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韩愈〗作品集锦
  • 韩愈-诗词《岐山下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丹穴五色羽,其名为凤凰。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闻者亦何事,但知时俗康。
    自从公旦死,千载閟其光。吾君亦勤理,迟尔一来翔。
  • 唐代阅读:1186次
  • 韩愈-诗词《东方半明》 古诗 全诗赏析

  • 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嗟尔残月勿相疑,
    同光共影须臾期。残月晖晖,太白睒睒。
    鸡三号,更五点。
  • 唐代阅读:1177次
  • 韩愈-诗词《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古诗 全诗赏析

  •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
    击鼓腾腾树赤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
    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发难得巧意气粗,
    欢声四合壮士呼。此诚习战非为剧,岂若安坐行良图。
    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
  • 唐代阅读:1174次
  • 韩愈-诗词《李花赠张十一署》 古诗 全诗赏析

  •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尊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作品赏析【注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军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这首诗写得精妙奇丽,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摹写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真是灿烂辉煌,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可称咏物佳作。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皎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 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力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象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看,这是何等瑰丽的景象!古来咏花之作,每偏于纤巧仄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具见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象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此数语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奇,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

    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安排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非常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谐畅。我们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眼乱魂迷,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丽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

    “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候,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今从阳山贬所量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谪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今日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全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
  • 唐代阅读:1173次
  • 韩愈-诗词《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古诗 全诗赏析

  •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作品赏析【注释】:
    三公:周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后世用以称人臣的最高官位。杯珓:占卜用的工具,有对称的两片,合起掷地,以其俯仰定凶吉。

    【简析】:
    诗人本不信佛,在他著名的奏章《谏迎佛骨》中就说过“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等话,曾引起宪宗大怒,几乎丧了性命。这次绕道而去,主要是游山,但在庙令的怂恿下随俗占卜,因为卦吉而高兴。诗人迭遭不幸,对现实已经感到灰心,便借机自我解嘲,发发牢骚。

    ----------------------------
      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韩愈因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今湖南郴县)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参军,途中游衡山时写下这首诗。诗中深沉地抒发了他对仕途坎坷的不满情怀。

      衡山耸立在湖南衡阳盆地北端,气势雄伟。山上的衡岳庙,是游人向往的名胜。诗的开头六句,写衡岳的形势和气象,起笔高远,用语不凡。先总叙五岳,再专叙衡岳,突出衡岳在五岳中的崇高地位。按古时帝王的祭典,五岳都相当于爵秩最高的“三公”。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各镇东、南、西、北四方,而嵩山则处在中间。衡岳在炎热而荒僻的南方,古人以为这里有很多妖魔鬼怪,天帝授予岳神权力,使它能专力雄镇一方。诗人一连采用四个叙述句,从“五岳”写到衡岳,竭尽铺垫之能事。紧接二句,便一下子把衡山形势的险要勾勒了出来:衡岳半山腰中蕴藏着云雾,不时喷泄出来,虽有山顶,又怎能攀登上去呢!一句中连用“喷”、“泄”、“藏”三个动词,来描绘平日衡山云雾浓重不散,既奇突,又贴切。

      以下八句写登山。“我来”二句,是叙事,亦是写景,写出了秋雨欲来的景象,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之感。欲扬先抑,诗意推起一道波澜。“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说衡岳有灵,使天气由阴而晴,诗意陡转。云雾全消,众峰顿现,原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而诗人却说是自己“潜心默祷”、把正直的神明“感通”的结果。“正直”二字寓有深意。往下连用两联,描写众峰由隐而现后的景象。“须臾”一联,写出了山间景色变化之快:霎那之间,浮云扫尽,众峰显露,仰面看去,那高峻陡峭的山峰,就好比擎天柱支撑着天空。这一联是虚写,给人以豁然开朗、奇险明快之感。据《水经注》载:衡山有三峰,自远望去,苍苍隐天。所以晋代罗含的《湘中记》也说:“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紫盖”一联,描写紫盖峰连延着与天柱峰相接,石廪峰腾跃起伏,堆拥着祝融峰。这是实写。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说,“是登绝顶写实景,妙用‘众峰出’领起,盖上联虚,此联实,虚实相生;下接‘森然魄动’句,复虚写四峰之高峻,的是古诗神境。”联系上下诗意来看,此说不无道理。

