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战争博弈
《墨攻》来了!这部中日韩三国合拍的古装大片让我们又记起了墨子——这位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人物。关于他,我们从课本上知道他是墨家学说的创始者,提出“兼爱、非攻”的学者和思想家。除此之外,他也是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一位名副其实的博物大拿,更重要的,他和弟子们都是名震江湖的“墨家大侠”。
■ 智者中的叛逆分子
★ 赵国大将军巷淹中奉命率领十万大军,逼近仅仅只有孺妇平民4000余人的梁城。
公元6~前5世纪前后是一个人类智慧爆发的时代:希腊洁白的城邦石柱旁,苏格拉底在冥思苦想;印度风吹叶动的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在参悟修练;中国颠簸的马车上,孔夫子在周游列国。而此时中国涌现的众多智者之中,墨子可是特例独行的典范。他曾师从儒门,但实在反感儒家礼仪繁琐,流费铺张。在他的心中向往大禹治水那样的精神和人格,不久他背离了儒家,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学”。墨家与儒家曾一度势如冰炭,水火不容,墨子公开非儒,而孟子竟大骂墨子为“无父无君”的禽兽。
★ 危难之时,梁王向以守城主称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万大军的守军。但是梁王等到的却是一个其貌不扬、孤身应战的墨者——革离。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注重实践、并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试问中国历史有几个学者在思考哲学问题的同时,还去研究诸如小孔成像、圆规制图等科学问题呢?
■“墨”社会!“侠”客行!
和其他的诸子百家不同,墨家学派可不仅仅是“学派”,有着极其严格的组织休系,几乎是一个半军事化的团体。墨家的最高领袖叫做巨子(钜子),墨家所有的弟子必须听命于巨子,他们会被推荐到各国做官,所得俸禄要向团体上交。有人根据这些特点,把墨家理解成中国最早的“黑社会”。
“黑社会”、“墨社会”实在是有趣的巧合,我还是更愿意把墨家理解为中国最早的侠客,把他们的领袖巨子比喻成“帮主”、“舵主”……墨者们并不是为了钱财和权利而去做官,而是为了实现天下“兼爱”、“非攻”的人生理想。当理想无法执行时,他们宁可辞官种田。
★ 不可一世的赵兵对这位来自墨家的无名小卒鄙视之极。但革离却出奇制胜,奋勇抵挡住赵军二千兵马的偷袭,另赵军束手无策,无功而返。
“谁要是靠近梁城半步我绝不手下留情!”刘德华扮演的墨者革离站在城墙上,凌然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坚定,他面对赵国的10万大军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这只是《墨攻》电影虚构的情节,但足以表现墨家子弟的侠义精神。历史上墨家巨子孟胜曾为一个朋友守信义,与楚军力战而死,跟他同归于尽的弟子有183人,两位弟子受孟胜之托送信传位于田襄子,之后返回城里,一同殉难。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墨者身着短衣、足蹬麻鞋,当弱小的国家被欺凌时,宁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10万赵国大军将兵临城下,只有4000守兵的燕国梁城能否守住?答案既不在10万赵兵,也不在这4000守兵,而是集中在一个名叫革离的墨家子弟身上。这是电影《墨攻》留给我们的悬念,如同这个悬念,中国古代城防战争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只靠人海战术,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这里面充满了各种强大的攻守城器械和惊人世间的谋略。让军事博物馆的专家李斌博士来帮我们解答其中的玄机。
★ 全心练兵,亲自制造无数特别武器,加强梁城防守实力,应付赵军随时而来的庞大攻击,使得梁城上下,无不对革离折服。
■ 囊括所有“古代诺贝尔”奖项
也许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战争频繁到可以和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你是否能想象,春秋战国不足600年间共发生战争660余起。战争使原来的130余国,只剩下7个大国。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连年战事的年代,却出现了一个反对不义战争的智者——墨子。这个在中国历史堪比孔孟的思想家提出的“兼爱”、“非攻”的伟大思想。墨子和他的门徒们都曾经不遗余力地帮助被攻小国进行守城作战,或者干脆制止战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这个出自于《墨子?公输》的事件还被选进了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本里。
