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近现代〗诗词集锦
  • 独自

  • 正文:

    白云漫了太阳;
    青山环拥着正睡的时候,
    牛乳般雾露遮遮掩掩,
    像轻纱似的,
    幂了新嫁娘的面。
      默然在窗儿口,
    上不见只鸟儿,
    下不见个影儿,
    只剩飘飘的清风,
    只剩悠悠的远钟。
    眼底是靡人间了,
    耳根是靡人间了;
    故乡的她,独灵迹似的,
    猛猛然涌上我的心头来了!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生平】 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 近现代阅读:2715次
  • 灯光

  • 正文:

    那泱泱的黑暗中熠耀着的
    一颗黄黄的灯光呵,
    我将由你的熠耀里,
    凝视她明媚的双眼。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生平】 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 近现代阅读:2715次
  • 《春水》节选

  • 正文:





    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个影儿么?
    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
    “我的朋友!
    我从来没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二十

    山头独立
    宇宙便一个人占有了么?

    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四三

    春何曾说话呢?
    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
    已这般的
    温柔了世界了!

    六二

    我要挽那“过去”的年光
    但时间的经纬里
    已织上了“现在”的丝了!

    六五

    只是一颗孤星罢了!
    在无边的黑暗里
    已写尽了宇宙的寂寞。

    七一

    当我浮云般
    自来自去的时候
    真觉得宇宙太寂寞了!

    七六

    寂寞增加郁闷
    忙碌铲除烦恼——
    我的朋友!
    快乐在不停的工作里!

    八二

    我的朋友
    不要让春风欺哄了你
    花色原不如花香啊!

    八七

    青年人!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九零

    聪明人!
    在这漠漠的世上
    只能提着“自信”的灯儿
    进行在黑暗里。

    一零二

    我的问题——
    我的心
    在光明中沉默不答。
    我的梦
    却在黑暗里替我解明了!

    一一二

    浪花愈大
    凝立的磐石
    在沉默的持守里
    快乐也愈大了。

    一三四

    命运如同海风——
    吹着青春的舟
    飘摇的
    曲折的
    渡过了时间的海。

    一三七

    沉默着罢!
    在这无穷的世界上
    弱小的我
    原只当微笑
    不应放言。

    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出版的诗集有《繁星》(1923)、《春水》(1923)、《冰心诗集》(1932)。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5卷本《冰心文集》,收入1919至1982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按体裁分卷,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一部文集。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
      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
      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尼亚、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 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
      199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八卷本的《冰心全集》,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赵朴初、雷洁琼、费孝通、韩素音、王蒙、萧乾、谢冕等出版座谈会并发言,高度评价冰心巨大的文学成就与博大的爱心精神。
      为了宣传冰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由冰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以来,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关注和投入各项活动。她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1999年3月1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往日的肃杀,没有黑纱,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告别室的门前,大红横幅上写着“送别冰心”四个醒目的大字,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冰心老人安卧在鲜花丛中,花丛前是冰心生前共同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的好朋友、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花篮和家属们精心编织的大花篮。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于是,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 灵堂正面在一片浅蓝色和蔚蓝色的背景之下,衬托出冰心老人手书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几个大字,周围是松柏,是用红玫瑰织成的红心图案。走进灵堂,耳边响起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翱翔的欢叫声,管风琴与小号的幽雅旋律从遥远的天际飘摇而来……这是冰心最喜爱的外孙陈钢精心为姥姥准备的音乐。他从美国赶回来时,特意带回来大自然的音乐素材,由李焕之的儿子经过音乐合成而成,乐曲分为“大海”“生命”“光明”和“晚霞”四个乐章。 冰心去世之后,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送别的,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送别冰心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正在参加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和中国文联第六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来向冰心老人告别。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等,代表家乡人民向冰心送别。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

  • 近现代阅读:2692次
  • 复仇〔其二〕

  • 正文: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看哪,他们打他的头,吐他,拜他……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丁丁地想,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丁丁地想,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90次
  • 七律答友人(1961)

  • 正文: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译文赏析:

      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九嶷山)。"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 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她们俩追到湘江畔,"以涕洒竹,竹尽斑",自沉湘江,死而为神。楚辞《九歌·湘夫人》首句为"帝子降兮北?quot;。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芙蓉国:指湖南省,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岛:有人讲就是长沙的橘子洲。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题解】
      这首诗据说是写给毛泽东的同学,青年时代办《新民学会》时的老友周世钊的,兼寄李达、乐天宇。他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周世钊的信里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688次
  • 时间与旗

  • 正文:



    你听见钟响吗?
    光线中震荡的,黑暗中震荡的,时常萦回在
    这个空间前前后后
    它把白日带走,黑夜带走,不是形象的
    虚构,看,一片薄光中
    日和夜在交替,耸立在上海市中心的高冈
    资本社会的光阴,撒下来,
    撒下一把针尖投向人们的海,
    生活以外谁支配每一座
    屋与屋,窗口与窗口,
    精神世界最深的沉思像只哀愁的手。

    人们忍受过多的现实,
    有时并不能立刻想出意义。
    冷风中一个个吹去的
    希望,花朵般灿烂地枯萎,纸片般地
    扯碎又被吹回来的那常是
    时间,回应着那声钟的遗忘,
    过去的时间留在这里,这里
    不完全是过去,现在也在内膨胀
    又常是将来,包容了一切
    无论欢乐与分裂,阴谋与求援
    可卑的政权,无数个良心却正在受它的宣判,
    眼睛和心深处的希望,却不断
    交织在生活内外,我们忍耐
    像水星鱼的繁殖,鸟的潜伏,
    许多次失败,走过清晨的市街,
    人群中才发现自己的存在。
    也知道罪恶早早埋伏在那里,
    像从日蚀的时辰中回来,
    太阳并没有披谁夺去,
    却是一个冷酷无助的世界。
    无穷的忍耐是火,在阴影的
    角落,在空屋中,在严霜的后面
    饥渴的经验告诉过大多的你我,
    而取火的人在黑暗中已经走来,
    他辩证地组织一切光与热的
    新世界,无数新的事态
    曾经在每个不同的火苗上
    试验燃烧,大的火,强烈的火,
    就要从闪光的河那边过来。
    近五月的初梢日,石榴那般充溢的
    火红色,时间中就要裂开,
    然而不是现实中的现在。



