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敬亭,依然此柳——读《柳敬亭研究》
文化建设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千秋”之业必得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还须有坐冷板凳的耐力和坚忍。由清史专家何龄修任顾问、刘宁主编的《柳敬亭研究》,以治史的态度打通时空的分门别类,其多维度的研究观照,不仅成就一部当今柳敬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还为“乡邦文献”研究方法作了严谨而生动的探索。
评话宗师柳敬亭是江苏泰州人。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他,不仅以说书闻名大江南北,而且作为左良玉的幕僚参政,虽为谈词之辈,却非“饮食之人”。正因“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在世时就有钱谦益、黄宗羲等大家为其作传并多有诗赞。张岱描写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绘声绘色,作为经典常被后世引用。“柳研”虽不能算“显学”,但由清至民国,代有名家研究并为其列传者:清初“四王”之首的王时敏、被董其昌视为“初唐王勃”的冒辟疆、清代著名诗人同乡邓汉仪、大儒俞樾、民国陈汝衡、曹聚仁,直至当代散文大家董桥……面对绵延不绝而又浩茫的资料,编者冷静、科学地将其分为:“同代人写传记、题赠”、“清人笔记、诗词戏剧中相关资料”、“评传、年谱”、“民国迄今研究论述”等六辑。既按年代时序,又分类别列章,纵横交错却浑然一体,蓬茎硕大且能辨主杆、枝叶。皇皇70万言,多见编者用心与点睛安排。
近十几年来,《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全清词》、《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大型丛刊的先后出版,使不少材料浮出水面。编者广为收集,穷尽其有,兼容并蓄。继上世纪30年代现代作家陈汝衡写《说书小史》对柳敬亭的资料作较全面梳理后,版本专家陆铨专门编著《柳敬亭遗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龄修对柳氏生卒年以及生平活动的详实稽考,“追寻柳老生平于荒烟败草之中,残册故纸之上”,而德国、丹麦、日本等汉学家从中国曲艺及中国文学创作中口述与笔述之关联与影响考察柳敬亭活动,将“柳研”推向文学生态学乃至比较文学的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