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1)
-
韩非与其师荀子一样,认为人性本恶,人性是自私的、趋利的,“上有好之,下必甚焉”。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臣子会揣摩君主的心思,并按君主的意愿行事。所以韩非强调君主要隐藏好恶,不做自我表现。因为君主一旦做自我表现,向人透露了他的喜怒好恶,下面的臣子为了自己的私利,就会用各种方法去迎合、欺骗和危害君主。因此,君主必须言行谨慎,高深莫测不露心迹。这样既能暗中察视臣下,又能防止臣下钻空子蒙蔽自己。
韩非在《外储说·右上》里面讲了一个“薛公献珥”的故事:靖郭君田婴是齐宣王的丞相,封于薛地,人称薛公。他想探知齐宣王打算在十个爱妾中立谁为夫人,又不便明问,就做了十只玉珥,把其中一只做得特别精美,一起献给宣王。这样只要看到最美的玉珥由谁佩带,就知道宣王要立谁为夫人了。韩非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君主如果表现出个人的爱憎,臣下就会加以利用而投其所好。这样君主就听不到不同的意见,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而被迷惑。因此君主要慎言慎行,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兵家说:“兵不厌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能而示之不能,战而示之不战。”如果君主不能推行诡道,不懂得心藏九天玄机,那么就难以做到藏而不露。一方面,臣子可以洞悉君主的心思,将君主操纵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敌人也很有可能掌握君主的观点、主张、决策、布置,那么君主与国家就要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了。
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比如兵力还不够多,党羽还不够众,威望还不够高的时候,君主必须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绝不可让人看出他必有一番作为。否则君主的羽翼还未丰满,就很有可能被剪除。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道理,韩非在《喻老》篇中讲述了一个“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刚登上王座时,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办法暗中观察。他不理国政,每天只知打猎消遣,回到宫中就与宫女日夜饮酒作乐。他还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叫成公贾的人去见庄王。庄王问道:“你来是要喝酒、听音乐呢?还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成公贾回答说:“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是来给你说说隐语解闷的。”接下来成公贾给庄王讲了这样一个隐语:“刚才去郊外行走时,有人对我说了这样一个隐语。我不明白,想告诉大王。那隐语说:有只大鸟身披五色花纹,栖息在楚国的高坡上已有三年,不见它飞也不见它叫,不知这是什么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