    寒意中的南方四月
    中旬日,我走近一个内在黑暗的下关,
    淡黄金色落日的上海高冈
    依然是殖民地界的梧桐叶掌下
    犹太哈同花园的近旁, .
    我的话,萦回在无数个人的
    脑际,惊动那些公园中
    垂垂的花球,将要来的消沉,已经是累累的
    苦闷,不被允许公开发问——
    我只能纯洁由衷地指着
    时间,资本主义者的空虚的光阴
    在寸寸转移,颠栗,预感着必然的消失
    在这里,一切滚过的车 ‘
    和轮轴,找不出它抛物线的轨迹
    许多扇火车窗外,有了
    田野中的青稞,稻,但没有麦啄鸟,
    农人躲避成熟的青色
    和它的烦扰,心里隐隐的恐惧,
    像天空暗算的密雨,丰饶的
    季节中,更多人饥饿了……
    近一点,远一点,还看得
    见,歪曲了颈的泥屋脊的
    烟突,黄昏里没有一袅烟
    快乐的象征,从茅草的破隙间
    披风吹回来,陶缶里缺乏白盐,
    股晴是两小块冰,被盆状的忧郁的
    脸盛着,从有霜的冬至日开始——
    一些枯渴无叶的树木下
    可怜的死,顷刻间款要将它们溶化。
    颤栗的秋天中,风讲着话:

    究竟是谁的土?谁的田地?
    佃农们太熟习绿色的
    回忆;装进年岁中黑暗的茅屋,他却要走了
    为了永久永久不减的担负,
    满足长期战争的
    政府,隔离农人被用于一只老弯了的
    封建尺度,劳动在田埂的私有上
    适应各种形式的地主,他们被驱遣
    走近有城门的县城外,
    在各自的惧怕中苦苦期待,
    静静的土呵,并不空旷的地
    农人输出高梁那般红熟的血液
    流进去,流进去。他们青蒜似的习惯
    一切生命变成烂泥,长久的
    奉献,就是那极贫弱的肉体。
    ……颤栗的秋天呵
    妇女们的纺织机杼,手摇在十月的
    秋夜,蟋蟀荒凉的歌声里
    停止了,日和夜在一片薄光中
    互相背离,痛心的诉说是窗户前不完的
    哭泣,饥困中的孩子群
    不敢走近地主们的
    花园,或去城里作一次冒险,
    他们在太多的白杨和坟中间
    坐下,坐在洋芋田里,像一把犁,
    一只小犊牛,全然不知道的
    命运,封建奴隶们的技术,
    从过去的时间久久遗留在这里,
    在冰的火焰中,在年岁暗澹的白日光中
    又被雪的时间埋合在一起。



    为了要通过必须到达的
    那里,我们将走向迂曲的路,
    所有的终极,都该从一个
    起点分叉,离开原来的这里,各自的
    坚定中决不逃避,无数条水都深沉流向
    海底,所有的路只寻找它们既定的目的
    各种人民路线为了觅取,试探于
    一个斗争,我们将获致现实最深的惊喜。



    冷清的下旬日,我走近
    淡黄金色落日的上海高冈,一个眩眼的
    资本家和机器占有的地方,
    墨晶玉似的大理石,磨光的火岩石的建筑物
    下面,成群的苦力手推着载重车,
    男人和妇女们交叉的低音与次高音
    被消失于无尘的喧扰,从不惊慌地紧张。 ·
    使你惊讶干那群纷沓过街的黑羚羊!
    我走下月台,经过宽路时忘记了
    施高塔路附近英国教堂的夜晚
    最有说教能力的古式灯光,
    一个月亮和Neon Light(霓虹灯光)混合着的
    虚华下面,白昼的天空不见了,
    高速度的电车匆忙地奔驰
    到底,虚伪的浮夸使人们集中注意
    财产与名誉,墓园中发光的
    名字,红罂栗似的丰采,多姿的
    花根被深植于通阴沟的下水道
    伸出黑色的手,运动,支持,通过上层
    种种关系,挥霍着一切贪污的政治,
    从无线电空虚的颤悸,从最高的
    建筑物传达到灰暗的墙基下
    奔忙的人们紧握着最稀薄的
    冷淡,如一片片透明纸在冷风中
    眼见一条污秽的苏州河流过心里。

    孩子们并不惊异,最新的
    灰色兵舰桅线上;躲闪着的星条旗
    庞大地泊在港口,却机警眺望,
    像眺望非洲有色的殖民地,
    太平洋基地上备战的欲念,
    网似的一根线伸向这里……

    走回那座花园吧:
    人们喜爱异邦情调的
    花簇,妇女们鲜丽的衣服和
    容貌,手臂上的每个绅士的倨傲,
    他们有过太多黑暗的昨夜,
    映着星期日的阳光,
    水池的闪光,一只鸟
    飞过去,树丛中沉思的霎那,
    花园门口拥挤的霎那;
    缘色洋房的窗口细铁柱上的霎那;
    中午的阳光那样熠耀,
    灿亮,没有理解和一切幻象,
    消失你所有应该的思想。

    而无数的病者,却昏睡在
    火车站近旁,大街上没有被收容的
    异乡口音,饱受畸形的苦痈,
    迫害,生命不是生命,
    灵魂与灵魂静止,黄昏的
    长排灯柱下面,无穷的启示
    和糜集在这里的暗淡,缺乏援助,申诉:
    日日夜夜
    在“死的栏栅”后面被阴影掩护。
    这些都使我们激怒成无数
    炸弹的冷酷,是沉寂的火药
    弹指间就要向他们采取报复。

    连同那座花园近旁;
    交通区以外的草坪,
    各种音乐的房屋,棱台与窗,
    犹太人,英国人,和武装的
    美军部队,水兵,巡行着
    他们殖民地上的故乡。
    International church(国际教堂)的圣歌
    那样荡漾,洗涤他们的罪,
    却如一个无光的浴室藏满了污秽。
    宝石和花的贵妇人,和变种的
    狗,幻象似地在欲念中行走。
    时间并没有使他们学习宽恕,
    遗忘,通过一切谎语,贪婪的手仍握着
    最后的金钥匙,依然开放和锁闭
    一切财产和建筑物,流通着
    他们最准备的金币,精致的商品
    货物,充斥在白痴似的殖民地上,
    江海关的大钟的摆,
    从剥夺和阴谋的两极间
    计算每一秒钟的财富,
    在最末的时辰装回到遥远
    用于自己的国度,也看淆了
    一次将要来的彻底结束——
    财富不是财富,
    占有不能长久,
    武装却不能在殖民地上保护,
    沉默的人民都饱和了愤怒,
    少数人的契约是最可耻的历史,
    我们第一个新的时间就将命令
    他们与他们间最简单短促的死。



    通过时间,通过鸟类洞察的
    眼,(它看见了平凡人民伟大的预言——)
    黑暗中最易发现对立着的光,
    最接近的接近像忽然转到一个陌生地方,
    勿促的喊声里有风和火,
    最少的话包藏着无穷力量,
    愈向下愈见广大,山峦外
    无数山峦有了火烧的村庄,
    村庄围绕着地主的县和乡,县城孤立了
    一个个都市,迄至资本社会最后的上海高冈。
    每次黑夜会看见火焰,延续到
    明日红铜色的太阳。



