的精神状态有关的。但是关于作曲家的这一环节在嵇康这里是被回避了,而这是一个十分重大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嵇康要加胜于人,就一定要回避这个问题。)

        ②秦客诘难说,诚然,各地的风俗不同,唱歌哭泣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然而人们哀乐的感情却不能不表现出来。内心受到触动,声音便从心中发出,虽然寄托于别的声音,借寓在余响里,善于听音乐的人总还能听懂,不会让音乐中的感情错过。从前伯牙弹琴,钟子期就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下人敲磬,子产就知道他内心悲哀;鲁国人早晨哭泣,颜渊知道他与儿子分别。这几位哪里是从固定的音符中得到智慧,在曲调中受到验证呢?(归按,“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中“常音”是指音符与意义有固定的对应关系的音。也就是上文所讲的“音声指无常”的反面。当然事实上在音乐中是不存在这种“常音”的,因为音乐的语言是不同于文字的语言,不具有确定性。)内心悲哀神色就会发生变化,感情悲伤声音就会变得哀切,这是自然的反应,不可缺失,只有精神清明的人才能精通。善听音乐的人不会因为声音众多感到困难,不善听音乐的人也不会声音单调就感觉容易。不能因为没有遇到善听音乐的人就说音乐没有可以听懂的途径,看到各地风俗的多变就说声音中没有哀乐。(归按,这是说音乐中是有内容的,自然也是有感情的。既讲原理,又例举事实,很有道理。)您又说:贤德的人不应该用爱来称呼,愚笨的人不应该用憎来称呼。然而这也是因为有了贤德才会引起别人的爱,有了愚笨才会引起别人的憎,只是同一个主体不该共用两个名称啊。哀乐的产生也是有缘故的,这是声音使我悲哀,声音使我快乐。如果哀乐确由声音引起,那声音中有哀乐就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将名实分离开来呢?(归按,“何得名实俱去”中“名实俱去”是说将原来一致的名实硬是分离开去。这个反驳也很有道理。秦客是用反映论的观点来反驳嵇康的,既然哀乐由声引起,则是先有声中的哀乐,而后才有听者的哀乐,听者的哀乐来源于声中的哀乐。如果声中有哀乐,则哀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属性,将哀乐与音乐分离就是不对的。这段话的价值也是在于他分析的精细,区分了两种哀乐,以此说明源流关系,最终证明声有哀乐。)

        您又说,季札采集诗歌,考察礼仪,以此来辨别风雅;孔子感叹《韶》乐与德行一致,所以赞叹不已,这是什么话啊?况且师襄演奏乐曲,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师涓奏乐,师旷从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哪里是讲明诗意后才下判断,演习礼仪后才作评论的呢?这都是直觉领悟,用不着等到积累了平日的见闻就已经能判断好坏了,所以前代史书当作佳话记载下来。现在您凭借着浅陋的见闻,用您的见识为标准来作判断,这不是抹杀了前人精细的见识,辜负了夫子神妙的体察吗?(归按,秦客坚持音乐是有内容的,善听乐者是能够通过音乐理解音乐中的内容。音乐有内容,因而有感情都是不错的。问题是音乐的语言是含蓄的,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听众要通过想象才能把握音乐的内容,因而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原意之间是会有一定距离的。对于这一点秦客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这给下文嵇康的反驳造成了空隙。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声有哀乐的特点。)

        主人回答说:您诘难说,虽然歌唱、哭泣所表示的意思千差万别,但善于听声的人总能够听懂,不用借助于固定的声音,也无须用曲调来验证,钟子期一类人就是如此。这是因为虽然内心悲哀的人表面上说说笑笑击鼓跳舞,内心喜悦的人表面上捶胸哀叹,却仍然不能控制外表,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用假象来欺骗旁人啊,您却认为这已经说明声音是不固定的,仍说是声音中有哀乐啊。(归按,秦客说钟子期之类的人是从音乐里听懂了音乐里的感情。嵇康说,不是听懂的,而是从音乐家的行为中看出来的。反驳的方法是不否认现象,而是对原因作新解释。对现象作新解释是嵇康惯用的手法,这个新解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但只是一种情况,一种可能性,不能使用全称判断。所以也就构不成否定秦客的理由。)

