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召开,多项研究成果发布
11月1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四川广汉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20个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科技公司的代表分享了关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设施设备创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现场。图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星堆埋藏坑年代确定为商末周初,牛和猪为祭祀牲畜
会议伊始,许丹阳和王冲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概括介绍。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确定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学研究成果。她带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在发掘过程中从六个埋藏坑中共采集了200多个可供测年的样品。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和碳十四测年所能达到的精度,初步可以判断三星堆所发现的几个埋藏坑形成年代处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西北大学的温睿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有机残留物分析的阶段性成果。有机残留物分析研究表明,三、四、七、八号坑沉积物和陶片的脂肪酸结果显示出动物脂肪的存在,部分样品的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出猪、牛两种动物的存在,并推断牛和猪最有可能是黄牛和家猪,祭祀坑形成前可能存在仪式性燎烧活动。
此外,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丝织物组织及织造工艺,确认了纤维材质为桑蚕丝的基础上,对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平纹织物是最为普遍的组织结构,即绢。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了绮和斜编织物。就织造工艺而言,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织造方式,即原始腰机的织造方式、双轴织机或踏板织机的织造方式、提花织机的织造方式。
实现出土饱水象牙完整保护“零突破”
三星堆出土的糟朽象牙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象牙不同程度存在糟朽、饱水、残缺、断裂、裂隙、变色、片状脱落、表面粉化剥、霉害等病害。病害形成原因与埋藏环境紧密相关,祭祀坑的塌陷、挤压,青铜器物、其他随从器物的破坏以及环境等造成了象牙的各种病害形成。四号坑象牙还存在人为焚烧。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采用红外、XRD、XPS等方法分析了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的成分,通过显微CT、SEM、压汞等手段研究了象牙的多层级结构及象牙出土后的失水劣化过程,明确了对出土象牙进行应急保湿保护的必要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陈家昌研究馆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糟朽象牙脱水加固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制备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破解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文物脱水加固保护难题。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模拟文物保护的科学程序,建立了饱水糟朽象牙长久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系统。迄今为止,采用该项新成果已处理不同糟朽状态的象牙标本6根,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饱水糟朽骨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
焚烧实验复原祭祀场景
四川大学的黎海超教授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实验室考古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开祭祀坑形成过程、人类行为、器物功能等问题,开展了K6木箱焚烧实验、玉器模拟焚烧实验以及铜铃复制实验。
实验初步发现,木箱的焚烧效果与风向、风力关系密切,明显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木箱焚烧过程中的声音、火焰、烟雾存在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冲击,焚烧行为对观众造成的感受需特别关注;木箱上的朱砂经明火焚烧难以保存,朱砂与木箱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玉器模拟焚烧实验选择和田玉、独山玉和岫玉等材料,并以干竹为燃料进行焚烧。结果表明,焚烧中干竹消耗极快,且产灰量小,因祭祀坑灰烬层较厚,应是焚烧了极多的燃料,场面宏大;在燃烧全过程中,干竹子不断发出爆竹炸裂声,具有强烈的听觉意义。
铜铃复制实验旨在通过复制三星堆祭祀坑铜铃,讨论铜铃的铸造技术、音乐性能、功能、组合、使用等问题。实验初步表明,三星堆铜铃的功能并不单一,使用场景可能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