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中华智汇·古代顶级灯具系列·玻璃罩灯:星落冰壶光火齐明

    所属:国学文化 > 国学文化  |  阅读:1063次

      雨夜的灯光分外动人。唐代李商隐在《春雨》中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灯光照耀之处的雨丝,亮的像一团珠光宝气,可见诗人打的灯笼,应该有防水的灯罩。能够防水还透光的灯罩,也深藏着古人的智慧。

      在唐代,灯罩只能用油布或油帛制作。到了元代,谢宗可《泡灯》中却写到“焰吐兰膏映水晶,澄泓不动一沤轻。天星影落冰壶夜,神汞光凝火齐明。碧晕浮春丹气湿,红云泛暖玉华清。游鱼不觉三更冷,飞入琉璃井底行”,指出灯罩的材质是“琉璃”。而明代薛蕙《咏料丝灯》中就写得更加具体了:“淮南玉为碗,西京金作枝。未若兹灯丽,擅巧昆明池。霏微状蝉翼,连娟侔网丝。烟空不碍视,雾弱未胜持。碧水点葱郁,彩石染萎蕤。霞叠有无色,云攒深浅姿。焚兰发香气,对烛映红滋。明月讵须侈,夜光方可嗤。”琉璃俗称烧料。诗中详细描述了料丝灯罩的细如蝉翼、透光性好、色彩斑斓、丝网状等特质与优点,读过之后不禁令人咂舌,如此技艺高超的料丝灯,一定价值不菲。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料丝灯出于滇南,以金齿(今云南保山市)卫者胜也”,并详述料丝是将玛瑙、紫石英诸药捣碎煮腐如粉,最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有学者还根据明末清初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所引元代马祖常《琉璃帘诗》诗句“万缕横陈银色界,一尘不染水晶宫”,推断料丝的制造使用应始于元代。在明代弘治年间,江苏丹阳人从云南把这种工艺带到丹阳,加以改进,风行一时。

      《红楼梦》中也有与玻璃灯、料丝灯相关的记述。在第五十三回,贾母花厅之上张灯结彩,“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在第四十五回中,宝玉雨夜探望黛玉。临走的时候,黛玉把自己的玻璃绣球灯送给宝玉用,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起急:“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连“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长大的宝玉都不舍得用,可见玻璃灯是很难得到的。

      在现代生活中,油灯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古人所发明制作的玻璃灯与多枝灯、环保灯、节能灯、反光灯一样,都是我国所特有的。这些造型各异、工艺精湛的灯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的骄傲,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遗忘。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