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出版的诗集有《繁星》(1923)、《春水》(1923)、《冰心诗集》(1932)。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5卷本《冰心文集》,收入1919至1982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按体裁分卷,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一部文集。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
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
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尼亚、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 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
199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八卷本的《冰心全集》,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赵朴初、雷洁琼、费孝通、韩素音、王蒙、萧乾、谢冕等出版座谈会并发言,高度评价冰心巨大的文学成就与博大的爱心精神。
为了宣传冰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由冰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以来,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关注和投入各项活动。她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1999年3月1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往日的肃杀,没有黑纱,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告别室的门前,大红横幅上写着“送别冰心”四个醒目的大字,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冰心老人安卧在鲜花丛中,花丛前是冰心生前共同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的好朋友、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花篮和家属们精心编织的大花篮。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于是,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 灵堂正面在一片浅蓝色和蔚蓝色的背景之下,衬托出冰心老人手书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几个大字,周围是松柏,是用红玫瑰织成的红心图案。走进灵堂,耳边响起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翱翔的欢叫声,管风琴与小号的幽雅旋律从遥远的天际飘摇而来……这是冰心最喜爱的外孙陈钢精心为姥姥准备的音乐。他从美国赶回来时,特意带回来大自然的音乐素材,由李焕之的儿子经过音乐合成而成,乐曲分为“大海”“生命”“光明”和“晚霞”四个乐章。 冰心去世之后,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送别的,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送别冰心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正在参加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和中国文联第六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来向冰心老人告别。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等,代表家乡人民向冰心送别。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
余光中(1928- ),一九五四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1992)等十几部。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但其曾经在1960,1970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柳亚刀∶又名丁陌,70后,南阳人。学过几年油画,2002年创办中国第一短诗论坛《短歌行》。
柳亚刀,又名丁陌,生于70年代,南阳人。2002年创办中国第一短诗论坛《短歌行》,倡导短诗创作与批评。2003年,与叶想、东鲁散人合著有短诗选集《短歌三人行》。
于坚(1954- ),出版的诗集有《诗六十首》(1989)、《对一只乌鸦的命名》(1993)、《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1999)。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
余光中(1928- ),一九五四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1992)等十几部。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但其曾经在1960,1970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北岛(1949- ),原名赵振开,出版的诗集有《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下的风景》、《开锁》、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散文集《蓝房子》。 (本文件内所有诗作均由网友象罔与罔象搜集、校对,灵石岛向他表示永久感谢。另外北岛诗英译见汉诗译文库。)
北岛,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1978年前后,他和诗人芒克创办《今天》,成为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1989年4月,北岛离开祖国,先后在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居住。北岛曾著有多种诗集,作品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北岛祖籍中国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毕业于北京四中。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作过翻译,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 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于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他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创作,寻找机会朗 读自己的诗歌。1994年曾经返回中国,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遣送回美国,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还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 校、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10月回国为父奔丧,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1]。
