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老师工资叫“束脩”

    所属:国学文化 > 国学视界  |  阅读:1176次

        工资一般都称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语出《南史·陶潜传》:“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陶潜派了一个仆人帮儿子打柴汲水。后来人们就把“薪水”引申为工资了。但老师的工资为何又称“束脩”呢?这要从“束脩”一词的本义说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属奢侈品,普通百姓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随便便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足见肉之贵重。

        古代没有冰箱,所以肉的保存就成了问题。一旦得肉,就先用水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存放起来,留以慢慢享用,这就是“束脩”。古人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所以他们在孩子入学拜师时,都要送上珍贵的“束脩”给老师,作为见面礼。《论语·述而》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才算孩子正式进入师门。《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这里的“束脩”,都是给老师送见面礼的意思。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这里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