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名人·吴为山:塑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日前,吴为山韩文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作品集《魂兮,归来》在韩国出版。这是蜚声海外的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最新的作品。据他回忆,自己接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设计大型组雕是在2005年12月15日,那是“大屠杀”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
2007年重阳节,夜已经深了,吴为山的妻子吴小平一直在等他回家。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可能会工作到很晚,但没有想到,他是被司机扛回来的。
原来,这一天,发着烧的吴为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郊区的工作室。当时,他正在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大型组雕。刀砍、棒击、棍敲、手塑并用,在悲愤产生的速度与力量中,在《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回响中,吴为山仿佛看到作品在召唤,冤屈的灵魂企望吴为山复活他们。他听到冤魂的呐喊在召唤世人,在呼唤和平。于是,他一鼓作气干起来,忘记了时间和自己。直到夜里三点钟,在外面等待的司机进屋,才发现他已经瘫倒在架子下面。
首届中华艺文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筑成就最高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金奖、美国洛克菲勒年度艺术人物……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吴为山,又多了一个沉甸甸的荣誉称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孔子、老子、鲁迅、齐白石、徐悲鸿……二十多年来,吴为山的一双手,复活了众多历史深处的中国文化承载者。穿着中式服装、留着飘逸的头发,说着带有吴地口音的普通话,吴为山本身就像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人。
“一提起西方文明,人们就会想起大卫,想起维纳斯,这两个雕塑代表了欧洲人的形象。”吴为山说,“我想让人们在提起中国时,也会想起代表我们中国人形象的著名雕塑。”塑造中国形象,塑出中国人的精气神,是吴为山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
“读书不肯为人忙。”这是著名学者陈寅恪的名言。大凡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往往能够甘于寂寞,不受浮躁风气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城市景观雕塑逐渐兴起,成为时尚广场和公园里的时髦装饰。吴为山却认为,如果这些作品里面没有历史文化的含量,就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
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为山受邀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创作塑像。“这次创作过程,我把自己与被塑人物内心融合在一起,走进了林散之的心灵和艺术,收获良多。”从此,吴为山明确了为中国文化人物塑造群像的艺术方向。
除了历史人物,费孝通、钱伟长、季羡林、杨振宁等当代文化名人也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我对他们心怀感恩,他们的鼓舞、指点,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吴为山认为,在塑造这些文化大家的同时,他也在塑造自己,更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希望通过中国文化人物雕塑的创作与研究,对文化大家进行抢救性记忆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文化的森林,建立时代丰碑,引领时代风尚。”
吴为山作品里的人物塑像,大多抛弃了面面俱到的刻画,有着一气呵成的畅快,不仅求形准,更求神似。他创作的人物形象,灵动而富有生气,正如香港中文大学在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的赞词中所写:“诗风荡漾,文气堂堂。”《睡童》微微张开的小嘴;《老子》中空的虚谷;《民间音乐家阿炳》在风中扬起的棉袍……突出的意象和有质感的形体并重。在吴为山的塑造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神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4年,吴为山到中国美术馆任职后,通过“人民的形象”“中国写意”等一系列大型展览,用艺术反映人民的生活,并推动中国精神走向世界。
“我们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自信,这种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是我们‘走出去’的根基和底气。我们有信心,让中国人的形象屹立在世界艺术长廊之中。”吴为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