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金辽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墨客诗词>〖高适〗作品集锦
  • 塞下曲

  • 正文: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363次
  • 赠别王十七管记

  • 正文:
    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亦谓扫欃枪,旋惊陷蜂虿。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那些旧日的朋友都音信杳然,居官卑微,空度了几多年华。你的节操直追先贤,你雄浑的文的当世最好的。
    你的厅堂之中坐满了食客,对外还欠着许多酒债。你从不言及财产积累之事,与朋友共衣,即使穿破了也毫不在意。
    你供职幕府,随军转徙,出入于关隘山峰之间。苦战之时不以所谓豪情壮志为意,瞬息间并能拿出安定边塞的妙计。
    云雾、沙尘在风中回旋、聚散,天穹空旷高远。月盛星高,战斗十分频繁,当此之时唐军将领却十分骄纵,而胡人军队锐气正盛。
    沙漠渊深阻断冷陉,雪天里天光暗淡,辽阳城门紧闭。本来说要消弭兵患,却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深陷敌阵。
    先期归来的军队回来时说是打了胜仗,而逃回的骑兵却传来战败的实况。军中远远地传来求援的文书,而主帅已在长安城中建起了自己的私第。
    朝廷徒有好士之名,受到朝廷恩宠的败军将领反而先行返回了长安。将领不要争抢部署的功劳,部署不应凭借将军的威势。
    我们的冬季之月相遇,惆怅地望着远方的海边。解下长剑送给你,你将整肃衣裳踏上远行之路。
    我离开家时就已充满了忧虑,到了这里又长期遭受阻绊。我虽没有周济当代的谋略,却还算兢兢业业。
    随着波浪或清或浊,和物体一样或丑或美。闭着眼睛想着那栖居于青岩之间,忘却那追逐功名之事。
    我一直都希望能与贤良清廉之人为伍,与品德高尚的贤者相伴。为何我与志行高远之人相伴,却仍然才质平平。
    我一直十分谨慎于义利的取舍,哪里敢怠慢平素做人的原则?此时我热情地招待你,可惜又要痛苦地和你分别。
    我虽遇上好时候,惭愧的是不能树立美好的名誉和节操。到了赵国却不是去排忧解难,到了燕国也没有达到游说的目的。
    浩大的歌声正回荡在天空,遒劲的鸟儿正想着凌空飞翔。你将如奇异的大鹏鸟那样,忽然间展翅高翔,我且学习那蝉蜕去外壳一般隐居去吧。

    注释
    ⑴王十七: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管记王悔。管记:掌管文牍的官员。
    ⑵薄宦:居官低微。
    ⑶曩:过去,以往。
    ⑷产业:财产。
    ⑸飘飖:即飘摇。
    ⑹立谈:指时间短促之间。
    ⑺月盛:月满之时。
    ⑻冷陉:山脉名称,在今辽宁开原。
    ⑼欃枪:彗星的别名。
    ⑽已筑长安第:意指边将不关心国家边防,只关注自己的私产。
    ⑾宠鹤:语见《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⑿海裔:海边。
    ⒀缅:思虑的样子。
    ⒁临深:面临深渊。
    ⒂褐衣拜:以平民的身份入拜朝中。
    ⒃水石:清水、白石,比喻贤良清廉之人。兰蕙:两种香草,比喻品质高尚者。
    ⒄薄:接近。松筠:松树和竹子,比喻志行高洁之人。
    ⒅款曲:衷情。
    ⒆适赵:反用鲁仲连为赵国排忧解难的典故。游燕:反用苏秦到燕国游说的典故。
    ⒇鹏抟:大鹏展翅高飞,典出《庄子·逍遥游》。蝉蜕:喻指远离尘俗。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9-101页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361次
  • 高适-诗词《送郑侍御谪闽中》 古诗 全诗赏析

  •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作品赏析不要怨恨,闽中我也曾经去过。大约秋雁比较少,只是夜里猿猴多。你由长安东去,山峦绵延,白云缭绕;南方湿热的山林之中瘴疠等传染病肆行。以后你一定会得到皇帝的恩泽,重返长安;请你一路保重,慎防路途的险恶。
  • 唐代阅读:1356次
  • 高适-诗词《送田少府贬苍梧》 古诗 全诗赏析

  •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昔为一官未得意,
    今向万里令人怜。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丈夫穷达未可知,
    看君不合长数奇。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 唐代阅读:1350次
  • 高适-诗词《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庐兼有人伦)》 古诗 全诗赏

  • 虚院野情在,茅斋秋兴存。孝廉趋下位,才子出高门。
    乃继幽人静,能令学者尊。江山归谢客,神鬼下刘根。
    阶树时攀折,窗书任讨论。自堪成独往,何必武陵源。
  • 唐代阅读:1349次
  • 高适-诗词《酬马八郊古见赠》 古诗 全诗赏析

  • 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 唐代阅读:1348次
  • 高适-诗词《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 古诗

  • 塞口连浊河,辕门对山寺。宁知鞍马上,独有登临事。
    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飘飘方寓目,想像见深意。
    高兴殊未平,凉风飒然至。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
    大将何英灵,官军动天地。君怀生羽翼,本欲附骐骥。
    款段苦不前,青冥信难致。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
  • 唐代阅读:1346次
  •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笛

  • 正文: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译文:


    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唐代阅读:1344次
  • 高适-诗词《途中寄徐录事(比以王书见赠)》 古诗 全诗赏析

  •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离忧不堪比,旅馆复何如。
    君又几时去,我知音信疏。空多箧中赠,长见右军书。
  • 唐代阅读:1334次
  • 高适-诗词《哭单父梁九少府》 古诗 全诗赏析