1990年在北岛的主持下《今天》文学杂志在挪威复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其网络版和论坛(www.jintian.net)也享誉世界各地汉语文学圈。
出版的诗集有:《陌生的海滩》(1978年)、《北岛诗选》(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 上的风景线》(1996年)、《开锁》(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动》及英译本(1984年)、《归来的陌生人》(1987年)、《蓝房 子》(1999年),散文《失败之书》(2004年),散文集《青灯》(2008年1月)。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于1976 年天安门“四五运动”期间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中国新诗名句。在美国,其作品由 Zephyr Press 出版。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出版的诗集有《预言》(1945)、《夜歌》(1945)、《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何其芳诗全编》(1995)。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92年版)
大诗人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语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的和生活的启发。
孙文波(1956- ),l四川成都人。出版的诗集有《地图上的旅行》、《给小蓓的俪歌》、《孙文波的诗》、《六十年代的自行车》、《简单和赞美》、《与无关有关》。
汤养宗(1959—),福建人。著有诗集《水上吉普赛》、《黑得无比得白》、《尤物》。2003年获星星诗歌刊与诗歌月刊联合设立的“中国年度诗歌奖”,2006年获人民文学奖。
汤养宗诗歌五十首
《断字碑》
雷公竹是往上看的,它有节序,梯子,胶水甚至生长的刀斧
落地生是往下看的,有地图,暗室,用秘密的呓语带大孩子
相思豆是往远看的,克制,操守,把光阴当成红糖裹在怀中
绿毛龟是往近看的,远方太远,老去太累,去死,还是不死
枇杷树是往甜看的,伟大的庸见就是结果,要膨胀,总以为自己是好口粮
丢魂鸟是往苦看的,活着也象死过一回,哭丧着脸,仿佛是废弃的飞行器
白飞蛾是往光看的,生来冲动,不商量,烧焦便是最好的味道
我往黑看,所以我更沉溺,真正的暗无天日,连飞蛾的快乐死也没有
2008-4-15
《五月四日登目海尖,采花记》
我根本做不了把花朵称作女儿的父亲,也不想抵御上天布下的迷魂阵,我肯定要老病重犯并愿意再犯一次:提着灯在空气里嗅来嗅去这漫山遍野的杜鹃都是我的,都是我的我一一叫出它们妖精般的名字,还安排了妖精们今晚的宫殿。我是大地喜爱的病人喜欢摸桃树的耳朵对春天的小虫言听计从在世上,他们一直限制我说醉话,魂不守舍,内心起火象现在一个人在山上大喊大叫:“我就是你们要捉拿的采花大盗!”2007-5-5
《我的地理》
我的地理是一条迷宫般的海岸线,在闽东一个叫霞浦的
地方,那里水气迷濛,人与神混淆
潮水磕磕碰碰,不知要涨起还是退缩天养出水怪天从来不管
葬身鱼腹的人使一些鱼在水下呱呱乱叫
你想象话的说话吗?你想得美这里不说话的人天生不说话
开口的,就象我,断断续续,不玲珑,不左看右看
大鲸钻出海面喷水
喷了也仅仅是为了对自己的身体
作一次挤压
2008-3-16
《有问题的复述》
“照镜子的盲人,是终于得到镜中真相的人。”昨天我终于把这句话又说了一遍。而最早它不属于这种表述:“照镜子的盲人是那面镜子所要的镜子。”去年,我其实曾将它改动过:“照镜子的盲人,是镜子所要的最完美的的人。”2007-2-23
《坐拥十城》
东边有两座城池造反了,北面的还没有北面还插着我的旗,西边有旱情,南面下着雨我一个人过着多么混乱的生活在斗室里嗅来嗅去,点着十盏灯,看哪一盏率先扑灭要派鸽子带去鸡毛信,还有给困在另一座城里的王后发去信息,一些蚁群说粮食不够用了衣袋内几枚硬币,正反面翻来覆去星象忽隐忽现,版图忽多忽少为了让十个指头能够按住十匹悍马我通宵达旦把钢琴弹了一遍又一遍2007-7-25
《穿墙术》 我将穿墙而过,来到谁的房间,来到君子们所不欲的隔壁那里将飞出一把斧头,也可能是看见锈迹斑斑的故乡,以及诗歌与母亲的一张床担负着被诅咒,棒喝, 或者真理顿开我形迹可疑,又两肋生风下一刻,一个愚氓就要胜出鬼那样就要到了另一张脸而我的仇人在尖叫:“多么没有理由的闪电这畜生,竟做了两次人!”2006/7/29
《在汉诗中国》
老天留眼,让我在自己的国度当个草民让我在两条河流之间,看星星在树梢上摇晃接受该来就来的雨水,也要和脚下的蚂蚁说话,一些瓷器依然被我作为气体摆设着街边,有人排着棋局,然后在一旁抽烟,直至天黑村西有戏台,看戏的人将自己责难墙角有花朵,片刻之后,就要放弃对谁的感激在一切低处的物类中, 有小脚不断踩到我我认得一些汉字,会写诗与自己祖国的母语一直热恋,对人说:“哪怕你骗我,也幸福得要死。”2006-6-13
《试着在三十年后读到一首汤养宗的旧作》
作为一个时光魔术师,三十年后,我回到一首汤养宗的诗歌中。文字已变成魔镜我看到了他壮年的身体,他那张还在燃烧的嘴唇过去的火与眼前的水,他大大方方的情欲大部分语词依然神经兮兮,依然没有谁看管的样子辨认成为相互的鞠躬,辩驳从两个身体又达成一致的一个人那么好的火焰,仍旧被控制得这么隐秘,着实的显示了一种工艺。我读到:“我的未亡人,你看见的光尽管有点假,但一定是刺目与庄严的。”那时,已不知谁是听者与说者,但我心口在紧缩指头在几个关键的字眼上停下来那里没有讨好,没有向谁低头也没有狡赖与搪塞仿佛只有完美的病人对另一个完美的病人仿佛一个苍老的父亲见谅了他苦难的儿子2006-5-17
《重阳》
上午无法登高,下午无高可登,晚上在一场酒事里,终于好事促成
高高的酒,一步一个台阶的酒,在山顶有大风吹来的酒我终于看到了空茫,这千人插足, 你要我要的空中之茫2006-10-31
《野猪》
这几天常有野猪来侵扰家养的母猪
从强奸到假想敌,从蒙羞
到别样的快乐。“一次等于十次
一百次也不如一次。”
这完全不象我理解的受难日畜牲更服从于逻辑,人民想不通的事
神圣。但不管用2008-4-5
《秋风辞》
三百座村庄又开始吞吃月光。秋风来了溪流里的石头重新被叫做石头政府在写帐目,白云卸下了一年的病菌阔叶林不再争吵,大道宽畅祖国在凉水中有着清澈的心肠在诗歌内部,一些语词也红了甚至也掉落下来,庄重, 归位,并且安详大山之上,大脚沓沓,本月你就是王青蛙在穿鞋子,隐士铺开了婚床我有十万家书,要同时发往远方2006-6-16
《食牛耳者说》
作为遗世的耳背者,老中医嘱我
吃牛耳,也要吞下牛耳垢
多想想花开花谢的声音,并探究
对牛谈琴的左右含义。我双耳幽黑,吃什么补什么也有牛脾气,也不当谁的知音,没有一听响雷便说春天来了我长有他们得意的病,对人世的话语权身负遮蔽史上苍作证,我听不见就是听不见我一手执牛耳的宽厚,一手推开弹琴者的十个指头大声说:天妒我耳!