      “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是全诗中心所在。诗人通过对祭神问天的描述,倾吐其无处申诉的悒郁情怀。“森然”二句,点出谒衡岳庙的题意。目的地已经到达,险峻的山峰,使人惊心动魄,不由得下马揖拜。沿着一条松柏古径,急步走向神灵的殿堂。既反映了诗人当时肃然起敬的感受,也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粉墙”二句,写走进庙门后四壁所见:雪白的墙壁和朱红的柱子,交相辉映,光彩浮动;上边都用青红的彩色,画满了鬼怪的图像,写出寺庙的特征。“升阶”以下六句写行祭。诗人登上台阶,弯着腰向神像进献干肉和酒,想借这些菲薄的祭品来表明自己的虔诚。掌管神庙的老人很能了解神意,眼瞪瞪地在一旁窥察,鞠躬致礼。他手持占卜用的杯珓,教给诗人投掷的方法;而后又根据卦象,说是得到了最吉的征兆,那是其他人所不易得到的。但是,正是“云此最吉馀难同”的结语,却引出了诗人一肚皮牢骚:自己在阳山贬所没有被折磨致死,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今后只求衣食粗安,就甘心长此而终,哪里还存什么侯王将相之望!神明纵然想赐福保佑,恐怕也难奏效了。这一段描写和牢骚,既真实,又动人,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内心的不满情绪。诗人关心自己的前途,当然希望占卜能得到一个非常吉利的答复。但是,当他得知是一个“最吉”的答复之后,他倒反而产生了怀疑,以致大发起牢骚来了。这大概与他当时对朝延政治斗争的形势有所了解有关吧!
  • 唐代阅读:1172次
  • 韩愈-诗词《重云李观疾赠之》 古诗 全诗赏析

  • 夭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
    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
    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
  • 唐代阅读:1171次
  • 韩愈-诗词《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 古诗

  • 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况当江阔处,斗起势匪渐。
    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路穷台殿辟,佛事焕且俨。
    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是时秋之残,暑气尚未敛。
    群行忘后先,朋息弃拘检。客堂喜空凉,华榻有清簟。
    涧蔬煮蒿芹,水果剥菱芡。伊余夙所慕,陪赏亦云忝。
    幸逢车马归,独宿门不掩。山楼黑无月,渔火灿星点。
    夜风一何喧,杉桧屡磨飐。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
    静思屈原沈,远忆贾谊贬。椒兰争妒忌,绛灌共谗谄。
    谁令悲生肠,坐使泪盈脸。翻飞乏羽翼,指摘困瑕玷。
    珥貂藩维重,政化类分陕。礼贤道何优,奉己事苦俭。
    大厦栋方隆,巨川楫行剡。经营诚少暇,游宴固已歉。
    旅程愧淹留,徂岁嗟荏苒。平生每多感,柔翰遇频染。
    展转岭猿鸣,曙灯青睒睒。
  • 唐代阅读:1171次
  • 韩愈-诗词《左迁至蓝关侄孙湘》 古诗 全诗赏析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品赏析一封谏迎佛骨的奏章,清早奏给皇上,晚上就被谪贬到八千里路外的潮阳。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浓浓的云雾横阻在秦岭上空,不见家在何方;大雪拥塞蓝关,连年、马也不肯前进。我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到瘴气多的江边收我的尸骨呀!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 唐代阅读:1169次
  • 韩愈-诗词《和席八十二韵》 古诗 全诗赏析