    看哪,战争的风:
    暴凤的过程日渐短促可惊。
    它吹醒了严冬伸手的树,冲突在泥土里的
    种子,无数暴乱中的人民
    觉醒的霎那就要投向斗争。
    我们经过它
    将欢笑,从未欢笑的张开嚼唇了
    那是风,几千年的残酷,暴戾,专制
    裂开于一次决定的时间中,
    全部土地将改变,流血的闪出最强火焰
    辉照着光荣的生和死。



    斗争将高于一切意义,
    未来发展于这个巨大过程里,残酷的
    却又是仁慈的时间,完成于一面
    人民底旗——



    通过风,将使人们日渐看见新的
    土地;花朵的美丽,鸟的欢叫:
    一个人类的黎明。
    从劳动的征服中,战争的警觉中握住了的
    时间,人们虽还有着苦痛,
    而狂欢节的风
    要来的快乐日子它就会吹来。

    过去的时间留在这里,这里
    不完全是过去,现在也在内膨胀
    又常是将来;包容了一致的
    方向,一个巨大的历史形象完成于这面光辉的
    人民底旗,炫耀的太阳光那样闪熠
    映照在我们空间前前后后
    从这里到那里。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唐祈,
    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出版的诗集有《诗第一册》(1948)、《唐祈诗选》(1990)。

  • 近现代阅读:2675次
  • "这年头活着不易"

  • 正文: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烟霞岭下访桂;
    南高峰在烟霞中不见,
    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
    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得媚,

    那村姑先对着我身上细细的端详:
    活象只羽毛浸瘪了的鸟,
    我心想,她定觉得蹊跷,
    在这大雨天单身走远道,
    倒来没来头的问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运气不好,来得太迟又太早;
    这里就是有名的满家弄,
    往年这时候到处香得凶,
    这几天连绵的雨,外加风,
    弄得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这桂子林也不能给我点子欢喜:
    枝头只见焦萎的细蕊,
    看着凄惨,唉,无妄的灾!
    为什么这到处是憔悴?
    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二十年代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他一度担任该刊主编。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出版的诗集有《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其他著作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爪》(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1936)、《志摩日记》(1947)。译著有《涡堤孩》(1923)、《死城》(1925)、《曼殊斐尔小说集》(1927)、《赣第德》(1927)、《玛丽玛丽》(1927,与沈性仁合译)。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志摩遗集》5集8卷,校样本今存北京图书馆。陈从周1948年编印的《徐志摩年谱》,上海书店1981年复印。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74年出版有梁实秋的《谈徐志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出版梁锡华著《徐志摩新传》。

    (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字: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遇难。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春痕》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 近现代阅读:2671次
  • 青城诗章

