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西游记》车迟国斗法,原来原型出自这里

    所属:国学杂谈 > 国学杂谈  |  阅读:570次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途经车迟国时,孙悟空师徒看到这里佛门被欺,便与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展开六轮激烈较量。最终杀死了三位本体是妖精的国师,让车迟国重回正道。

    这样精彩的故事从何而来?其实,在古老的《贤愚经》以及绚丽的敦煌壁画中,早有它的影子。《贤愚经》里记载了诸多佛教故事,其中就有类似斗法的情节,而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也参考了类似的故事,以图像形式鲜活地表达了斗法情节。

    劳度叉局部对比鹿力大仙打坐。2024年度好书之一的《敦煌画稿》极富洞见地重构了敦煌壁画的创作机制,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细看《西游记》中的车迟国斗法,会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比如,孙悟空在斗法时的各种巧妙应对,与敦煌壁画中所展现的元素有着微妙的呼应。

    此外,还有那些斗法的场景,无论是求雨的神秘氛围,还是比试中的紧张节奏,似乎都能在敦煌壁画和《贤愚经》的故事里找到源头。

    1

    从佛教典籍开始

    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法故事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佛教典籍《贤愚经》中,记载着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法故事。

    这个故事始于舍卫城——教史上著名的圣地之一,城中有个富人叫须达多,为了给儿子求妻,他在王舍城得见佛祖,深受感召后皈依佛门。须达多希望憍萨罗国的亲友也能听到这殊胜的法义,请求佛祖去憍萨罗国去为众生说法。为了给佛祖建造精舍,须达多选中了祇陀太子的园子。

    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诸多波折。祇陀太子最初认为价格不合理,在须达多的诚心感化下,虽同意卖园,但提出要用金子铺满园地的苛刻条件。须达多毫不犹豫地倾尽财宝,终于成功购得园地。

    舍卫城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祗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佛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图左为舍卫城神变浮雕,图右为祇园精舍内的喜智菩提树。

    当地的六师外道听闻此事后十分不满,心怀嫉妒与不满,他们奏启国王,妄图阻止精舍的修建。于是,国王下令让六师外道与佛教徒舍利弗当场比试法术,获胜者才能在祇陀园修建精舍。

    这六师外道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学说和观点与佛教有所不同,佛教将他们的学说视为“外道”。他们之间的斗法,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惊奇而又刺激。

    和舍利弗斗法的人叫劳度叉,这人的魔法不可谓不高,但终归逃不过“一物降一物”。在斗法过程中,劳度叉变出各种景象,如大树、水池、宝山、长龙、肥牛、夜叉鬼等,而舍利弗则以神力化作旋岚风、六牙白象、金刚力士、金翅鸟王、狮子王、沙门天王等一一应对,最终舍利弗七战七胜。

    这便是“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也就是之后流传至《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的原型。

    被大风吹倒的外道

    2

    对峙的布局结构

    斗法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背景

    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度叉变出的大树被风吹倒时,树枝折断、树叶纷飞的生动细节,以及白象吸水时宝池中的水形成漩涡的逼真景象。那么,敦煌壁画究竟是怎样具体地把这个故事转化为图像形式的呢?

    壁画中的斗法场景往往将舍利弗和劳度叉置于两侧形成对峙,而身为评判者的“国王”居于中间上位,场景中央描绘斗法的具体场景,舍利弗和劳度叉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他们体量较大,周围环绕着各自的阵营。

    劳度叉斗圣变(去除雕塑)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46窟,西壁

    《西游记》车迟国中的国王与王后

    安史之乱后,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非佛教及儒释道三教之间,其在宫中各自的拥趸经常会就各自的信仰传统进行对峙或辩论。

    绘画中对峙结构频繁出现,就表明这种构图颇受观者好评。《西游记》沿用了这种布局,孙悟空与三位大仙也是在国王及众人面前展开激烈较量。

    回忆一下与孙悟空斗法的三位道长,说得好听点是“大仙”,实际上就是化成人形的妖怪。斗法失败后,车迟国的道士们显现原型惊慌失措。

    敦煌壁画中早有类似表现:佛教一方虔诚和善、坚定,双手合十或静静观战,外道一方则是慌乱不安,推崇佛教而贬抑道教的价值判断呼之欲出。

    外道被降伏

    左图呈现的是外道皈依佛教的三个步骤:奔跑、面向观者做手势和跪拜;右图呈现的是被降伏的外道饮净水,为剃发做准备。

    《西游记》中斗法的两方

    3

    以壁画、俗讲为媒介

    斗法故事是如何 “出圈”的?

    “劳度叉斗圣”的故事有些带有“变”或“变相”,表明在寺院之外的类似宗教场合或娱乐场所,观众可能也听过这个故事。讲经人调整唱词和讲词的顺序,循环进行宣讲,表明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用来听而不是读的。重复的部分作为关键线索以提醒听众。

    讲唱和画像谁先出现?与口头讲唱渊源相同,考虑到讲唱的呈现过程(以连续章节表达),观众对这种民间表现形式的理解和依赖(这种表达是鲜活的、往复的、生动的)将两种叙事模式链接起来。

    敦煌的文化生活滋养了这一故事的文本和图像版本。对故事的整体性理解,孕育了交互环境中的差异性。壁画假定每位观众都已经从民间的俗讲中了解了这些故事。尽管壁画与现场表演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但如果民间故事来自口头传讲,则可以部分解释壁画的构图。

    劳度叉斗圣变,痛苦的外道草稿(粉本),当大风吹倒他们的营地时,妇女和男子保护着自己的耳朵、嘴。

    随着俗讲的传播,“斗法” 的故事逐渐融入了民间文化的血脉之中。民间艺人在传承和演绎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

    大量证据已表明,为了吸引观众,讲唱者和俗讲人改编出情节跌宕的经文版本。这种改编也影响了壁画的呈现,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上,大量眼花缭乱的动作呈现了演绎,借此表现故事里强调的神通变化。激动人心、瞬息万变的斗法场景,集中呈现在一个戏剧性画面之中。

    车迟国斗法的图像呈现中可以看到这种改造的痕迹,孙悟空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的斗法不仅包括求雨、猜物等环节,还增加了砍头、剖腹、下油锅等惊险刺激的内容,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比赛利刀砍头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