        您又说,季札听音乐借此了解各国的风俗,师襄奏曲子,孔子得以目睹周文王的容貌。照您这样说起来,那就是文王的功勋品德和风俗的盛衰都可以体现在声音里;声音的强弱也可以传递到后世;师襄、师涓的灵巧又能在将来得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三皇五帝的事迹就不会在今天断绝,哪里只会残留寥寥几件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表现文王的曲子就会有固定的曲调,《韶》、《武》的音乐也有一定的旋律,不会搀杂着其他的变化,奏出别的调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先前您所说的声音与感情没有固定的搭配,钟子期听音乐触类旁通的说法,就说不通了。如果声音和感情的关系是不固定的,钟子期触类旁通的事真的是有的,那么说孔子识别精微,季札善于听乐,就是虚妄不实的。这都是俗儒随意乱记,想要让天下人迷惑声音的道理,不说音乐的道理不过如此,只是让人觉得音乐神秘难懂,恨不得当下就遇到善听的人,羡慕古人而自叹不如,这就是他们用来欺骗后人的方法啊。依类推理辨别事物应该先求得自然的道理,道理确定以后,再借古义来证明它。现在您还没有在心中求得这样的道理,却只是依凭前代的记载作为言谈的根据,照此推论下去,恐怕就是最精于算计的人也是无法掌握的啊。(归按,这一节是否定季札听音之类的传说,意思是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但这个驳论是武断的,问题在他的前提,如果音乐中有内容,就一定意味着声音与内容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所谓有常。这是把音乐的语言等同于文字的语言。所以嵇康的这一段驳论对于论敌来说并不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后人不能像季札观风那样辨别各国的风俗,但还是不能否认乐中有感情。具体的内容难以表现,但感情却是存在的。)

        您又诘难说,哀乐的产生如同爱憎是由贤德和愚笨引起的,这就是说,音乐使我悲哀,音乐使我快乐;如果哀乐真由声音而起,那就说明声音中是有哀乐的。色彩有好看的和难看的,声音有好听的和难听的,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至于爱还是不爱,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感情的变化,心理对事物的反应只限于这一点,但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系,只是接触到外物之后形成的。(归按,这是说爱与不爱,喜与不喜尽管也是人的心理活动,但都是对客体的直接反应,是先有刺激而后才形成反应,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无豫于内”是说原先在心中是不存在的。这是为了与先有感情而后寻找外物以为发泄的情况相区别,足见嵇康的析理精微之处。)至于哀乐却不然,本来是因为碰到事情,预先郁结在心中,只是借着和声而发泄出来;所以前面已经说明了声音与感情并不固定,现在再借这个话题来确定它们的名实关系。不是说哀乐借着声音发泄出来,就像爱憎是由贤德和愚笨引起的一样啊。(归按,意思是不一样。“哀乐发于声音”,古文的表达,意义不够明确,既可理解为声音有哀乐,作曲家的哀乐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也可以理解为,声音无哀乐,是听者的哀乐借着音乐发泄出来,是自作多情。这里的意思是后者。)然而和声感动人心如同美酒激发感情一样。酒以甘苦为属性,而醉酒的人却用酒来发泄感情。人们见到有人借音乐来发泄自己的悲欢,就说音乐是有哀乐的,其荒谬就像不能因为看到有人借酒宣泄,就说酒中有喜有怒一样。(归按,嵇康区别了触景生情和借景抒情两种情况,显示了他的精细的辨析特色,这都是合理的。但他的武断处在于完全否认音乐本身可以是作曲家寄托发抒情感的载体。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就是他只站在欣赏的立场,回避了创作者的立场,这是他必然得出片面结论的原因。)