  • 正文:
    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
    不妨请教大自然
    ──荷尔德林 进 山 请相信黄昏的光线有着湿润的
    触须。怀揣古老的书本 双臂如桨
    我从连绵数里的树荫下走过
    远方漫起淡淡的弥撒声。一丛野草
    在渐浓的暮色中变成了金黄
    坚韧 闪烁 有着难以测度的可能。
    而吹拂脸颊的微风带来了峥淙的
    泉水、退缩的花香 某种茫茫苍穹的
    灰尘。“在这空旷的山谷呆着多好!”
    一只麻鹬歇落于眼前滚圆的褐石
    寂静、隐秘的热力弯曲它的胸骨
    像弯曲粗大的磁针。我停下来
    看树枝在瞑色四合中恣意伸展──
    火焰真细密 绘出初夜那朦胧的古镜。 满月之夜 现在 我不能说理解了山谷
    理解了她花瓣般随风舒展的自白
    满月之夜 灌木丛中瓢虫飞舞
    如粒粒火星 散落于山谷湿润的皱褶
    有人说:“满月会引发一种野蛮的雪……”
    我想 这是个简朴的真理:在今夜
    在凛冽的沉寂压弯我石屋的时候。
    而树枝阴影由窗口潜入 清脆地
    使我珍爱的橡木书桌一点点炸裂
    (从光滑暗红的肘边到粗糙的远端)
    曾经 我晾晒它 于盈盈满月下
    希望它能孕育深沉的、细浪翻卷的
    血液 一如我被长天唤醒的肉体
    游荡于空谷 听山色暗中沛然流泄 雷 雨 被一根充满静电的手指缓缓地
    抚摸 没有不安。这是先兆:
    山谷中的雷雨来得总是那么自然!
    微风催促微褐、温存的指头
    沙沙地 将万物包裹的细小灵魂
    从里到外摸了个遍:黄叶肥大
    浆果正把油亮的脂液滴落如绒的苔藓……
    接着 雷雨会在渐渐空阔的身体里
    升起、释放 引发出山谷巨大嗡鸣的震颤
    也许 这里的雷雨与别处没什么不同
    我能肯定的是 幽暗与明亮交错的山谷里
    雷雨会使飞鸟的骨骼变得硬朗
    而仿佛突然间冒出的花花草草
    在喊:“嗨 让我流水般活上一千年!” 黎 明 勿需借助孤寂里自我更多的
    沉思 勿需在镜中察看衰老的脸
    其实那镜子也和山谷的黎明
    一样朦胧。今天的黎明就是
    所有的黎明。露水、草霜、清净山石
    偶尔会泄露矿脉乌黑的心跳。
    “你未来之前 它就这样做了。”
    现在 你是一粒微尘溶在黎明里
    筑一间石屋 只是为了更为完满地
    体验肉体的消亡 体验从那以后
    灵魂变成一个四面敞开的空间:
    昆虫、树木在这里聚会、低语
    商议迎接沐风而至的新来者
    就像镜子迎接那张光茫四射的脸。 野苹果树林 石屋背后的山坡上 有一片
    野苹果树林。大概占了半亩地左右吧
    去年 我用山溪里搬来的圆石
    垒堆石屋时 还不觉什么异样。
    今年春天 一个蓝雾散尽的清晨
    山谷才指点给我这美妙的景观:
    密密匝匝的白花如浴女羞怯的凝脂
    正在屋后摄魂地晃闪…“怎么这样粗心呢
    即使作了秘密之美的邻居也不知晓?”
    我想:不能随便去探访这片果林
    要等到初夏 一个大风骤起的黄昏
    当成熟的果子噼噼啪啪坠落屋顶
    我会饮着溪水 品尝那赐予我的
    直到一种甜涩的滋味溶在骨髓里面…… 交 谈 今天是个晴和、新鲜的日子
    拨开齐腰深的草丛 在山谷里
    我找到了那些鸟蛋蓝幽幽的声音:
    暗褐是野鸽的 银白是雷鸟的。
    作为山谷中万千事物恬静的一员
    我站得如此之近 又深深注视着……
    或许 我真的领悟了植物们
    潦乱中的精确有序 领悟了动物
    温顺隐忍、但又迥然相异的命运──
    瞧 山体里潜伏的钨矿正沙哑地
    悸动 其额头润泽、坚韧……
    而当我试着与周围彻夜地交谈
    那双宏大之手就会使一切变得简拙
    像流泉 轰的一声将星空、微尘点燃。 尺 度 晌午 坐在巨松敞开胸襟的
    树冠下 象一只摇晃但又缄默的土瓮。
    我肯定那不为人知的力量
    已缓缓向我靠近:如果说枝间的蛛网
    悬垂 如清晨的露珠闪亮
    那也是这易碎的物事有着向光的属性。
    坐下来 想想 在狭长的山谷里
    在那些绿绒绒苔藓覆盖的山石上
    我曾发现几个巨大而深陷的脚印
    似乎那习惯于处理宏大事物的手
    已在不可能预想的细微处留下证明:
    多么不同的尺度!几绺湿亮的蛛网
    几个曾将山谷视为儿戏的脚印──
    你听 空中总有闷雷碾过的轧轧之声 气 流 秋冬之交 山谷被气流袭击
    黄色的、白色的气流裹走了远景与近景
    一切都在模糊的光阴里动摇
    看不见距我七步之遥的流泉
    却反复听见那响声 一定有什么
    在恬静地掰开它轻盈无比的骨骼
    细数、玩味 这感觉我也体会过
    当长夜的食肉动物啃啮石屋的墙角
    我躺着 因为某种久远的静寂
    腐烂的风中突然升起了绚丽的繁星!
    哦 山谷孕育的一切必将衰老
    包括她对我强大无比的蔑视、关心
    那时 我们因这浑浊气流共同经受的
    也许会随黝亮的泉水慢慢澄清 小动物的眼睛 老实说 对于山谷中的小动物
    我心怀愧疚 无法直面它们的眼睛
    那里面有紫色的雾(沙沙流曳着)
    有善意的、并将在胆怯中永恒存在的
    探询。当暮色伴我回到石屋
    它们就出现 于众多暗处
    创造我 且期待比那皱褶、潮湿的
    树皮 人能给出更为坚定的音讯。
    我知道 即使躲进随手翻开的书里
    它们也会在语词的空白处探出头来
    望着我 低语将要蒙受的羞辱、泥尘。
    是的 到了牙齿一颗颗疏松、脱落的晚年
    我还会记起这一切 坚持着
    并用灵魂应答那再度敛聚的童真 坟茔•杂树林 离石屋大约两公里的山坳里
    有座破败得难以辨识的坟茔
    几块粗砺的乱石散落着 换个角度
    却又显露出一种秘密布置的精心
    尤其是雨后 当怀着清亮、固执的
    念头 走进左侧那片茂密的杂树林时
    就有低微的、富有磁性的声音
    从右侧传来 溶入身体最柔软的部分。
    我相信 这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
    包括我的出现 包括不能详尽描绘的
    也许是刚刚涌显的这片扇形杂树林
    在这里 一些成员已古老得枝干发黑
    另一些 被头顶漏泄的光线摇曳着
    那叶片 正如婴儿肌肤般翠绿、透明 岩 蝶 即使青铜色的岩蝶在每一树枝上
    啁啾(它们被山谷的静谧鼓荡着)
    我也不会把这里当作未来生活的起点。
    想一想 在蒙昧的心灵和微尘间
    山谷奉献出比落日还要金黄的舞蹈
    奉献出尺度、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
    雨后腐叶覆盖的山路经不起响声
    却代表童年 缄默 不可触摸
    它没有任何秘道通向混沌的现在
    一如阴影难以接近焚烧的清泉。
    想一想 只有它们才是真实的。
    三十年后有人会蒙着脸找到这里来
    看见和岩蝶大声交谈的仍是那个影子
    多么奇异 仿佛一切都来不及改变。 亮 处 这样的夜晚 我会步出石屋
    到山谷被月色洗净的每一亮处去
    那里 有我已很熟悉的风物
    它的体温、柔发 鼻尖上的褐斑
    以及低沉嗓音中慢慢变黑的霜渍
    我都很清楚。但我还是要拜谒它们
    象第一次那样 不放过任何一处──
    也许 就在前面最平凡的荆棘丛里
    久已失掉音讯的友人会突然冒出来
    抱着一捆枯枝 双眼朝气勃勃……
    “不止一次了!”湿润的山脊上
    我远眺着仿佛降落在石屋顶上的月亮
    橙黄、浑圆 惊异于自己的变化:
    粒粒星宿 从胸胁间缓缓踱出…… 日常生活 我说 山谷的日常生活是绵长的
    在清风抚唱的秋日里收集浆果
    抱回干得可以燃烧的枯枝
    (它们常被野兽的皮毛温暖得发抖)
    这是生活;让湿滑的山石绊上一跤
    爬起来 揉揉红肿的膝盖
    然后一脚踢开跌出的、不中用的老骨头
    这是生活;夜读 感受石屋的
    荫凉 以及犁铧翻开的铁灰色寂静
    这是生活;从这片榛树林缝隙望出去
    落日正拍打着幽深的、细浪如雪的大海
    象一个永恒的幻觉 这也是生活;
    如果允许 心象会比大海更大、更湿润
    “它的千秋微响 本是一股承诺之火!” 无 题 忘不了野葡萄那紫蓝郁郁的颜色:
    源自肌肤的渴意和梦想
    薰染 沉迷 张开焰火的手指
    并不攫取 只是缓缓将一切摇晃
    瞧 山谷的忧郁开始充溢微芒
    那颗歇息斑鸠的香樟仍是香樟吧
    且是最为迟疑的一棵?看起来
    斑鸠的彩羽绽放得不可思议
    如此绚烂 超出了爱、理智的设想━━
    当然 更不可能有心如死灰的人
    走过香樟 满嘴野葡萄温热的
    汁液 颅内却降下凛冽的白霜
    想一想 远方暗香拂动的月影里
    夜初生 露水亦有沉沉的重量…… 馈 赠 山谷给我的最重要的馈赠
    不是词语 不是夜露打湿的大小物事中
    那多音节虹彩、寂静的秘密完成
    甚至 它永远不会是眺望
    不会是低矮星空和咚咚心跳的地表
    之间 那夹杂火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哑石,

    哑石,1966年出生于四川广安,现任职于西南财经大学数学系。代表诗作有《四重奏》、《童年的反光》、《青城诗章》、《月相》、《假动作》等。曾获首届“华文青年诗歌奖”、“成都二十年诗歌奖(1980-2000)”、“2001年度最佳诗歌奖”。

  • 近现代阅读:2668次
  • 〖七绝·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 正文: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63次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02)