2007-10-27
《磨刀记》
面对南山上那棵大树,刀还在我手上磨着我是有耐性的,曾答应把蟾蜍养成老虎,给一个女人十五年不言不语的爱躲在门前那块石头里面,依次解答与三种水果有关的脑筋急转弯羊遇到草: 草莓。狼遇到羊: 杨梅。狮子遇到狼: 桃我也想象着, 草木们见到我一路逃命的情景为不误砍柴工,飞鸟已不敢从我眼前经过法庭里的官司正越来越少2007-4-22
《劈木》
木柴劈开后,我看到了两面相同的木纹我说不对,把自己的双掌合起,又张开:它们的纹路并不一样两边手出现了各自的眼神,说明我远不如一棵树说明掌心中有两个人,说明我的手右边做事,左边并不知道我又把它们贴在耳边交换着听,希望能听到不同的说话声一整个上午,我劈,再劈,拼命地劈,我发疯般想证实是不是只有用刀斧劈开的,才是统一一致的比如两片嘴唇闭着,一开口就出错比如我的手掌心,左边并不听右边的话2007-10-23
《在特教学校,看智障孩子们做游戏》
他们当中有五个人坚持认为,石头在夜间
会意外长出小尾巴。有三人在指责别人头脑太慢
不会将左手放在右手上,不会用右手对左手说话。这里设有专业有一门严肃的课目叫“感知”。有人在绕口令
牛头,马嘴;马嘴,牛头而另两个在争执,一只玻璃珠,再加上一只玻璃珠
永远不等于二。他们确信:没有二,只有一
我也暗地里加入运算,比如一首诗歌
再加上另一首诗歌,同样不等于两首诗歌当我把这问题转移给另一个小女孩,她回答“你和他们都在乱说话”。
2007-12-6
《花地》
她向我展示了妊娠纹,一坡花地,汹涌的波纹
与谁的技法。上面有夜色和银铂
异质相融,以及梦的痕迹
大师是蒙面人,在某林间带, 只一闪而过
但密笈在这刻曝光,仿佛一片狼籍
却符合激情的脾气
掺进来的欢乐,如今片片呢喃
在光洁肌肤与鱼皮间,瞬间汇合
真是有血有肉的旗帜,并被小心置放
这女人身上, 炽热的火焰飘动
我怎敢说写过绚烂的文字, 简直是瞎了眼
并或许是文盲, 起码
另一种母语, 拦住我,重新呼吸2007-1-6
《包皮》
暗无天日的少年在出来后结束,我们被包在里头,自己的牢房, 一个孩子跑出来一群孩子也要跑出来我们捂着下身,在草垛上打滚,嬉戏,想出人头地,变大, 石破天惊皮包肉,肉包骨,它包着一只憋在里面的小困兽它叫但,纸也包着火它比我们更呆头呆脑,充血,涨红着脸,甚至气宇轩昂乌云太厚,需要解救的笨孩子太多,渴望冒出的日子,疼,露一点点就疼, 真不明白它以后还能干什么大事我们自己解放自己,比大,比所有的吹牛更实用避开刀具和医院,避开那个漂亮护士的眼睛,我们靠自己脱颖, 去蔽, 破障, 好日子就是把头探出来狗崽子睁眼一只小鸟一定会唱歌,一头小牛总有一天会犁田,一个男人自然会打井后来的情况证实,这一切是真的2006-11-25
《在李白故里》
这样迷幻的人竟然也有故乡也有妹妹,也有族上的祠堂,象一个一流的子宫你用语言支持了自己的祖国又爱护着天上的月亮,胜过女人的乳房胜过家园。你是谁我为你设定的身份是甲壳虫、丐帮帮主起义者等, 并几乎成真但酒水不允许,让你成为空气的敌人,向流水问这问那以争夺虫豸与飞鸟的话语,作为向世界邀功请赏的石头今天当我在酒桌上沉入无底的迷醉,就有人问“你是不是对谁怀有仇恨?”2006-10-11
《在斜阳西照的傍晚进入一座荒芜的乡下老房子》
我曾见,他们在这里搓绳,在这里打井,在这里早起磨豆,白白的水浆灌进母猪的咽喉雨点声掩盖过西厢吃吃的笑声,有闪电照亮妇人的耳环和窗棂上的木雕另几个星宿坐在厅堂上聊天,将竹影翻到另一面天色显得有用或者无用鸣虫也象是特意养大的,在看不见的石阶下第二房媳妇的心事有点窄也有点紧,一头牯牛以及旧墙中伸出的手是她经常的幻像,关于在午夜练习飞翔不敢证实那是自己的身体如今,一阵风就将这一切吹得空空,这里留下空宅,几片陈年谷壳上面有脚印,也许是屋檐前那只石兽,昨晚走动了2006-5-6
《平安夜》
窗前的白玉兰,身上没有魔术,今夜平安。更远的云朵,你是可靠的(说到底,我心中也没数,并有了轻轻的叹息)未见野兽潜伏,今夜平安。云朵后面是星辰,仍然有恒定的分寸,悦耳,响亮以及光芒四射的睡眠。今夜平安。比星辰更远的,是我的父母。在大气里面坐着有效的身影比空气还空,你们已拥有更辽阔的祖国父亲在刮胡子,蓝色的。母亲手里捏一只三角纽扣那正是窗前的花蕾——今夜平安。2005/12/27
