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柳宗元〗作品集锦
  • 柳宗元-诗词《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古诗 全诗赏析

  •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作品赏析【注释】:
    起句“海畔尖山似剑芒”不仅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而且为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由于有了上句,才能有依有托地咏出“割愁肠”的苦闷。第二句在承接起句上又进一步丰富了主题。绝句的三、四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倘若自己能化身为千万个柳宗元,就可以站在千万个峰头上远眺自己的帮乡了。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友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
     读柳宗元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象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马茂元)
  • 唐代阅读:1342次
  • 柳宗元-诗词《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古诗 全诗赏析

  •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诚一贯,精义穷发挥。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记室征西府,宏谋耀其奇。
    輶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出守乌江浒,老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既无主,焉用徒生为。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骸骨非敢私。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飔。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 唐代阅读:1342次
  • 柳宗元-诗词《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 古诗

  • 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瑕。名劳长者记,文许后生夸。
    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继酬天禄署,俱尉甸侯家。
    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分行参瑞兽,传点乱宫鸦。
    执简宁循枉,持书每去邪。鸾凤标魏阙,熊武负崇牙。
    辨色宜相顾,倾心自不哗。金炉仄流月,紫殿启晨霞。
    未竟迁乔乐,俄成失路嗟。还如渡辽水,更似谪长沙。
    别怨秦城暮,途穷越岭斜。讼庭闲枳棘,候吏逐麋麚。
    三载皇恩畅,千年圣历遐。朝宗延驾海,师役罢梁溠。
    京邑搜贞干,南宫步渥洼。世惟材是梓,人仰骥中骅。
    欻刺苗入地,仍逾赣石崖。礼容垂琫,戍备响錏鍜。W
    宠即郎官旧,威从太守加。建旟翻鸷鸟,负弩绕文蛇。
    册府荣八命,中闱盛六珈。肯随胡质矫,方恶马融奢。
    褒德符新换,怀仁道并遮。俗嫌龙节晚,朝讶介圭赊。
    禹贡输苞匦,周官赋秉秅。雄风吞七泽,异产控三巴。
    即事观农稼,因时展物华。秋原被兰叶,春渚涨桃花。
    令肃军无扰,程悬市禁贳。不应虞竭泽,宁复叹栖苴。
    蹀躞驺先驾,笼铜鼓报衙。染毫东国素,濡印锦溪砂。
    货积舟难泊,人归山倍畬。吴歈工折柳,楚舞旧传芭。
    隐几松为曲,倾樽石作污。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
    祀变荆巫祷,风移鲁妇髽。已闻施恺悌,还睹正奇邪。
    慕友惭连璧,言姻喜附葭。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敢辞亲耻污,唯恐长疵瘕。
    善幻迷冰火,齐谐笑柏涂。东门牛屡饭,中散虱空爬。
    逸戏看猿斗,殊音辨马挝。渚行狐作孽,林宿鸟为。a
    同病忧能老,新声厉似姱。岂知千仞坠,只为一毫差。
    守道甘长绝,明心欲自。&贮愁听夜雨,隔泪数残葩。
    枭族音常聒,豺群喙竞呀。岸芦翻毒蜃,谿竹斗狂犘。
    野鹜行看弋,江鱼或共叉。瘴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煆。
    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风枝散陈叶,霜蔓綖寒瓜。
    雾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思乡比庄舄,遁世遇眭夸。
    渔舍茨荒草,村桥卧古槎。御寒衾用罽,挹水勺仍椰。
    窗蠹惟潜蝎,甍涎竞缀蜗。引泉开故窦,护药插新笆。
    树怪花因槲,虫怜目待虾。骤歌喉易嗄,饶醉鼻成齄。
    曳捶牵羸马,垂蓑牧艾豭。已看能类鳖,犹讶雉为鷨。
    谁采中原菽,徒巾下泽车。俚儿供苦笋,伧父馈酸楂。
    劝策扶危杖,邀持当酒茶。道流征短褐,禅客会袈裟。
    香饭舂菰米,珍蔬折五茄。方期饮甘露,更欲吸流霞。
    屋鼠从穿兀,林狙任攫拏。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
    屡叹恢恢网,频摇肃肃罝。衰荣因蓂荚,盈缺几虾蟆。
    路识沟边柳,城闻陇上笳。共思捐佩处,千骑拥青緺。
  • 唐代阅读:1341次
  • 柳宗元-诗词《溪居》 古诗 全诗赏析

