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清代〗诗词集锦
  •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 正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作者介绍:
    曹雪芹,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清代阅读:2479次
  • 乔山人善琴

  • 正文: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注释
    尝:曾经
    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媪(ǎo):老妇人。
    阕:止息,终了。
    款扉:款,敲;扉,门。
    扣:问,询问 。
    絮:棉花。
    鼓:弹奏。
    类:像。
    旅:旅店
    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
    款扉:敲门。款,敲;扉,门。



    作者介绍:
    徐珂,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曾担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幕僚,不久离去。1901年在上海担任了《外交报》、《东方杂志》的编辑,1911年,接管《东方杂志》的“杂纂部”。与潘仕成、王晋卿、王辑塘、冒鹤亭等友好。编有《清稗类钞》、《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等。
  • 清代阅读:2452次
  •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 正文: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淅淅沥沥的夜雨,滴答出一个寒秋,也恰好将深深的思念,洒上我心头。你一定要珍重自己,保护好绰约的风姿。你究竟为谁才生了病?又是为谁才如此娇羞?
    珍藏的心意不曾休止,心中的愿望难以实现。我卷起四周的珠帘,且让月光洒满小楼。回想起欢聚的日子,真像一场美梦,纵然是梦,我也要竭力挽留。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②风流:指美好动人之风韵。前蜀花蕊失人《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
    ③端的:究竟、到底。
    ④密意:隐秘的情意。
    ⑤珠帘四卷:谓楼阁四面的珠帘卷起。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9页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清代阅读:2428次
  •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 正文: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注释
    ①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
    ②犹记二句:谓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③云中锡二句:谓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非常快活。 锡,即锡飞,僧人行走。
    ①此生二句:占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呢?此时我赏画神游之情又有谁理解呢? 几两屐,几双鞋子(指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世说新语·方正篇》:“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卧游,观赏山水画以代游览。
    ⑤准拟三句:谓往日入仕,贪图富贵是错误的,真想归隐山中,但是这一愿望何日可以实现呢!准拟,打算、希望。 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事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故事说有淳于棼者,饮酒古槐树下,醉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与南柯郡。后以此典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等。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⑥布袜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装束,此处借指弃官隐居,语出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青鞋布袜从此始。”

    参考资料:

    1、 http://baike.baidu.com/item/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清代阅读:2427次
  • 浣溪沙·独鸟冲波去

  • 正文:
    独鸟冲波去意闲,坏霞如赭水如笺。
    为谁无尽写江天。
    并舫风弦弹月上,当窗山髻挽云还;独经行处未荒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朱孝臧,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一名祖谋,字古微、藿生,号沤尹、彊村,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光绪八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光绪三十年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引疾辞官。民国二十年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词作“融诸家之长,声情益臻朴茂,清刚隽上,并世词家推领袖焉。诗能入品。”著有词集《彊村语业》二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彊村遗书》。
  • 清代阅读:2420次
  • 鹧鸪天·离恨

  • 正文: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云安静漂浮,水闲适流动,一声横笛的笛音幽怨空灵,锁住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断掉的堤岸边,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注释
    ①盈盈:美好貌。此指女子之风姿、仪态的美妙动人。《古十九首》之二:“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②手挼(ruó}:用手揉弄。
    ③锁空楼:谓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锁,形容笛声不绝,仿佛凝滞在楼中。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清代阅读:2419次
  • 宝应舟中月夜

  • 正文:
    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
    明月堕烟霜着水,行人今夜宿清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厉鹗,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清代阅读:2409次
  • 圈虎行