  • 正文: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译文赏析: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情更迫:原作"无翠柏"。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题解】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659次
  •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11.17)

  • 正文: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译文赏析:

      愚氓:蠢人。
      鬼蜮:蜮是古代相传的一种含沙射人的怪物。《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称暗中伤人的东西
      为鬼蜮。

      【题解】
      白骨精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里讲的是绍剧(绍兴大板)改动过的情节,孙悟空在被逐后扮作白骨精的母亲,诱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变三骗的经过,从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作法】
      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的叫流水对,说得是上联和下联无法分割,如流水般天然浑成。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关系,说得是不同的事。但流水对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以因果关系过渡,两句一气呵成。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着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金猴玉宇"这一联就有这样的妙处。


      【附】 郭沫若原诗《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642次
  • 七律到韶山(1959.06)

  • 正文: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赏析:

      逝川:指时间。见《水调歌头·游泳》注释。
      菽:豆类。
      遍地英雄: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

      【题解】
      毛泽东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致胡乔木的信,"'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637次
  • 送O.E.君携兰归国①

  • 正文:


    椒焚桂折佳人老②,独托幽岩展素心。③

    岂惜芳馨遗远者④,故乡如醉有荆榛。⑤



    译文赏析:


    [1]《鲁迅日记》1931年12月12日日记:"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君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O.E.君就是小原荣次郎的英文音译的简写。"京华堂"是小原荣次郎在东京开设的商店名号,经营中国的文玩和兰草。本诗最初发表于1931年8月10日《文艺新闻》第22号,后收入《集外集》。

    [2]椒、桂 皆香木句。屈原《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菌。"椒焚桂折:比喻忠贞的人受到残害。佳人老,佳人用作兰花的代称,也喻指有才德的人。苏轼《题杨次公春兰诗》有"春兰如美人"句。

    [3]幽岩 僻静的山崖之上。《琴操》:"《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过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鲁迅的家乡绍兴一带山中兰花特多。素心,素心兰。

    [4]芳馨 芳香,指兰花。本于《楚辞·九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湘夫人》"将以遗兮远者"都是以采香草赠人的意思。远者,远道来的人。指O.E.君。

    [5]荆榛 荆棘。指丛生带刺草木。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32次
  • 霁月

  • 正文: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出版的诗集有《女神》(1921)、《瓶》(1927)、《前茅》(1928)、《战声》(1938)、《凤凰》(1944)等。其他作品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年谱和研究资料主要有:《郭沫若学生时代年谱(1892~1923)》(李保均编),《郭沫若年谱》(龚济民、方仁念编),《郭沫若著译书目》(上海图书馆编),《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稿》(〔日〕中岛碧编),《郭沫若著译系年》(苏川、倪波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郭沫若专集》、《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郭沫若评介目录》(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编)。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

    生平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 近现代阅读:2632次
  • 《美声》 ——怀着哽咽歌唱

  • 正文:
    1

    秋风乍起的夜里,草虫的呜咽回旋。
    一个外乡人把国道走穿,又迂徊于故乡小径。
    从前他怀抱明月远遁
    如今空剩一颗简单的心。

    他并不孤寂,只是倍感孤寂。
    在一座到处都是人的城市,他的问题在于
    不能成为他们的一部分,甚至连眼前的这些路灯
    怎么看都像是一只只窥视生活的眼睛。

    此时,恋爱的人正陆续走出东湖的西侧门。
    几张刚刚结过吻的嘴准备去解放路宵夜。
    秋风在吹,一颗简单的心在失眠。
    一个失眠的人在黑暗中翻箱倒柜。



    半夜过后,我决定写一首诗:它必须是
    凭空架起来的梯子,能一直上升到
    你做着好梦的床前;它必须是无形的
    如同我写下的文字,要有自生自灭的勇气。

    我回忆了能够回忆起来的一切,那些人与事,
    埋在土里的和浮在水面上的,那些
    过分的悲伤,和喜悦。我把它们在白纸上
    涂黑,然后,再将他们还给白纸。

    我是一个害怕成长的人,奋力活过了三十五岁
    肉体已经定形,再往下去便是
    一段漫长得让人心慌的下坡……
    多么沮丧啊!我拍打着前额和后椎,在这个夜里

    我驱车前往梦幻加工厂,路过
    一座墨水池。机器在轰鸣,溅起的墨汁
    一点一滴地改写着所有关于黑暗的命题。
    而过路的天鹅正用肚皮反复擦洗着乌云。



    我有一位表弟,多年前,他自制了一个地球仪,
    出于纯洁的考虑,他把家安置在了蔚蓝的海底。
    多年后,我看见他摇摆着尾鳍,仿佛靠岸的
    潜艇,更像一条在沙滩上搁浅的鲸鱼。

    劝说他返回太平洋是困难的。我何尝不晓得
    水域辽阔并不意味安身容易,更何况
    海水那么咸,蓝天那么远
    一个人的浮力并不能阻止整个世界的沉沦。

    很快他就适应了大地上的尘烟、疾病和死。
    他是一个那样的人,做了许多这样的事,
    但他是我的表弟,其次才是他自己——
    那粒在黑暗中发光的白牙齿:纯洁,接近于欺骗的本质



    这么多的风起于内心的渴念,止于内心之死。
    设若我有你所没有,譬如持久的信仰
    从空旷到空虚,一座华美的教堂容纳了
    幸福着和无知着的每一天。哦,我是否

    可以这样无所愧疚地饱食终日?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低于尘土的
    位置,不被重视,在被踩中接受
    齑粉之疼……

    我有过长久的散步的经历,从城市步行到乡村
    然后回到城市,从普通话逃回到方言中
    然后又沿途返回。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
    却怎么也难以预见临终的遗言更适合哪种口音。

    也是在这天晚上,我注意到
    一个肩扛镐锹的老人独自走进了黑松林
    他埋头挖掘着自己从前填下去的泥土
    他挖着,挖着,随后就消逝在了土堆中。



    在服下过量的止痛片后,恍惚间有幸福拍门。
    我决定继续写这首诗:它应该是美声的
    高于民族和通俗,却低于一只飞蛾的高度;
    它应该是快乐的,像木马的蹄声,带来
    一位身着糖衣、怀揣炮弹的少女……

    这么多的飞蛾扑打着风中的星辰,
    然后落下来,仿佛一片片理想的落叶
    将大地铺满。父亲吹熄了平原上的
    最后一盏马灯,禁不住失声痛哭。

    没有人怀疑一个老人的泪水,他的哭泣
    从来就是悲剧故事的主题,令人心碎。
    透过婆娑的泪眼,他看到自己的儿子——
    另一位老人正在另一个地方抽泣!

    此刻,懵懂少年们的游戏已近尾声,
    当一阵凌乱的脚步声蹿出街角边的暗室
    我听见了,是的,我听见了他们在争吵:
    “你有你的虎牙,我有我的粉刺!”