2400多年前,楚国准备利用鲁班制造的云梯等攻城器械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马上让弟子300余人带着守城器械赶赴宋国,然后自己日夜兼程,奔波十天十夜从鲁国来到楚国都城郢,说服楚王放弃攻宋。他和鲁班用衣带当作城池,用小木片当作攻守城器具,当着楚王的面模拟一场城池攻守战。结果,鲁班用云梯、撞车、飞石等九次展示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次拒之。最终,让楚王放弃了对宋国的战争
这也许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要以为这是偶然,除了“止禁攻宋”,墨子还“止齐伐鲁”、“止鲁攻郑”……这些事要是拿到现在,墨子获10次“诺贝尔和平奖”都绰绰有余。而且,墨子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如果按当时的科学标准,凭着墨子在几何、光学等方面的成就,墨子还可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当然,假如医学界非要表彰墨子的“军医理论”的话,那么墨子就可以囊获全部的“诺贝尔奖”(这样的全才小的时候一定是个博物少年)。
虽然这些话只是个“娱乐大众”的说法,但无外乎说明一个问题:墨子的伟大成就在今天来看也是不可估量的。墨子留给后人的遗产,特别是攻守城方面的军事建树,影响了战国乃至以后的中国古代城防战争的思想。
★ 作为观察预警兵器,巢车必须要比城池高,一般都会达到20米以上,在巢车的顶部设有一个辘轳,以便将吊舱吊起。而且吊箱的表面贴有生牛皮,以防敌人弓弩的攻击。
■ 战场上的“无间道”
“梁城中有敌人探子!”《墨子攻》中,赵军的刺客混入梁城妄图刺探情报、暗杀墨家子弟。这样的事情在战国时期来说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古代城防战争并不是像想的那样简单地在城墙上下的你拼我杀,那时候的军师早已明白情报和计谋对战争的至关重要。往往在大战始前,两军的对垒就已经开始了。 战国的城防阵地从城外30里就已铺开来,在这个范围内能撤进城的全部运走,如果必要,还会将事业不走的付之一炬,并向水井投毒。此外,每隔一段距离还会设若干侦察哨和联络哨,机动小队巡逻其中,形成一道严密的警戒线。
★ 也许你在电影《地道战》中看到过这种兵器,鬼子的炮楼里就装有地听,用来侦察抗战民兵的地道战术。不过,不要因为这样而小看了地听。在古代,对攻城最常用的就是地道战术,所以没有地听想守住城会非常困难
攻城一方也不是等闲之辈,攻城军队在攻城之前会对城池进行严密地侦查。正所谓登高望远,要想看到城内的军队部署情况,架设高的观察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古代攻守城作战中有一种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器械,因车上有高悬的望楼“如鸟之巢”,故名巢车,史籍中也称为“楼车”、“临车”、“云车”等。巢车早在战国时期之前就已经有了,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楚王登上巢车观察晋军的动向,当时还有大臣随侍身边,可见望楼的空间还不小。要是以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车几乎是今天电梯的雏形。在车上竖一个高杆,用辘轳绞绳的方法把一个载人的车厢升到高处,攻击隐蔽在城中的目标(这简直就是现代的狙击手的前身)。西汉末年王莽的大军将农民起义军围困于昆阳城内,包围数十重,列营百数,以高十余丈的云车瞰临城中。在攻城作战中,云车(即巢车)不仅用来侦察,还直接用于作战。昆阳城十分坚固,加上守军将士拚命死守,王莽军久攻不下,只得改变战术,令军士登云车俯射城中,“积弩乱发,矢如雨下”。攻有巢车,守有木楼。我们热爱和平的墨子从城池防御的角度出发,提到了用于守城的“木楼”、“候楼”等在城墙之上的登高望远装置,同样也可以侦察敌情,在更高的制高点上用明枪暗箭算计对方。
★ 当年鲁班为楚王造的云梯已经无从考证它的样子,不过可以从后世的云梯中看到当年的影子。上图可不是“古代消防车”,这是宋代的云梯,不但有攻城的长梯,还把底部用生牛皮蒙住,这样可以保护里面推云梯的人
城池之上敌我又方你来我往,地下也没有闲着。攻城方有时会挖地道偷袭,或者直接挖地道到城墙下,将掏空之处立上木柱,等到攻城之时,用薪草把木柱点燃,木柱折断,城墙失去支撑,自然崩塌。对于这种“地道战”的做法,墨子自然有他自己的办法。《墨子?备穴》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开掘地道时,可在城内墙下挖井,井中放置一口新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的动静。这项伟大的发明被称为地听,是利用声波在固体传播速度要比气体中快得多的道理。而且声音经过缸体的共振发大,让侦察者更容易判断地下敌人所在的方向。
★ 这可是守城必备的武器,守城者依仗高耸的城墙,从上面扔圆木和巨石来攻击敌人。这些圆木石块的总称就叫做檑石。为了增强杀伤力,宋代的守城者给圆木表面植有钉刺。后来,干脆在圆木的两端拴上绳索,做成了可回收的夜叉檑。