        ③秦客诘难说:通过观察气色来考知内心,这是天下通用的方法。人心变化于内,神色相应地表现于外,这是明显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您不怀疑。声音是精气激发的结果,内心受到感触而发生波动,声音便随着内心变化而发出。内心情感有强有弱,声音也就有高有低。神色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都表现在人的身上,为什么对声音反映内心这一点却偏偏要怀疑呢?既然喜怒哀乐会表现在脸色上,那么哀乐也应该体现在声音中。声音本来就是有哀乐的,只是不懂的人听不懂罢了。至于钟子期一类人,虽然遇到不固定的声音,却依然能聪颖地独自领会。盲人即使站在墙壁前也仍然一无所见,而离娄站在百尺之外却能把细毛看得清清楚楚,据此说来,人们视力的强弱的确不一样。不能以盲人的视力为标准,怀疑离娄明锐的视力。用一般人的听力,去猜疑钟子期的听力,把古人的记载统统说成是虚妄不实的。(归按,这一段中秦客的诘难是用的类比的方法。既然神色的变化是内心变化的反应,那么声音的变化也同样是内心情感变化的反应。二者同质,结论可信。还有一点提得也非常好,既然声有哀乐,为什么有人却听不出来呢?回答是没听懂。接受者没理解不等于对象不存在,不知不等于不在。)

        主人回答说,您诘难说,内心受到感触而发生波动,声音便随着内心变化而发出,内心情感有强有弱,乐曲也就有高有低。哀乐之情一定体现在声音里,钟子期之类的人虽然听到了不固定的声音,却能听懂其中的意思。如果一定要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浊氏和质氏的致富,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时的饥饿、卞和的冤屈、伯奇的悲哀、蔺相如的满怀愤怒、陈不占的恐惧,这些形形色色的情态,假如让他们每个人各唱一首歌,一起来弹几声琴音,那么钟子期这样的人一定会听出各自的情感了。(归按,这是归谬法。不过嵇康还是故意混淆了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差别。音乐有哀乐,听众也能感受这种哀乐。但接受声中哀乐不等于能再现作曲家具体的生活处境。这是音乐的语言,只具有模糊性,暗示性,而不具有确定性,因此它很难去如实,具体的描写。这是音乐语言的局限,无常的音声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但音乐短于描写,不等于不能传情,更不等于不包含感情。最长分辨的嵇康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却不作分别了。这是玩弄手法以加胜对手,是诡辩。)您的意思是说,听声音的人不会因为乐曲的多少改变思路,考察感情的人也不会因为声音的大小觉得有什么不同,只要是同一个人发出的声音,就能识别其中的意思。如果声音是从地下发出的,那么师旷这样的人也应该会吹动律管来考核它的声音,判断南风是否强劲,区别雅声和郑声的淫荡和雅正吗?(归按,这里用师旷的例子是为了突出声有哀乐论的荒谬,但嵇康仍然在应该作区分的地方,故意模糊两者的区别。讨论声音是否有哀乐,这里的声应该是指音乐,但师旷所听的声却是自然界的声音,这不是由人创作出来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当然是没有哀乐可言的。)