    而在更深的夜里,红灯区有着更黑的梦境。
    一个孓然而行的外乡人拍打着裤兜里的钥匙,
    但没有门扉供他开启。他张望着银河系一般的
    都市的夜景,眨巴着婆娑的泪眼……

    渐凉的风吹拂着他渐渐疲软的阴茎,也吹醒了
    他力不从心的陈年旧事。他说他也有过
    短暂的欢愉,“其实,长和短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说着,他顺手捏死了一只纸老虎。

    在他走后,歌剧院的女花腔仍在高音区徘徊
    “美啊,我只能上不能下了!”
    她显然失去了驾驭岁月的能力,只能听凭
    昔日的荣光将她扶上致命的烟尘。

    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弱者的诚实
    过去的不会重演,将来的勿需闪避。
    我更倾向于珍惜这战败的肉体,而不是
    拖着皮囊去与时光作对。



    可是,时光是裸体的,而我们穿着盔甲。
    可是,她们是敞开的,而他日渐幽闭。
    凌晨之后,一个被秋风吹弯了腰的人
    忍无可忍地爬上雪白的墙壁

    他将取下石英钟,卸下玻璃壳子,
    拔下红色的秒针,和黑色的分针与时针。
    他想赶在天亮之前
    遏止住时间的步履。

    我多么希望能够看见被谋杀的
    时间的血肉之躯。
    我多么希望能够目睹一个被延误的早晨——
    汽车在原地奔驰,做梦的人长梦不醒……

    哦,如果这样的假设能够成立
    我的衰老将到此为止。我承认
    许多愚蠢的行为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年轻,
    但我宁愿彻底地老,仿佛岁月真的无情。



    现在,吃完夜宵的青年仍在期待不散的筵席。
    我掏出打火机,感到火焰一下子蹿进了内心
    在这凤凰的疆域,消防车和洒水车来回穿梭
    一座钢筋水泥的城市仿佛一只浮出海面的神龟

    高于水平面的人群在建筑蜃楼海市
    而低于大地的人在默默回忆。他在回忆
    记忆深处的那一幕:一位少年吹响口哨
    在黑松林中追逐红狐狸。

    也许他真的见识过
    美丽的晚霞,然而当他后来越走越远,
    再也难以确立肉体的地位,
    他只能靠熬红双眼哭诉过去。

    但我知道人生不过是一缕青烟,
    不可能飘得太远,如同母亲从来就是一根
    用炊烟搓成的绳子她拽着,为了
    将我们拽回大地,她必须在脚下刨一座深坑。



    最亲的人正从最广袤的田野上消逝
    他们总是一一闪现,然后集体离开。
    我等待送信的穷亲戚前来敲打我的房门
    但只有半夜的铃声带来我母亲失踪的消息。

    母亲啊,你能去哪儿?
    上天需要云梯,下地需要挖地的力气
    你能去哪儿?
    我仿佛看见你沮丧的表情,麻木,迟钝

    在与癌细胞的战斗中,你缴械了。
    你不是逃兵,甚至不是战败者,那么你是谁?
    我问空气,问这杯四月的白开水,问
    窗外的明月:母亲啊,你能去哪里?

    我在三十岁以后重新回到了哺乳期,四处翻找
    你的踪迹;然后是变声期,我用怪异的嗓音
    咬着被角哭泣;最后是老年,母亲,你的儿子
    将用提前衰老的方式接受没有你的现实!

    10

    活着,为什么一直要将自己熬成人渣?
    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却要成全我,和我们。
    有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了回避,
    时空在变幻,而他拒绝成人。

    我早已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出了
    生活的真谛:一个人老了,另一个人
    将接过他衰老的容颜,继续努力
    直到不得不在宴席前松开牙齿,在

    少女身边垂下眼皮,在静谧的夜晚
    放弃睡意,在潮湿的地下室内
    放弃翻身、恐惧和疼……
    而我早已在这样做了,只是不够彻底。

    是的,在秋风渐紧的夜里,我
    腾空了每一间肉体的房屋,像
    剧院售完了座位,最后的高音
    正在攀爬心灵的穹顶。

    11

    掌声响起来,节目单上出现了
    一位打扮成菠萝的少女,她和她的香蕉男友
    正在拼命地抹眼泪
    他们谢幕,再谢幕,迟迟不肯下台。

    “现在,请让我们全体起立!”
    被目送到黑夜中的人啊,请你们看一看
    我红肿的手掌,“我拍疼了自己,是为了
    成为掌声的一部分。”

    而在同样的夜晚,另一个我
    在下等旅店的客房里一口气拍死了
    数百只夜蚊,这个刽子手梦见
    飞机坠毁,黑匣子里面装满了哭声……

    2000—2001年底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张执浩,张执浩,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已出版作品多部。曾获得2002年度“中国诗歌奖”、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以及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诗人奖提名等。
  • 近现代阅读:2628次
  • 渔阳曲

  • 正文:

    白日底光芒照射着朱梦,
    丹墀上默跪看双双的桐影。
    宴饮的宾客坐满了西厢,
    高堂上虎踞着他们的主人,
    高宣上虎踞着威严的主人。
    丁东,丁东,
    沉默弥漫了堂中,
    又一个鼓手,
    在堂前奏弄,
    这鼓声与众不同。
    丁东,丁东,
    听!你可听得懂?
    听!你可听得懂?

    银琖玉碟——尝不遍燕脯龙肝,
    鸬鹚杓子泻着美酒如泉,
    杯盘的交响闹成铿锵一片,
    笑容堆皱在主人底满脸——
    啊,笑容堆皱了主人底满脸。
    丁东,丁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它清如鹤泪,
    它细似吟蛩,
    这鼓声与众不同。
    丁东,丁东,
    听!你可听得懂?
    听!你可听得懂?

    你看这鼓手他不象是凡夫,
    他儒冠儒服,定然腹有诗书,
    他宜乎调度着更幽雅的音乐,
    粗笨的鼓捶不是他的工具,
    这双鼓捶不是这手中的工具!
    丁东,丁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象寒泉注淌,
    象雨打梧桐;
    这鼓声与众不同。
    丁东,丁东,
    听!你可听得懂?
    听!你可听得懂?

    你看他在庭前绕着一道长弧线,
    然后徐徐地步上了阶梯,
    一步一声鼓,越打越酣然——
    啊,声声的垒鼓,越打越酣然。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陡然成急切,
    忽又变成沉雄;
    这鼓声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不同,与众不同,
    不同,与众不同。

    坎坎的鼓声震动了屋宇,
    他走上了高堂,便张目四顾,
    他看见满堂缩瑟的猪羊,
    当中是一只磨牙的老虎。
    他偏要撩一撩这只老虎。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这不是颂德,
    也不是歌功;
    这鼓声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不同,与众不同!
    不同,与众不同!

