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里的道与气 解密中国风水文化
中华和平崛起的生命力是什么?要依靠中华文化,靠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有一句话这样说:世界需要中国比中国需要世界更加迫切、更加强烈。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世界上才有了“汉语热”、“孔子热”。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世界需要的,是人家觉得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为解决很多难题的钥匙,才会向我们学习,有一种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中华和平崛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世界的一种潮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挡。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国外看看,和各国的科学家、学者进行交流,就会感到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渴求。
我认为,文化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精神层面,以中国古代哲学、《易经》、《黄帝内经》等抽象思维形式为代表,如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宗教是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西方有名的画家都是在教堂画画的,中国古代许多画家也是在寺庙画画的,宗教和文化不可分。第二个层次是我们理解的狭义的文化,包括散文、戏剧、书法、诗歌、绘画等等的一个整体。第三个层次是物质层次,包括国都、城市、街道、公共活动场所、民居、民宅等建筑的布局。在中国古代,对前两个文化层次称之为“道”,对后一个物质文化层次称之为“气”,道和气就形成了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如影随形,有什么样的道,就有什么样的气。在房屋结构布局上,不同的家具摆设能反映主人的文化、经历等特点,这就是道和气的关系。气主要反映在城市建筑、道路规划设计和民居、民宅的安排布局方面。
下面我主要讲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首先,什么是“风水”?我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这方面的概念、定义不下几百种。我认为,风水是调节人与周边环境的气场,使之符合当代宇宙呼吸气场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什么是气呢?中国古代关于气的概念,和中医是相近的,是一种能量、一种活力、一种磁场。古语讲:人活一口气,没有气万事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都有自己的气场,包括气味、流动的空气,还有个人秉性等。人们常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也是说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中,如果人与环境的气场和谐的话,人进入房屋以后,就会感到很舒服。所以,古人把建筑看做是一个充满气和场的活体,能对主人产生影响。人与环境和谐的话,主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诸事顺利。
关于宇宙的概念,天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是一个时空的结合体。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西方用星期来纪。古人在风水方面有一套完善的时空记载观念。民间常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对中国文化时空观念的认识。风水就是随着时间、空间来调整人与周围环境的气场,使之达到和谐、协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什么是环境?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得和谐舒畅、相互关爱,不断地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这也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要提倡的理念——协调、和谐。
中国建筑文化也是托起东方文明的一个支柱。现在的建筑学、规划学等相关自然学科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就是“风水”。在近代中西方文化对峙中,中国有不少留学生去西方学习近代科学,回来后传播这些西方科学技术。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认识到仅靠他们的科学技术解决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转而向东方学习,掀起了“东方热”。以风水为例,风水走进西方是从美国的大学开始的,一些著名的大学教授联合起来招收博士生,专门研究东方的风水。风水在国际上兴盛起来,首先是在西方。韩国人尹洪基是风水学方面的博士生,他曾给我写信,说风水诞生在中国,中国是发源地,经过逐步发展,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环境有好有坏,风水就是优化人们生存环境的艺术。在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前提下,人们都想有一个好的环境,趋利避害。客观环境有些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有些是人们看不到的,如各种物体发出的气场,包括人和动物,如各种射线、红外线、电波等,风水就是要调节各种气场,使之和谐,让人心情愉快,它以中国古代抽象的《易经》《黄帝内经》为理论指导。《易经》是中国古代时空观的结合,“易”字可以看做是太阳和它的影子,用东方相术解释天、地、人。综上所讲,风水就是调节人与周围环境的气场,使之和谐,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的目的。
作者简介:于希贤,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专业委员会委员,二、三、四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徐霞客学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方志学大纲》、《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等,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广泛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