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王昌龄〗作品集锦
  • 王昌龄-诗词《与张折冲游耆(门者)寺》 古诗 全诗赏析

  •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
    横行塞北尽,独步汉南来。
    贝叶金传口,山楼作赋开。
    国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


  • 唐代阅读:1408次
  • 王昌龄-诗词《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古诗 全诗赏析

  •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珮。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 唐代阅读:1407次
  • 王昌龄-诗词《送胡大》 古诗 全诗赏析

  •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 唐代阅读:1405次
  • 从军行七首

  • 正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⒀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
    ⒁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辕门:指军营的大门。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唐代阅读:1399次
  • 王昌龄-诗词《巴陵送李十二》 古诗 全诗赏析

  •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 唐代阅读:1399次
  • 王昌龄-诗词《送单十三毕五归》 古诗 全诗赏析

  •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 唐代阅读:1398次
  • 王昌龄-诗词《万岁楼》 古诗 全诗赏析

  •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 唐代阅读:1397次
  • 王昌龄-诗词《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作品赏析 不能:一作不知。
  • 唐代阅读:1394次
  • 王昌龄-诗词《送刘十五之郡》 古诗 全诗赏析

  •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 唐代阅读:1391次
  • 王昌龄-诗词《送高三之桂林》 古诗 全诗赏析

  •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作品赏析【注释】:
    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涉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重逢佳期何在?惟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游子从桂林返航的归舟。我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
  • 唐代阅读:1372次
  • 王昌龄-诗词《秋兴》 古诗 全诗赏析

  •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间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 唐代阅读:1367次
  • 王昌龄-诗词《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古诗 全诗赏析

  • 弱冠早登龙,今来喜再逢。
    何知春月柳,犹忆岁寒松。
    烟火临寒食,笠歌达曙钟。
    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 唐代阅读:1364次
  • 王昌龄-诗词《西宫春怨》 古诗 全诗赏析

  •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时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本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月下,她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呢?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陈邦炎)
  • 唐代阅读:1358次
  • 王昌龄-诗词《旅望 [一作李颀诗]》 古诗 全诗赏析

  •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人行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 唐代阅读:1357次
  • 王昌龄-诗词《上同州使君伯》 古诗 全诗赏析

  • 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
    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


  • 唐代阅读:1356次
  • 王昌龄-诗词《甘泉歌》 古诗 全诗赏析

  •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
    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 唐代阅读:1352次
  • 王昌龄-诗词《行路难》 古诗 全诗赏析

  •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挫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
    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 唐代阅读:1351次
  • 王昌龄-诗词《题僧房双桐》 古诗 全诗赏析

  •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 唐代阅读:1350次
  • 王昌龄-诗词《长信秋词五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作品赏析金殿:一作秋殿。暂徘徊:一作共徘徊。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陈邦炎)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这篇诗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 唐代阅读:1350次
  • 王昌龄-诗词《咏青》 古诗 全诗赏析

  • 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
    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
    欲映君王史,先摽胄子襟。
    经明如何拾,自有致云心。


  • 唐代阅读:1346次
  • 王昌龄-诗词《寄穆侍御出幽州》 古诗 全诗赏析

  •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
    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 唐代阅读:1339次
  • 王昌龄-诗词《杂兴》 古诗 全诗赏析

  • 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 唐代阅读:1337次
  • 王昌龄-诗词《悲哉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 唐代阅读:1329次
  • 王昌龄-诗词《城傍曲》 古诗 全诗赏析

  •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邯郸饮来酒未消,
    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 唐代阅读:1328次
  • 王昌龄-诗词《采莲曲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品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刘学锴)
  • 唐代阅读:1324次
  • 王昌龄-诗词《题朱炼师山房》 古诗 全诗赏析

  • 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磐步虚人。
    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 唐代阅读:1318次
  • 王昌龄-诗词《送李棹游江东》 古诗 全诗赏析

  •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
    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作品赏析 离肠:一作离觞。山云秋:一作山云收。
  • 唐代阅读:1315次
  • 王昌龄-诗词《又》 古诗 全诗赏析

  • 眇默客子魂,倏铄川上晖。
    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


  • 唐代阅读:1312次
  • 王昌龄-诗词《送人归江夏》 古诗 全诗赏析

  •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 唐代阅读:1310次
  • 王昌龄-诗词《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 全诗赏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赏析【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
    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 唐代阅读:13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