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墨家思想简介
1, 墨家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时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又互相诘难。讨论的问题之广,涉及题材之多,发掘的深度之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灿烂的文化成果构建成了中国古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后中国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但总是被中国文明消化和吸收(如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宋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晚清时期开始影响中国的西方思想哲学体系),主流文化还是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所谓东方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离不开这几家的范畴。
墨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
2, 墨子思想和修身
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注意到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跟道家儒家还有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他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甚至鼓励弟子们以自苦为乐。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3, 墨子思想和任侠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尚武、养士之风盛行。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府中食客数千,其实食客就是所谓的“士”。士分文士和剑士。文士即谋士,剑士即武士。剑士好勇斗狠,但也讲究知恩图报,经常有剑士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身相殉。
墨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疏导道:“任(注:任侠),损己而益人矣。”并给这种任侠注入新的血液,那就是“义”。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的“义”,就是正义,大义。那么什么是正义大义呢?他认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才是真正的大义。
墨子用自己的行动为“义”做了最好的诠释。楚惠王年间,公输盘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后,从齐国起程,日夜不停,历经十天,奔走千里,废了三双鞋子,脚底重茧,赶到楚国见公输般和楚王,阻止其攻宋。说服公输盘后,再见楚王。楚王不听,墨子让公输盘为攻,自己为守,演示战争。公输盘九攻之,墨子九拒之。公输攻已尽,而墨子守有余。公输欲杀墨子以绝其患,墨子置生死于不顾,坦然说道:“你杀了我也没有用,我的弟子禽猾离已经带着守城器械和三百弟子到宋国去了。”楚王无奈的说道:“吾请无攻宋矣。”当时楚是大国,宋是小国,可以想象楚国如果攻打宋的话,宋肯定是灭国之灾,肯定是生灵涂炭,血流千里。墨子以一己之力,直言说楚,不但体现他胆识过人,而且还表现了他为了大义而不顾个人生死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正是任侠精神的起源,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见始于墨子。墨子是第一个真正的侠之大者。墨家,侠者也。
后来,墨子又多次说服齐国不要攻打鲁国,说服楚国停止攻打卫国。墨子之后,有个墨家弟子叫孟胜的,是墨家巨子(墨家领袖)。他有个好朋友叫阳城君的,是楚国人。他让孟胜帮他守城。有一次楚国内乱阳城君出逃,楚国收回了阳城。孟胜即因此自杀以殉朋友之义,同时赴死的有墨家子弟83人。
至于《史记·游侠列传》上记载的郭家朱解,也有人考证说是墨家弟子,但实际不足信。不管怎么说,他们在任侠精神上和墨家精神是一致的,即重一诺而轻生死。
当然,墨子崇尚任侠,但不一定就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不可能通过一两个人的力量实现。
只有通过有组织有信仰的的形式,培养能人义士,游说天下诸侯,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什么是任侠?一言不和血溅五步不是侠,一时的意气之争不是侠。真正的侠者,大到为国为民,小到见义勇为。真正的侠者具备悲天悯地之心,有爱心,爱百姓,爱众生,爱万物,兼相爱,交相利;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苦为苦;侠者即仁者,侠者爱人。因此即使在危难之中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侠者贵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弃,虽万金将于我何干?这就是墨子给我们定义的任侠。在这个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年代,重读墨子,重温侠义精神,是有必要的。
4, 墨子思想和治国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尚贤和尚同
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墨子反对任人唯亲的宗法血缘用人制度。尚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令体制赏罚刑治从中央到乡里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尚贤是尚同的根本,尚同是尚贤的体现和延伸。墨子认为,只有上下一致,尚贤尚同,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
在墨子看来,无论是乡正(向长)里长(村长),还是国家的高层甚至元首,都应该由贤能的人(圣人)担任,都应该由大家推举产生。这就有点像现代的民主制度了。现在看来,只能说墨子的眼光太超前了。其实也不是不可行的,古罗马共和国不就是这样的吗?不过古罗马共和国还有奴隶,奴隶们是没有选举权的,只有平民才有选举权。墨子的思想比古罗马共和国更超前,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贵族拥有奴隶,在墨子看来,不分贵族奴隶,不分贫富贵贱,用人只有一个标准:贤或者不贤。
墨子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就那么进步的思想呢?其实不奇怪,墨子思想本来就是建立在平民思想基础上的,其来源主要就是参照尧舜时代。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贤能楷模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夏汤周文王周武王),与此想对的就是桀纣幽厉(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众所周知,三皇五帝尧舜禹时代是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头领的产生都是禅让或者推举产生的。最著名的就是舜通过了尧好几道严格的考验才被指定为继承人的。
而大禹更是因为治水艰苦卓绝且富有成效才得到拥护的。世界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民主得以重新确定发展,用人制度也回到了唯贤是举。历史饶了一个圈,我们回头再看看墨子,就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的前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相对于儒家的宗法血亲,墨子的进步岂止以道里计?