《停尸房》
母亲被推进来后,这里的死人便有了三个。看来死者也是团结的,甚至也是有力量的。私下里他们可能开始了谈话,寒喧或者诉苦。其中的一个眼睛迷迷的,在看某位并不诚实的哭泣者。隔壁那边是火化炉火舌们在说着另一种话我的二姐,一个处世无争的妇女俯在母亲耳边轻声话别:“进去后,你要避一避火……”这句话,其他的死者肯定没有听到其他死者,也忙着听亲人们的告别这是诀别时刻,大家都很忙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被我捧出来它是热的,母亲肯定经历了火也可能,在关键的一刻她果然避开了2004/12/18
《我是一件人间遗物》
这把旧牙刷还是淡定的神情,依然插在玻璃缸里热水袋已经漏水,有忍冬花的气味样子沉,也冷。还有手上这只银簪不知该插在谁头上才合适它们都是母亲留下,经受过爱护的模样还在经受什么。我也是一件也在它们当中也属于剩下来的,好象只有扔掉才算合适在众多相似的物类中,我没有身份我给自己命名:一件人间遗物沉默已足够自足,但,每当还有光荣降临我是多么尴尬2006/1/20
《有些词对我已没有威胁》
有些词对我已没有威胁。比如如丧考妣。比如儿行千里母担忧——它比空气更空我已经在一个蒂蔓上丢落下来并再不能顺藤摸瓜。只空着手,听蟋蟀呼喊:“请交还我回到秋天的鞋子!”而遍地的树木根部都已变黑。我父母双亡成了一种巫术的结果,偏冷,更怕额外的日照回头或重返一条河的说法对我均已无效。我名叫无牵无挂,开始用明信片给人写信读书习惯不看结尾。对下水道发呆却拒绝回答问题。越来越空的世界上,我还有漫长的一天可一些重大的词已找不到我,我也不再害怕2006/1/15
《未完成》
有时我左手做事,并没有让右手知道。萤火虫,放在《赞美诗》第107页。彼此懂得对方的光却没有把手里的东西显示给另一个。它们多么对称,均使黑夜向附近移动了一下自己的位置身体的与文字的,象我的十个手指安放在各自的名称上。我转身罗伯特与玛丝洛娃的一段对话也随我转身。桌面上那两样东西依然没有握手我也不给提示看它们会有什么情绪 2005/5/16
《我与我的仇人》
我与我的仇人写下了契约,今后的春天所有树木都是他的,我只能顺着这条河去给一些树根治病,并给遇到的石头取名,捉出过往白云身上的虫子如果海那边吹来的是东南风,我只能继续给树根治病,如果是吹来西北风,尽管这绝对不可能,我便可以休息两天但我不能借助春天的鸟写下什么诗歌也决不可以想到现在英国是什么天气,包括无聊得学一只公鸡,打鸣。他说一个热爱春天的人只能是这个命。坚持十年后他将给我一个惊喜2005/5/
《桃花岛》
如果要赞颂,就赞颂你胸前的那颗小痣。妖娆的密码独立于你的身体,有说不尽的好处。一只蚂蚁又带着自己的铃声,出现由小变大,来到我双手刚好可以按住的位置我跟着一个成语写下: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的国家,已允许人买下一些无名岛,并命名可以置下别墅,种花,养草,拥有产权。那么,它是我的。你的身体如果是既成事实的完美版图已有统治者。就请把这颗痣永远许给我,并容忍我这个披头散发、放浪形骇的桃花岛主。2005/5/26
《娜塔莎索菲娅或苹果的欲望》
吃我吧,吃掉我的籍贯然后把我带走。吃掉山东省把我的籽和核,子宫和睾丸扔在福建;我的香是1809年,或者1999年所以你接受了我的诱惑,所以我圣徒般饱满。一个啃我的男人允许他想:这是香甜的乳房我比你们拥有更辽阔的祖国但无法拥有你们的牙虫我的拜托强词夺理:吃掉我并播撒我许多人在问:谁是娜塔莎索菲娅 2005/4/20
《在嵩山少林寺》
在嵩山少林寺,我摸貔貅,摸银杏,也摸浮屠 ——他们所崇尚的男性生殖器;果然是 坚硬的手感,可以突破事物的那种 “在一种形式里我们超越了他人。”而福建男人 多吃鱼,在胃肠堆积贝类,提取钙和锌;也想在这条路上 有所建树 我年少时崇拜鲁智琛,在码头打群架,现在是阿什贝利 与夜间的一些飞禽,去年 甚至练过一段歌曲里的变调,带有玉石中的 花纹,已经可以在枣树前叫出梨子的名字 所以,我一生气,就开始练长跑 不象一些文字,因短促 过早泄出了本应好好看管的底气 李不三又在问:“你到底要不要饱满?” 象貔貅,只进不出 象银杏,顺从时间 象浮屠,长久地坚挺着 2005/11/3