        吃辛辣的食物而流泪与大笑而流泪,烟熏眼睛而流泪与悲伤难过而流泪,同样都是流泪,如果让易牙来品尝,一定不会说高兴的眼泪是甜的,哀伤的眼泪是苦的,这是可想而知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肌肉汗液一受到挤压便流了出来,与高兴和哀伤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是过滤酒的布袋筛子,虽然榨酒的工具不同,但酒味却是不变的。声音也是从身体中发出的,为什么偏偏就包含着哀乐的道理呢?(归按,这仍然是诡辩。用的是类比法,但类比的双方是不同质的,所以推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流泪是生理现象,是人不能掌控的,泪水是没有区别的,音乐创作是社会或心理现象,是出于人能动的创造,音乐作品是有个性特征的。用抹杀二者特点的方式来得出声无哀乐的结论是牵强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对于“声俱一体之所出,何当独含哀乐之理邪”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声虽一体之所出,盍可不含哀乐之理邪?)况且《咸池》、《六茎》、《大章》、《韶》、《夏》,这些都是先王最好的音乐,是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如果现在一定要说声音没有不体现主体,传达他的感情的话,那么最好的音乐就一定不能托付给盲人乐师,一定要圣人亲手演奏,这样才能使雅正之音得以保全。(归按,这里有一个概念被偷换了。声首先是指作曲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包含着作曲家的哀乐;其次有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当然也包含了演奏家的哀乐。但比较起来,演奏家的创作是在限定条件下的创作。现在嵇康终于从欣赏者方面,跨到了创作者这一方面来了,但他仍然回避了最重要的首度创作者—作曲家。这是有意的回避,目的是引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舜命令夔敲击石头,各种声音和谐鸣响,天神和凡人其乐融融。”据此说来,最美好的音乐虽然由圣人创作,却不一定圣人亲自演奏。为什么呢?因为声音有自然的和谐,却无关人的感情。和谐的声音是成功于金石一类的乐器,最美的乐声也是从管弦乐器中得到的。(归按,“至乐虽待圣人而作”,终于接触到首度创作的问题了,却不加论证地坚持圣人原创的音乐作品是没有感情的。当然他这样说也是有理论依据的,那就是道家的美学观,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好的音乐就是太和之乐,是什么都没有的。可见嵇康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从原理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的。)纤细的毫毛本身还是有形体可以被观察的,所以离娄和盲人的目力高下可以据此判断,假如用水来增加水的话,谁还能来加以区别呢?

        ④秦客诘难道:虽然各种比喻都有缺陷,足以招致非难,然而基本的道理应当还是可以说明的。像介葛庐听到牛叫就知道它的三条小牛都成了牺牲;师旷吹起律管就知道南风不强劲,楚军必失败;羊舌母听到小儿的啼哭就知道他长大后将倾败家室。所有这些事例都见效于古时,所以都见于记载。据此推论,那么盛衰吉凶没有不包含在声音里的。现在假如还把这些事都说成是虚妄,那么从前的记载都要成为废弃之物,毫无用处了。如果说这就是通达的言论,那是不够妥帖的。如果您能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显示出所以如此的原由,如果论点和事实都说得通,我希望能再聆高论。(归按,葛庐听牛,羊舌闻啼,师旷校音,皆非音乐,不足以破嵇康之论。自偏论题,宜乎招攻。)

        主人回答说:我以为能举一反三的人,只要能懂得意思是可以忽略言辞的,所以我前面的论述就简略而不详尽。现在又有劳您反复发问,我怎敢不充分地表达我的意思呢?鲁牛能知道它的小牛连续成为牺牲,为三条小牛的丧生而伤心不已,满含悲怨多年,向介葛庐诉苦。这是因为牛心与人心相同,只是跟兽的外表不同而已。但这样的事又是我所怀疑的。况且牛不是人类,没有相通的途径,假如鸟兽都能说话,介葛庐秉性不同独能听懂它们的语言,这是因为他懂得了它们的语言,进而和他们来讨论事情,这就好比译者传译不同的语言,这不算是因为考察声音才了解他们的情况,那么就构不成非难我的理由。如果说有智慧的人只要接触外物就能通达理解,没有什么不知道的话,那么我们姑且先来讨论容易理解的事。请问:圣人刚入胡地是不是就应该会懂得胡语,诘难者一定会说,懂得的。那么怎么解释他掌握胡语的道理呢?我愿借您的诘难来确立一个判断认识的标准。也许是与胡人接触而懂得了他们的语言吧?还是吹律管来校验它们的声音呢?还是观察人的气色因而了解他们的内心呢?(如果是观察气色来了解内心的话),那么了解内心根据的是气色,虽然不说话,人们仍然是会知道的,了解内心的途径可以不必通过语言。如果是通过吹律验声来了解人的内心的话,那么如果对方心里想着马却误说成鹿,那么考察的人就应该由口说的鹿知道他心中想的是马。这说明内心没有配合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心意。如果是与人接触而懂得了对方的语言,那么这和小孩子跟老师学习语言,然后懂得对方的意思一样,那又算什么聪明值得夸耀呢?语言不是自然一定的东西,各个地方风俗不同,同样的事物称呼不同,只是随便用一个称呼作为事物的标志罢了。圣人通晓道理,所以说自然存在的一切都可以寻出它的理路,无论多么细微的东西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一定会这样:)假如道理不通,那么虽然是很近的东西他也是看不清楚的,所以域外之言是不能勉强懂得的。以此类推,介葛庐听不懂牛鸣难道不是明明白白的吗?(归按,破葛庐知牛鸣。反驳成立。以理性反对非理性。“夫推类辨物,当先求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

