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先生府上的王国维书法真迹
有一年春节,我前往武昌珞珈山冯天瑜先生府上贺岁,至今仿佛历历在目。那天,室外风雪交加、寒气逼人,但一走进冯府却是一股暖流沁人心脾。冯府客厅面积不大,但陈列典雅,简单明快。先生收藏的名家字画古玩,琳琅满目,更有他亲笔描绘的丹青瓷盘制品,如老子像、孙中山像、王国维像等,传神逼真。
在客厅正面墙壁上,一幅国学大师王国维亲笔题赠的字画特别显眼。冯先生介绍说,这是王书赠给家严永轩府君的真迹。我走近观瞻,原来是一幅笔力稳健、运锋温和的行楷,起处浑厚而入,收处含蓄而出,不乏晋韵唐法,蕴含着中和之境与儒雅之概。而条幅中所书内容则是一首陶渊明的五言诗《饮酒·羲农去我久》的前六句:“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题款为“永轩仁弟,观堂王国维”。
冯天瑜先生向我介绍,永轩府君于1923年考入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在文字学、训诂学方面,得到过著名文字学家黄季刚(侃)先生的指教。当冯公得知,清华学校正在筹办国学研究院,并先后聘名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为教授执教。于是,冯氏于1925年7月27日,以同等学力考入该院,专攻历史考据学,成为该院的第一期学生。同期录取的新生,包括正取生30名、备取生2名。冯氏受业于“清华三巨头”,其中梁启超主讲史论、政论,王国维主讲“文献与地下发掘互证”的精密考据学。大师们的学品与人品,让冯氏受益终生。
冯永轩这批首届新生于9月初到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9月14日,王国维在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上开讲的《古史新证》、10月15日讲授的《尚书》课程,还有王国维草成的《鞑靼考》与年表、《元朝秘史地名索引》,以及《蒙文元朝秘史跋》等著述,促成冯将匈奴史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
在冯氏眼里,王国维老师生性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园任教时除了授课以外,一般极少主动接触学生。但冯永轩每次前往清华园之西院登门拜访时,老师总是嘘寒问暖,热情接待,言及学问则知无不言,诲人不倦。其间,王国维亲自指导冯氏完成的毕业论文《匈奴史》就是明证。其时,王氏严格要求冯必须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在老师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下,冯氏不负重望,他运用“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之法撰述的《匈奴史》,成为20世纪较早的一部匈奴史研究专论。
王国维传世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见,而冯永轩毕业时,王国维与梁启超两位导师均亲笔题写条幅赠予这位爱徒,足见他们对其寄予厚望。冯氏对二位导师书赠的条幅妥善保存,并装裱后悬挂在冯家堂屋内数十年,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冯天瑜先生回忆说,此二条幅也是他幼年时最早接触到的学术大师文墨。
“乐中和旧曲,天际转余声。”令王国维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他书赠给弟子的《饮酒》诗的熏陶,让冯家薪火相传、青出于蓝,又走出了一位当代学坛巨擘冯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