  • 正文:
    都门岁首陈百技,鱼龙怪兽罕不备;
    何物市上游手儿,役使山君作儿戏。
    初舁虎圈来广场,倾城观者如堵墙;
    四周立栅牵虎出,毛拳耳戢气不扬。
    先撩虎须虎犹帖,以棓卓地虎人立;
    人呼虎吼声如雷,牙爪丛中奋身入。
    虎口呀开大如牛,人转从容探以手;
    更脱头颅抵虎口,以头饲虎虎不受,
    虎舌舐人如舐毂。忽按虎脊叱使行,
    虎便逡巡绕阑走。
    翻身踞地蹴冻尘,挥身抖开花锦茵;
    盘回舞势学胡旋,似张虎威实媚人;
    少焉仰卧若佯死,投之以肉霍然起;
    观者一笑争醵钱,人既得钱虎摇尾。
    仍驱入圈负以趋,此间乐亦忘山居。
    依人虎任人颐使,伴虎人皆虎唾余。
    我观此状气消沮:嗟尔斑奴亦何苦!
    不能决蹯尔不智,不能破槛尔不武。
    此曹一生衣食汝,
    彼岂有力如中黄,复似梁鸯能喜怒。
    汝得残餐究奚补?伥鬼羞颜亦更主;
    旧山同伴倘相逢,笑尔行藏不如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黄景仁,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清代阅读:2405次
  • 正文:
    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
    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场。
    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
    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杜濬,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 清代阅读:2400次
  • 极目(二首选一)

  • 正文:
    江山奇胜总偏安,天堑茫茫固守难。
    史册事随春梦过,皖公青入酒杯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蒋士铨,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 清代阅读:2399次
  • 采桑子·当时错

  • 正文: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现在才知道当初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自己说很快乐,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注释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清代阅读:2396次
  • 即目·万笏尖中路

  • 正文: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林则徐,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 清代阅读:2392次
  • 山行杂诗四首(选一)

  • 正文: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
    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觉天低。
    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赵执信,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 清代阅读:2388次
  •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 正文: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佚名,
  • 清代阅读:2387次
  • 红毛刀歌

  • 正文: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鴞。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秋瑾,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 清代阅读:2386次
  • 蝶恋花(四首)

  • 正文:
    城上斜阳依碧树。
    门外斑骓,见了还相顾。
    玉勒珠鞭何处住?
    回头不觉天将暮。
    风里馀花都散去。
    不省分开,何日能重遇?
    凝睇窥君君莫误,几多心事从君诉。 百丈游丝牵别院。
    行到门前,忽见韦郎面。
    欲待回身钗乍颤,近前却喜无人见。
    握手匆匆难久恋。
    还怕人知,但弄团团扇。
    强得分开心暗战,归时莫把朱颜变。 绿树阴阴晴昼午。
    过了残春,红萼谁为主?
    宛转花旖勤拥护,帘前错唤金鹦鹉。
    回首行云迷洞户。
    不道今朝,还比前朝苦。
    百草千花羞看取,相思只有侬和汝。 残梦初回新睡足。
    忽被东风,吹上横江曲。
    寄语归期休暗卜,归来梦亦难重续。
    隐约遥峰窗外绿。
    不许临行,私语频相属。
    过眼芳华真太促,从今望断横波目。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庄棫,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
  • 清代阅读:2384次
  •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 正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注释
    ①谁:此处指亡妻。
    ②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③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④被酒:中酒、酒醉。
    ⑤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⑥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⑦消得:消受,享受。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292 . 2、 马大勇 .纳兰性德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0 :28-29 .赵伯陶 .清词选译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 :64-65 .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清代阅读:2369次
  • 蝶恋花·旅月怀人

  • 正文: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宋琬,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
  • 清代阅读:2367次
  • 童趣

  • 正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0-24 .

    作者介绍:
    沈复,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 清代阅读:2367次
  • 金陵后观棋(六首选一)

  • 正文:
    寂寞枯秤响泬寥,案淮秋老咽寒潮。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横见六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钱谦益,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清代阅读:2367次
  • 唐多令·柳絮