        您又诘难说,师旷吹律管,知道南风不强劲,多暗示楚国失败的声音,但这又是我所怀疑的。请问师旷吹律管的时候是楚国之风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楚风距离晋国有千里之遥,律管的声音到不了楚国。如果是正好认出了楚风来到了律管中呢,那么楚国的南面有吴国、越国,北面有魏国和宋国,如果看不到它的源头,又怎么能认出是楚风呢?大凡阴阳二气相互激荡,然后形成风。气与气互相感荡,碰到大地才发出风来,怎么会风在楚国形成却跑到晋国来了呢?况且律吕分四季之气,季节到了气就发动,音律应和,灰也移动,这都是自然的因果联系,不需要借助人来发生作用。上生下生,这是用来协调五声的和谐,安排刚柔位置的方法。然而音律有一定的声响,虽然冬天吹中吕,它的音还是丰满而没有减损。现在用晋人的气息去吹没有减损的音律,楚国的风怎么能进入律管与晋人之气一起变化呢?风没有形状,风声和音律不相通,那么验证事理的地方(晋国)与声律无关,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该不会是师旷见多识广,自己知道胜败的迹象,想要稳固众人之心,就假托神秘,如同伯常骞答应许景公长寿吧?(归按,破师旷吹律论。反驳成立。)

        您又诘难说:羊舌母听到小孩啼哭,就知道他长大后会败家。那我再要请问:羊舌母是怎么听出来的?是因为神妙的心思领悟了隐语才明白的呢?还是因为曾经听到小孩的哭声像这样的粗大而不祥,今天的哭声像从前的哭声一样,所以知道他会败家呢?如果是神妙的心思领悟了隐语才明白的话,那就不符合声有哀乐的道理。虽说是听小孩啼哭,却不是从小孩哭声中得到验证的。如果因为过去听到的哭声不祥,就认为现在的啼哭也一定不祥,那是用甲的声音为标准来考察乙的哭声。声音对于人心,犹如形体对于人心。有形貌相似而内心不同的,也有形貌不同却内心一样的。何以见得呢?圣人内心的道德都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形貌却各各不同。如果内心一样却形貌不同,那又谈什么观察外形来了解内心呢?况且嘴巴激发气息发出声响,与箫笛受到气息发出声响又有什么不同呢?哭声的好还是不好,并不由小孩嘴巴的好坏决定,就像琴瑟的清浊不取决于演奏者技巧的高低。内心能辨别乐理,又善于评论,却不能将箫管演奏得流畅顺利,这就像盲人乐师虽然精通作曲,却不能把乐器演奏得悦耳动听一样。乐器不借助巧妙的盲人乐师而优良,箫管也不因为聪慧的内心而更流利。那么内心和声音明显是两回事。既然这确是两回事,那么想要考察感情就不应停留在观察外貌上,了解内心也不须借助于声音。考察者想要通过声音来了解内心,这不是不得要领吗?现在晋国的阳舌母没有经过考察验证,一味相信昨天的声音,用来证明今天的啼哭,这岂不是偶然碰对了前代的一件事,好奇的人便跟着称扬吗?(归按,破闻啼知凶论,反驳成立。)

       (归按,这一大段中嵇康的反驳都是极为有力和有效的。本来“声有哀乐论”是很有道理的,但秦客在这一段里提出的理由却是站不住脚的。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一论据必须可靠;第二论证不能偏离论旨。这两点秦客都没有做到。所以嵇康的反驳很容易,就是说秦客的三件论据都是虚妄不实。同时都不能用来说明“声有哀乐论”。牛鸣和儿啼都不是音乐,吹律校音也不是音乐。而且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从声音中得到的。这里的论证充分体现了嵇康的理性主义的特征,使人联想到王充的《论衡》,善于用日常经验来加以辩驳。)