    他大步地跨向主人底席旁,
    却被一个班吏匆忙地阻挡;
    “无礼的奴才!”这班吏吼道,
    “你怎么不穿上号衣,就往前瞎闯?
    你没有穿号衣,就往这儿瞎闯?”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分明是咒诅,
    显然是嘲弄;
    这鼓声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听!你可听得懂?
    听!你可听得懂?

    他领过了号衣,靠近栏杆,
    次第的脱了皂帽,解了青衫,
    忽地满堂的目珠都不敢直视,
    仿佛看见猛烈的光芒一般,
    仿佛他身上射出金光一般。
    叮东,叮东,
    这鼓手与众不同;
    他赤身露体,
    他声色不动,
    这鼓手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真个与众不同!
    真个与众不同!

    满堂是恐怖,满堂是惊讶,
    满堂寂寞——日影在石栏杆下;
    飞走了翩翩一只穿花蝶,
    洒落了疏疏几点木犀花,
    庭中洒下了几点木犀花。
    叮东, 叮东,
    这鼓手与众不同——
    莫不是酒醉?
    莫不是癫疯?
    这鼓手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定当与众不同!
    定当与众不同!

    苍黄的号挂露出一只赤臂,
    头颅上高架着一顶银盔——
    他如今换上了全副装束,
    如今他才是一个知礼的奴才,
    如今他才是一个知礼的奴才。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象狂涛打岸,
    象霹雳腾空;
    这鼓声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不同,与众不同!
    不同,与众不同!

    他在主人的席前左右徘徊,
    鼓声愈渐激昂,越加慷慨,
    主人停了玉杯,住丁象箸,
    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
    啊,主人的面色为何变作灭灰?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擂得你胆寒.
    挝得你发耸;
    这鼓声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不同,与众不同!
    不同,与众不同!

    猖狂的鼓声在庭中嘶吼,
    主人的羞恼哽塞咽喉,
    主人将唤起威风,呕出怒火,
    谁知又一阵鼓声扑上心头,
    把他的怒火扑灭在心头。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象鱼龙走峡,
    象兵甲交锋;
    这鼓声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不同,与众不同!
    不同,与众不同!

    堂下的鼓声忽地笑个不止,
    堂上的主人只是坐着发痴;
    洋洋的笑声洒落在四筵,
    鼓声笑破了奸雄的胆子一
    鼓声又笑破了主人的胆子!
    叮东,叮东,
    这鼓声与众不同——
    席上的主人,
    一动也不动;
    这鼓手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定当与众不同!
    定当与众不同!

    白日的残辉绕过了雕楹,
    丹墀上没有了双双的桐影。
    无聊的宾客坐满了西厢,
    高堂上呆坐着他们的主人,
    高堂上坐着丧气的主人。
    叮东,叮东,
    这鼓手与众不同——
    惩斥了国贼,
    庭辱了枭雄,
    这鼓手与众不同。
    叮东,叮东,
    真个与众不同!
    真个与众不同!

    原载1925年3月10日《小说月报》第16卷第3号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 近现代阅读:2623次
  • 烂果

  • 正文: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
    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
    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
    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
    烂破了我的监牢,
    我的幽闭的灵魂
    便穿着豆绿的背心,
    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

    以上选自《红烛》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 近现代阅读:2623次
  • 这样的战士

  • 正文:
    作者:鲁迅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人士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之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他们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20次
  • 正文:

    啊!我的灵魂底灵魂!
    我的生命底生命,
    我一生底失败,一生底亏欠,
    如今要都在你身上补足追偿,
    但是我有什么
    可以求于你的呢?

    让我淹死在你眼睛底汪波里!
    让我烧死在你心房底熔炉里!
    让我醉死在你音乐底琼醪里!
    让我闷死在你呼吸底馥郁里!

    不然,就让你的尊严羞死我!
    让你的酷冷冻死我!
    认你那无情的牙齿咬死我!
    让那寡恩的毒剑螫死我!

    你若赏给我快乐,
    我就快乐死了;
    你若赐给我痛苦,
    我也痛苦死了;
    死是我对你唯一的要求,
    死是我对你无上的贡献。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 近现代阅读:2618次
  • 沁园春.长沙

  • 正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616次
  • 南京民谣

  • 正文:
    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12次
  • 第三说

  • 正文:

    飞机是不会犯罪的。你必须背着两星期走路
    你与时间成了老对头

    采访测不出深浅
    看守所里,张挂着月光的肖像,猫像恶作剧的爱人
    歇下焦虑
    诗歌拒绝到你的身体上班
    3月31日,灯提前关门,世界施加压力
    你坐的地方没有意义

    午餐正点到达
    一条方框正好遮住它的脚趾。阴暗角落里
    书自得其乐
    同时储藏的还有突然和等待

    我慢慢地说着写着,说不清楚
    运河到处张扬
    北方不是你的。你在稠密的过去的某间屋子迅速拐弯
    空气抖了抖
    我看到墙壁在发疯
    它追不上自己的敌人

    选择太多容易有误
    一个词,也许你一辈子都用不着(福至心灵)
    神的换骨运动又在升级
    肯定有神
    在加紧它的换骨运动!
    诗歌给你勇气,只要不死,就有自己的小天地

    我们寻找凶杀现场
    金老鼠是你的家,你不需要它,你说,你想开机。
    和亡灵碰个杯吧
    再不要让刀心动,我进入它的饮恨,下一轮回,让它当把
    稻子?

    谈话昏头昏脑,我累了,大金属柱幻出变形的影子
    我对它咧咧嘴
    中午流下古怪汗水,分不清邪道还是正道
    如果可能,它们都会殊途同归
    我匆匆吃下时间和事件
    至少还有机会踢开讨厌的稀饭和麻木

    一个遍布细菌的人有着多么可怕的爬行欲望!