《裸奔者》
国家的好山河好象是他一个人的。他裸奔把生殖器暴露出来,以为身上也有老虎的条纹,那枚无所畏惧的针头,是话柄吗当然是应该抓住的话柄。“我舒服呀我终于甩开《红楼梦》和卢梭很远了!”臀上的胎记也在绽放,一个养刺猬的老人沿街喊叫着:“前面的人快帮我逮住这东西!”而阔叶棕们交头接耳着,关于棕针毛的生长是不是也有值得看管的问题。一只麻雀由于一块布的丢失,已经飞出一只鸟的禁区2005/6/27
《洞穴》
关于洞穴,更多的人还没有出来。在某一个夜晚 我是进去了,二十年后,我还是这样说: “它象花朵。但更象 永不能愈合的伤口。”我想我是细菌,是 一双迫不及待的鞋子。是长达几十分钟的 一次闪电。关于洞穴,我想我没有身份 其他男人也没有。“这是你的家, 你不能到了家门口,就扭头走掉。”这是若干 天前,我听到的真心话。关于洞穴 我卸下了蜜,卸下了许多块骨殖 那里头有高利贷,有精密的坡度。有豢养在 秘室里的一条跛腿的怪兽。有风声 当它吹来时,我想到了数字,是相加和相减 的数字。关于洞穴,你不能 随便说话,你不能这样说:“我是一个沉思者, 是冷空气。”你不适合这种容器 你无处藏身。你哭吧,在黎明前把眼泪擦掉 再好好学着做人。那么,你的白天 在哪里?关于洞穴,我有一架马车那么长的 记忆。我已经成了谁的饥荒。我掌管着 十八种部队,我的训示是:“要感觉到 空气在燃烧!”哈,那些听话的小蝌蚪 都是花朵的粮食。关于洞穴 更多的人还没有出来。 2003/12/7
《蝴蝶的心脏》
最唯美的结构就是蝴蝶的心脏 接下来才是它的性,在我们的左边或者右边。 它拿走的那件内衣,一直还留着 我闻过的腋香,我也在找它身上 彩陶一般的肚脐,以及肚脐下方 一座花园的面积;汉语习惯于这样写出: “母性的,色彩的,窄和深的。” 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叫醒它们和激活它们 一个四十岁的男人照样这样想 蝴蝶在下午三点钟和下半夜三点钟是一样的 除非你装作看不见,你一旦看见 就意味着你遗忘了一件应该去做的工作 一团火已经与你有关 2004/5/12
《哑巴夫妻》
我们有我们的身体,我们有我们的床
有我们的做,也有我们的爱
同样,我们也闹胃一样的饥荒
向前三公里,遍地都是芳草萋萋和急呼吸
向后三公里,一只湖北的青蛙
突然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叫
你有你的花朵,你的豆夹,我有铁和蒸气机
不是手足无措,而是想矫正,夜莺为什么能叫得
那么好听,而哇哇乱叫的人也做着哇哇乱叫的事石头没有声带?不对。石头不能着火?不对当它们叮叮当当摩擦着,不听劝告
财富是明摆着的
它们有一笔优美的皮毛,也按石头的脾气享用着石头的桃色
2007-6-9
《毒药》
我是一个毒药制造商,以下是我的一些经历——一九七三年冬天,所生产的四个火车皮的毒药,那是一件幽秘的事火车经过山洞时,三百只野兔把它抢劫一空。一九五四年,我正在与马赛亚恋爱,我说身上带有一枚毒针她用手摸了摸,“这么大!样子好难看……”一九八二年或者是八五年,一个模样象孙二娘的人来到我家,桌上放着一叠钞票用来交换秘方,人肉包子?或者仇恨的味道。三天前,我感到自己确实是老了便到一所山区小学助学当那位小姑娘给我戴上红领巾我流下了一大串眼泪…… 2004/12/14
《国家银行》
那天,我到国家银行里存进了一笔钱 在门口,许多没有人认的鞋子 堆成了小山;“我是新立户的 名字就叫乌贼鱼。”柜台里的小姐要过了 我的身份证,她笑了;“我懂得也去过 这个叫作里海的省份。” 整座营业厅飘荡着海藻的气味 海在很遥远的地方传来了它沙哑的嗓音 看着自己递进去的钞票在点钞机里足足响着 三分钟,盐,防腐剂,香料这些词眼 竟然象溪流般也在我脑子里一一闪过 她突然说:“还要再点一遍,但这钱 决不是假的。”我回答:“我才是假的 在银行,谁都不会感到自己是真的。” 海浪声在这条大街上越来越大了 但这里有防弹玻璃,还有她迷人的微笑 谁是假的呢?是一座大海吗 在这家国家银行 我那天以一个乌贼鱼的户名 存进了一笔钱 2004/4/2