  •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作品赏析【注释】:
    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声音。

    【简析】:
    诗的表面写的是溪居的闲适,但字里行间透出孤独的忧愤。“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 唐代阅读:1340次
  • 柳宗元-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河右平》 古诗 全诗赏析

  • 河右澶漫,顽为之魁。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助仇抗有德,惟人之灾。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濡以鸿泽,皇之圣。威畏德怀,功以定。顺之于理,
    物咸遂厥性。
  • 唐代阅读:1339次
  • 柳宗元-诗词《视民诗》 古诗 全诗赏析

  • 帝视民情,匪幽匪明。惨或在腹,已如色声。亦无动威,
    亦无止力。弗动弗止,惟民之极。帝怀民视,乃降明德,
    乃生明翼。明翼者何?乃房乃杜。惟房与杜,实为民路。
    乃定天子,乃开万国。万国既分,乃释蠹民,乃学与仕,
    乃播与食,乃器与用,乃货与通。有作有迁,无迁无作。
    士实荡荡,农实董董,工实蒙蒙,贾实融融。左右惟一,
    出入惟同。摄仪以引,以遵以肆。其风既流,品物载休。
    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惟天子明,
    乃二公之成。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惟百辟谷,
    乃二公之禄。二公行矣,弗敢忧纵。是获忧共,
    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既柔一德,四夷是则。
    四夷是则,永怀不忒。
  • 唐代阅读:1337次
  • 柳宗元-诗词《咏荆轲》 古诗 全诗赏析

  •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 唐代阅读:1337次
  • 柳宗元-诗词《别舍弟宗一》 古诗 全诗赏析

  • 零落残红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作品赏析【注释】:
    越江,即粤江,此处指柳江。

    【简析】: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贾文昭)


  • 唐代阅读:1335次
  • 柳宗元-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 古诗 全诗赏析

  • 泾水黄,陇野茫。负太白,腾天狼。有鸟鸷立,羽翼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怒飞饥啸,翾不可当。老雄死,
    子复良。巢岐饮渭,肆翱翔。顿地纮,提天纲。
    列缺掉帜,招摇耀铓。鬼神来助,梦嘉祥。脑涂原野,
    魂飞扬。星辰复,恢一方。
  • 唐代阅读:1320次
  • 柳宗元-诗词《戏题阶前芍药》 古诗 全诗赏析

  •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 唐代阅读:1318次
  • 柳宗元-诗词《江雪》 古诗 全诗赏析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作品赏析【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

      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 唐代阅读:1316次
  • 柳宗元-诗词《放鹧鸪词》 古诗 全诗赏析

  •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徇媒得食不复虑,
    机械潜发罹罝罦。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
    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齐王不忍觳觫牛,
    简子亦放邯郸鸠。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
  • 唐代阅读:1315次
  • 柳宗元-诗词《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古诗 全诗赏析

  •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作品赏析【注释】:
      这首颇负盛名的小诗,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

      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吗?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象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然而却办不到啊!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首诗语言简炼,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沈德潜说:“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霍松林)
  • 唐代阅读:1310次
  • 柳宗元-诗词《相和歌辞·东门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鸡鸣函谷客如雾,
    貌同心异不可数。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凶徒侧耳潜惬心,
    悍臣破胆皆杜口。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安陵谁辨削砺功,
    韩国讵明深井里。绝咽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 唐代阅读:1310次
  • 柳宗元-诗词《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 古诗 全诗赏

  • 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
    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
    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风。
    无能常闭阁,偶以静见名。奇姿来远山,忽似人家生。
    劲色不改旧,芳心与谁荣。喧卑岂所安,任物非我情。
    清韵动竽瑟,谐此风中声。
  • 唐代阅读:1307次
  • 柳宗元-诗词《重别梦得》 古诗 全诗赏析

