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农历中的“阳历”

    所属:国学文化 > 国学视界  |  阅读:1164次

    20150205_005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遗产”。

      历法都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阳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回归年”,长约365又1/4天)定为一年。但农历并非如此,民间常常把农历叫“阴历”,实际上,农历确实一直严格使用阴历月(反映月亮盈亏的“朔望月”),但农历不是“阴历”。真正的阴历,如伊斯兰教的回历,以12个阴历月为一年,一个阴历月平均为29.5天,12个月为355天左右,比真正阳历的一年少约10天。如果我们的农历也这样,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11天,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国的农历每3年左右就插入一个闰月,以保持与阳历的一年大致同步,正因为不断插入闰月,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成了“阴阳历”——既使用阴历月,又用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长度为阳历年长。

      大家稍稍细想,就会领悟到中国农历年长的有趣现象:正常年比阳历年短,为355天左右,但有闰月的年为13个月,就会长到384天左右。可是,反映四季的回归年可不会这样伸缩,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以365又1/4天为周期的,所以农历的月份不可能年年与季节的变化完全同步吻合。比如,北京地区是每年农历十月份播种冬小麦,假如去年是十月上旬播种,今年就十月中旬播种才合适,明年再推到十月下旬,后年加了闰月,又回到十月上旬播种。

      显然,这样的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是非常不便的,必须发展出一套完全反映阳历年的划分方法,与阴历月并行,让每年的季节、气候、农事与这种划分的关系固定下来,历法才实用,于是“节气”就应运而生了。

      阳历反映的是太阳在星空中的运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但我们在地球上看,是太阳一年在星空中绕地球一周)。太阳运行到最偏南时,昼最短,夜最长,中午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角也最低,这一天叫“冬至”;太阳运行到最偏北时,昼最长,夜最短,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最高,叫“夏至”;而“春分”、“秋分”,太阳恰经过赤道,昼夜平分。想反映回归年四季变化的过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当然就是4个最佳的“节点”,但光有这4个点是远远不够的,农事如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活动需要固定在每年更精确的时间段,前后不能差十天半月,所以这4个节点还要向下细分,于是每季节平均分成6份,全年为24个节气,一节气为15天左右,这样最适用,就固定为“二十四节气”,沿用于后世。

      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这24个节气的名字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月没有任何联系,完全是“自成体系”的,属于中国传统历法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民间常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完全是农历中阴历月占主流造成的错觉。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历法改用公历,公历是纯阳历,于是从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系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研究员)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