《 女人,在我眼里是向下的过程》
那时我十几岁,我只喜欢她们的脸 认为那才是另一件东西,成长中 不能或缺的力量。无数的脸儿 一直鼓励着我,我的许多诗歌 都来自它们,反过来好象也是食粮 二十多岁,我更多的喜欢上了她们的 胸部,那一片汹涌着的黑暗 却又明显是阳光地带,只有那里 才可以大口大口地呼吸;并常常有 捕捉小动物的冲动,用手伸近它们 而现在,我喜欢上了她们的丰臀 和硕长的大腿,那才是世界的圆形 坚实而有力,当中的力度,好象 与自己有关,其实还有多出来的东西 那很重要,那符合我殷实的发现 当我年老后,我依然会喜欢她们的 脸,乳房和臀部;但我身体中的气温 肯定比我所喜欢的更朝下降落,那时 我会经常到郊外走一走,象一切 梦寐中醒来的人,轻抚着掌心的冰凉 2004/2/16
《今天准备去植树》
今天准备去植树,同时也准备下了 一些怪怪的想法:一把开山锄必不可少 但在这棵树与那棵树之间我会另有选择 我会带上一部词典,给泥土下的 蚯蚓学习发音;带上去年的爱情 它被我煞有介事地埋在那里,好象已经 与我无关,并被我踩上一只脚;带上 三颗小石头,代表纠缠在我身上的 三种方向,我摆脱了与它们的干系 再让我犯下道德上的错误,想也别想 带上几根火柴,我一直来不及用上 的火种,让它们在泥土下燎原 我会用一年的时间来计算它的火势 直到最后烧痛了我自己;带上前些年 与父亲诀别的话题,要它们 继续传到那一边,“春天来啦 你那里是不是也有个春天?” 当然还要带上我的羞怯,对我来说 长期不能与世界缓和的困难,我要 彻底了却这一心事,使它融入泥土和雨水 我今天会一下子完成这么多工作吗 好几天以前,我就为这个节日的 到来,而偷偷激动 2004/3/12
《国家仪仗队》
元首从国家仪仗队前走过,他想,这个国家是整齐的。什么叫岩石,这就是岩石关于政权的倾斜是否来自蜈蜙身上错乱的众脚?还有一个最低能见度的问题,这很有趣一个国家,通常没有最低能见度它只排列,是身高与森林,日光照在那里郁郁葱葱,浑然感的气息反对一只苍蝇错乱的翅膀,反对流水相反的响声,更反对,事实上或者假设的疯人院比如,在这个庄严的时刻,那个叫约翰·麦劳斯的列兵脑间正闪过,昨晚他弄碎的一只金鱼缸2006-4-23
《一个人的村庄》
弯腰把头深埋进井口的人,是这个村庄唯一的人。他朝里头喊:“井下有人吗?”井下的声音把他的话往下传后又传上来——“井下有人吗?”他的头越埋越深,越埋越深最后, 活象一只蜜蜂叮在花蕊中只剩下屁股2006-7-6
《挤牛奶的少妇或一些违背国家美学的事我也想大手大脚去做》
被她挤出来的,起初是牛奶, 后来不知是什么被她握在手里的起初也是牛奶,后来也不知是什么。那里有一个冒尖的小小喷口,有人叫银行那里的两个, 上半身与下半身都同样鼓胀它是谁的母亲,当然也当过谁的娘子。这一个却紧抓住对方不放有些话肯定是传下来的,比如“你死在我手里啦!”她每在那奶子上挤压一下我的心就会随之一跳。是的,一些违背国家美学的事实际上我也想大手大脚地去做2006-7-5
《太阳系:八个或者十二个》
大街上,开头是一辆自行车和那个喝着啤酒的人后来是两个,他们搭上了肩,并轮着喝再后来,又加进一辆,这一回成了一伙,并一人一口,我一直观察着并知道,这就是大街上的味道并知道隔壁一群人正在洗牌,中学校长在分班我儿子今年是留级生,他将与另一些小兄弟,在一起太阳系的族谱昨晚变了,冥王星被剔了出来好象我同胞兄弟中有一个是假的它被加入那几个喝啤酒的人当中一个叫谷神,名字很好听,象要送来好多好多的稻粮,另一个叫齐娜,过去是战神现在是我邻家的女孩,据说一直在零下200度中生活,也不知是心热还是冷血还有一个卡戎,但愿不要与我长着同样的脸唉,它们被统称为矮行星,名字很另类一如我心痛的儿子,领到了自己新的班级与新的座位 2006-8-25
《大风》
“大风!”“大风!”秦兵攻城时这样高喊着
那时响箭如雨,白云有点不讲理
