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4)
-
韩非欣赏墨家主张简朴实用的观点,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也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用。他举了一个反例来证明他的看法: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人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意思是说:有一个宋国人请求用酸枣刺的尖儿做材料给燕王刻猕猴,但是他告诉燕王必须斋戒三个月然后才能看到。燕王于是就用很高的薪俸养着他。右御冶工对燕王说:“我听说国君没有连续斋戒十天而不饮酒吃肉的。现在这个人明知君主不能为了去看没有用的东西而长期斋戒,所以故意定了三个月的期限。我是搞冶铸的,可是没有办法做比酸枣的刺还小的刀子。这事显然不可能。君王您要三思。”燕王于是就把那个宋国人关押起来审问,他果然是胡说八道,于是就把他杀了。冶工又对燕王说:“要是君主对别人所献的计策缺乏考核的标准,那么像这样用酸枣刺的尖雕刻猕猴的言谈之士就会越来越多。”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各大国都在为争夺霸主之位而明争暗斗,小国则时刻担心会被消灭。自保也好,称霸也好,都离不开国家的强大。韩非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原则的观点符合当时客观的实际情况,也是他法治观点的表现。
今不法古,与时俱进顺潮流
老子的历史观是倒退的,他认为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社会上没有那么多机巧、新事物,国家才能安定。《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指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认为引起国家动乱的原因是民间的武器太多,法令越多,盗贼也越多。
老子认为争夺是由人们的欲望引起的。为了从根源上消除争夺,老子提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他进一步从另一角度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既然种种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们的欲望所引起的,那么只需使人们消除了这些欲望就能解决问题;既然认为人变得聪明后发明多了,新事物多了,社会问题也多了,那么干脆使人们无知,即使有智慧的人也不敢用他们的智慧,这样天下太平,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