        ⑤秦客诘难说:我听说失败的人不以逃跑为羞耻,这是为了保全自己。现在我心里还不满足,再要从其他方面来加以诘难。现在心情平和的人听到筝笛琵琶的声音,就形态浮躁,心情激动;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形态安静,内心悠闲。同样的乐器中,曲调每有不同,听众的感情就随之变化。奏起秦地乐曲,听众就会赞叹羡慕,慷慨激动;奏起齐楚之音,听众就会情思专一;奏起悦耳动听的乐曲,听众就会欢快放松,心满意足。心情随着乐声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事例是如此之多。如果烦躁和宁静是由乐声引起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哀乐排除在外,只说音乐是至和之声,没有什么感情不能被触发(归按,“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感动听众。不是这个意思。“至和之声”就是“大音希声”的“大音”,那是没有感情却可以容纳所有感情的音乐。这里的“感”,是听众听了音乐以后激发出来的久蓄心中的感情),把大同(归按,“大同”就是没有变化)归于声音,把众多的变化归于人的感情呢?这岂不是只知道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吗?(归按,秦客的这一诘难是有道理的。躁静和哀乐有相似性,类比有依据,但类比推理只具有或然性,所以嵇康的反驳还有余地。与下文嵇康的反驳比较,秦客注意的是其同,嵇康注意的是其异。秦客的缺点是通过论证躁静由声来推出声有哀乐,所用的功夫在证明前一观点。以为证明了前者就必然能推出后者,其实并不一定。概括起来,秦客的观点是躁静既由声起,则哀乐当由声发。)

        主人回答说:您诘难说琵琶、筝、笛令人烦躁激越。又说,曲调每有不同,听众的情感便随之变化。这确实是常常让人感觉到的。琵琶、筝、笛,声音短促而高亢(归按,“间促而声高”之“间促”是说所发之音短促,所以音与音之间的区域也就短。下文“间辽而音埤”之“间辽”的意思正好相反),变化多而节奏快。用高声统领快节奏,所以就使人形体烦躁,心情激越。这就如同铃铎之声让人警觉,钟鼓之音令人惊心,所以有人说“听到战鼓声,就怀想指挥官。”这是因为声音有大小,所以会让听众有激烈或安静的感觉。琴瑟这种乐器,声音悠长而低沉,变化少而声音清。音低沉加上少变化,如果不凝神静听,就不能充分领略清和之音的至美,所以听众便会形态宁静而内心安详。曲调不同就像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齐楚的曲调大多沉重,所以听众的感情便专一;旋律变化少,所以听众的思虑便专注。好听的曲子汇集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会聚了五音的和声,它的本体丰富而作用广泛。因为汇集了各种美妙的声音,所以听众的心便受到各种情况的牵制;因为会聚了五音的和声,所以听众便欢乐放松,志得意满。然而这些乐曲都是以单调、繁复、高亢、低沉、好听、难听作为属性的,而听众的感情则以烦躁、宁静、专一、放松作为反应。这就好比人们在都市游览观赏,就会随意观望,心情放松;聆听乐曲,就会静心思虑,容貌端庄。这就是说,声音的本体完全在于节奏的快慢。听众感情对乐曲的回应,只限于烦躁和宁静。(这一段中嵇康用两类事例来说明“躁静由声”的道理。乐器的特性和曲调的旋律都会使听众引起不同的感受,这里心对于声的反应是被动的,那么能不能据此进一步推论说,哀乐也是由声引起的呢?嵇康的回答是否定的。“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接收者受到音乐的感染只限于躁静这种接近于生理反应的现象。这里要思考躁静与哀乐同样都是属于欣赏者的心理感受,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曲调常常不一样,听众的感情对待曲调的变化,就好像滋味不同嘴巴总能辨别一样。滋味虽然很多,但都是美味;曲调虽然多样,但都是和谐。美味有甘甜,音乐有和谐。然而乐曲的情调,全都止于和谐的声音。品尝美味的嘴巴,全都止于甘美的味道,哪里会有哀乐之情容留其间呢?(归按,看来“随曲之情”不能解释为听众的感情,不然无法解释“安得哀乐于其间”。如是,则这一“情”字就不当解为感情,而应释为实情的意思。这样解释就是音乐本身没有哀乐,有的只是和谐而已。)然而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按照各自的理解,把内心情感宣泄出来。如果内心平静和谐,哀乐适中,那就没有什么需要首先发泄的偏重之情,所以得到的感应就只是烦躁或宁静。倘若有感情需要发泄,就是预先有感情占据内心,就不是平静和谐的心态。据此说来,烦躁、宁静是音乐的功效,哀乐是听众感情的主使,不能因为见到声音有躁静的反应,就说哀乐也是由声音引起的。(归按,这一段驳秦客从躁静由声推出哀乐由声的观点。分别从声与听众之情两方面论述。指出所以有哀乐者,端赖听众内心不平衡,若内心平衡,则音乐所引起的只有躁静。)