    辩护急需延续
    内心的斗争渐渐落空
    一失手就有案可查,灵魂挣脱睡眠,被摁到本世纪末
    孩子们旁若无人
    把一条鱼涂满档案
    4月1日,生活习惯地开始它的围剿
    我打个电话
    时间是我的心腹之患

    文件被凸出
    氢气工厂爆炸了,天空了,日子碎了
    你想到“写”,字就呼朋引伴,列队前来
    它们适应性极强
    你穿上村庄的鞋子,走过疲惫的泥土路和太阳,懒洋洋
    在木偶的长睫毛里唱歌数手指
    一个人踏上通往死亡的车辙

    思考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痛意。

    我记起福尔马林病房,翻转的身子,大舅母臃肿的体态
    小丘一样
    呻吟有忏悔苦难的力量
    “看好你的命!”
    她说,使宁静乘于上帝的关照

    这体验令人称奇
    同样的名字张冠李戴,但别急,你的就是你的
    音乐开个口子,当你老了
    生命会向你要税的

    有华人的地方就知道金庸
    18岁是段好线条,适宜于长篇武侠小说
    我曾在暑假钻进阅览室的板凳缝,在掌中演算天文

    那时K还在城里读书
    L在三沙水面捉拿鱼的翅膀,闪动吊瓶的制服
    W扎满针眼的阵容惨不忍睹
    从死到生,断断续续节外生枝

    你以南的一面面面相觑
    清闲有如书店每个上下午的寂静,它太不像商业场所!
    我来了,就给空间开锁
    然后狠狠地打向时间:老不死的时间
    你永远不要死

    学着着急,着火,着凉,着慌——————
    因为接吻就是以牙还牙
    延迟一个目的的到来
    你看看你看看,风都在笑,长方形低下头,全程1500公里

    监视梦,它不断膨胀,一天码到它手上

    现在显然有动机不纯在加入
    假如衣服实行一夫一妻制,父亲的一生应该打折扣
    什么可以骑自行车
    人就错了,春天有三只脚,它的身份证没有号码
    拼盘乒乒乓乓
    坏情绪不会构成骚扰
    “小四川火锅”老板上的最后一道菜是她自己

    座位黄了,树照顾树,蚂蚁啃石头
    你心领神会一切陡然开朗
    灵感随意摆置,碰碰它,“一个人在一个人时总会有点欣喜”
    时代的特征汇集到一个点上
    我闻到了隔壁的青羽毛
    整天你不干事,气死牛,把街道消灭

    只有天使才能给上帝传呼

    黎明的请调报告尚未送出,你还有机会
    埋葬它。
    或者紧紧捂住在时间的夹口上
    “心中有大自在”,我喜爱这句话,它正好切合实际幻景
    我送出两份红包
    一份鸡毛,一份蒜皮

    一个人老了,墙角的红包还站着
    感觉细微得要流泪
    亲爱的,载我到任何时候,神会保佑诗歌的人
    保佑童年的麻雀
    手又在发冷,它无法退到澄明,它瘫倒在藤椅上

    尸体像蛇一样入冬
    再过去就是慌张的扫帚。爱情有种神秘因素
    你徘徊着浸入它的体液
    来,一个人,时常检查自己的肝脏、呼吸和细胞
    从前生活挑选我们
    更轻了,直到编成辫子和细雨

    没有迈出去的偶尔
    玩一玩,裁下一宽度水,你怜惜草地,画饼充饥
    南山书社负责推荐人生哲学
    我的奶奶在烟囱里
    煤油盏起,火是她的阶梯?我喊着,我大喊:快跑
    快跑——————奶奶——————火来了,火来了!
    我相信灵魂
    它真的长出66条腿,它清楚我的哭喊
    灵魂是不能熔化的!

    后面是一个引号
    它还有多少是你卖不出去的?
    青春的气息,我每天都要吞一口,另外是深深的宰杀
    箭头苍白
    要不然我们从头再来!
    西西里岛沉到九龙江里,只有一个人把它拯救

    我极力培育的袋子装不了太多米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零点,无登场,它还有这么一个支架需要支出
    喧哗缩小野外作业
    瓦尔登湖习惯梭罗和你

    实用辅导总共三百页
    他们说,这可以出个好价钱。英语六级,每一级都理所当然
    地必要、讨厌!

    你只要进入制药厂就不可避免地变成药

    但是羁绊无法救治
    死亡依然百分百上升,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还不是尾声
    人与永恒,与一根星辰的手指,它的小指尖散发的静
    内心的静把宇宙搬到窗台


    1999.4.1.


    发表于<厦门文学>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安琪,


    安琪(1969-),女,原名黄江嫔,1969年2月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漳州师院中文系。诗作、译作散见于全国各诗刊,文学杂志。1995年12月获’95第四届柔刚诗歌年奖。有诗作入选《1998中国最佳诗歌》、《1999中国新诗年鉴》。

    安琪,女,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1988年7月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当过教师、文化馆员。2006年辞职。

    1995年12月获第四届柔刚诗歌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光明教授撰写授奖词并颁奖)。

    2000年4月参加《诗刊》杂志社主办的第16届青春诗会。

    2001年提出“中间代”诗歌概念,推出了一代诗人,被视为填补了诗歌史代际概念的一个空白,很快被写进《中国当代新诗史》(增订本,洪子诚、刘登 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迄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数十位专家、学者、教授 都为中间代撰写了理论研讨文章并在课堂上予以讲授。

    2005年获广东《女子诗报》社、香港两岸三地女性诗歌研究会联合评选的首届女性诗歌奖。

    2006年4月获诗刊社、中国妇女报等联合评选的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

    2006年12月获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小组评选的诗歌贡献奖。

    2007年7月获《诗歌月刊·下半月》评选的十佳青年诗歌编辑。

    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解放军文艺》《星星》《诗选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篇。

    诗作入选《中间代诗全集》《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诗歌卷》《感动大学生的100首诗歌》《中国新诗90年90家》《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1949——2009中国当代诗100首》及各种年度选本等百余种。

    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安琪、远村、黄礼孩/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民刊《第三说》(与康城合作)。

    出版有诗集《歌·水上红月》《奔跑的栅栏》《任性》《像杜拉斯一样生活》《个人记忆》《轮回碑》等六种。

    入选韩国《亚洲当代诗人11家》。

    曾参与编撰《大学语文》教材(杨四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现居北京。


  • 近现代阅读:2603次
  • 为了忘却的记念

  • 正文:
    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03次
  • 《悼杨铨》

  • 正文: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01次
  • 自嘲

  • 正文: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601次
  • 一句话

  • 正文: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译文赏析:
    [db:译文]

    作者介绍: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 近现代阅读:2582次
  • 〖五律·赠邬其山〗

  • 正文: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近现代阅读:2580次
  • 火柴

  • 正文:

    这些都是君王底
    樱桃艳嘴的小歌童:
    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
    唱不出的,都拆成两片枯骨。

    译文赏析:


    作者介绍: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 近现代阅读:2579次
  • 十六字令三首(1934-35)

  • 正文: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原注】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译文赏析:

    锷(e4):剑刃。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题解】
      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579次
  • 七律冬云(1962.12.26)

  • 正文: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译文赏析:

      罴:或称人熊,比熊大。

      【作法】
      这首诗上来的"飞"和"稀"是五微,下面的"吹"、"罴"、"奇"属于四支。《冬云》押得是四支大韵,组合力强的字多得是,大可不必从五微借字,而且一借就是两个。

      【题解】
      这是毛泽东为自己七十岁生日(中国传统算法)作的诗。



    作者介绍: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 近现代阅读:2577次
  • 墨客网(www.mokecn.com) 京ICP备150497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