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译文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注释
尝:曾经
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媪(ǎo):老妇人。
阕:止息,终了。
款扉:款,敲;扉,门。
扣:问,询问 。
絮:棉花。
鼓:弹奏。
类:像。
旅:旅店
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
款扉:敲门。款,敲;扉,门。
译文
淅淅沥沥的夜雨,滴答出一个寒秋,也恰好将深深的思念,洒上我心头。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护好绰约的风姿。你究竟为谁才生了病?又是为谁才如此娇羞?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难以实现。我卷起四周的珠帘,且让月光洒满小楼。回想起欢聚的日子,真像一场美梦,纵然是梦,我也要竭力挽留。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②风流:指美好动人之风韵。前蜀花蕊失人《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
③端的:究竟、到底。
④密意:隐秘的情意。
⑤珠帘四卷:谓楼阁四面的珠帘卷起。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9页译文
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注释
①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
②犹记二句:谓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③云中锡二句:谓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非常快活。 锡,即锡飞,僧人行走。
①此生二句:占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呢?此时我赏画神游之情又有谁理解呢? 几两屐,几双鞋子(指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世说新语·方正篇》:“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卧游,观赏山水画以代游览。
⑤准拟三句:谓往日入仕,贪图富贵是错误的,真想归隐山中,但是这一愿望何日可以实现呢!准拟,打算、希望。 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事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故事说有淳于棼者,饮酒古槐树下,醉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与南柯郡。后以此典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等。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⑥布袜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装束,此处借指弃官隐居,语出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青鞋布袜从此始。”
参考资料:
1、 http://baike.baidu.com/item/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译文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云安静漂浮,水闲适流动,一声横笛的笛音幽怨空灵,锁住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断掉的堤岸边,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注释
①盈盈:美好貌。此指女子之风姿、仪态的美妙动人。《古十九首》之二:“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②手挼(ruó}:用手揉弄。
③锁空楼:谓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锁,形容笛声不绝,仿佛凝滞在楼中。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译文
现在才知道当初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自己说很快乐,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注释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注释
①谁:此处指亡妻。
②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③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④被酒:中酒、酒醉。
⑤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⑥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⑦消得:消受,享受。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292 . 2、 马大勇 .纳兰性德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0 :28-29 .赵伯陶 .清词选译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 :64-65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0-24 .译文
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注释
“晶帘”:水晶帘。伤心,极言之辞。伤心白即极白。李白词:“寒山一带伤心碧”,皆类于此。此句谓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云鬟香雾”句:语出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杜甫写给妻子的,容若用此亦代妻子。此句谓头发乌黑如云,香气似雾浓,以此代指所爱所思的女子。“无语”句,承上句,谓所思的人不再身边,即使天气寒冷,也无法问她要不要加衣裳,照应了前句的“成遥隔”。“添衣”两字,平淡深情。“桐阴”:梧桐树阴,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络纬”:蟋蟀
“桐阴”:梧桐树阴,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制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天长日久,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只是今日,你离开我以后,再没有人为我添衣,管我寒暖,而我亦失去照顾疼惜你的机会。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秋风月夜,我伫立在桐阴之下。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生死相隔,我如此地无能为力。
“络纬”:蟋蟀。一说纺织娘。
“只是”句: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这阕小令所截取的,不过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个细小的事。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言语极平实,上下阕折转之间也是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飞舞,细碎地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此词当是康熙十六年秋之作。亦是容若小令中的经典之作。“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的“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一说纺织娘。“只是”句: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参考资料:
1、 吴鹏飞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88a5c0101iwr2.html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诗文名重一时,但不求仕进,游学金陵,与曹学佺、王士桢友好。明亡,以遗民自居,时人称为“东南硕魁”。晚年穷困,双目失明,享寿八十七而卒。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注释
京:京城。
善:擅长,善于。
者:……的人。
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罢了。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shǎo)顷(qǐng):不久,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下:拍。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
哗:喧哗,大声说话。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深巷:幽深的巷子。
深:很长。
犬吠:狗叫(声)。
遥:远远地。
惊觉(旧读jiào):惊醒。
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呓(yì)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啼:哭。
抚:抚摸,安慰。
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
含乳:乳头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初:刚,刚开始。
叱(chì):大声呵斥,严厉批评。
一时:同一时候。
齐发:一齐发出。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伸颈:伸长脖子。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多久。
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
(2)渐:慢慢地。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失火。
齐:一齐。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 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
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齐作:一齐发出。
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动词用,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张开、展开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jī):几乎,差点儿。
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
毕绝:都消失了。
撤屏:撤去屏风。
是:这。
奋:扬起,举起,撩起。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