确定了敌人方向,守城者会向外挖掘,从侧面外通攻城地道后,用风箱把浓烟猛灌入地道。这时候,敌人要么被赶出来,要么被薰死在地道内。这种简易可靠的侦察方法,也被子用于地面战斗中,据唐代兵书记载,夜间战斗时,让睡者伏地枕在一个葫芦状的空心枕头上,几十里以外人马走动等声响皆收于其中。后来,干脆就让军士睡在装箭的皮箭囊上,以防偷袭
■ 四千与十万的较量
《墨攻》电影中,4000梁城军队让10万赵兵毫无办法。有的人会认为电影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还有更夸张的。我拉前面提到的西汉末年的昆阳之战。<BR> 当时,围攻昆阳的王莽军队有42万之众,而城里的农民起义军只有不足1万人。王莽军以为凭着几十倍于敌众的大军很快就能扫平昆阳城。他们挖掘地道,制造云车,轮番进攻,想用强攻的战术快速拿下昆阳城。但就是这区区八九千之兵和城内的百姓一起多次击退王莽军的进攻。最后,王莽军士气低下,在刘秀请来的1万援军和昆阳城内的农民军的夹击下,彻底战败
★ 墨子曾提到记载了一种对付斜梯攻城的连弩车,可能是以后名扬天下的床弩的前身。宋朝的床弩最远可以射到1500米的距离,其射程与今天的普通步枪相当。不过,给弩上弦是一个力气活,需要数10人一起绞动木轴,有的时候甚至还要用牛来拉弦。1004年,北宋和辽的澶渊之战,宋军就在城头安设床弩,结果一箭正中辽军阵内的主将,辽将当场毙命,随后辽军无心恋战,与北宋议和
墨子曾这样做过一番论证,守方只需要在敌人的主攻方向上部署4000余人,就可以抵挡攻方10万之众的围攻。这一点也很好解释,守方是将长期积累的人力化为城墙等防御工程保存着,攻方是一次出动所有人力,从双方投入的力量上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平等的。不过,无论怎样说,攻守双方的兵力还是有差异的。 攻城战争一旦正式进入真刀真枪的攻打阶段,激烈程度可能是今天无法想象的。攻城方首先要越过城外的护城壕,然后再攻打护城壕后的一道叫做“冯垣”的矮墙。后面的守城士兵,配合城上守军,用武器杀伤或柴草熏烧敌人。如果,攻城方用壕桥和填平壕沟的办法攻克了这道防线,接下来就是要对付高大的城墙了。攻城墙第一利器自然是鲁班发明的云梯了。这可不是加长版的农家梯。云梯的底部装有车轮,攻城人员只要站在高耸的云梯上,其他军士推着它接到城墙上就可以了,减少被动挨打的时间。而且,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云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墨子》“城守”各篇中有“备梯”一节专门介绍防御敌军使用云梯进攻的方法。如要城下距城10尺埋入大木桩设“裾”,使云梯不得靠近城墙;或者临时增高城墙,即所谓“行城”之法,使靠云梯攀缘之敌不得上城;或者以蒺藜、檑石、沙灰、薪火、热水等实施攻击;或者干脆在城墙上设一种对付斜梯攻城的连驽车。
★ 也许这是古代威力最大的武器,有的炮弹有90公斤重,可以把地面砸出2米深的弹坑。抛石机的轴上固定可活动的抛射杆,称之为“梢”。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射程越远。杆的一端系着一个装石块的皮窝,另一端系着几十条或百余条绳索。使用时,将石块放入皮窝,一声令下,众人齐拉绳索,石块便被抛出杀敌
这种连弩车类似于后来威力惊人的床弩,能发射2、3米长的巨箭。36公斤重的铜制弩机可以调节发射角度进行瞄准、钩弦、放箭等操作控制。弩要用辘轳拉开,箭尾绳缚住,发射后箭杆可由绞盘收回来。这样的大型弩车须由10个弩车兵负责操纵。据唐代文献记载,这样的弩车,射程可达700步(约1000余米),其威力可轻松地摧毁一所木房屋。
与连弩车类似的自然是抛石机了,《墨子?备城门》提到一种藉车,经过考证后,认为就是一种抛石机。如果你玩中国象棋,就可以很容易地猜到棋子“砲”(炮)就是指抛石机。而“砲打隔子”的规则则告诉了我们抛石机的原理: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燃烧物等有杀伤力的弹丸抛向敌人。这种武器既可以用于攻城又可用于守城,最辉煌的时期莫过宋元时期。那时候,重型的抛石机可以发射重达百斤的石弹,可以在地上砸出2米的深坑。当年,金军攻打北宋都城汴梁时,几乎是一夜之间架设了5000座抛石车,在强弩的配合下,发起的猛烈攻势几乎把汴梁夷平。
★ 古代城防战争图。从距今4000-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那低矮的夯土城墙开始,一场攻与守的较量整整持续了4000多年,直到火器的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这场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较量才逐渐收场
■ 墨子的战争博弈
威力无穷的抛石机固然惊人,城头上的床弩也毫不逊色,但在这场延续了几千年的攻守博弈中,究竟是攻城方厉害,还是守城方更胜一筹呢?墨子却回答:“你先不要问守城之法,懂守城之法的人多了,但是对内不亲抚百姓,对外不缔结合平,轻敌忘本,结果送命亡国,被天下人耻笑。就是懂得了守城的办法,也反成了一身累赘啊”。也许在墨子看来,纵使城再厚,砲再利,如果不领悟战争背后的意义,一切都是枉然。
● 来源: 《博物》
● 作者: 八月、李斌、王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