  • 正文: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曹雪芹,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清代阅读:2361次
  •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 正文: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注释
    “晶帘”:水晶帘。伤心,极言之辞。伤心白即极白。李白词:“寒山一带伤心碧”,皆类于此。此句谓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云鬟香雾”句:语出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杜甫写给妻子的,容若用此亦代妻子。此句谓头发乌黑如云,香气似雾浓,以此代指所爱所思的女子。“无语”句,承上句,谓所思的人不再身边,即使天气寒冷,也无法问她要不要加衣裳,照应了前句的“成遥隔”。“添衣”两字,平淡深情。“桐阴”:梧桐树阴,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络纬”:蟋蟀
    “桐阴”:梧桐树阴,此句谓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制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天长日久,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只是今日,你离开我以后,再没有人为我添衣,管我寒暖,而我亦失去照顾疼惜你的机会。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秋风月夜,我伫立在桐阴之下。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生死相隔,我如此地无能为力。
    “络纬”:蟋蟀。一说纺织娘。
    “只是”句: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这阕小令所截取的,不过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个细小的事。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言语极平实,上下阕折转之间也是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飞舞,细碎地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此词当是康熙十六年秋之作。亦是容若小令中的经典之作。“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的“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一说纺织娘。“只是”句:谓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参考资料:

    1、 吴鹏飞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88a5c0101iwr2.html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清代阅读:2360次
  • 临江仙·寒柳

  • 正文:
    自别西风憔悴甚,冻云流水平桥。并无黄叶伴飘飘。乱鸦三四点,愁坐话无憀。
    云压西村茅舍重,怕他榾柮同烧。好留蛮样到春宵。三眠明岁事,重斗小楼腰。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陈维崧,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 清代阅读:2360次
  • 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 正文:
    甘露洒瑶池,洗出新妆换旧姿。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
    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同到花前携手拜,孜孜,谢了杨枝谢桂枝。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鹗,生卒年: 约1738—约1815 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 清代阅读:2358次
  • 瞿塘、巫峡

  • 正文:
    瞿塘蟠大壁,巫峡削千峰。
    处处奇相敌,山山妙不重。
    诗随林壑变,天辟画图浓。
    何日真游遍,穿云策短筇?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清代阅读:2346次
  • 吉祥寺古梅

  • 正文:
    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林古度,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诗文名重一时,但不求仕进,游学金陵,与曹学佺、王士桢友好。明亡,以遗民自居,时人称为“东南硕魁”。晚年穷困,双目失明,享寿八十七而卒。

  • 清代阅读:2345次
  • 口技

  • 正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注释
    京:京城。
    善:擅长,善于。
    者:……的人。
    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罢了。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shǎo)顷(qǐng):不久,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下:拍。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
    哗:喧哗,大声说话。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深巷:幽深的巷子。
    深:很长。
    犬吠:狗叫(声)。
    遥:远远地。
    惊觉(旧读jiào):惊醒。
    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呓(yì)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啼:哭。
    抚:抚摸,安慰。
    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
    含乳:乳头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初:刚,刚开始。
    叱(chì):大声呵斥,严厉批评。
    一时:同一时候。
    齐发:一齐发出。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伸颈:伸长脖子。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多久。
    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
    (2)渐:慢慢地。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失火。
    齐:一齐。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 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
    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齐作:一齐发出。
    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动词用,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张开、展开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jī):几乎,差点儿。
    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
    毕绝:都消失了。
    撤屏:撤去屏风。
    是:这。
    奋:扬起,举起,撩起。



    作者介绍:
    林嗣环,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 清代阅读:2345次
  • 鹧鸪天·绿酒红灯漏

  • 正文:
    绿酒红灯漏点迟,黄昏风起下帘时。
    文鸳莲叶成漂泊,幺风桐花有别离。
    云澹澹,雨霏霏,画屏闲煞素罗衣。
    腰支眉黛无人管,百种怜侬去后知。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谭献,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 104阕。
  • 清代阅读:2345次
  • 竹枝词(十首选二)

  • 正文:
    侬家住在大江东,妾似船桅郎似篷。
    船桅一心在篷里,篷无定向只随风。 春水新添几尺波,泛舟小妇解吴歌。
    笑指侬如江上月,团圆时少缺时多。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方文,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 清代阅读:2341次
  •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 正文: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
    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龚自珍,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 清代阅读:23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