  • 绛阙银河曙,东风右掖春。官随名共美,花与思俱新。
    绮陌朝游间,绫衾夜直频。横门开日月,高阁切星辰。
    庭变寒前草,天销霁后尘。沟声通苑急,柳色压城匀。
    纶綍谋猷盛,丹青步武亲。芳菲含斧藻,光景畅形神。
    傍砌看红药,巡池咏白蘋。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
    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坐惭空自老,江海未还身。
  • 唐代阅读:1168次
  • 韩愈-诗词《石鼓歌》 古诗 全诗赏析

  •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珮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作品赏析【注释】:
    诗,指《诗经》:陋儒,指当时的采风`者。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二雅,其中多为歌颂宣王征伐之作。祭酒:即国子临祭酒,主管太学的学官。

    【简析】:
    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秦代刻石,书体为大篆,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并非诗中所写的周宣王狩猎之记,当时诗人是弄错了。全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曾建议运至太学保存而遭到否决,不禁感慨系之。写这首长诗的目的,仍然是在呼呈应该引起重视。诗人为保护文物而大声疾呼,没有人读后不为之所动,对官场陋习的讽刺也是很深刻的。
  • 唐代阅读:1168次
  • 韩愈-诗词《北极赠李观》 古诗 全诗赏析

  •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 唐代阅读:1167次
  • 韩愈-诗词《闲游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兹游苦不数,再到遂经旬。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
    林乌鸣讶客,岸竹长遮邻。子云只自守,奚事九衢尘。
  • 唐代阅读:1166次
  • 韩愈-诗词《题木居士二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作品赏析【注释】:
    火透波穿不计春, 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 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诗乃有感于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共名。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丰富的喜剧效果,成为此诗最显著的特色。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不自然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居士”先时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谐调。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谐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此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收到极好讽刺效果。可诗的妙处还在最后一句,它画出这样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衣之饰之的善男信女,他们在祈求它保佑。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居士”了。“木居士”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对“求福人”则著墨不多,但有点睛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此诗妙处,就在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一点相似之处,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喜剧讽刺艺术的效果。

      不过,需要说明: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周啸天)
  • 唐代阅读:1165次
  • 韩愈-诗词《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古诗 全

  •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作品赏析【注释】:
      一个久雨之后轻阴转晴的傍晚,曲江涨起了新碧,绿树如洗,万紫千红,临风吐艳。兴致勃勃的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去。游罢归来,韩愈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

      从美学观点看,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往往格外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镜里反映出来的形象,总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动人情处,往往超过实体。本诗写景之美,正从水中得来:久雨乍晴,蓝蓝的天,明晃晃的太阳,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统统倒映在“曲江水满”之中。花树和楼台的倒影斑驳地叠映在水里。于是,花从翠楼顶上长出来,鱼从绿树中间穿过去。偶然,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楼台花树,摇晃生姿。这不比岸边实景更令人神摇心醉吗?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而是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构思巧妙,也于此可见。

      (赖汉屏)
  • 唐代阅读:1165次
  • 韩愈-诗词《琴曲歌辞·岐山操》 古诗 全诗赏析

  •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伊我承绪,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人莫余追,无思我悲。
  • 唐代阅读:1159次
  • 韩愈-诗词《赠崔立之》 古诗 全诗赏析

  •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 唐代阅读:1156次
  • 韩愈-诗词《杂诗》 古诗 全诗赏析

  • 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独携无言子,共升昆仑颠。长风飘襟裾,遂起飞高圆。
    下视禹九州,一尘集豪端。遨嬉未云几,下已亿万年。
    向者夸夺子,万坟厌其巅。惜哉抱所见,白黑未及分。
    慷慨为悲咤,泪如九河翻。指摘相告语,虽还今谁亲。
    翩然下大荒,被发骑骐驎。
  • 唐代阅读:1156次
  • 韩愈-诗词《寄皇甫湜》 古诗 全诗赏析