  •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畴昔探灵奇,登临赋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 唐代阅读:1333次
  • 高适-诗词《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 古诗

  •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 唐代阅读:1332次
  • 高适-诗词《酬陆少府》 古诗 全诗赏析

  •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 唐代阅读:1330次
  • 高适-诗词《送崔功曹赴越》 古诗 全诗赏析

  • 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
    莫恨吴歈曲,尝看越绝书。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
  • 唐代阅读:1330次
  • 高适-诗词《独孤判官部送兵》 古诗 全诗赏析

  •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
    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
  • 唐代阅读:1325次
  • 高适-诗词《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古诗 全诗赏析

  •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 唐代阅读:1324次
  • 高适-诗词《部落曲》 古诗 全诗赏析

  •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著锦裘。
    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
  • 唐代阅读:1323次
  • 高适-诗词《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 古诗

  • 故人美酒胜浊醪,故人清词合风骚。长歌满酌惟吾曹,
    高谈正可挥麈毛。半醉忽然持蟹螯,洛阳告捷倾前后。
    武侯腰间印如斗,郎官无事时饮酒。杯中绿蚁吹转来,
    瓮上飞花拂还有。前年持节将楚兵,去年留司在东京,
    今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彭门剑门蜀山里,
    昨逢军人劫夺我,到家但见妻与子。赖得饮君春酒数十杯,
    不然令我愁欲死。
  • 唐代阅读:1322次
  • 高适-诗词《九日酬颜少府》 古诗 全诗赏析

  •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
    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
    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 唐代阅读:1321次
  • 高适-诗词《营州歌》 古诗 全诗赏析

  •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作品赏析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適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是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象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倪其心)
  • 唐代阅读:1321次
  • 高适-诗词《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 古诗

  •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恒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 唐代阅读:1320次
  • 高适-诗词《见薛大臂鹰作(一作李白)》 古诗 全诗赏析

  • 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
    自有云霄万里高。
  • 唐代阅读:1317次
  • 高适-诗词《听张立本女吟》 古诗 全诗赏析

  •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作品赏析【注释】:
      此诗一说为张立本女作,而且伴有一个荒诞的故事。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这种附会虽然颇煞风景,却也令人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这诗情韵天然,似有神助,才使当时的好事者编出这样的无稽之谈吧?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纱》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適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古诗本来能吟能唱,此处直题“清歌”二字,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圆转悦耳。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为开扩诗的意境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且此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葛晓音)
  • 唐代阅读:1315次
  • 高适-诗词《过卢明府有赠》 古诗 全诗赏析

  •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 唐代阅读:1314次
  • 天高日暮寒山深: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赏析

  •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高适

        还山吟,

        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

        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

        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

        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

        梦魂可以相周旋。

        高适诗鉴赏

        “沈四山人”指唐名士沈千运,吴兴(今属江苏)人,排行第四,又号“沈四逸人”.天宝年间,屡试不中,曾干谒名公(见《唐才子传》),历尽沉浮,饱尝炎凉,看破仕途风尘,约五十岁左右隐居濮上(今河南濮阳南濮水边),躬耕田园。

        约于天宝六年(747)秋,高适游历淇水时,曾到濮上拜访沈千运,结为知交,有《赠沈四逸人》叙其事(见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这首送沈还山的赠别诗,以知交的情谊,豪宕的胸襟,洒脱的风度,真实描绘沈千运清贫孤苦的深山隐居生活,赞美他的清高和隐逸志趣。诗的兴象高华,声韵悠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美感。

        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即将回到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好友分别,不免感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的理解和尊重。

        在封建社会,仕途通达者往往暮年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又另当别论。诗人赞赏他是看透了人生一世的情事,在艰苦的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安贫乐道。山石流泉淙淙作响,如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把沈比作汉代真隐士韩康,风趣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

        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何有孤独之感呢?由此可见两人相交甚深。

        最后,诗人用身、魂在梦中交谈的奇异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世说新语·品藻》记载,东晋名士殷浩和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曾要与殷浩比较彼此的高下,殷浩说: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显然,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

        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奇特的想象,结束全诗,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由此可知,这首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沈的志趣、环境、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展示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上采用与内容相协的七言古体形式,表达自如不受拘束,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
  • 唐代阅读:1310次
  • 高适-诗词《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 古诗 全诗赏

  •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 唐代阅读:1308次
  • 高适-诗词《塞上》 古诗 全诗赏析

  •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 唐代阅读:1307次
  • 高适-诗词《送桂阳孝廉》 古诗 全诗赏析

  •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 唐代阅读:1304次
  • 高适-诗词《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 古诗 全诗赏析

  • 盛才膺命代,高价动良时。帝简登藩翰,人和发咏思。
    神仙去华省,鹓鹭忆丹墀。清净能无事,优游即赋诗。
    江山纷想像,云物共萎蕤。逸气刘公幹,玄言向子期。
    多惭汲引速,翻愧激昂迟。相马知何限,登龙反自疑。
    风尘吏道迫,行迈旅心悲。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
    秋庭一片叶,朝镜数茎丝。州县甘无取,丘园悔莫追。
    琼瑶生箧笥,光景借茅茨。他日青霄里,犹应访所知。
  • 唐代阅读:1299次
  • 高适-诗词《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 古诗 全诗赏析

  • 清川在城下,沿泛多所宜。同济惬数公,玩物欣良时。
    飘飖波上兴,燕婉舟中词。昔陟乃平原,今来忽涟漪。
    东流达沧海,西流延滹池。云树共晦明,井邑相逶迤。
    稍随归月帆,若与沙鸥期。渔父更留我,前潭水未滋。
  • 唐代阅读:1297次
  • 高适-诗词《酬李少府》 古诗 全诗赏析

  •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 唐代阅读:12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