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反战观
-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子自称“贱人”,他当过造车子的工匠,亦做过大夫。我们根据“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农耕之难”(《墨子·贵义》)可以断定,墨子既非当权者亦非劳动者,而身处“士”这个阶层。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他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于是舍儒家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家。墨家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10种主张。其中的“非攻”思想,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认为当时以强陵弱的残酷的攻伐兼并战争都是不义的,而加以反对。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不断发动战争。墨子看到:因为战争,土地大面积荒芜,许多老百姓不仅死于战火,而且“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手工业品和牲畜,而且由于道路遥远粮食不能及时运达,“老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非攻》);战争不仅使人民“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墨子·非攻》),而且会导致百姓抱病而死;战争不仅被侵略国的人民沦为奴隶是不应该、不人道的,而且发动侵略的国家的人民既要参战又要负担战争费用也遭受非人的待遇;战争不仅使战败国的民众和军队大批死亡,而且也造成战胜国的人民和军队死伤惨重;战争不仅破坏了正常生产,而且“男女久不相见”(《墨子·非攻》)导致生活不正常。总之,墨子认为不论是侵略的一方还是被侵略的一方,战争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不好的。
墨子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反战理论,而且身体力行,成功地制止了多起战争。据《墨子·公输》载,青年墨子得知鲁国的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之械”后,便步行从鲁国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墨子日夜兼程连续走了10个昼夜,当脚被磨破时,就将衣服撕下一块来把脚包住继续赶路。墨子赶到郢都后,先说服公输般,又劝服楚王,终使这场攻宋的战争胎死腹中。为了万无一失,墨子在去楚国前就安排其弟子禽华厘率墨家学派300人赴宋,准备万一说服不了楚国好帮助宋国进行反侵略战争。墨子在这次活动中取胜靠的是天才的游说能力和超人的智慧。他在与公输般演习攻宋战证明攻宋必败时,公输般曾有杀墨子之意,但墨子采用十分高明的手段,使公输般的企图落了空。这段史实告诉人们,墨子具有大无畏的反侵略精神。为了褒扬墨子及其弟子“赴火蹈刃”(《淮南子·泰族训》)视死如归的反战精瘢痘茨献印贰ⅰ堵朗洗呵铩返裙偶哉庖皇录髁巳缡导鞘觯⒏韪叨绕兰邸?/p>
据《墨子·鲁问》载,当年逾花甲的墨子得知齐国准备以“并国覆军、贼杀百姓”为由进攻鲁国时,为使鲁国免遭战火危害,立即赴齐国说服齐王终止了这场战争。在《墨子·鲁问》中记有耄耋之年的墨子不顾年事已高,再次赴楚,又一次成功地劝阻了楚国攻郑。此后,各史籍均未见有记述墨子的活动,可能是墨子平息了这场战争后就客死楚国了。由此可见,墨子把反战当作一项终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死而后已。
墨子反战,是有条件的,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攻伐无罪之国”,认为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都是正义之战,应当肯定。墨子的反战观,反映了小生产者过安定生活和反对破坏生产的良好愿望,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不高等,墨子不能从社会根源的角度去认识战争的正义与否,这是墨子反战学说的缺陷所在。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反战理论并付诸实践,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