  • 敲门惊昼睡,问报睦州吏。手把一封书,上有皇甫字。
    拆书放床头,涕与泪垂四。昏昏还就枕,惘惘梦相值。
    悲哉无奇术,安得生两翅。
  • 唐代阅读:1154次
  • 韩愈-诗词《永贞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
    北军百万虎与貔,天子自将非他师。一朝夺印付私党,
    懔懔朝士何能为。狐鸣枭噪争署置,睗睒跳踉相妩媚。
    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公然白日受贿赂,
    火齐磊落堆金盘。元臣故老不敢语,昼卧涕泣何汍澜。
    董贤三公谁复惜,侯景九锡行可叹。国家功高德且厚,
    天位未许庸夫干。嗣皇卓荦信英主,文如太宗武高祖。
    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四门肃穆贤俊登,
    数君匪亲岂其朋。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郡迫野嗟可矜。
    湖波连天日相腾,蛮俗生梗瘴疠烝。江氛岭祲昏若凝,
    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蛊虫群飞夜扑灯。
    雄虺毒螫堕股肱,食中置药肝心崩。左右使令诈难凭,
    慎勿浪信常兢兢。吾尝同僚情可胜,具书目见非妄征,
    嗟尔既往宜为惩。
  • 唐代阅读:1147次
  • 韩愈-诗词《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古诗 全诗赏析

  • 蓝田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攒天嵬嵬冻相映,
    君乃寄命于其间。秩卑俸薄食口众,岂有酒食开容颜。
    殿前群公赐食罢,骅骝蹋路骄且闲。称多量少鉴裁密,
    岂念幽桂遗榛菅。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硉兀未可攀。
    归来殒涕掩关卧,心之纷乱谁能删。诗翁憔悴属斤荒棘,
    清玉刻佩联玦环。脑脂遮眼卧壮士,大弨挂壁无由弯。
    乾坤惠施万物遂,独于数子怀偏悭。朝欷暮唶不可解,
    我心安得如石顽。
  • 唐代阅读:1146次
  • 韩愈-诗词《琴曲歌辞·雉朝飞操》 古诗 全诗赏析

  • 雉之飞,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气横出。当东而西,
    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嗟我虽人,
    曾不如彼雉鸡。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 唐代阅读:1145次
  • 韩愈-诗词《贞女峡》 古诗 全诗赏析

  • 江盘峡束春湍豪,风雷战斗鱼龙逃。悬流轰轰射水府,
    一泻百里翻云涛。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 唐代阅读:1142次
  • 韩愈-诗词《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 古诗 全诗赏析

  •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 唐代阅读:1141次
  • 韩愈-诗词《独钓四首》 古诗 全诗赏析

  • 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一径向池斜,池塘野草花。雨多添柳耳,水长减蒲芽。
    坐厌亲刑柄,偷来傍钓车。太平公事少,吏隐讵相赊。
    独往南塘上,秋晨景气醒。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
    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
    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腮。
    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
  • 唐代阅读:1131次
  • 韩愈-诗词《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古诗 全诗赏析

  •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余,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 唐代阅读:1128次
  • 韩愈-诗词《次邓州界》 古诗 全诗赏析

  • 潮阳南去倍长沙,恋阙那堪又忆家。心讶愁来惟贮火,
    眼知别后自添花。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
    早晚王师收海岳,普将雷雨发萌芽。
  • 唐代阅读:1127次
  • 韩愈-诗词《送陆畅归江南》 古诗 全诗赏析

  • 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
    迎妇丞相府,夸映秀士群。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
    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
  • 唐代阅读:1121次
  • 韩愈-诗词《食曲河驿》 古诗 全诗赏析

  • 晨及曲河驿,凄然自伤情。群乌巢庭树,乳燕飞檐楹。
    而我抱重罪,孑孑万里程。亲戚顿乖角,图史弃纵横。
    下负明义重,上孤朝命荣。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 唐代阅读:1117次
  • 韩愈-诗词《杂曲歌辞·鸣雁行》 古诗 全诗赏析

  • 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所处,
    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阔朝云多,
    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息性匪他,
    凌风一举君谓何。
  • 唐代阅读:1115次
  • 韩愈-诗词《嘲鲁连子》 古诗 全诗赏析

  • 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
    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
  • 唐代阅读:11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