咸阳一带只有一部词典而轰鸣的网络诗人,消耗着二十四个省份的电力
键盘被无数手指噼噼啪啪敲打着大家在写四个字: “我的天下!”
2006-10-3
《非线性生日》
我不服从时间,但我服从了
某些石头
在长城脚下是一块,在书架上
也算一块;分不清心脏的位置
但到处裂开,一些人的肋骨
肯定也是我的。有女人
收藏我的脚趾甲佩挂胸前
也有白云,借用我的肺叶
谈论障眼法,谈论户籍与出游
家乡一带是安静的,但我不住在
那里,按谱系划分
我的形状与谁相同,但决不相同
无数镜子模仿了我的碎裂
2006-9-26
《散失》
在眼前一晃就不见的那棵树,一定不会成为
后来的木板或者家具,你是奔跑的
象母亲,被谁锯掉了,还在
依旧弯进我的身体,问这问那
这是我工作的一大部分: 在流失的时间中
修补花罐,收藏闪光划过窗前的颜色, 当中有经典的细节, 也无缘无故把石头搬运回家, 也不知它有什么用
我对未婚的少女说到物理中破裂的原理,说模糊学大象的脚和被我们模拟的瓦片
它们两个同样是气体
不能抓住,而某一天
你又会看到,风有完整的身体,奔跑的马匹反而没有
2007-1-4
《多维艺术》
一些人, 注定要在时光中做出某项出人意料的事
比如劳伦斯·魏纳
专门喜欢在自己稿纸的浅空间里,写一系列
互不搭界的话,就促使多维艺术这个词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理查德·朗
则做了一次有计划的
横穿英国的步行,并把徒步路线记录在地图上
这一行动,也列在其中
而我身边的另几个诗人,十年后也出去了
他们在国外帮人扛尸体,洗碗,在街头练习倒立
并写出这样的句子:“故乡啊
我思念我的鞋底。”他们把一本书随手一翻
就翻到最难描述的一节
回来后,名声大噪,便成了替民族文化干过一番大事的人
2007-2-25
《夜晚的树》
夜晚的树黑而静,因为黑,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
不知道它有的枝干
是不是已经伸过了山岗,那边有另外的风
抚弄着少数的叶,而更多的叶片
依然纹丝不动。“火在别处燃烧
更多的身体是黑的和死的。”在最整肃的秩序里
又落实在自己的寂寥中
它肯定有点痒。有一部分是明媚的, 也假装自由, 象我现在的身体
一个角落勃动了,但从头到脚,仍旧黯然与冰凉
2007-4-23
《大地上的技艺》
古巴尔干男人向土地要粮食时,便用生殖器
插进田园,女人则把鱼放私处住上一夜再调成饮料
让喝下的男人听话无比
而小时
我喜欢在树下光线的缺口处,等待一场
大雾的降临,也恶作剧把破瓷器放谁窗口
这年的食物,便有大半要分给蚂蚁对这些, 我一警觉就有石头要裂开,并记起一些死去的人他们的心事在夜里依然能发光我热爱当中的细节
为的是在反向的故事里,让更多的人记取谁的手还是受用的谁真正通向大地深处, 草木的根为他所左右
风吹动,他目光弥漫2007-5-27
湘西秘俗之三《赶尸》
如果是赶尸,这几天我们这队人马正好是
我从韶山被赶到凤凰城,又从凤凰城被赶往张家界
在芙蓉镇,在那个古渡口,我脚踩江面一再打转
赶尸人对我施术,念念有词
要村民把门关紧,把狗桩住,把小孩的眼睛
拿到别的地方
捏着口袋中的几枚硬币,我大口大口吃风
把太阳当作唯一信赖的人
张家界有三千面悬崖绝壁,我一会儿
在崖上,一会儿在谷底,并拼命在身体中分出
另一个汤养宗,我喊他的名字
生怕他骑上别人的马匹,生怕他睡在一棵
银杏树上。后来是长沙马王堆
果真有具千年女尸躺在那里,有点面熟
能一下子想起另一座城池里的超级女生
前一刻还在唱歌,现在几乎可以
把小手一摸再摸。那么,又是谁把她赶到了这里
2007-11-11
《与东风谋面》
我与东风定有一面之缘。在这个大声传唱大风歌的国度
果真能来到风口的会是我那时我已拥有鲸鱼的身体,爱抬头扫尾会在大海上喷水,会故意问到被风看见的人
应该长成什么样子红地毯让出来,他们说真正的疯子来了
象什么穿墙而出,下体甚至来不及遮盖草叶
有人马上指出那就是三角铁,有人
纠正,前一刻是椭圆
面对这被自己捏造出来的马脚,在公园里练倒立的某公民
一语道破:那人无形,也无边
——我伸出手,终于握到了最想握住的一把空气2007-11-24
