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敦煌风雨百年
6月22日,我国有关部门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和”世界显学”敦煌学走过的百年历程而举办的一系列规模空前的纪念盛典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
1900至2000,一个世纪,百年风雨,百年沧桑,中国的敦煌,走过的又是怎样的一条漫漫不平路?
敦煌劫难
公元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王道士在清理积沙时,很偶然地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这该是一个让中国人感情复杂的日子,满满一洞的古物,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瑰丽多彩和海纳百川。但同时,中国近代史上最集中、数量最大、损失最严重的文物流失灾难便也拉开了序幕。中国的荣耀与耻辱,在这个洞穴中吞吐。一批批探险者闻风而来,以小小的恩惠或公然抢劫,掠走了一箱又一箱价值连城的藏经洞文物,包括莫高窟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据目前世界各地已公布的敦煌文物珍藏统计,英国藏有13300件,法国约6000件,罗斯20000多件,此外,印度、德国、丹麦、瑞典、韩国、芬兰、美国等也都有收藏,总计数量在藏经洞文物中占三分之二以上!而今天,当我们研究自己国家的敦煌文献时,还要向国外购买缩微胶卷。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之痛!
百年之后,当圆明园4件流失文物被买回,我们也不禁要问,同样流失了百年的藏经洞文物,又何时能回归呢?从道义上讲,我们完全应该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这毕竟是一件敏感复杂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牵涉到的国际法问题太过复杂。或许最终的解决倚赖于外交,但这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不管怎样,只愿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劫难,不再重来。
敦煌研究
在敦煌藏经洞被打开的那一刻起,一门博大精深的永久性学问,也依靠着这个洞穴而建立,而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也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
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也是以中华文化、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穆斯林文化为代表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最重要的融汇和交流场所。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年代涵盖公元4-11世纪,大量涉及中国和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军事、语言、文学、艺术、科技、风俗等几乎所有领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随着藏经洞的发现,一批中国学者也开始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潜心研究敦煌文书。1910年前后,罗振玉、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出版了第一批专著,由此,被称为”世界显学”的敦煌学创立,而中国学者便是敦煌学的开创者!
20年代开始,学者刘复、向达、王重民、美亮夫等先后赴伦敦、巴黎,抄录、拍摄敦煌文献。60年代初,通过国际交流,我国首次得到了英国所藏敦煌文献的缩微胶片,国内敦煌学研究又上新台阶。1984年1月,敦煌研究院在原敦煌研究所基础上宣告成立,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从80年代起,一批敦煌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相继在我国大学设立。与此同时,大陆以及港台的学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也不断结出硕果,其成果也从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扩大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纸术和印刷术、医学、交通等自然科学领域。经过一个世纪,我国敦煌学研究在大部分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洗刷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耻辱,中国无数的优秀学者,正以自己研究所得向世人证明: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也在中国!
值此敦煌学百年之际,我们也欣闻敦煌学不愁后继乏人,一批批有志于敦煌学研究的年轻人,抛却城市优裕现代的生活,而投身茫茫荒漠中这座缤纷的艺术宝库。一些年轻人已能独当一面,在敦煌学中出露头角。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敦煌学,必将走在世界最前端,无人比肩!
敦煌文物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文化之瑰宝,保护好这块艺苑奇葩,是中国人千秋万代的事业与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都一直极大关注敦煌石窟及其文物的保护工作。1950年,国家将敦煌莫高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古代建筑整修所的古建、考古专家勘察莫高窟现状,拟定保护规划和全面维护保护方案。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莫高窟加固工程,在”文革”前完成三期工程,到1984年完成第四期加固工程,累计加固岩壁798米,洞窟407个,分别占南区岩壁的84%和洞窟总数的82%。
近年来,敦煌石窟的保护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运用世界最新科技,对石窟及其内存进行完整、系统的”前瞻性”保护,创出了一条成功的遗址保护之路。加固濒临坍塌的洞窟崖体,提高其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免除坍塌危险;形成一整套砂砾岩石石窟崖体裂隙、危崖及防风化加固的技术和工艺;壁画修复技术不断提高改进;一个阻沙、化学治沙、生物固沙的综合治沙防护工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已对窟区大环境和洞窟小环境作出了科学的质量评价;几种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得到探讨研究,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
应该说,我国对石窟的保护还是卓有成效的。
正值百年庆典之际,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一面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一面是莫高窟一半以上的壁画正遭受被称为壁画癌症的酥碱病的折磨,起甲、褪色、脱落,我们已无法看清它的原貌,有的甚至只剩下空空的岩壁。这无疑给莫高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世纪庆典,蒙上一层阴影,增添几许尴尬。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的破坏越发严重。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到敦煌旅游的人数达60多万。而一个实验说明:40个人若在石窟逗留37分钟,空气中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就会超过正常量的六倍。在高湿度环境中,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酸性物质,会使壁画褪色,而空气中的水汽与岩体中的盐分结合,反复膨胀收缩则是造成酥碱病的重要原因。60万游人对石窟壁画的影响,则可想而知了。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敦煌研究所正在向”数字”技术进军,通过虚拟敦煌壁画,在计算机上营造”实景游览”,让中国的瑰宝永驻人间。
敦煌保护,依旧任重道远。
世纪庆典
为纪念敦煌百年,纪念这一人类文化史上重大发现,我国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将举办一系列庆典活动。此次活动,将在北京、敦煌等地陆续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召开三大会议,即:于7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大会,7月底在敦煌召开的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首次举行的”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颁奖大会;举办三项大展,即:从7月初到8月底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大展,从7月开始在敦煌长期公展的”藏经洞文物陈列展”,在兰州举行的敦煌藏经发现百年特别展;出版三本大书,即: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莫高窟内容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的敦煌》,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上演一出大戏,即:兰州歌舞剧院演出的歌舞剧《大梦敦煌》。
这次庆典活动,对保护和研究敦煌文物,弘扬敦煌文化,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悠悠百年,多少沧桑事!敦煌是不幸的,它曾遭受如此的浩劫,中国历史上一笔沉重的哀叹;敦煌又是幸运的,多少人在保护关注着它今天的命运,只为这颗艺苑奇葩,永远熠熠闪光!伴着百年的风雨,敦煌就这样走过了它劫掠、研究、保护和重生的历程,我们相信,敦煌的明天,定将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