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孟浩然〗作品集锦
  • 清明即事

  • 正文: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注释
    此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66次
  • 田园作

  • 正文: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61次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诗《春晓》全文

  •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唐代阅读:1160次
  •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 正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41次
  •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 正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41次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正文: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
    (1)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
    (2)暝:指黄昏。
    (3)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4)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5)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6)遥寄:远寄。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36次
  •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 正文: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淼茫 同:渺)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注释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⑵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为:一作“连”。
    ⑶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⑷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⑸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32次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 正文: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译文: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27次
  • 彭蠡湖中望庐山

  • 正文: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
    1.彭蠡湖:即今鄱阳湖。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亦名匡山,义名匡早。
    2.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太虚”二句:古谚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
    4.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5.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
    6.明发:天亮,拂晓。
    7.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8.九江:即指浔阳江。
    9.黤(yǎn)黕(dǎn):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
    10.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
    11.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12.当:耸立。
    13.曙空:明朗的天空。
    14.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15.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高士传》记载:“尚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婚嫁既毕,断决家事不相关,当如他死。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16.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17.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18.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19.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20.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
    21.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参考资料:

    1、 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23次
  • 凉州词

  • 正文: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译文: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本页内容由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102次
  •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 正文: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为你送行没赶上相见,黄昏中独自一人愁绪万千。
    久久地徘徊在江边,你的去处已经茫茫一片。
    看不见路过的樊城邓县,只有白云融入汝水飘上嵩山。
    你乘的蒲轮安车越走越远,我伫立石径枉自迁延。

    注释
    ①鄂诸:地名。《舆地纪胜》:“在江夏西黄鹄矶上三百步,隋立鄂州,以诸故名。”《楚辞·涉江》:“乘鄂诸而反顾兮。”其地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西长江中。李景白曰:“宋本、《英华》、汲本无‘之鄂清’三字,据删。……本所言樊邓、篙汝,均在襄阳之北。鄂洁非是。”(《孟浩然诗集校注》)按,李景白说是。辛大:疑即辛谔,行大,诗人同乡好友。
    ②绪:《全唐诗》校:“一作余。楚词曰:眇眇兮愁予。余、予,唐韵并有上声。或改绪,非。”
    ③空:《全唐诗》校:“一作久。”
    ④迷处所:宋玉《高唐赋》:“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⑤樊邓:指樊城和邓州。按,唐襄州有邓城县,即古樊城。唐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句中“郡”指邓州,“邑”指邓城(樊城)。
    ⑥山河:《全唐诗》校:“一作云山。”嵩汝:指嵩山、汝水。
    ⑦蒲轮:古时征聘贤士时用蒲草裹车轮,使不震动。
    ⑧延伫:延颈伫望。《楚辞·离骚》:“延伫乎吾将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0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1-52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091次
  •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 正文: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
    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
    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
    作者现在是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也不见。

    注释
    守岁:旧时民间于除夕之夜,一家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称为“守岁”。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082次
  •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 正文: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日的水亭格外凉爽,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村野小童扶着醉步蹒跚的老翁,山间的鸟儿欢叫助人高歌。如此清爽幽静、怡然自得的境界,使人游赏忘返。

    注释
    ⑴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
    ⑵云:助词,无实义。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1034次
  • 早梅

  • 正文: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唐代阅读:996次
  • 墨客网(www.mokecn.com) 京ICP备150497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