  •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作品赏析【注释】: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①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葛晓音)
  • 唐代阅读:1300次
  • 柳宗元-诗词《饮酒》 古诗 全诗赏析

  •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 唐代阅读:1299次
  • 柳宗元-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 古诗 全诗赏析

  •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 唐代阅读:1296次
  • 柳宗元-诗词《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古诗 全诗赏析

  •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作品赏析【注释】:
    ①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产于广东、广西等省。
    ②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
    ③这句说:南方的二月,本应是春光正浓的时节,可是现在却象秋天一样,使我感到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滋味。
    ④这两句是进一步补充阐述上两句的意思。

      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陈邦炎)

  • 唐代阅读:1294次
  • 柳宗元-诗词《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古诗 全诗赏析

  •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作品赏析【注释】: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题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约六十步。此篇着重描写愚池雨后早晨的景色。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侣,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我们读这首诗,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吴文治)
  • 唐代阅读:1291次
  • 柳宗元-诗词《梅雨》 古诗 全诗赏析

  •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 唐代阅读:1286次
  • 柳宗元-诗词《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古诗 全诗赏析

  • 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
    愿言怀名缁,东峰旦夕仰。始欣云雨霁,尤悦草木长。
    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松谿窈窕入,石栈夤缘上。
    萝葛绵层甍,莓苔侵标榜。密林互对耸,绝壁俨双敞。
    堑峭出蒙笼,墟险临滉漾。稍疑地脉断,悠若天梯往。
    结构罩群崖,回环驱万象。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
    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跼蹐疲魍魉。
    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探奇极遥瞩,穷妙閟清响。
    理会方在今,神开庶殊曩。兹游苟不嗣,浩气竟谁养。
    道异诚所希,名宾匪余仗。超摅藉外奖,俯默有内朗。
    鉴尔揖古风,终焉乃吾党。潜躯委缰锁,高步谢尘坱。
    蓄志徒为劳,追踪将焉仿。淹留值颓暮,眷恋睇遐壤。
    映日雁联轩,翻云波泱漭。殊风纷已萃,乡路悠且广。
    羁木畏漂浮,离旌倦摇荡。昔人叹违志,出处今已两。
    何用期所归,浮图有遗像。幽蹊不盈尺,虚室有函丈。
    微言信可传,申旦稽吾颡。
  • 唐代阅读:1284次
  • 柳宗元-诗词《植灵寿木》 古诗 全诗赏析

  • 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 唐代阅读:1282次
  • 柳宗元-诗词《渔翁》 古诗 全诗赏析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品赏析【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
    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
    “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
    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
    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
    境俱活。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 》,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 ”,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 唐代阅读:1279次
  • 柳宗元-诗词《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古诗 全诗赏析

  •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作品赏析【注释】:
      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本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为什么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呢?请听诗人自己的回答:“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象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多么淡泊!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对谁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然而,“坐待成林”对一个胸有块垒之气的志士来说,究竟是什么“滋味”,读者是不难理解的。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应该说,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玩赏诵吟,越发使人觉得韵味深厚。

      (吴汝煜)
  • 唐代阅读:1272次
  • 柳宗元-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 古诗 全诗赏析

  • 本邦伊晋,惟时不靖。根柢之摇,枝叶攸病。
    守臣不任,勩于神圣。惟钺之兴,翦焉则定。
    洪惟我理,式和以敬。群顽既夷,庶绩咸正。
    皇谟载大,惟人之庆。
  • 唐代阅读:1267次
  • 柳宗元-诗词《早梅》 古诗 全诗赏析

  •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品赏析今译: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 唐代阅读:1259次
  • 柳宗元-诗词《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 古诗 全诗赏析

  • 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是时植物秀,杳若临悬圃。
    歊阳讶垂冰,白日惊雷雨。笙簧潭际起,鹳鹤云间舞。
    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
    的皪沉珠渊,锵鸣捐佩浦。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
    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
  • 唐代阅读:1253次
  • 柳宗元-诗词《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古诗 全诗赏析

  •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作品赏析【注释】: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吴文治)
  • 唐代阅读:1248次
  • 柳宗元-诗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古诗 全诗赏析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作品赏析【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
    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
    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
    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
    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
    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 唐代阅读:12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