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现在看去,倒有点像我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了。
莫非当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也是读了《墨子》才受到的启发?这就无从考证了。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在美国高举霸权主义的今天,重读墨子,重读兼爱和非攻,就知道墨子思想有多么的可贵。
节用、节葬和非乐
节用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崇尚节俭。凡事以够用即可,而不要追逐奢侈。节葬就是提倡安葬从简。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葬礼也是有很多讲究的。父母妻子逝世,均要服丧礼三年,兄弟叔伯姑姨一年,晚辈或者更疏亲戚半年。并且在服丧期间要简居少食,人饿的脸发青眼发黑身子不能走路才算孝道。墨子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三年不仅浪费时间,荒废耕作,而且因此妨碍人丁增长,造成生产落后,国力削弱。他认为,人死后往土里一埋就可以了,恢复正常的生产劳作,这样才有利于人民本身和国家。儒家的是讲究厚葬的,对于各个等级的人制定了不同的厚葬标准。墨子反对厚葬,认为人死后有三件衣服三寸棺木埋在土里不让尸臭飘出来就可以了,所有的陪葬殉葬奢侈陵墓都是浪费人民的财产。毫无疑问,墨子的这些观点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正确的。两千多年过去了,繁文缛节,铺张浪费,还在像蛀虫一样危害着我们。
关于礼乐,墨子认为也是不必要的。他认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而各国战争连年,人民的生产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却要养着这么一批不事耕作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当然,墨子的这个观点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是正确的。至于以后生产力发展了,完全可以修正这一观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某些观点不都一直在休正吗 ?不过这样做也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很多音乐可能会因此而失传。曾经就有人以此攻击墨家。
天志、明鬼和非命
天志就是上天的意志,明鬼就是确信鬼神的存在。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借用上天和鬼神的说法来教化民众要兼相爱,交相利,非攻止战,实现天下大同。这其实只是墨子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像很多宗教一样,墨子也祭起了上天和鬼神的大旗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学说影响。至于墨子本人信不信鬼神,还真值得怀疑。因为他又提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观点:非命。
非命就是反对命运之说的意思,也就是不相信命运。墨子认为,人们必须打破命运之说,强调事在人为,施仁义,行忠孝,兼相爱,交相利,这样生活才会提高,社会才会稳定,天下才能大治。若信奉命运之说,无所作为,听任各种邪行盛行,坐看各种恶行滋长,只会使人民受害,社会祸乱,乾坤颠覆。墨子在此也提出了用宪法法规和赏罚制度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主张。这一主张,跟以后的法家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为反对命运之说,墨子特意提出了检验理论和言论的三个标准:本之,原之,用之。本之就是从哪里来,即理论依据是什么;原之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存在,即现实情况怎么样;用之就是要经过实践检验。这三个标准的提出,可以说了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特别是实践,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学,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墨子的认识观是建立在实践的标准上的。
5, 墨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墨子以大义引导任侠精神,从而对中国几千年的任侠文化起了主导作用。这一作用不可低估,抵抗外来侵略的慷慨赴死,路见不平的见义勇为,皆来源于墨家。
注重实践的认识观,直接启迪了后来的如荀子等人唯物主义的诞生。
贵义的思想对孟子有着直接的影响。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跟墨子学于儒而逃于儒相反,孟子是学于墨再逃墨从儒。虽然他有很多攻击墨家之词,但他的很多观点深受墨家影响。例如他接受墨家等贵贱的思想,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接受墨子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的影响,提出“轻徭薄赋”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汉文帝时被人再度提出,终于被采纳,造就了有史以来的初次盛世之治“文景之治”)。
等贵贱这一思想,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平民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是来源于墨家。
《吕氏春秋·当染篇》中,直接引用《墨子·所染》中的原话,说明结交朋友相处环境的重要性。
6, 墨家衰落的原因
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大一统的趋势。在当时的条件下,不通过战争不可能真正结束分裂而使天下稳定。墨子及其后来的弟子没有弄清楚,最少来说没有把这样的观点形成文字:战争,有时也是和平的一种手段。因此非攻思想不可能被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接受。而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流思想所在,因此墨子思想不可能被大国接受并施行。墨子奔走呼号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弟子更是如此。主要原因就是非攻不合时宜。
墨家内部严格的半军事化的纪律,准宗教式的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对大义的执着追求,导致在战国时期帮助守城时死难很多,丧失了大批精英。墨子为劝楚惠王而亲自赴楚,不把生死当回事,其后来者可想而知也是如此。
墨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跟儒家直接针锋相对,一直互相攻击。当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墨家思想就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
在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一个天才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其思想,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道家先有老子,后有庄子和刘安;儒家自孔子后有孟子荀子董仲舒。特别是在西汉初年,国家大治,统治者在寻找治国良策时,董仲舒及时奉上《春秋繁露》,刘安也献上《淮南子》,而墨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却在学术和治国思想上无所作为。结果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正式跟皇权结合,成为正统思想,墨家沦为杂家。
西汉初年,游侠成为一种风气。疑为墨家弟子的郭家朱解之流对民间影响非常之广。加之墨家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赏罚制度,墨家弟子犯了法,自己处罚,完全不理官府。作为封建集权的统治者。怎么可能容忍有人的影响比官府比皇帝还大 ?又怎么可能容忍有别的组织可以在法外立法?因此汉景帝时开始弹压墨家。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了主导,郭家朱解之流又以武犯禁,藐视权贵,杀人于千里之外;更有一些墨家子弟参加当时的七国之乱。汉武帝震怒之下,先后三次重拳出击镇压墨家。墨家子弟的活动从此走向地下,逐渐衰落。游侠之风也因此衰落,直到大唐才又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