        况且声音虽有强烈和宁静,却各有一种和谐。和谐所感发的情感没有不是从自身发出来的。何以见得呢?宾客满堂,酒喝得尽兴时奏起了音乐,有人听了高兴得欢笑,有人听了悲伤得哭泣。这不是演奏的曲子把悲哀递给那个人,把欢乐送给这个人;音乐跟从前没有什么不同,听众却有欢乐悲伤不同反应,这不是同《庄子》中讲的大风是同一的,但从各种孔穴中发出的声响却是千差万别的道理一样吗?音乐正因为不包含喜怒,也就不包含哀乐。所以才能让听众的欢乐和悲哀一起呈现。假如借助不固定的声音,汇聚成统一的音乐,它所表达的都有一定的意思,那又怎么能统领各种思想,引发各种不同的感情呢?由此说来,声音以平静和谐作为自己的本体,却能感发不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以所等待的外物为主,受到感触便发泄出来。这样的话,音乐与内心感情实在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和轨迹,是不相交织的,怎么能把音乐的太和境界和哀乐之情搞在一起,把虚名加在哀乐之情上呢?(归按,这一大段的辩驳很有张力。归结起来双方各自侧重的方面不同,秦客重在同,嵇康重在异。秦客的理由是,躁静既然是由声音引起的,那么哀乐当然也是由声音而来的。用的是类比推理,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嵇康的回答更妙,他认为躁静与哀乐不同,躁静尽可由声音引起,但哀乐则否,哀乐是早已积蓄于听众的内心,只是等待合适的机会发泄出来罢了。经过嵇康的分辨,躁静和哀乐的区别就是很显然的了。粗略地说,躁静是一种近于生理或主要是生理的反应,哀乐则完全是一种心理活动;躁静是被动的的反应,哀乐则是一种能动的行为;躁静是不可控制的,哀乐则是可控的。如果仅限于此,嵇康的论证是完全成立的,他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在前提。他是完全排除了音乐本身包含哀乐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他把问题讨论的范围局限在声音与听众的关系这一层面,所以他尽管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讨论得头头是道,但他的前提则是不加讨论的。而前提错了,即使局部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基本判断也是错误的。)

        ⑥秦客诘难说:您说强烈和平和的音乐各自有一种和声,和声所激起的感情没有不是从自身发出的,所以喝酒痛快时弹琴,会有人感到快乐,有人觉得悲哀。这是说偏重之情先积存在内心,所以内心快乐的人听到哀伤的音乐会将欢快之情发泄出来,内心悲哀的人听到欢乐的曲子也会将悲情流露出来。音乐本来是有确定的哀乐的,只是声音感化人比较缓慢,不能在仓猝间对听众发生作用,替换掉原来的感情。所以偏重之情接触到外物就发露出来,使听众中怀有悲哀和喜悦的人会同时产生反应。虽然哀乐二情同时表现,但对声音中包含哀乐的道理又有什么损害呢?(归按,秦客不否认同听一曲,哀乐俱现的现象,不否认会有听众之情移入乐曲的可能,但认为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听众此时尚未听懂乐曲的意思。乐曲中包含的感情尚未对听众发生影响。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就否定声有哀乐。秦客的这个说法是中肯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嵇康最有力的论据还是没有驳倒秦客的观点。)

