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7)
-
孟子在以仁义为治国手段方面比孔子论述得更具体详尽,孟子见梁惠王时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一个总纲,《孟子》全书几乎每章都讲仁政。如“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上》),“彼以其富,我以我仁”(《公孙丑下》),“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滕文公上》),“苟行仁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滕文公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离娄下》),“舜流共工于幽州……诛不仁也”(《万章上》),等等。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的仁义与政治结合的思想,创立了“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可是韩非仅用一句“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就推翻了孟子的理论。韩非的出发点仍然是实用,以顺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历史发展。
国富民强,奉法治国是根本
韩非强调法度是治国的根本,国家的强弱与奉法的严格和宽松成正比。执法严格,国家便能大治;法纪松弛,国家秩序便会混乱、动荡。
战国初期的楚国,虽说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但由于大权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里,所以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家一天天衰弱下去。中原各国都瞧不起楚国,称之为“荆蛮之地”。
楚悼王即位前后,楚国先后两次受韩、赵、魏的进攻,都吃了败仗,丧失了很多土地。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楚悼王想到了革新变法。吴起这时前来投靠,楚悼王高兴万分,他亲自率领满朝文武百官,恭恭敬敬地出城迎接吴起。
楚悼王在宫中大摆宴席替吴起洗尘,酒席间楚悼王迫不及待地问吴起:“我们楚国建国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论土地,有肥沃的江汉平原;论人口,有数百万之众。可为什么一直国贫兵弱呢?”
吴起沉吟了一下,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封太多,王公贵族的势力太大。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上逼大王,下虐平民,削弱了中央集权,压制了平民的生产积极性。军事上赏罚不明,选将不择能而用,这就是国不富民不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