《磨洋工》
从小父亲就骂我慢,什么都慢,“半辈子
也煮不熟一锅热饭!”
其实,我最大的慢是说不出一句象话的话
不知道花该怎样开,以为流水是假的
拿着磨砂纸,对什么都想下手,一个快嘴媳妇的嘴
也被我磨过好几下
“这孩子有病。”一些活被留下来比如剥豆夹,每一颗都经历了左右不是当豆夹被掰开看到它又形成的虚空时间便不知要怎么用我又会犯傻,感到手是多余的,感到什么叫
手足无措
转眼间我就要老了,现在我要快认定更快的老,才会让一块石头更象石头当我这样说,便发现自己很会说话了
仿佛毕生垒起的教堂,就要落成现在是儿子在骂我:“这个一辈子磨洋工的老头
活得何等迷幻!”
2008-3-31
《致青年诗人》我想告诉你们:“对谁敬畏着, 你对他的敬畏很有把握?”昨晚,路过省府路前那家小书店,五年前的老弗罗斯特,上下册还在那,一付咸鱼干的样子,以及它的咸度七十八元,封面留下锯来锯去的痕迹,这是它的命,也是它的道理下午,又与另一个诗人谈到了快活他说:“在世的诗人中,有许多人是允许他们快活的。我比一条河流慢,但一想到我死后时间终于公正地回到原来的河床上有人又要回过头来找到我的诗歌来读,哈,我不知道现在快活的人,有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快活。”我还想告诉你们:“关于可靠与不可靠。”标准化,起始于度量衡,也起始于秦兵器,而写作,只让我不断地将自己打败,另一些人,永远不会说我好我制造的迷宫,拒绝了一部分手在里头摸来摸去, 这就是规则, 你们也不要说但你们要注意,要收藏一些喜欢的石头用于比较时光中不断变化的纹理并看清楚,是什么一直与寂静扭打着2007-3-14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宇慧撰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出版有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编辑本段作品及简介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其中《孔乙己》本文收录在《呐喊》中,是在《阿Q正传》之前翻译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主要篇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集》。
卞之琳(1910-2000),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於江苏海门汤家镇。近代诗人、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卞之琳1929年毕业於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徵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於20世纪30年代出现於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於法国象徵派,并且善於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於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徵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著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
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宇慧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