        主人回答说“您诘难说,哀乐本来就有一定的声音,只是偏重之情不能一下子被替换,所以内心悲伤的人听到快乐的声音会感到悲哀。即使像你所说的声音有一定内容的话,那么如果重新演奏《鹿鸣》,这是快乐的曲子,如果让悲伤的人听到,虽然乐曲感化人缓慢,只是不能让他变得更高兴罢了,怎么会反而增加他的悲哀呢?就像一把火炬的火,虽然不能让屋子温暖,但也不应该再增加寒冷呀。既然火不是增加寒冷的物品,那么乐曲(《鹿鸣》)也就不是增加悲哀的器具。在厅堂上演奏曲子,听众中会同时感到欢乐和悲哀,实在是因为“至和”之声诱发了听众积存的感情,所以才使受到外物触发的感情得以充分地发泄出来。(归按,这个反驳初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仍然没有驳倒秦客,而且等于没有回答秦客的诘难。秦客说,不能因为同听一曲,哀乐俱现这种现象就否定声有哀乐。所以会发生如此现象,是因为听众对乐曲的哀乐还没有听懂。现在嵇康说,为什么奏一支快乐的曲子,反而会使人悲哀呢?实际秦客在上文已经回答了,就是“声化迟缓,不可卒移。”)

        您诘难说,偏重之情遇到外物便流露出来,所以使得哀乐之情同时得到反应。说到哀伤,有时是因为见到死者生前的坐几和手杖而流泪,有时是因为看到了死者生前用过的车子和穿过的服装而悲哀,只是为人死物在而感伤,为事迹显著人却离世而痛心。悲哀之情所以积聚都是有来由的,并不是头碰到地就会产生悲哀,面对筵席就会流下眼泪,现在没有坐几、手杖来触发感情,听到了和声就掉下眼泪,这不是和声所引起的感情无不出于自身的吗?(归按,这里包含着的逻辑错误在自相矛盾。既云哀乐之触发皆自有由,不是随随便便,只要接触任何外物都能触发哀乐之情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听本无哀乐的和声就会下泪呢。这一大段里嵇康的反驳都是有隙可击的。)

        ⑦秦客诘难说,您说喝酒畅快时弹起琴来,听的人有的欢快,有的悲哀,想要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我回答说这是因为偏重之情受到外物触动而发露。现在且让我凭心而论,再用实际效果来验证。人心不快乐就悲伤,不悲伤就快乐,这是情感的大致情况。然而哭泣是悲哀的极点,笑声是欢乐的表现。聆听齐楚之曲的人,只看到他们脸上有哀伤的表情,却从未见到他们露出欢笑的容貌。这一定是齐楚之曲是以哀伤为本的,所以听众都对乐曲

  • 两汉阅读:2046次
  • 箜篌谣

  • 正文: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036次
  • 垓下歌

  • 正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注释
    1.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2.奈何:怎么办
    3.奈何:怎样;怎么办
    4.若:你



    作者介绍:
    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称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两汉阅读:2034次
  • 战城南

  • 正文: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死亡,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勇敢的骑兵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但早已疲惫的马仍在战士身旁徘徊。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号哭。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驽(nú)马:劣马,此中指疲惫的马。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022次
  • 紫芝歌

  • 正文: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译文:
    好大的山川,深谷内河流山路盘根错节。
    好美的紫色灵芝,可以暂时给我充当食物。
    前人的歌谣离现在已经很远,我将何去何从。
    坐在华丽的马车下,我的忧虑还很大。
    富贵的时候还怕见人啊,做穷人的时候确还有远大的志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两汉阅读:2022次
  • 墨客网(www.mokecn.com) 京ICP备150497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