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学百家
    
  • 频道直达
  • 墨客首页
  • 艺术先知
  • 国学百家
  • 墨客诗词
  • 墨客学堂
  • 书画展览
  • 艺术名家
  • 艺术机构
  • 传世书法
  • 当代书画
  • 华夏历史
  • 故事大全
  • 墨客商城
  • 国学文化文史经典诸子百家朝史综论国学名士
  • 国学视界学术资源国学文化名家品论读书天下焦点评谈
    中外古今学科春秋史观史法史料史证论著评介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杂家
    先秦史论汉唐史论宋元史论明清史论近代史论现代史论
    当代名家近代名家古代名家

    “年轻的老年人”走了——追忆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李佩

    所属:国学文化 > 名家品论  |  阅读:404次

      1月12日1时26分,“年轻的老年人”的李佩先生走了,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安详地走了,享年99岁。曾有人将她比作“中关村的明灯”,如今,明灯虽熄,但在无数人心中,光亮永存。

      李佩,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有时,她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为“师母”,因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夫人。更多时候,她被人们看作是一部“传奇”:她曾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会议上发出第一个声音;她是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80岁时,她还站在讲台上为博士生授课……

      在得知李佩过世的消息时,她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悲痛万分。在他的记忆里,李佩从未在课上发过火,她总是用慈爱而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不紧不慢地讲课,瘦小的身躯仿佛不断放射出一种特别坚韧、坚定的母性力量,“如果不好好学习,那是真对不起讲台上这位温婉的女性”。

      无数人从李佩的经历中,懂得了什么是湍流中的坚韧,什么是认清生活本质后的依然热爱。她一生坎坷多难,“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1968年丈夫飞机失事后,她几十年几乎不提“老郭的死”;老年时女儿病逝,没人看到她流泪,几天后她又拎着录音机给学生上英语课,只是声音沙哑……在89岁那年,在与学生座谈时,她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无数人从李佩身上学会了如何对待名利。在她眼里,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2003年,她将“两弹一星”金质勋章捐赠给中科大;2008年,她把60万元积蓄,分别捐赠给中科院力学所和中科大……

      她从不看重名利,但并不代表她没有追求,她追求的是学生成长成才。“她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没有差别的,这种爱有一种期许的力量、激励的力量、鞭策的力量。”丁仲礼说,学生们都明白,只有努力学好知识,才会让她心里面感到舒坦和慰藉。

      无数人从李佩的故事中感悟到如何与时间做朋友。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甘子钊、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每场讲坛座无虚席。直到94岁那年,她实在“忙不动”了。从95岁起,她耗时3年,组织多位学者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间发表的英文论文集高质量地翻译成中文。

      “十多年前,我还是全囯政协委员时,每年两会我都要到她主办的中关村讲坛讲两会情况,特别是科技和教育的情况,每次都是她亲自主持并赠送我一本她签名的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回忆道。

      丁仲礼透露,国科大决定要为李佩塑一尊铜像,放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希望我们的教职员工路过塑像时,都会想一想:比起李老师,我还可以在什么方面做得比现在更好一些。”

      “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她是‘中关村’里的一盏明灯。”老朋友颜基义教授说。

      (本报北京1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叶乐峰 齐芳)

  • 首页
  • 文化
  • 国学百家 诗词文赋 文化学堂 中医文化
  • 艺术
  • 艺术名家 风云榜 作品展览 名集参考
  • 商城
  • 文娱
  • 纵观历史 故事大全